天氣變暖,大象1天損失兩大浴缸水—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波札那馬沙圖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非洲象在喝水。圖片來源:SUZI ESZTERHAS/MINDEN PICTURES

在炎熱的環境中,馬每天會流失40升水分(約體重的6%),而人類通常會消耗約3~5升水分(約身重的5%),馬拉松運動員或士兵等活動量大的人的出汗量會翻倍。

近日,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當天氣變暖時,大象在一天內就會損失體內多達10%的水分。這相當於兩個裝滿水的浴缸,是陸地動物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日失水量。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博瓦爾動物園大象行為研究員Baptiste Mulot說,這些發現對動物園裡的大象來說意義不大,它們通常「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但Mulot對野生大象表示深切擔憂,尤其是在世界變暖的情況下。「對於一個已經面臨滅絕危險的物種來說,缺少水源可能會導致出生率下降,母象乳汁減少,以及與脫水相關的死亡。」

大象每天需要數百升水。但目前還不清楚氣候變化將如何改變它們對水的需求。因此,Corinne Kendall團隊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動物園觀察了五頭非洲草原象。在3年多的時間裡,研究小組給這些大象餵食了6次精確劑量的氘,氘在大象體內的水分中稀釋,並可以在大象的體液中追蹤到。研究小組在給大象注射氘之後,定期抽取了10天的血液樣本,以此來分析大象排出體內水分的速度。

Kendall表示,考慮到這些大象已經適應了非洲大草原的生活,但結果令人驚訝。在較低的溫度下(6~14℃),雄性大象平均每天會損失325升水分。但在24℃左右時,它們平均損失了427升水分,有時高達516升。這相當於它們全身水分的10%,也就是體重的7.5%。

論文合著者、美國杜克大學生態生理學家Rebecca Rimbach表示,一頭大象在一天之內就減掉了近9%的體重。然而,由於動物通過飲水、進食和新陳代謝過程不斷補充失去的水分,因此,大象每天的失水量更多。她說,大象必須至少每2到3天喝水一次,以避免「潛在的脫水危險」。

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野生大象將需要更多的水分。然而,隨著水坑乾涸,富水植物越來越稀少,水資源變得更加稀缺。論文合著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動物園大象行為學家Erin Ivory說,這可能會加劇野生大象和人類之間爭奪資源的衝突。她說,當大象襲擊莊稼或破壞地下水基礎設施時,暴力衝突對這兩個物種來說都是致命的。

「問題遠不止於此。」Mulot補充,「非洲南部日益乾旱和炎熱的氣候將影響各種動物的用水需求。面對全球變暖的資源競爭,我們正在排擠整個區域的動植物物種。」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8/rsos.20115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天氣變暖,大象1天損失兩大浴缸水
    近日,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當天氣變暖時,大象在一天內就會損失體內多達10%的水分。這相當於兩個裝滿水的浴缸,是陸地動物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日失水量。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博瓦爾動物園大象行為研究員Baptiste Mulot說,這些發現對動物園裡的大象來說意義不大,它們通常「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 野生大象每天損失10%水分,科學家擔憂:氣候變暖將導致它們死亡
    相當於一隻大象在一天的時間裡,就會流失慢慢兩浴缸的水,這項結果也創下了陸地動物的日失水量最高紀錄。人類也會水分流失嗎?說起來,對於陸地生物來說,普遍都有著水分流失的問題,人類也如此。不過,相較於野生動物而言,人類顯然更容易獲得和補充足夠的水分,但是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中,動物們也就沒有那麼好命了,除了被人類悉心照顧的寵物和生活在動物園中,每天有著固定飲食供給的動物,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們,正在因為全球變暖,而迎來新一輪的「優勝劣汰」。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 全球熱點:北美遭遇極寒天氣 全球變暖仍是進行時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全球熱點)北美遭遇極寒天氣 全球變暖仍是進行時新華社記者近日,美國許多地區遭遇極寒天氣,進而引發一波關於讓全球變暖「回來」的熱議。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僅僅是一個國家部分地區短期內的天氣情況,不代表全球氣候大環境。從全球範圍看,氣候變暖仍在繼續,且深深危害全球環境。攜手應對全球變暖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應是人類共識。【新聞事實】28日,一場寒流為美國中西部以及東北部各州帶來了大幅降溫和降雪。
  • 美英兩國3月氣溫破紀錄 氣候變暖或加劇極端天氣發生
    美英兩國3月氣溫破紀錄 氣候變暖或加劇極端天氣發生 2012-04-06 14:25:56 來源:中國天氣網
  • 美國遭遇極寒天氣,川普調侃想要全球變暖回來
    美國總統川普28日在推特上調侃美國多地出現的極寒天氣,稱想要「全球變暖」回來,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僅僅是一個地方短期內的天氣情況,不代表全球氣候大環境。從全球範圍看,全球變暖仍在繼續,且深深危害全球環境。
  • 科普|說好了全球變暖,怎麼天氣還要凍死人的節奏?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月6日,受極端寒潮影響,北京最低氣溫達-19.6℃,北京創下了幾十年來的最低溫!是1952年之後的1月氣溫最低值,1966年之後的氣溫最低值。這讓很多人免不了懷疑「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話題。既然全球變暖,為啥冬天還會有極端冷天,要凍死人的節奏?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釋新聞|氣溫一降再降!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全球變暖,在更多時候,會讓這個鐘擺的擺幅出現劇烈變化,也就是使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事件多發。宋連春表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全球變暖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一樣,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 寒潮也由「變暖」而來(科技大觀)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   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植物生長好壞,「殖民」根菌也有決定權—新聞—科學網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生態學家Matthias Rillig說:「情況越來越清楚,我們不能忽視菌根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這些真菌有兩種形式。叢枝菌根(AM)在熱帶和一些溫帶森林以及田野和草地中很常見,它侵入根細胞並將稱為菌絲的細毛延伸到土壤中。相比之下,外生菌根(EM)真菌與針葉樹、橡樹、山核桃、榿木和山毛櫸有關。
  • 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首先今年南方地區梅雨開始比較早,暴雨非常多,持續的時間也非常長,今年南方地區,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經歷了9次強降雨過程,全國64%的縣都出現了暴雨天氣。
  • 英國廣播公司:北極變暖或導致歐美惡劣天氣
    資料圖片:1月21日,美國首都華盛頓再降大雪。美國國家氣象局發布天氣警報稱,來自北極的暴風雪再度襲擊美國東北部。圖為當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名行人從國會大廈前走過。這種情況可能是近期北極地區變暖的結果。北極地區氣溫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到三倍。拉特格斯大學的珍妮弗·弗朗西斯教授說:「這似乎的確意味著天氣模式在變化。人們正注意到,他們生活地區的天氣已經不同以往。」
  •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
  • 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又稱極端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an Kane 1平方米的區域就有190萬個塑料微粒,這是有記錄以來海底塑料微粒含量的最高值。 格陵蘭島冰原每年平均損失2000億噸冰,南極洲冰原損失1180億噸冰。1億噸冰足夠填滿40萬個奧運會標準大小的遊泳池。 近日,刊登於《科學》的兩項研究聚焦了覆蓋地球表面3/4的「藍色領土」。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98-020-75481-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自蒸汽機問世這兩百多年以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推進了人類大生產,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和自然的相處之道。鐵皮火車頭和工廠煙囪中竄出的濃煙,夾雜著大量溫室氣體,正在給未來的人類準備「厚禮」。受限於當前的氣象學研究水平,目前我們還不能明確知道極端天氣事件與長期氣候變化間的具體關係,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溫室氣體的不斷累積導致的全球升溫,是極端天氣的重要起因。
  • 大象新聞課堂免費下載
    大象新聞課堂免費下載是一款讓人越玩越上癮的軟體。大象新聞課堂免費下載軟體特色:1、資訊資訊模塊設有熱點、、縣區、產經、文化、教育、闢謠、公益、健康、曝光臺等20多個內容版塊,實現了基於LBS地理位置的本地信息推送和版塊內容的用戶自定義。
  • 致命「食腦蟲」現身美國佛州,棲息範圍正伴隨氣候變暖擴大
    感染者可能出現頭痛、發燒、噁心、頭暈、嘔吐等症狀,通常會在出現症狀後5天內死亡。自1962年以來,佛羅裡達州報告過共計37例受「食腦蟲」感染的病例。美國疾控中心提醒稱,「食腦蟲」往往在夏季的南部各州湖泊中被發現,但最近在北部各州也出現了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