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

2020-12-11 科學網

研究揭示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1 23:06:16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Steven J. Gambli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相關論文於2020年9月17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研究人員表示,SARS-CoV-2感染是由病毒與ACE2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而引發的,然後病毒與細胞膜融合後將病毒基因組釋放到細胞中。受體結合和膜融合活性均由病毒突刺糖蛋白S介導。與其他I類膜融合蛋白一樣,S在翻譯後被弗林蛋白酶切割成S1和S2組分,這些組分在切割後仍保持關聯。受體結合後的融合激活被認為涉及暴露第二個蛋白水解位點(S2』),其切割是融合肽釋放所必需的。

 

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揭示了ACE2與SARS-CoV-2 S的弗林蛋白酶切割形式的結合。研究人員對十個不同的分子種類進行了分類,包括未結合的、封閉的突刺三聚體、完全開放的ACE2結合三聚體以及與ACE2結合的解離單體S1。十個結構描述了ACE2結合事件,該事件使突刺三聚體不穩定,進而逐漸打開和釋放單個S1組分。開放過程減少了S1的接觸並解除了三聚體S2核的保護,引發了ACE2結合的S1單體的融合活化和解離。

 

該結構還揭示了ACE2結合後S1亞結構域的重摺疊,從而破壞了與S2的相互作用,特別是Asp614的相互作用,最終導致鄰近二級(S2')切割位點的S2結構不穩定。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ceptor binding and priming of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 for membrane fusion

Author: Donald J. Benton, Antoni G. Wrobel, Pengqi Xu, Chlo Roustan, Stephen R. Martin, Peter B. Rosenthal, John J. Skehel, Steven J. Gamblin

Issue&Volume: 2020-09-17

Abstract: SARS-CoV-2 infection is initiated by virus binding to ACE2 cell surface receptors1–4, followed by fusion of virus and cell membranes to release the virus genome into the cell. Both receptor binding and membrane fusion activities are mediated by the virus Spike glycoprotein, S5–7. As with other class I membrane fusion proteins, S is post-translationally cleaved, in this case by furin, into S1 and S2 components that remain associated following cleavage8–10. Fusion activation following receptor binding is proposed to involve the exposure of a second proteolytic site (S2』), cleavage of which is required for the fusion peptide release11,12.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binding of ACE2 to the furin-cleaved form of SARS-CoV-2 S by cryoEM. We classify ten different molecular species including the unbound, closed spike trimer, the fully open ACE2-bound trimer, and dissociated monomeric S1 bound to ACE2. The ten structures describe ACE2 binding events which destabilise the spike trimer, progressively opening up, and out, the individual S1 components. The opening process reduces S1 contacts and un-shields the trimeric S2 core, priming fusion activa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ACE2-bound S1 monomers. The structures also reveal refolding of an S1 subdomain following ACE2 binding, that disrupts interactions with S2, notably involving Asp61413–15, leading to destabilis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S2 proximal to the secondary (S2』) cleavage site.

DOI: 10.1038/s41586-020-2772-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72-0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靶向SARS-CoV-2突刺蛋白多個表位的強力中和抗體
    研究揭示靶向SARS-CoV-2突刺蛋白多個表位的強力中和抗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2:27:23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David D.
  • Cell:對SARS-CoV-2刺突蛋白變體D614G的結構和功能分析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人中和抗體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N端...
    SARS-CoV-2與SARS-CoV具有大約80%的序列一致性,並使用相同的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進入宿主細胞。三聚體刺突蛋白(S蛋白)裝飾著冠狀病毒的表面,在病毒進入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感染過程中,S蛋白被宿主蛋白酶(比如TMPRSS2)切割成N端的S1亞基和C端的S2亞基,並從融合前狀態轉變為融合後狀態。
  • Nature: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結合人ACE2受體的結構機制
    2020年9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位於SARS-CoV-2冠狀病毒表面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類病毒受體ACE2接觸時,可以採取至少十種不同的結構狀態。這種對感染機制的新見解為開發疫苗和治療方法奠定基礎。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冠狀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是由跨膜刺突(S)糖蛋白(下稱S蛋白)介導的,其中S蛋白形成從病毒表面突出的同型三聚體。S蛋白包含兩個功能性亞基S1和S2,其中S1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S2亞基負責病毒膜和細胞膜融合。對於許多冠狀病毒而言,S蛋白在S1和S2亞基之間的邊界處受到切割,而S1和S2亞基在融合前的構象中保持非共價結合。
  •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1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Ian A.
  • Nature:構建出SARS-CoV-2編碼容量圖譜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圖片來自NIAID-RML。
  • SARS-CoV-2表面凸起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研究團隊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他們表示SARS-CoV-2 S利用ACE2進入細胞,並且SARS-CoV-2 S和SARS-CoV S的受體結合域與人ACE2他們發現,SARS-CoV-2 S糖蛋白在S1 / S2亞基之間的邊界處具有furin蛋白酶切割位點,該位點在生物發生過程中被加工,並將這種病毒與SARS-CoV和
  • Cell:深度突變掃描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突變對S蛋白...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Jesse Bloom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將近4000種不同的突變如何改變了SARS-CoV-2與人類細胞結合的能力進行了編目。他們的數據以交互式地圖的形式在網上公開,是科學家們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以對抗SARS-CoV-2引起的傳染病COVID-19的新資源。這項研究還揭示了單個突變可能如何影響這種病毒的行為。
  • SARS-CoV-2突刺蛋白的抗體混雞尾酒療法可防止快速突變逃逸
    SARS-CoV-2突刺蛋白的抗體混雞尾酒療法可防止快速突變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1:39:13 美國再生元製藥公司Christos A.
  • Nature:刺突蛋白突變D614G改變了新冠病毒的適應性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Cell: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RBD結構域的中和位點和免疫顯性位點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研究進展
    其RNA基因組包含了29 891個核苷酸,編碼9 860個胺基酸,並按5』UTR-複製酶(ORF1a/b)-刺突(S)-包膜(E)-膜(M)-核衣殼(N)-3』UTR的順序進行排列,其中編碼結構蛋白的是刺突蛋白S、包膜E、膜糖蛋白M和核衣殼N(圖1)。
  • 研究評估SARS-CoV-2突刺D614G突變對傳染性和致病性的影響
    研究評估SARS-CoV-2突刺D614G突變對傳染性和致病性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44:03 英國卡迪夫大學Thomas R.
  • PNAS:新研究揭示許多動物物種可能易受SARS-CoV-2感染
    他們通過基因組分析比較了這種病毒在人體中的主要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在410種不同種類的脊椎動物中的作用,包括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動物。ACE2通常存在於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和組織中,包括鼻子、口腔和肺部中的上皮細胞。在人類中,ACE2蛋白的25個胺基酸是這種病毒結合併進入宿主細胞的重要條件。這些作者利用人ACE2蛋白的這25個胺基酸序列,並將它的預測蛋白結構與SARS-CoV-2刺突蛋白一起建模,以評估不同物種的ACE2蛋白中存在多少這樣的胺基酸。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人類中已有的和從頭的SARS-CoV-2體液免疫
    研究揭示人類中已有的和從頭的SARS-CoV-2體液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2:12:02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George Kassiotis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中已有的和從頭的SARS-CoV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在自噬過程中,Myosin VI可以通過結合內吞體相關蛋白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並促進自噬體的成熟。然而,由於缺乏詳細的機制研究,Myosin VI如何精準地識別Tom1,兩者的結合模式又是怎樣?Myosin VI是怎樣通過與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從而促進自噬體和內吞體的融合?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研究揭示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5:5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Filippo Mancia、杜克大學Davi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