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閉幕。短短幾天會議,政協委員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等議題進行充分討論,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與共識。
會議以團結鼓勁,樹立經濟發展信心為主線。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對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形勢進行了全面分析,指出新發展的路徑。習總書記再次力挺民營經濟,他強調,民營企業是在中國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一開始確實是一片荒蕪,但從夾縫中成長起來了。這也恰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篳路藍縷開出的一條路。習總書記的講話堅定了民營企業家克服困難、發展前進的信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一直以來,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是政法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2018年11月,司法部出臺《關於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意見》,圍繞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投融資、公平競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修改、廢止、解釋。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央政法委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關於政法機關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的意見》,要求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為疫情防控期間企業的生產經營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顯然,法治為民營企業走出困境注入了強勁動力。
此次政協會上,很多委員的建議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李迎新委員建議,統籌謀劃,突出法治宣傳教育對疫情防控工作成果的鞏固和推動作用,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徹於疫情防控始終。遲日大委員建議,加強涉外法律服務工作,健全完善向國際組織推薦中國涉外律師人才工作機制。王鋒委員建議,儘快修訂相關法律,對傳統的用人單位、勞動關係進行適當拓展,逐步建立「非標準勞動關係」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些意見和建議體現了廣大政協委員對我國法治建設的深入思考和對前沿問題的關注。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的偉大創造。1949年9月21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此後,在7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始終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0年披荊斬棘,70年歲月崢嶸。我們黨與人民政協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譜寫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篇章。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險與挑戰前所未有,面對全球疫情帶來的世界格局新變化,尤其需要更好地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尤其需要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民主協商的積極作用,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團結人心、匯聚力量。
篳路藍縷,一路同行。在新的歷史進程中,期待人民政協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