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看懂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的區別

2020-12-09 騰訊網

來源:網絡

伊斯蘭、阿拉伯、穆斯林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不同?要言君將用五分鐘給您概述這三個概念,並釐清其邊界,說明其交集,幫您迅速構建「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知識結構概圖。相信您得沉思一下費點精神。

阿拉伯

阿拉伯語、阿拉伯族、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地區,中心詞都是阿拉伯,但我們提到阿拉伯時一般指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主要是說人,說地。

排排邏輯順序的話是這樣的,先是有阿拉伯族,他們說的語言叫阿拉伯語,以阿拉伯族為主的國家叫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分布的地區叫阿拉伯地區。

從時間上說,公元前8世紀,阿拉伯半島南部出現了早期的阿拉伯國家。

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

公元前8世紀與公元7世紀,時間上有大約1500年左右的距離。

目前有22個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阿聯、阿曼、巴林、科威特、卡達、沙特、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吉布地、茅利塔尼亞、蘇丹、索馬利亞、葛摩、葉門。

阿拉伯國家總面積約1340萬平方公裡,約佔世界總面積的9%,2007年數據人口總數約3.39億。

要提醒您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因為其主體民族為波斯人。土耳其也不是阿拉伯國家,因為其主體民族是土耳其人。

伊斯蘭

伊斯蘭教、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徒,核心詞是伊斯蘭。

按邏輯順序,伊斯蘭教在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為伊斯蘭教徒即穆斯林,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或者伊斯蘭教徒佔國民比重較大的國家為伊斯蘭國家。

補充一句,有一些非洲國家穆斯林不佔人口多數,但由於與伊斯蘭教國家關係友好,穆斯林在其國內政~治經濟方面佔主流地位,並積極申請參加了伊斯蘭合作組織,也稱為伊斯蘭國家。

在國名中明確伊斯蘭共和國的國家有6個:

巴基斯坦於1956年3月23日頒布憲法,國號「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茅利塔尼亞於1958年11月28日建國號為「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於1979年4月1日成立伊斯蘭共和政~府,改國號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印度洋島國葛摩1978年10月22日改國名為葛摩伊斯蘭聯邦共和國。

阿富汗在塔利班政權(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於2001年倒臺後先後成立臨時政~府和過渡政~府,2004年1月26日過渡政~府總統卡爾扎伊籤署頒布新憲法,定國號為「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非洲最小國家甘比亞2015年12月12日發布信息,甘比亞總統葉海亞·賈梅當天宣布,為了徹底地和過往的殖民地歷史劃清界線,將國家名稱改為「甘比亞伊斯蘭共和國」,此國曾經為英國殖民地,人口不到200萬,9成國民信奉伊斯蘭教。

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國際組織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此組織1979年成立,2011年改稱伊斯蘭合作組織。 到2013年11月,伊斯蘭合作組織共有56個成員國和5個觀察員國,遍及亞洲、非洲和美洲,成員國國土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裡,人口總數超過10億。

56個成員國: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貝寧、汶萊、布吉納法索、喀麥隆、查德、葛摩、象牙海岸、吉布地、埃及、加彭、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裡、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莫三比克、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利亞、蘇丹、蘇利南、塔吉克斯坦、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幹達、阿聯、烏茲別克斯坦、葉門。(註:之前為57個,2012年8月16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召開的伊斯蘭國家特別首腦會議發表聲明,宣布停止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

歐洲還有兩個伊斯蘭國家沒有成為伊斯蘭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他們是波赫與科索沃。其中波赫穆斯林人口約200萬,佔波赫總人口40%,是波赫第一大民族。科索沃總人口約200萬,其中穆斯林人口佔90%以上。

非洲國家厄利垂亞總人口約為610萬,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50%左右,但該國沒有加入任何伊斯蘭或穆斯林國際組織。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伊斯蘭國家是哈薩克斯坦,總面積272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1700萬,其中穆斯林人口約佔總人口的72%。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總面積190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2.38億,其中穆斯林人口約佔總人口的87%,達到2.08億,是全世界唯一穆斯林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

穆斯林

穆斯林是「伊斯蘭」一詞的派生名詞,意為「順從真主者」,「實現和平者」。「伊斯蘭」的意思是順從真主,實現和平,那麼信仰伊斯蘭的人,就要成為「順從真主的人」、「實現和平的人」。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 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四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

西方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四個國家是法國(約500萬,佔總人口7%),德國(400萬,約佔總人口5%),英國(200萬,約佔總人口3%),美國(約500多萬,佔總人口2%)。

好了,您看明白了不,阿拉伯是地理概念,伊斯蘭是宗教概念,穆斯林是說信仰者。三者各有複合,各有區分。

相關焦點

  • 一周阿拉伯 | 伊斯蘭英語
    مرحباخوش آمديدHoş geldiniz ברוכים הבאים陪你一起 走遍最真實的中東微信公眾號:中東流浪站星期一-阿拉伯地區聯繫郵箱:liulangzhongdong@qq.com伊斯蘭英語:用世界語言詮釋宗教的途徑
  • 伊斯蘭和穆斯林的區別是什麼,該如何區分?
    伊斯蘭是宗教概念,與基督教是並列的概念,穆斯林是說伊斯蘭的信徒,與基督徒是並列的概念。信奉伊斯蘭教,遵守古蘭經的人是真正的穆斯林,去世後可以進天堂。而信奉伊斯蘭教,沒有遵守古蘭經的人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去世後下火域。穆斯林的定義很明確:正確信仰真主的人。
  • 蔡英文盼臺灣穆斯林把臺灣與伊斯蘭國家連接起來
    據臺媒10月2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日表示,臺灣打造穆斯林友善環境,她期待臺灣的穆斯林秉持伊斯蘭和平精神,透過共通文化和宗教,把臺灣和伊斯蘭連結起來,促進臺灣和伊斯蘭國家的互助互惠。 蔡英文今天早上接見「臺灣回教朝覲團「,蔡英文致詞時首先以阿拉伯語「祝你平安」向訪賓表達問候與祝福之意,蔡英文並恭喜大家完成伊斯蘭教中最為神聖崇高的朝覲功課。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這便是阿拉伯帝國,也就是我們歷史上所稱的大食國。時至今日,雖然阿拉伯帝國早已滅亡,但是伊斯蘭教作為世界第三大宗教,在如今的世界上卻依然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在現在的地球上生活著將近16億穆斯林,這個數字達到了地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 當代伊斯蘭「中間主義」致力於維護穆斯林內部團結,反對宗派主義
    (穆斯林)穆斯林在歷史上所遭受的諸多磨難與挫折,往往是因為教派之爭和內部分裂所造成的,因為教派之爭而引發和釀成的重大事端甚至流血事件可謂屢見不鮮,其歷史教訓十分沉痛;而穆斯林在歷史上曾創造的輝煌成就和取得的巨大勝利,又無一不是他們精誠團結的結果,例如「阿拉伯人在十字軍戰爭中取得的勝利,是因為12世紀實現了阿拉伯的團結。
  • 央視解讀穆斯林反美浪潮: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
    尹先生先來給我們分析,簡單說一部電影引發的反美浪潮,或者是引發的血案,為什麼這部電影引發每個穆斯林世界這樣的一股反美國浪潮,暴露出怎樣的深層的原因?  專家觀點:這場危機源於伊斯蘭復闢浪潮  特約評論員 尹卓:  我們講一個邏輯,就是實際上原伊斯蘭所謂阿拉伯之春,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就是伊斯蘭勢力的復闢,我是這樣形容這次阿拉伯世界的動亂,因為美國現在面臨恐怖主義,背後是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和極端勢力,這些伊斯蘭原教主和極端勢力是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世界蘊藏很久反美情緒
  • 談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這一譯名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這一譯名可謂歷經波折,至今仍于波未平。該極端組織開始在伊拉克興起的時候名叫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簡稱ISIS),譯名室譯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 英語單詞下誰能否認的伊斯蘭文明?
    科技,工藝,教育,哲學的書籍通過拉丁文,希臘文等眾多語言翻譯成阿拉伯語進行學習,而在當時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還專門建立了為翻譯活動提供場所的聞名遐邇的智慧宮。首先要展示的第一個單詞是英文的酒精【alcohol】,這個詞語來源於阿拉伯語【الكحول】,即會英文又會阿拉伯文的朋友一定發現他們兩個的讀音幾乎是一模一樣,很多人一定會奇怪酒精這個詞語怎麼會來源與穆斯林呢?因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是規定不能飲酒的啊,其實這個英文詞語真真正正是來源於阿拉伯語的,因為第一個發現乙醇的便是一位在巴格達醫學院的醫生拉齊。
  • 擔任阿拉伯語翻譯的外來穆斯林,為何就業前景就會很廣闊?
    百家原創作者:布丁聊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布丁聊歷史,小編認為最重要的經典《古蘭經》就是安拉以阿拉伯文的形式降示給人類的,對於穆斯林來說,阿拉伯語是承載其宗教的重要工具,相對於其他語言,其優越性無可比擬。在此背景下,以中國穆斯林阿拉伯語師資和生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種阿拉伯語學校,在各地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十多年來,它們培養了大批懂阿拉伯語、兼具商貿基礎知識和技能的人員,為市場提供了急需的阿拉伯語翻譯人才,並帶動了穆斯林阿拉伯語翻譯或者阿拉伯語商業中介行業的產生和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 阿拉伯風格裝飾,異域的伊斯蘭迷人風情
    伊斯蘭文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在建築以及裝飾上面,依託伊斯蘭文明的阿拉伯地區,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阿拉伯風格。無邊的沙漠、奇幻的海市蜃樓、長長的駝隊、莊嚴美麗的清真寺、蒙著神秘面紗的阿拉伯女子,提起阿拉伯裝修風格,腦中自然而然的浮想起這些。
  • 資料:伊斯蘭復興運動-原教旨主義
    歷史上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大多由虔誠的宗教家、伊斯蘭學者發起,規模一般較小,帶有更多的自發性。其早期思想淵源主要是以遵循《古蘭經》、聖訓,堅持「正統」教義為特色的罕百裡教法學派及該學派的晚期代表伊本·泰米葉的思想傳統,在近代,則有18世紀發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宗教復興運動和20世紀30年代以來發生於埃及和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兄弟會運動。
  • 透過這三本書來了解真實的伊斯蘭
    [摘要]就理解媒體與伊斯蘭的關係而言,愛德華·薩義德的《報導伊斯蘭》是必讀之作。薩義德在標題中利用了「報導」(cover)一詞的雙關意義「遮蔽」。也許一些人已經把伊斯蘭教視為了潛在的「敵人」(雖然筆者的意圖是驅散這樣的錯誤認識),但即便如此,了解你的敵人也永遠是有益的。筆者想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誰代表伊斯蘭講話——十幾億穆斯林的真實想法》。本書以對35個國家的居民的面對面採訪為基礎,意圖呈現伊斯蘭世界「沉默的大多數」,並展現了一幅與大眾媒體所描述的不同的景象。
  • 穆斯林為什麼要戴頭巾?
    作為穆斯林女性的標誌性裝束,頭巾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有的伊斯蘭國家將其視為保守的象徵,狠下封殺令;有的伊斯蘭國家卻將其視為區分他者的手段,以法律手段作強制要求。
  • 猶太人為何無法同化阿拉伯半島,穆斯林軍隊所向披靡的秘密是什麼
    今天的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這裡差點被猶太教所佔領。那麼問題來了,有著超高智商和超強文化的猶太人為何被後起的伊斯蘭教趕了出去呢?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地緣上是近鄰,在血緣上是近親,在宗教上又是傳承關係。
  • 尤金·羅根:從「民族主義」到「伊斯蘭」,阿拉伯世界都經歷了什麼?
    阿拉伯各國在巴以衝突問題上接連受到挫敗之後,領導人們開始懷疑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願景是否還能實現。 所以,民族主義是個光鮮亮麗的理念,但並卻不是個現實的政治計劃。1970年代,對民族主義的質疑開始散播開來,直到一個新型的跨民族意識形態越來越走向前臺,進而取代了民族主義——伊斯蘭宗教力量。
  • 伊斯蘭國家的崛起竟然是因為預言?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圖爾戰役是伊斯蘭勢力入侵阿拉伯半島的開始,其中有一些人從女穆斯林處得到了某些消息。5月19日,伊朗現任總統魯哈尼在政府會議上發言說:「預計可能會在南方造成騷亂」,他的含義是伊朗可能會遭到伊斯蘭世界的襲擊。
  • 伊斯蘭的三個優點
    尤其在最近的這些年,具體的說的話,美國借著九一一這歷史事件的契機展開了 人類歷史上從十二世紀,伊斯蘭世界或者全世界穆斯林的偉大英雄庫而德人薩拉丁打敗了西方的十字軍,收復了耶路撒冷,從那時以來到今天,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最偉大文明的頂峰,被他們徹底摧毀,奧斯曼帝國舊的領土被他們拿尺子比著直線就像劃蛋糕一樣一塊塊地分出了今天所謂的阿拉伯領土,從那次巨大的白倆,和那次對伊斯蘭世界
  • 伊斯蘭搜尋引擎幫穆斯林過濾被禁內容
    計世網2日消息(智超)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家伊斯蘭搜尋引擎網站開通,穆斯林用戶可以用該網站放心上網,避免瀏覽到忌諱的內容。  該搜尋引擎網站(ImHalal.com)只顯示對穆斯林用戶來說安全的搜索結果。  當網際網路日益流行於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時候,許多穆斯林用戶由於宗教信仰上的擔心而遠離搜尋引擎。
  • 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智慧宮
    他曾派巴格達代表團前往君士坦丁堡搜集古籍,然後組織各地學者包括非穆斯林學者進行翻譯。阿拉伯人的翻譯事業雖始於伍麥葉王朝,但那個時代的譯書,多為穆斯林或非穆斯林的個人行為,而到了麥蒙時代,譯書被列為國家的一項主要文化事業。國家投入巨資,建立機構,組織人員從事該項事業。據資料顯示,哈裡發麥蒙給予他的首席翻譯大師侯奈因·本·易司哈格的翻譯報酬,是以與譯出書稿同等重量的黃金計算的。
  • 追蹤歐洲伊斯蘭激進運動70年:納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會……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國曾試圖爭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對抗蘇聯,著名的蓋達組織就是在那時誕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還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戰之初。在這裡,德國,穆斯林捲入的是一場心理戰,一場觀念之爭。整個西歐,穆斯林人數在1500萬到2000萬之間,是美國的四倍。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並沒有逃過伊斯蘭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