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抄照搬材料,於己於人都是非常危險的,前幾天分享過一篇文章:
那麼,如何「抄」才對?以前,跟讀友分享過關於「抄」材料的正確姿勢:
今天再發點乾貨、存貨、箱底貨!分享關於如何具體「摞」的方法:
很多讀友曾向愚拙抱怨其沒有寫作的天賦,寫材料時,經常是這樣一種狀態:打開word,費了半天勁,好不容易寫下標題,然後就糾結於怎麼開頭,怎麼敘述,一般是敲三行刪兩行,並糾結剩下的一行……然後一天就過去了,還沒憋出半頁紙的內容。這種情況,很多新手,包括愚拙在剛寫材料時,也曾遇到過。且不說平時的積累是否充分,寫前的工序是否合理,在寫材料特別是寫總結、匯報、講話、報告等事務性材料時,即便是提綱成熟後,一般情況下,也不建議一個字一個字的現敲,更別提是硬憋生憋了。當然,除非已醞釀得文思踴躍、呼之躍出,只剩通過快速敲鍵盤才能宣洩心中的靈感。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要想寫得快、寫得好,就要堅決克服想一行寫一行的硬憋生憋模式,要敢於去抄,要帶著技術去摘抄,大大方方地去摘抄;要善於去改,要帶著方法去套改,結合實際去套改。抄的第一步,就是查閱相關文章,摘錄相關段落,先摞到提綱小標題下面再說。具體就是打開已較為成熟的提綱,查閱在拉提綱時建立的上情下情內情外情文件夾。查閱時,主要是按提綱內容先後順序,選相關待抄的文章,從中摘取可用的素材,從頭到尾摞在各級小標題特別是最後一級小標題下面。比如,講話稿第一部分通常講「為什麼」,一般圍繞論述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展開。我們就先摞這方面的素材。要做的就是把前期各渠道獲得的最相關的文章,特別是平時儲備的那些相關的講話稿、理論文章翻出來,從中摘錄能夠支撐提綱的論述,摞在提綱下面備用。為了提高效率,既然翻開某一篇文章了,建議著眼於整個提綱,不能只為了挑選適用於局部的論述,要耐著性子從頭掃到尾,看看是否還有支撐其他部分的論述。如果有,也一併先摞在相應的提綱下面。再比如,擬寫年度工作報告時,我們就要把最近的總結、匯報等綜合材料翻出來,把相關內容摘出來,摞在相應提綱下面。同樣,擬寫匯報類等綜合材料,根據上級要求、領導意圖和實際情況等,列出初步提綱後,就可以把以往特別是近期總結、匯報等綜合類材料翻出來,把相關段落、相關論述或相關數據摘出來,摞到提綱相應小標題下面。總之,在起草有關材料時,首先要找準可以套摘的材料,其次要大大方方的摘錄,摞在提綱相應小標題的下面,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每級小標題摞滿。我們知道,在炒菜時,料備得越多,才越好吃。在摞材料時,也不能只從一篇文章中摞,甚至連地名、單位名稱、數據都不改。那叫文抄公,是我們要堅決抵制和強烈批評的。要從多篇文章中摘,特別是包羅到上情下情內情外情,包羅到機關材料、學界材料等等,這樣最後的成稿才能有深度、有厚度、有鮮度。在摘錄多篇文章時,就面臨到一個排序問題了:哪段往前摞?哪段往後摞?主要是按匹配性排序。每一個段落都有一個主題。小標題就是主題的外化,所有的內容要服務於這個主題,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題文一致。我們在排序時,就要把最匹配的、信息量最大的摞在前面。甚至,在摘錄的過程中,要同步做好比對、剔除。如果之前摞的那些段落,在內容鮮度和信息量上都遠不如後面發現的,就要果斷刪除,或者只留下其中一兩句不重複的摞在後面。我們知道,廚師的體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頓飯都按照滿漢全席等大席面的標準去做。一般席面,料備得夠吃夠用就好,尤其是夠「客人」吃就好。這樣既能夠保持充分的體力,又避免了鋪場浪費,也是居家過日子的長久之計。大多數時候,在面對一般性文稿任務時,我們摞素材的過程中也按照這個標準。要避免發力過猛,無謂的浪費精力。只要能夠支撐得住各小標題,能夠滿足「主」「客」需要就足夠了。畢竟既要對這個文稿負責,也要留足體力,應對其他文稿和事務性工作。要想出彩,就不能滿足於摞到夠用。要摞到窮盡處,把手頭裡存貨文章統統榨乾摞完,在網上儘可能搜盡摞完,直至發現了能夠支撐出彩的素材,並且通過這些素材醞釀出能夠出彩的觀點、提煉方式、具體論述。甚至,在這個階段,隨著材料的實際佔有量、閱讀量的增多,對工作情況和領導意圖的深度把握增多,可能會對提綱的修改完善醞釀出更好、更精準的思維火花。需要強調的是,「摞」的本質,是深度熟悉上情下情內情外情的過程,是將各方面情況擺在一塊集中比對、醞釀、思考的過程。要避免生搬硬摞,少做物理疊加式的摞,多做化學反應式的摞。在「摞」的過程中,要去粗取精,由表及裡,摞出實質,摞出亮點,摞出精華。本文為愚拙小兒原創作品,首發於公文選粹公眾號,摘自即將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筆桿子是怎樣煉成的:公文寫作實戰》一書。
更多寫材料技巧素材:
1.機關公文常用詞句動態集錦
2.愚拙寫材料的原創體會合集
3.31省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建議把公文選萃「置頂或星標」,就能第一時間和愚拙共同學習提升、以文輔政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