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獲評「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學生「引路人」
■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王群生
9月7日晚,海南大學一間教室裡座無虛席——90個人選修的課程,120個座位全部坐滿,還有人拿著紙筆站在過道裡邊聽邊記。
「這還不是最火爆的場景。」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葛士華說,「張老師的課來晚了可能連『站票』都搶不到,只能守在門口甚至走廊『蹭課』。」
葛士華口中人氣超旺的「張老師」,是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雲閣。日前,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中,他的名字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張伯禮並列出現。
名單發布後,張雲閣曾經的學生、重慶工商大學思政教師葉俊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恩師張雲閣曾言:『當一名思政教師,做學生的引路人,這輩子無怨無悔。』只有秉持著這種信念,才能成為真正的教書育人楷模!」
正在備課的張雲閣。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邱肖帥 攝
讓課堂熱起來
他的課堂沒有「話語霸權」,師生之間常有思想交鋒,在線課程吸引全國超13萬名大學生選學
1963年出生的張雲閣成為思政教師已有35年。
35年間,他每一次走上講臺都充滿激情,「我這輩子就做一件事: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這樣的激情,從張雲閣最初選擇這份事業時就洋溢心間,高考填報志願時滿紙填的都是師範類院校,「我一直覺得,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個好的教師,就像一個巨人一樣,能把學生朝著夢想的方向託舉起來。這份『助夢』的事業,難道不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嗎?」
「用一生去追求」的成果有目共睹——任教以來,張雲閣主講的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測評全是優秀。他主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超星和智慧樹兩大線上運營平臺上,吸引了來自四川、遼寧、新疆等全國各地的100多所高校、超13萬名大學生選課學習。
在海南大學,張雲閣的「粉絲」更是遍布全校,幾乎每一節課都有未選上課的學生慕名來聽。有人說,「聽張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課堂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多樣,語言詼諧幽默,能夠有效調動大家學習積極性」;還有人說,「張老師的課堂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對青年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讓葛士華感觸最深的是,在張雲閣的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老師沒有「話語霸權」,常見學生之間,甚至學生與老師之間爭得面紅耳赤,「在思想的交鋒中,課堂得到翻轉,共識最終達成。」
共識的達成,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一位外國語學院的學生聽了張雲閣的課,跨專業考上了馬克思主義專業的研究生。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僅一學期,就有4名學生從其他學院轉到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張雲閣的課上,師生之間常有思想交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課程活起來
家有藏書5000多冊,他用真學真投入來「徵服」學生
眾所周知,講好思政課並不容易。不少學生還沒有走進課堂,就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一門枯燥無用的課程。
但張雲閣認為,思政教師傳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大道」,授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業」,解的是事關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大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有偏見,意味著思政教師要付出更多心血,大膽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讓思政課堂真正「活」起來,守住課堂教學這個教書育人的主陣地。
怎麼讓思政課堂「活」起來?張雲閣想,首先要把思政教師的激情調動起來,「如果連老師都不熱愛這門課,學生又怎麼能從中感受到魅力?」
時隔多年,他仍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時受到的震撼——1981年進入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專業時,系裡組織觀看連續劇《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全劇共有7集,我看到第4集就坐不住了,偷偷跑到圖書館找原著。」那股興奮勁兒令他記憶猶新,「馬克思這個人太偉大了,馬克思主義就是科學、就是真理!所以,看電視劇不『解渴』,必須讀原著。」
看了近40年,張雲閣的「渴」仍然沒有消解。他發現,馬克思主義這門學問,越是深入學習,就越有研究空間。這些年,他在海南大學的身份從思政課教研室主任,到學院副院長,到教務處處長,再到如今的學院院長,行政事務日益繁重,但給自己的「充電」從未落下。一回到家,他就「扎」進藏有5000多冊圖書的書房,看原著、學新政,「要想徵服學生,我首先要徵服自己,只有真學、真信,我才敢真講、才能真投入。」
讓教學實起來
「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將「海南經驗」送進全國多所高校
張雲閣講好思政課的竅門還有「兩個聯繫」:一是聯繫中國當下實際,「不能還舉十幾年前的老案例」;二是聯繫學生思想實際,「把具有普遍性的困惑拿出來分析」。
要做到「兩個聯繫」,必須有觀察力和行動力。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剛一發生,張雲閣就敏銳地意識到:「大疫當前,必有雜音。」他立即對學院教師提出要求——在媒體上發聲,在視頻中亮相,在教學中聚焦。
於是,人們看到,張雲閣等人撰寫的20餘篇理論文章在各大媒體刊發,其中13篇被「學習強國」平臺轉載;他們拍攝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中國精神》等6個宣傳片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線;他們將疫情阻擊戰中發生的動人故事及時融入課堂,讓「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該校生命科學與藥學院學生張子赫說:「老師將疫情中湧現的人民英雄、感人事跡融入課堂,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中國制度的巨大優勢。」
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教學成果是,疫情期間,海南大學共有4000多名學生走上戰「疫」一線提供志願服務。張雲閣動情地說,有這樣的學生,做老師的怎麼能不賣力氣呢?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這些年,他不惜氣力,率領團隊,將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積極開展線上課程建設,並據此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
為扭轉高校思政課理論性與實踐性難統一的局面,他們耗時11年構建起了以「課堂實踐」教學為主,「校園實踐」教學、「網絡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為輔的「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2014年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2018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不僅實現了海大辦學歷史上的重大突破,還將「海南經驗」送進全國多所高校,讓更多思政課堂也呈現出學生「到課率」高、「抬頭率」高、「點頭率」高的「三高」局面。
數數日子,張雲閣還有3年就要退休了,但他談起思政教育時神採飛揚的樣子,讓人絲毫感覺不到他的退意。
「我將35年教師生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17年』在海南之外,『第二個17年』在海南追夢。」張雲閣說,他已經迎來了「第三個17年」,而這一階段最重要的,除了繼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就是歸納梳理前兩個階段的教育教學心得,供青年教師參考,讓他們少走彎路。
「你說,我的『第三個17年』才剛剛開啟,怎麼會想退休呢?」除了活到老,學到老,師者張雲閣,他還要教到老。(本報海口9月9日訊)
總策劃:曹健 韓潮光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招志雲 蔡法
視頻拍攝/剪輯:邱肖帥
【張雲閣簡介】
張雲閣教授,思政課教師,中共黨員。196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綏化市,1985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2007年獲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學位,現為海南大學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資料圖:張雲閣
張雲閣教授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第一線,深深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稱為學生思想的領航人。率領團隊歷時11年成功構建高校思政課「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我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實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等問題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使國內95所高校的10萬大學生選學受益。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等榮譽。張雲閣教授的事跡得到了新華網、光明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和海南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報導。(來源:海南大學新聞網 記者 李布明 葛士華)
【相關閱讀】如何讓思政課「活」起來?來聽聽「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雲閣背後的故事
張雲閣
9月4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內的12位教師入選。其中,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也赫然在列。
張雲閣現任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在35年的從教路上,他用心上好每堂課。在眾人看來「枯燥」的思政課上,張雲閣的課堂常常座無虛席,有時連講臺兩旁都站滿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