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桐」到「谷樹」

2020-12-17 人民網安徽頻道

  據淮南日報消息 「焦桐」和「谷樹」,分別銘刻著兩位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名字。一位是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一位是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

  「焦桐」,大家並不陌生。只要去過河南蘭考,都會對那些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泡桐樹印象深刻。它們或獨株站立路邊,或三五棵成片,或幾十上百棵成林,成為一道讓人過目難忘的風景。在今天看來,這些普通的泡桐樹也許沒有特別之處,但在半個多世紀前,對於長期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三害」嚴重侵害的蘭考,泡桐卻是救命之樹。為根治「三害」,身患癌症的焦裕祿頂著風沙,帶領調查隊查風口、探流沙、搞試驗,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種植泡桐這一根治風沙的根本措施。泡桐樹從那時起,在蘭考土地上被廣泛栽種,成為抵禦風沙、護佑土地的綠色屏障。焦裕祿親手栽種的一棵泡桐樹,歷經50多年,枝繁葉茂,挺拔高聳,需要3人才能合抱,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焦桐」,並立碑昭示後人。「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焦桐」,被視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徵。

  「谷樹」,同樣耳熟能詳。1950年5月,谷文昌所部野戰軍,解放了福建東山島。踏上東山島的那一刻所見,讓谷文昌終身難忘:光禿禿,風沙肆虐,村莊淹沒在沙土裡,到處都是乞丐。此後,谷文昌與東山命運相連。他先後擔任東山縣第一區工委書記和東山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谷文昌說:「要治窮,得先除害!」他發誓:「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但在尋找治沙樹種時,卻歷經挫敗。3年間,先後試種過10多個樹種,幾十萬株苗木,都以失敗告終。一次,在試種一種名字叫木麻黃的樹時,遭遇持續1個多月的倒春寒,木麻黃樹苗幾乎全被凍死。在絕望之時,技術員發現在白埕村還有9株木麻黃活著。就是這9株成活的幼苗,點燃了谷文昌心中幾近破滅的希望。谷文昌選擇了木麻黃的同時,木麻黃也毫不猶豫擁抱了谷文昌。1958年春,全縣黨政軍民、男女老少齊上陣,栽種20萬株木麻黃樹。至1964年全縣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綠化,141公裡的海岸線築起「綠色長城」,東山的風沙災害得到徹底根治。1981年,谷文昌在漳州病逝,骨灰葬於東山縣赤山林場。「沒有谷文昌,就沒有木麻黃;沒有木麻黃,就沒有今天的東山!」東山的群眾這樣口口相傳。為了感念谷文昌,當地群眾把木麻黃改稱為「谷樹」。

  從「焦桐」到「谷樹」,蘊含著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在心裡真正裝著群眾。「你的心裡真正裝著群眾,群眾才會把你真正放在心裡。」無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還是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利益,都是永恆不變的考量。在新常態下、新形勢下,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情勢和群眾訴求的日趨多元以及社會矛盾的突顯交織,只有全力去做、傾力而為,站穩群眾立場、傾聽群眾呼聲、關切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贏得群眾的肯定和高評。一如「焦桐」和「谷樹」這樣「樹以人姓」的美譽。

  從「焦桐」到「谷樹」,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毅和智慧。上世紀50、60年代,面臨的困難更多地顯性為與自然的博弈,直觀呈現為對自然災害的治理。如同東山對風沙災害治理、蘭考對「三害」的治理那樣,東山、蘭考只是那個時代直面困難的縮影。今天,面臨的困難更多來自於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困擾,更多來自於生態環境的挑戰,更多來自於人民群眾對切身利益的關切。面對困境、困難、困惑、困擾,需要具備更主動的作為來積極化解,需要具備更多的智慧去尋找辦法,需要具備更強毅力才能找到路徑。

  在即將迎來建黨95周年紀念日,重溫「焦桐」和「谷樹」的感人故事,分享「焦桐」與「谷樹」的內涵蘊意,對於黨員幹部來說,或許具有別樣啟思。 (懷新平)

相關焦點

  • 谷樹 - 谷樹--浙江頻道--人民網
    蒼老的谷樹,主幹的樹皮裂開一條條大的紋路,這給我們的攀爬提供了方便。夏季,我光著腳,用腳趾緊貼紋路爬上樹幹,穿行在那些密密的橫斜在河面的枝條上。我從這個枝條跨到那個枝條,富有彈性的枝條使人上下擺動,我在上面故意大幅度地搖晃,做出歡快的動作。
  • 「焦桐」花開
    那棵讓人為之敬仰的精神之樹位於焦裕祿幹部學院對面,一出學院大門,便能看到那棵蓊蓊鬱鬱的泡桐,蘭考人都親切地稱它為「焦桐」。 11年前,2009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河南視察,專程到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瞻仰焦裕祿紀念碑,參觀焦裕祿事跡展,並種下一棵泡桐。
  • 焦桐下的「青春之歌」
    清風習習,焦桐花開。桐花兒一朵接著一朵,一串挨著一串,那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如紫色瀑布。此時此刻,當您來到焦裕祿幹部學院,您會發現,學院門前的那棵經歷了56年風雨滄桑的焦桐猶如一位慈祥的長者,靜靜地矗立在那裡,守望著年輕的後輩,訴說著一代代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赤誠。
  • 焦桐,蘭考自帶流量的「精神IP」
    第一集,我們將從凝聚著「焦裕祿精神」的焦桐講起。到蘭考的人,沒有不去瞻仰焦桐的。每天默默在焦桐旁打掃衛生,整理枝丫的就是76歲的魏善民,他和他的父親前後陪伴這棵蘭考人民的精神寄託——焦桐,已經整整55年了,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對焦裕祿深深的感情。
  • 側記丨焦桐依依唱南風
    二是焦裕祿在明知身體有病的情況下,投身到艱苦的環境中忘我工作,他究竟是為了什麼?三是在短短的475天中,焦裕祿贏得了蘭考36萬人民勝似親人的熱愛,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  四天的學習,最大的收穫就是這三大疑問迎刃而解。
  • 迷谷究竟有何能耐,讓狐帝不遠萬裡挖他到青丘?白淺道明一切!
    白淺的身邊有一個毫不起眼的迷谷,我們都只注意到白淺的丫鬟少辛,卻忽略了迷谷的存在,可見迷谷的存在感非常低,說起迷谷的來歷,臻臻不由的納悶起來。迷谷原本不在青丘,後來被狐帝不遠萬裡挖他到青丘的,迷谷究竟有何能耐?
  • 這一碗黯然銷魂滷肉飯,好吃到要上天!
    臺灣作家焦桐曾說,在臺灣,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中餐廳》裡,地道的臺灣人蘇有朋和曾經的大廚張亮都曾掌勺滷肉飯。作為觀眾,隔著屏幕看著那一碗熱氣騰騰、晶瑩剔透的白米飯,再淋上一大勺琥珀色入口即化的醬汁,口中不自覺地發生了巴普洛夫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