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淮南日報消息 「焦桐」和「谷樹」,分別銘刻著兩位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名字。一位是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一位是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
「焦桐」,大家並不陌生。只要去過河南蘭考,都會對那些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泡桐樹印象深刻。它們或獨株站立路邊,或三五棵成片,或幾十上百棵成林,成為一道讓人過目難忘的風景。在今天看來,這些普通的泡桐樹也許沒有特別之處,但在半個多世紀前,對於長期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三害」嚴重侵害的蘭考,泡桐卻是救命之樹。為根治「三害」,身患癌症的焦裕祿頂著風沙,帶領調查隊查風口、探流沙、搞試驗,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種植泡桐這一根治風沙的根本措施。泡桐樹從那時起,在蘭考土地上被廣泛栽種,成為抵禦風沙、護佑土地的綠色屏障。焦裕祿親手栽種的一棵泡桐樹,歷經50多年,枝繁葉茂,挺拔高聳,需要3人才能合抱,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焦桐」,並立碑昭示後人。「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焦桐」,被視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徵。
「谷樹」,同樣耳熟能詳。1950年5月,谷文昌所部野戰軍,解放了福建東山島。踏上東山島的那一刻所見,讓谷文昌終身難忘:光禿禿,風沙肆虐,村莊淹沒在沙土裡,到處都是乞丐。此後,谷文昌與東山命運相連。他先後擔任東山縣第一區工委書記和東山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谷文昌說:「要治窮,得先除害!」他發誓:「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但在尋找治沙樹種時,卻歷經挫敗。3年間,先後試種過10多個樹種,幾十萬株苗木,都以失敗告終。一次,在試種一種名字叫木麻黃的樹時,遭遇持續1個多月的倒春寒,木麻黃樹苗幾乎全被凍死。在絕望之時,技術員發現在白埕村還有9株木麻黃活著。就是這9株成活的幼苗,點燃了谷文昌心中幾近破滅的希望。谷文昌選擇了木麻黃的同時,木麻黃也毫不猶豫擁抱了谷文昌。1958年春,全縣黨政軍民、男女老少齊上陣,栽種20萬株木麻黃樹。至1964年全縣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綠化,141公裡的海岸線築起「綠色長城」,東山的風沙災害得到徹底根治。1981年,谷文昌在漳州病逝,骨灰葬於東山縣赤山林場。「沒有谷文昌,就沒有木麻黃;沒有木麻黃,就沒有今天的東山!」東山的群眾這樣口口相傳。為了感念谷文昌,當地群眾把木麻黃改稱為「谷樹」。
從「焦桐」到「谷樹」,蘊含著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在心裡真正裝著群眾。「你的心裡真正裝著群眾,群眾才會把你真正放在心裡。」無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還是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利益,都是永恆不變的考量。在新常態下、新形勢下,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情勢和群眾訴求的日趨多元以及社會矛盾的突顯交織,只有全力去做、傾力而為,站穩群眾立場、傾聽群眾呼聲、關切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贏得群眾的肯定和高評。一如「焦桐」和「谷樹」這樣「樹以人姓」的美譽。
從「焦桐」到「谷樹」,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毅和智慧。上世紀50、60年代,面臨的困難更多地顯性為與自然的博弈,直觀呈現為對自然災害的治理。如同東山對風沙災害治理、蘭考對「三害」的治理那樣,東山、蘭考只是那個時代直面困難的縮影。今天,面臨的困難更多來自於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困擾,更多來自於生態環境的挑戰,更多來自於人民群眾對切身利益的關切。面對困境、困難、困惑、困擾,需要具備更主動的作為來積極化解,需要具備更多的智慧去尋找辦法,需要具備更強毅力才能找到路徑。
在即將迎來建黨95周年紀念日,重溫「焦桐」和「谷樹」的感人故事,分享「焦桐」與「谷樹」的內涵蘊意,對於黨員幹部來說,或許具有別樣啟思。 (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