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閣 /文
泰山路印象較深的是十幾年前的燒烤,每當夜幕降臨,遼寧路以西的泰山路上燈火通明,人氣十足,這條路寬闊平坦,右邊的人行道也寬敞,人行道飯店門口擺滿了桌椅板凳,裡面也顧客盈盈,進出往來,十分熱鬧,烤肉、海鮮、小涼菜,散啤酒,頗對青島人的口味,而且價格也合理,所以買賣興隆。
我和朋友來過幾次,燒烤佔據了半個街道。喧譁的食客,幹擾了昔日的寧靜,也許因為過於擾民,後來燒烤街轉移到了營口路,這兒生意蕭條,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泰山路是一條老街,歷史悠久,西段始建於德佔時期,叫魯赤街,又叫錦豹街,日佔時期曾叫喜樂町。上世紀20年代由遼寧路又向東建路,開始沒有路名,到30年代通到松山路時,才沿用了泰山路名。泰山路因分兩期建成,所以,東西路各有差異,遼寧路以西平坦寬敞,遼寧路以東則較窄,是一條沿貯水山北麓呈大S形的小路,蜿蜒起伏,峰迴路轉。
早期泰山路建築不多,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住戶增多,其建築大多是貧民大院式,偶爾有幾處別致洋房散落其中,大都是日本人的住宅。那時,泰山路上最高樓頂多是三層,所以沿路向上放眼望去,盡頭總現出一片藍天白雲。
泰山路上也有一段紅色的記憶,中共 「一大」代表鄧恩銘,1922年來青島開展黨的工作,曾任《膠澳日報》副刊編輯,他以東鎮小學教員為公開職業,秘密進行宣傳、組織發展工作。1923年底,建立了青島第一個黨支部,他擔任中共直屬青島支部書記,是黨在青島的第一位領導人。
1925年2月8日,他組織領導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同年4~5月,又組織領導了青島紗廠工人大罷工,成為"五卅運動"的先導,形成了青島歷史上震驚中外的第一次罷工高潮。當時他在青島就住在泰山路13號,因他不斷去各工廠而引起敵人的注意,後被捕。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得以保外就醫。1926年6月,他再次秘密回到青島,擔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主持市委工作。1928年7月,調回山東省委,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他在濟南第二次被捕。1931年4月5日,與劉謙初、吳麗實等共產黨員被國民黨槍殺於濟南緯八路刑場,犧牲時年僅30歲。
解放前,青島市在行政上長期是中央直轄市,因地處山東,與山東分不開,所以,中共山東地下省委、團省委都曾設在青島。1934年至1935年在青島任共青團山東省委領導人的李仲林(萊西人),曾住在泰山路上的霞雲裡二樓(泰山路85號)其住地也是團省委活動地點,當時租房需「鋪保」(商店做擔保人)),他偷了哥哥商店圖章蓋了鋪保,租下了這裡的房子。
據後來李仲林回憶說:「霞雲裡地址是絕對保密的,除團工委在此開會碰頭以外,有關馬列主義著作、黨的刊物《紅旗》、給中央報告等文件,都存在這裡。」
霞雲裡大院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會字形二樓木質建築結構,又帶出兩條「小辮子」,形成了裡外院。大院中間左右各設兩水泥斜旋式樓梯以通向二樓,二樓通道繞院一周,木質隔欄漆有紅色。據一些老人們說,解放前大院裡三教九流輩都曾住過,解放後大院維修時還發現瓦片下藏有刀槍。後大院被部隊接管,成了一軍工企業的宿舍。
泰山路的西頭與商河路、青海路交界處有一棟渾厚的紅色建築,格外顯眼,它以前是青島茂昌蛋廠,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由奉化人鄭源興所建。我國早期工運領導人陳少敏曾經在這裡做過工,她以蛋廠女工的身份配合時任山東省委代理書記的任國禎開展工作,先後組織了青島紗廠、四方機車廠、煙廠等工人運動。解放後是中共中央委員,曾擔任過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工會黨組副書記等職。
泰山路上以前還有中國恆大運輸公司、遠東汽車行、復豐鐵工廠和日本人的原田鐵工所、甲斐鐵工所等。
抗戰以前,青島市民眾教育館設在朝城路,抗戰勝利後遷到泰山路原日本鐵工所舊址,1946年10月正式開館,由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畢業的宋紹曾任館長。民眾教育館設有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民眾學校、民眾俱樂部、民眾運動場。
青島解放後,民眾教育館舊址作為第一人民教育館,原民眾教育館長宋紹曾留任,仍是館長。到1950年1月館內設圖書、報刊、兒童3個閱覽室,辦有夜校,舉辦展覽會、遊藝晚會等。
1958年該館下放到市北區,叫市北區文化館,曾建有「六二樂團」、「六二話劇團」,演出過《棠棣之花》、《原野》等名劇。劇中職員鍾昭棟後成為專業編導。他們的業餘曲藝隊演員高景佐後成為著名山東快書演員,曾任青島市曲藝團副團長。他們的業餘京劇團多次演出,廣受歡迎。
1958年4月,青島市決定成立群眾藝術館,第一任館長由市文化局局長、黨組書記魯光兼任,暫設在泰山路市北文化館,1959年遷至信號山路,又遷蘭山路1號市禮堂。
當時,青島市建青島藝術學校、音樂學校均在泰山路,泰山路有很濃的文藝氣息,曾出了不少文藝人才。1962年市北區政府在泰山路建了泰山路小學,1963年青島市音樂學校停辦,後來將校舍劃給了泰山路小學,坐落在大廟山舊址的吉林路小學也合併了過去。
泰山路、錦州路口曾有一座小戲院叫永樂戲院,主要演「落子」(評劇),也演京戲。日本二次強佔青島期間,日本人三浦林三繼電氣館、青島映畫劇場之後在這裡建了他的第三座電影院——東洋劇場,當時設備一流,以後曾叫民眾劇院,後來改為勝利電影院等,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有時到那兒看電影,其中日本影片《人證》及影片插曲「草帽歌」印象至深。如今勝利電影院也已經拆除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泰山路116號,大門洞裡有一攤煎餅大娘,攤一斤煎餅五分錢,鄰居都排隊加工,那年代,白麵粉不見,玉米面也很少,都是地瓜面的,孩子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在泰山路和吉林路拐角,還有一個賣開水的茶爐,一些些男孩子經常在門口喊:「馬蛋壺,開茶爐,一分錢,倒一壺,大嫚來了倒兩壺。」那時,還沒有電熱器之類的,夏天,每家都需要打開水,打開水也就成了孩子們常幹的活。
泰山路周邊,娛樂場所很少,當地孩子們最常去的地方是大廟山,妻小時候住在泰山路上,有一陣子得了氣管炎,每天早晨跟著父親到大廟山上練太極拳、太極劍,不久竟然痊癒了。搬家離開泰山路半個世紀了,至今她還和以前的老鄰居,泰山路小學的同學保持聯繫,這也許就是人的戀舊情結吧。
泰山路經過多次變遷已經面貌全非了,昔日的院裡已經變成了幢幢樓房,往日的小樓變成矗立的大廈,然而,至今道路兩旁還有許多遮攔和圍擋,改造建設還在繼續,最近眼見一些工程已接近尾聲了......
漫步在寬敞的泰山路上,我想起《明天會更好》的歌詞,「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願泰山路這條百年老街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