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教育部規劃中心 教育之弦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中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於變局中開新局的重要階段;是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時代徵程,為未來中長期發展起好步、開好局的關鍵階段。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十四五」規劃是承上啟下的規劃,是新的特殊時期的規劃,是要求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規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未來5至15年的高等教育發展擘畫戰略藍圖。高校「十四五」規劃是面向未來三十年的開局規劃,瞄準未來三十年教育發展的趨勢,對於高校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助力高校準確深入理解「十四五」規劃新部署、新要求,做好「十四五」時期教育領域改革發展的開篇布局,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於11月29日-12月5日在北京舉辦第二期「高校『十四五』規劃專題培訓班」,10位專家學者,三十多家院校單位和企業代表,共同聚焦探討高校「十四五」規劃新思路、新舉措,在識變、應變、聚變、求變中面對新形勢、樹立新思維、開闢新篇章。
識變
高校「十四五」規劃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督學、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從堅定辦學方向、把握重點形成合力、構築教育體系基礎、適應新發展格局、深度參與創新發展、著力補齊短板、創新規範服務業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要求,為高校做好「十四五」規劃指明了重點方向。」
「高校『十四五』規劃要從大局著眼,要注重世界範圍內的新挑戰,要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新要求。」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劉復興表示,黨和國家已經把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高度,提出了人才培養的新標準、新要求,要求教育改革創新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要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工業化向數智化轉型的重要時期。數智化文明必然要推動整個社會經濟技術的體系化轉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指出,「與工業化文明相比,數智化文明必然要推動整個社會經濟技術的體系化轉變。這意味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組織方式、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社會形態,以及由所有這些新的革命性變革匯流起來所推動的人類歷史上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遷。」
就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國指出,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進入國際通行的普及化階段。這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將改變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國人口文化素質和人力資源進入高層次開發階段。後普及教育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將以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為目標,持續擴展需求空間、人口空間、結構空間、國際空間、質量空間、文化空間,實現以質圖強,建成世界級高等教育強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就教育內涵發生的深刻變革,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馬陸亭表示,要結合「十四五」教育發展的新時代背景,深入研究重大戰略和政策中的「新發展格局」,充分認識到大學的面向方向和發展方向已經開始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要面向新發展格局,要在國家需求中尋找方位。高等教育要以體系建設為龍頭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時代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應變
高校「十四五」規劃
「學校必須樹立數位化轉型的思維,學校必須建立推動數位化轉型的領導機制,學校必須把對數位化的投資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指出,數智化科技既是當前階段具有引領性、貫穿性意義的技術革命,同時也是下一階段科技革命深化的基礎性平臺。高等院校必須建設一個以人的學習和創新為核心的新的體系。終身學習和創新,是新科技創新的基本要求,是新的大學教育的基本特徵,也是新的經濟社會體制機制的價值中樞。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馬陸亭認為,辦學和育人是高等學校的永恆主題。辦學即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走出「象牙塔」,學習借鑑世界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研究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走出特色之路。育人即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解讀「一流本科教育」的豐富內涵,認識到變化才是未來的常態,要緊密圍繞「培養能力」這一關鍵任務。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啟動並且正在進入『理論指導型發展模式』新時期,高校規劃要堅持『研製』而非『編制』,要堅持培養高校工作者的研究意識和能力。」常熟理工學院應用型院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永安教授認為,應用型高校規劃建設發展的新重點包括「雙高雙師雙能雙智」四雙結構型師資隊伍建設;「校、院、專業、課程」四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與運行;對標合格、審核評估、專業認證、「雙一流」指標體系等四個方面高水準、持續建設問題;規模、速度、結構、質量、安全、效益六個方面的協調發展問題。
如何以新的理念、思路、方法做好高校「十四五」規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河南大學原校長婁源功提出,應用型高校戰略規劃包含四個模塊,第一模塊為明確戰略規劃與願景。第二模塊為掌握教育市場怎麼看。要分析"客戶」,即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並對標學習榜樣和競爭對手。第三模塊為業務設計要清楚。要明確人才培養、科學發現、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大使命。第四模塊為業務創新要聚焦點。人才培養創新是應用型高校創新的重點、難點。
聚變
高校「十四五」規劃
蓬勃興起的新產業革命、新科技革命使得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向有機的整體,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強調,「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將產教融合核心機制與技術革命發展趨勢相結合,形成以需求為牽引、以數智技術為支撐的教育變革合力。」
以國家和區域需求為導向,高質量做好高校規劃,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特聘專家、重慶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提出高校「十四五」規劃的十個維度:新的辦學型態理念、新的學習者培育目標、新的課程觀、新的教師結構、新的專業布局、新的學科選擇、新的資源匯集、新的制度設計、新的評價體系、新的大學貢獻。牟延林認為,高校規劃必須建立與之配套的新型評價體系,包括對學生成長治理的評價,對教師能力素養提升及貢獻度的評價,對課程、專業、學科的評價,對學校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專業認證等現實型態的評價、對學校未來發展的評價等多維度綜合評價。
對新基建和產教融合如何共生發展,中國科學院大學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原執行主任董傳儀表示,產教融合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產教融合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一個新的增長極,拉動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基建對中國產教融合的創新發展無異於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教育科技大革命。產教融合的發展,要深入促進5G專業、大數據專業、工業物聯網專業、人工智慧專業、城鐵市軌專業、特高壓專業、新能源專業的設立和發展。
求變
高校「十四五」規劃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表示,我國已處於教育-學習資源的「戰國時代」,需求方愈加關注學習行為的目的性和有用性,供給方愈加注重精準定位、量身定製、釐清服務屬性。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分類發展、內涵建設階段,高校多方位校際(學科間)戰略合作結盟正風起雲湧、方興未艾。要充分發揮外部需求推動和內部利益驅動兩大動力,堅持走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度融合的道路。
面向新時代,做好高校「十四五」規劃,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特聘專家、重慶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提出「面向『十四五』高校規劃編制的十二大願景: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選擇準確的規劃定位;爭取適宜的環境友好;匯聚可能的辦學資源;完善現有的制度設計;實踐育人為本的課程體系;探索專業改革的產業學院;服務行業需求的學科選擇;梳理緊缺的規劃項目;改革教師的評價標準;培育新型的中國學生;實現大學的規劃價值。
在應用型高校「專業為王」時代的新要求背景下,常熟理工學院應用型院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永安教授提出,應用型高校專業內涵建設的新體系涉及內容包括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等六個重要方面。應用型高校專業集群建設的新戰略要從建設理念、專業組和的本質、建設模式、設置原則、建構策略、「群主」為王、布局形態、建設規模八個方面探索專業集群建設在生成、組織、管理、運行、保障方面的機制創新。
「規劃是國之重器。」就如何「把握數智化發展規律,推動『十四五』規劃變革」,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創新發展處處長劉志敏指出,決策要有「數」,治理要有「據」。從決策變革開始,引領數智時代的高校治理變革,構建以人工智慧為技術支撐的治理新模式,促進架構變革,激發專家、用戶、技術和資源聚變反應,實現人機協同賦能高校治理。知識創新工程願景是提高治理效率,呈現人性化、場景化、價值化的趨勢,實現高校從區域知識中心到區域智慧中心的高維躍遷。
培訓期間,學員們圍繞「十四五」新時期如何把握高校在新時代的定位;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如何更加深入地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形成新的發展機制和模式;高校如何適應數位化轉型;如何推進評價制度的改革,以及地方高校改革如何契合區域行業產業發展等話題展開了充分的交流研討,進一步深化了對專家報告的理解和認識。
#精彩預告#
第三期「高校『十四五』規劃專題培訓班」
火熱招募中
▼▼▼▼▼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讚
原標題:《聚焦!高校「十四五」規劃:識變、應變、聚變、求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