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滿腹經綸》春節最火 本報專訪表演者、西安青曲社創始人苗阜
今年春節最火的相聲演員是誰?不是郭德綱于謙,不是央視春晚的相聲獨苗曹雲金,而是兩個陌生的名字苗阜(圖左)、王聲。這兩名來自陝西西安的80後相聲演員在大年初一登上了北京衛視春節聯歡晚會,一段僅11分鐘的《滿腹經綸》,倆人一逗一捧,將《山海經》、「四大名著」、「愚公移山」等悉數調侃一番,沒有一句網絡段子,卻讓觀眾笑彎了腰。許多觀眾直誇兩人是「業界良心」,更有甚者還表示「放到央視春晚上,能夠拯救馮小剛」。這段《滿腹經綸》在微博、微信上被瘋狂轉發,儼然成為今年春節最熱的相聲節目。
苗阜的電話已經快被打爆了。昨日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採訪時,陝西青曲社創始人苗阜感嘆,這兩天微博被轉瘋了,媒體採訪的電話幾乎沒有斷過,「都有點不太適應了」。在採訪中他也向記者透露,他所帶領的青曲社已確定將在四月底進京演出,向北京觀眾展示更為完整的陝西相聲藝術。
相聲跟風網絡段子很悲哀在《滿腹經綸》熱播之前,苗阜和王聲早已是陝西頗具人氣的相聲演員了。兩人曾長期搭檔在西安的相聲園子裡表演《我愛陝西話》,這段作品主要是以陝西方言的形式逗趣表演,十分受當地觀眾喜愛。由於原作太長,苗阜和王聲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分割,從而產生了《書文戲理》、《歪批山海經》、《詩書雅韻》、《舊曲新歌》等比較短小相對獨立的節目。在北京春晚演出的《滿腹經綸》就是改編自《歪批山海經》。苗阜表示,與北京春晚的結緣最初是由於他們在中國曲協舉辦的評獎中獲獎,「在民族宮大劇院演了幾場,可能被北京臺看見了,就去參加了他們的大賽。」在北京臺舉辦的北京喜劇幽默大賽中,他們演繹了《滿腹經綸》,表演得到了鞏漢林、劉偉等評委的高度評價,並成為大賽中唯一保送北京春晚的節目。
「《滿腹經綸》的創意,最開始是想推進陝西文化。」苗阜說,「我們的思路是一正一歪,我是歪的,他是正的,我先搞笑,他再拉過來。」後來,苗阜在看了上海品歡相聲會館金巖的一個作品中受到啟發,經作者同意後將調侃《山海經》的「帽子」借用過來,形成《滿腹經綸》25分鐘的完整版本。苗阜透露,在北京春晚表演的版本有所刪節,為了考慮全國的收視效果,去掉了一些帶有陝西方言特色的段落。
苗阜和王聲的相聲《滿腹經綸》由兩人原創,除了幽默逗樂,作品最讓人稱道的是裡面沒有一個用濫了的網絡段子,語言充滿新意。談及此話題,苗阜說道:「關於網絡段子,我跟很多老師聊天都提到過,我們覺得特別悲哀。過去相聲是引領潮流的,出來一個相聲,裡面的詞就成了當時的社會流行詞。現在卻反過來了。有些相聲演員在投機取巧,這是很無奈的表現,因為網絡太發達了。」苗阜認為,對於相聲來說,流行元素只能作為一個「作料」,真正的相聲還要從包袱口、節奏、技術層面去設計。「流行因素可以參考,但不能丟了相聲最基本的東西。我們一直希望做一批不過時的節目,沒有那些時效的元素,二三十年之後還能說,這才是傳統相聲的寶貴之處。」苗阜說道。
有意保留陝西文化實際上,苗阜和王聲在今年春節已登上了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湖北等多個衛視的春晚,除了天津春晚表演的是《書文戲理》,其他衛視都點名要求表演《滿腹經綸》。無論在哪個舞臺上,苗阜和王聲都要在自我介紹中點名自己來自陝西的身份,即便在經過刪減的北京春晚版《滿腹經綸》中,苗阜用寶雞方言說的「娘娘,風浪太大咧」仍深入人心,而在天津春晚《書文戲理》中,苗阜和王聲展現了更多陝西方言的「笑果」,甚至在舞臺上演唱起秦腔《鍘美案》的選段。
「我們在外地演出,有意要保留一些陝西文化,畢竟我們是代表陝西出去的,我們要中興西北相聲,要讓外界知道,西安也是相聲的重要陣地。」苗阜說道。
對於北方相聲觀眾來說,北京、天津的相聲名家和名作早已耳熟能詳,但苗阜說道,陝西相聲自成一派,有自己的歷史與風格。他介紹道,陝派相聲起源於1937年,張玉堂等一批曲藝藝人把相聲帶進了西安,他們來到西安後,結合陝西當地的戲曲風格創作了一大批作品。「北京、天津用的許多節目,都來自陝派相聲。比如侯寶林先生說的關公戰秦瓊,就是從西安相聲藝人張傻爺那裡學走的。」苗阜認為,陝西相聲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結合了陝西人的性格:「性格比較直,所以包袱連包袱。聽陝西相聲,不會有太多讓你喘息的機會。」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各地相聲中,北京是「帥」,天津是「怪」,而陝西是「邁」。
火透西安的青曲社1982年出生的苗阜和王聲來自陝西銅川縣,倆人是小學同學,從小在一起說相聲。正如相聲裡調侃的那樣,王聲後來上了正經的大學文學院,而鐵路子弟苗阜早早參加工作,在鐵路系統工會依舊說相聲。2007年,年僅25歲的苗阜在西安創立了相聲社團青曲社,幾年下來,青曲社已經擁有了兩個專屬劇場,百餘名演職員工,成為西安最大的相聲社團。青曲社是全國少見的一周七天不間斷演出的相聲社團,僅以駐場演出算,青曲社每周演出14場相聲和7場評書,一年下來能有三四百萬的利潤,青曲社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德雲社在西安開起來生意不行,郭德綱來的三場還可以,他走了以後平均每天就十來個人,我們每天可以坐四五百人,因為我們有許多接地氣的東西,他們外來的還是有點吃虧。」苗阜說道。青曲社目前正在籌備建立第三個劇場。
苗阜與他的青曲社所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的作品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喜愛。苗阜表示,他們每年都要去大學校園進行三四十場的表演,一方面希望吸納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一方面也希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相聲。青曲社的演員中,起到中堅力量的大多是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創作的作品也有許多和大學生活有關的,十分接地氣。《滿腹經綸》中將「陝西師範大學」調侃成「陝西吃飯大學」就是青曲社進陝師大演出時表演的一個「梗」。苗阜介紹道,青曲社還有一些反映現實生活,比較深刻的作品:「比如《杯酒人生》,沒有那麼密集的包袱,表現的是一個人喝多了,在一場醉夢中經歷了酒、色、財、氣,最後再回到現實,這個作品我們是比較滿意的。」此外,青曲社為了推介陝西美食,還創作過許多反映陝西小吃的作品。記者隨即問及近日在網上激烈討論的陝西河南爭「中國菜系源頭」的事情,苗阜便笑道:「今天就有幾個陝西美食方面的名嘴氣不過,跟我說這事,希望我寫一段宣傳陝菜的相聲。」
目前,青曲社已經在籌劃四月底進京演出。而對於網友呼聲很高的上央視春晚,苗阜則表示了矛盾的心情:「說實話,對於我個人來說,不是太喜歡上春晚,因為春晚有許多限制,作品會大打折扣。但是對於陝西相聲來說,我又希望上,畢竟這可以擴大陝西相聲的影響。」本報記者 成長 J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