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交易大廳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海產品傳統交易都是到批發市場買賣,但在福建的中國—東協海產品交易所,大廳裡的屏幕上不斷滾動著各種不同水產品的報價,會員可以在線上查看賣方掛牌交易品種,通過交易系統,點擊所需品種、數量,直接下單成交。
交易所副總裁薛永福向記者介紹,中國—東協海產品交易所位於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新區的馬尾港區,於2015年3月16日起掛牌運行,是全國首家以海產品為主題的線上交易所,吸納了中國與東協國家的海產品龍頭企業為會員,採用「網際網路+交易所+電商」的新模式,實現跨境貿易。
據了解,福建海岸線總長3752公裡,居全國第二位,海洋資源得天獨厚。由於福建和東協地理相近,近年來,雙方漁業、港口合作逐漸擴大,並拓展至臨港工業、海洋科技、海洋環保、海洋教育與文化等領域,目前,東協成為福建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是最大進口市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第四大外資來源地和福建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地區。
中國—東協海產品交易所依託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名城冷鏈倉庫、最大的水產品批發中心「海峽水產品批發中心」,加強與東協各國海洋漁業合作與互聯互通,並在東協各國籌建分中心,發展海產品現貨、期貨以及場外衍生品交易,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新亮點。
在福建省政府發布的《關於支持福州新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東協海交所加快發展的十三條措施,推動東協海交所在「海絲」沿線主要國家設立分中心;《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中,東協海交所亦被列為八大「海絲」重大平臺之一。
「我們交易所,更是一個合作交流平臺,加強了與東協各國海洋漁業合作與互聯互通。」薛永福表示,海交所立足福建,背靠祖國,連接東協,是面向世界的第三方交易公共服務平臺。
在服務海洋實體經濟方面,海產品交易所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供需信息及購銷服務,助力實體企業轉型升級。
「中國—東協海產品交易所的平臺能讓我們的產品賣到更遠的地方,品牌也更響亮。」寧德市一家水產養殖公司的負責人說,公司的產品結合交易所平臺,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能出口到東協、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年產值近3億元。
交易所採取「線上交易、線下交收、跨境結算」的獨特交易模式,「線上交易」就是通過交易、交收、結算、融資系統來交易;「線下交收」,就是網上交易後,賣方將貨物交給買方,買方收貨,激活了市場熱情。截至2016年,交易所已發展漁企會員358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水產品超過300餘種,年交易量約200萬噸,全年交易金額超過300億元。
「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的海產品交易模式,也豐富了海洋合作的內涵。2016年9月,交易所與馬來西亞皆富集團籤署了合作協議,決定共同在馬來西亞建設佔地6.2萬畝的產業合作基地。
「未來,我們還將陸續在東協各國建立基地,助推合作交流邁上新臺階。」薛永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