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蔣方舟在一個訪談講,對於發生過的事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體驗本身,而是想著這個可以作為一個素材加以加工記錄。她的表情是某種迷惘的冷靜,我覺得她還是想著可能會有同樣感受的吧。可能沒多期待,這樣的敘述背後是幼小尚未經拆解過的天真漠然。並非沒感覺而是每天都有稿子要寫,第一應急反應肯定就是這個思路,就像餓了渴了的人的第一反應。
對於一個事件的體驗,每個人都是中心。我們唯有旁聽無有評判。早晨人們紛紛說剛剛有地震,只是那又如何,生活不止息。上網搜索就能得到的答案何必竊竊私語奔走匯報,只是覺得沒有意義多此一舉。以前也會突然「諒解」某些短暫或長久的怨憤,殊不知那只是自己一個人的感覺。這個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個需要你去諒解的人事物實體。
我們都是事件和體驗的中心無人可以評判或說點什麼。生活不停止,當下不停止,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為了我們犧牲自我的愛人,所以在影視劇電影裡感動哭泣於捨己為人的瞬間選擇,我們可能做不到,我們也無法相信艱難關鍵的一刻誰能首選於我們。愛出愛返,福往福來,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有的人說的豁達其實面對具體的事件針尖麥芒就出現了裂縫,大體則不需要具體的損益會顯得相對擁有心靈的間距。明白這些就得出特別簡單的論述,無論發生什麼,活著都是必然。只要不是人為選擇死亡。
未來遙遠,曾經也憂慮於路遠馬亡。也想夷平往事的傷口,害怕和親近的人分離。當你明白在哪裡其實都是一樣,心理支撐重要但重不過沒有情緒解決問題的事實。震醒了便開始寫作這篇文字,我覺得我已經初窺門徑,我不是漠視他人的情緒,我只是知道情緒無用。
我會繼續向內心深處走,我沒有感覺,除了創作本身。該發生就會發生,沒有就不會。與其如此不如回頭多準備點必備品未雨綢繆,面對天災人能做的有限。人力不可為太多,過好每個瞬間。可以準備的就準備,情緒的層面越少越好。
活著,記錄,我記得那本書的名字,《活著為了講述》。
對於內心的感覺,不再向外無條件攀緣需索就會平和許多,自在超然許多。人能分享的不多,愛不能超越一切,有時我指的愛是一種沉潛的希望和未完成的復仇感和期待,如果對方根本就不懂得源頭基本的東西,你只會讓自己落入無限解釋的圈套,並且自掘墳墓。一個真不懂,一個怎樣有力也使不出來。不如靜默感覺,記錄感受。至少還有建設意義,哪怕只是對自己。聒噪消耗不必要能量。
有人揣測深意是想偷換概念,你可以啥也不說。私心恆有,覺得不行就不要再有下次。也不用解釋原因,真正的都是不需要解釋的,譬如如何生何以逝。搞清楚基本之間的關係人就貫通有神,別人的感覺只是別人的感覺,你有權無感。有權沉默,有權不知情無解析。靜看造作的一切歸於本位,情緒不能令事情不發生,知道這一點就好。不需要別人贊同,自己知道就好。該採取行動採取行動也就是了。
不喜歡的事就默默清空,繼續趕路。
愛與不愛這片熱土也是一種感覺,記錄只為記錄本身,為梳理。如同活著就是單純為了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