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說戒菸的人越是戒不掉,是意志力不夠嗎?心理家:白熊效應

2020-12-23 心理蘇庸子

對於吸菸的人來說,都見過它,在我國這句話就印在我們抽的香菸盒上面,是2009年之後,香菸盒上的警示語,意在提醒大家少抽菸或者戒菸。

你自己是否還記得你第一次吸菸的時間地點嗎?

對於大部分菸民來說都有過吸菸史,我們第一次吸菸時也會出現身體的諸多不適,包括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現象。

最初可能是由於好奇、擺酷耍帥開始吸菸,然後吸久了,對於香菸產生了依賴感,手裡不拿點東西,嘴裡不叼顆煙都會覺得不自在,這樣就造成了很多人想戒菸卻很難戒掉的問題。

01菸民的心理

很多吸菸的人總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吸菸可以放鬆心情,放空自己,緩解壓力。比如作家學者比較喜歡喜歡,每當需要寫作時,手裡都會點燃一根煙,總是說沒有思路沒有靈感,吸顆煙就是為了找靈感,緩解寫作壓力。而有些人心情煩躁,孤單寂寞的時候也會吸菸,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苦悶。

但是每個吸菸者都了解吸菸的危害,那為什麼就是不戒呢?

原來,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反省稱之為「元認知」。因為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區別其他動物我們會「反省」,有時候我們吸菸可能會有負罪感,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抽菸?抽菸對身體好嗎?抽菸能讓我身心愉悅嗎?」但是吸菸成癮是個緩慢形成的過程,而「元認知」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也慢慢放鬆了警惕,逐漸默認了吸菸這樣的一個行為,最終時間長了,就養成了吸菸的習慣。

02吸菸的危害

當我們在吸菸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這是由於香菸中的尼古丁造成的,這也是菸草的危害之一,當你吸菸時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那麼時間久了大腦就會受到損害,神經系統就會衰弱,反應遲緩,行為遲鈍,我們通常稱之為「補償性低下和感受性低下」。

另外在這種惡性循環情況下,大腦受到損傷,勢必多巴胺分泌就會減少。正常情況下,比如我們辛勤工作一天,當你下班時的那一瞬,可能感覺非常的開心愉悅,這就是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所影響的,我們通常稱為是大腦的平衡機制,當你長時間受到壓力,大腦就會給予補償,讓你感受放鬆愉悅。但是你如果長期吸菸,大腦的分泌機制被破壞了,那麼多巴胺就會分泌的很少,甚至不分泌。

對於吸菸的人來說,在一段時間的工作壓力之下,當下班的時候,不能感受到放鬆與快樂,那他就非常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消沉。那麼,為了擺脫這個困境,他們需要怎麼做?對了,點燃一顆煙,這樣,他們才能在香菸的刺激下,感受到同等的快樂與放鬆。所以我們經常會在午休或者下班的時間看見很多菸民在下班的途中吸著煙。

03反彈效應(白熊效應)

很多菸民只能通過吸菸獲得放鬆的快感,讓自己逐漸喪失了曾經擁有的快樂幸福,那為了再次感受快樂,那只能繼續吸菸刺激大腦,在經歷了這種惡性循環後,很多菸民就會陷入苦惱,然後產生戒菸的想法。

那很多菸民反覆戒菸仍然戒不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別急,先看下下面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反彈效應(又稱,白熊效應)

心理學家做了這樣的實驗,他召集了一些實驗者,並且分成2組,一組人讓他們在腦海裡想像白熊,另一組人則告訴他們不要去想白熊。實驗的結果卻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要求不去想像白熊的那組實驗者卻一直在想白熊,是不是很神奇?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越是控制自己不去想的一件事,大腦越是去想。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當你和心愛的女生分手了,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她,忘記她,可越是這樣,反而越忘不掉。這樣我們就好理解了。

04厭惡療法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的戒菸呢?在心理學上,有個療法叫做「厭惡療法」。在這裡,說一個生理現象,那就是著名的「條件反射」。其實條件反射不光是生理現象也是個心理現象。

舉個例子,自己養的寵物狗,當你一拿起它的飯盆,小狗就知道要吃飯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寵物狗看到你拿起狗盆,它就知道要吃飯了。

而「厭惡療法」就是把你想戒菸這樣的行為跟你厭惡的事情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厭惡條件反射,最終刺激你減少對吸菸的依賴性。比如說,有的菸民愛乾淨,不在廁所抽菸,那這樣就可以結合一下,形成條件反射,犯菸癮就上廁所待一會,久而久之就慢慢的戒菸了。

綜述:

對於菸民來說,反反覆覆戒菸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只有正確的應用相應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的戒菸。

而對於更多沒有戒菸的人來說,吸菸確實會影響自己的大腦,反應遲鈍,長此以往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希望大家真正的能早日戒菸,讓本屬於我們正常的快樂重新回歸。

作者|姜庸子編輯|姜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為什麼經常說戒菸的人越戒不掉?這是「白熊效應」在作亂
    或許有的人會說,吸菸可以緩解心情或心理壓力,每當心情鬱悶、煩躁時吸一根煙就會「飄飄欲仙」,感覺很「舒服」,情況確實是這樣的。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是往往我們都會「不在意」,而這裡也就不得不說一個我們人自身的bug(漏洞)。
  • 心理學家:嘴上經常說戒菸的人,往往戒不掉
    往往經常抽菸的人都知道吸菸有害身體健康這個道理,甚至相當一部分菸民曾經試圖戒菸,可是能夠成功戒菸的人是非常少的,這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呢?對於戒菸的人來說,使用意志力意味著時間被量化了,他們感受的心理的主觀時間遠遠長於客觀的物理時間,就像期盼月底發工資的人那樣感受的度日如年。不僅如此,我們在決策過程中不管有多搖擺,導致我們最終決策的都只會是做決策那一刻我們內心的想法,這意味著無論戒菸的人堅持了多久,只要他有一刻沒有忍住抽菸,那麼他就會復發。
  • 越禁止越叛逆,了解「白熊效應」你就不會再命令孩子「不要」了
    老李憤怒而又無奈地一臉苦笑:「這都是外孫宏亮的傑作,越是不讓他亂塗亂畫,熊孩子越是偷偷摸摸地塗畫。」小傢伙平時比較老實,也比較正常,怎麼會這麼「不識好歹」地違背大人的意願呢?老李說:「儘管宏亮這孩子以前沒有亂塗亂畫的毛病,為了保證新房整潔,從開始裝修我就告誡宏亮不要亂塗亂畫,還給他做了示範。哪成想這孩子居然這麼叛逆!」大家應該有同感,生活中這樣的事還真不少。我們越是命令小孩子不要幹什麼,往往他就越執意做什麼。
  • 吸菸久的人,不能突然戒菸,只能少吸不能戒,這種說法準確嗎?
    說到吸菸這個話題,相信大家各有各的憂愁。吸菸的人,都知道吸菸危害健康,想戒戒不掉;而吸菸者的家人,也十分憂愁,除了被迫吸食二手菸之外,還擔心吸菸家人的健康狀況,對家庭來說是種壓力。眾所周知,吸菸尤其傷害肺部和呼吸系統,關鍵是容易引發肺癌,這一點,也是很多人想要戒菸的一個重大原因。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其實,不止是2-3歲的孩子會這樣,6歲孩子,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成年後的我們,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說「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時,都會誘發內心的一種牴觸情緒。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覆回憶,越是告訴自己要睡著,越是睡不著。
  • 永遠不要和戒菸成功的人交朋友,因為他們具有堅定的意志力
    國外曾做過相關研究,有超過80%的人都渴望戒菸,最終成功戒菸的人只佔3%—5%。在這些成功戒菸的人群中,大多都使用過一種方法,叫尼古丁替代療法,簡稱NRT。簡單來說就是,以維持尼古丁的攝入,比如通過使用尼古丁貼片、吃含有尼古丁成分的口香糖等,來降低對香菸的渴望,減少對這些產品的攝入,最終戒斷對尼古丁的依賴。
  • 心理專家:永遠不要和戒菸成功的人交朋友,後果很可怕
    通俗的說就是通過保持攝入尼古丁(尼古丁貼片、尼古丁口香糖),降低香菸戒斷的影響,再不斷削弱攝入量最終達到擺脫尼古丁的目的。 然而,尼古丁替代療法同樣存在副作用,一方面,該療法本身也是一種持續攝入尼古丁的過程,對於那些意志力不夠堅定的戒菸者而言,這種治療方式不僅不利於戒斷反而會增加依賴感,比如又會導致尼古丁口香糖上癮,另一方面,部分戒菸者在停止治療後會出現更嚴重的身體反應,包括呼吸急促等。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白熊效應」的作用1、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實驗。實驗一開始,丹尼爾·魏格納就明確要求參與實驗的人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這些人腦海裡就立馬只浮現出一隻白色的熊,根本不假思索,思維自然反彈出來的結果。
  • 白熊效應:一個「不」字,可能會毀了你孩子的一生
    這一切都來自於國外的一個心理學實驗:白熊效應。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叫丹尼爾魏格納,他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在一堂心理課上,他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在課堂上規定的十五分鐘之內,可以隨意想任何東西,但是絕對不要去想白熊。實驗結果是,所有人的腦海裡都有了一個強烈的白熊形象。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白熊!
  • 「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影響二:親子關係變差如果孩子是一個非常喜歡和家長唱反調的人,那麼家長的脾氣再好也會慢慢地被磨掉,最終對孩子的態度也不會特別友善,畢竟不管怎麼教育,孩子仍舊跟自己對著幹,因此,到時候家長也會用更加極端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後落得"兩敗俱傷"。
  • 有趣心理學:一個戒菸成功的人,切莫深交,原因有兩點
    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有很多人存在抽菸的習慣,甚至有的人每天要抽很多,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大家都知道抽菸對身體沒好處,而這些人中也有很多想要戒菸的,但 總是戒不掉,主要是因為對煙產生了依賴性。
  • 為啥「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家長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去做什麼事情,那麼孩子就越是容易去做怎樣地事情。而且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父母根本就找不到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也成了很多父母的心頭之病。在王先生的眼裡,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不聽話的,而且他根本就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 戒菸總失敗?教你科學應對戒斷症狀
    但是戒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尼古丁是主要作用於人體大腦,具有很強大的成癮性。目前正在戒菸的你,是不是也遭受著想戒戒不掉,想吸卻吸的痛苦的尷尬境地?很多人在染上菸癮後,戒菸期間就會出現一系列的戒斷症狀,例如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等,並且菸癮越大,症狀越明顯。
  • 戒菸百問4:最難戒菸的7類人,這其中有你嗎?
    剛剛吸菸沒幾年,吸菸危害剛剛呈現,自己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由此萌生戒菸念頭,開始嘗試戒菸。一試才知戒菸如此空虛難受,轉念一想,自己幹嘛為難自己啊,還是算了。何況還有那麼多人,吸了那麼多年煙,不也啥事沒有;何況現在壓力這麼大,還是等到以後沒有壓力時,再戒也不遲。沒有強烈的戒菸渴望,可戒可不戒,再抽幾年也無所謂,沒有危機意識,是年輕人戒菸失敗主要原因。
  • 老菸民戒菸3天出現戒斷症候群 醫生:請重視菸草依賴這種慢性高復發...
    患者在家人的監督下於就診3天前就不吸菸了,誰知竟出現這種情況。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後,劉麗華主任認為患者是因為突然戒菸出現的尼古丁的戒斷症候群。劉主任向家屬詳細解釋了患者的病情,並制定了可行的治療計劃,幫助患者戒菸。菸草依賴是一種慢性高復發性疾病1998年WHO將菸草依賴作為一種疾病列入國際疾病分類( 屬精神疾病)。
  • 戒菸最痛苦的7天,4步戒菸法幫你熬過去,針對於意志力
    對於使用意志力戒菸的朋友們來說,最難熬的其實就只有戒菸後的7天而已,熬過去了,尼古丁慢慢從身體內被代謝掉,戒菸基本上就成功了一辦,後面的戒菸只是磨時間罷了。四步戒菸法一:考慮戒菸最好是有足夠的戒菸理由,想一想,吸菸到底使你失去了多少錢?算算已經失去的,和將來還會失去的。多閱讀一點吸菸危害人體健康的知識,越詳細越好。
  • 不讓我幹我偏幹,這是"白熊效應",還是逆反心理
    一、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就是俗稱的&34;。這個效應以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維格納的一個社會實驗命名的。這個實驗具體是這樣的,參與實驗的人被要求不要在腦海裡想像一隻白熊,結果呢,很多實驗參與人員都會在腦子裡跳出一隻白白胖胖的熊。
  • 戒菸怎麼戒都戒不掉?教你幾個戒菸小妙招,讓你輕鬆戒菸
    「吸菸有害健康」的標語隨處可見,然而真正能夠戒掉菸草的人卻少之又少,菸草依賴甚至已經成為醫學界公認的慢性疾病之一。吸菸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心情,緩解焦慮,但它為什麼會上癮呢?人們又為何無法徹底戒菸呢?這主要是因為菸草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尼古丁,它被吸入人體後會刺激神經系統,致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感及依賴感,以至於人們一旦長時間不碰菸草就會猶如五爪撓心般渾身難受。
  • 尼古丁戒斷症候群,戒菸成功重在方法選擇!
    ,大腦中尼古丁達不到「需要」水平,就會產生心情抑鬱、煩躁不安、精神不集中等心理症狀,以及噁心、頭痛等身體不適感覺,並渴望補充尼古丁。這些反應在醫學上統稱為尼古丁戒斷症候群。尼古丁成癮性及戒斷症候群,成為戒菸難以逾越的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定菸草依賴是一種慢性疾病,並指出依賴的中心特徵是渴望(常常非常強烈,難以擺脫)使用菸草。鑑於「戒菸」就等於「治病」這一事實,在戒菸時僅憑意志力「幹戒」,絕大多數人會覺得痛苦。
  • 「白熊效應」:孩子有時候愛「唱反調」,或許只是無心之失
    「不」,孩子越不聽話呢?家長說「不」,孩子越愛唱反調,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指令」在孩子腦海中呈現的形式並不是家長所期望的,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差,我們可以藉助「白熊效應」來理解。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魏格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們的腦海裡不要想像一隻白熊,但是實驗結果卻表面,當教授越不讓他們想像這隻白熊,他們的腦海越會出現白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