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吸菸的人來說,都見過它,在我國這句話就印在我們抽的香菸盒上面,是2009年之後,香菸盒上的警示語,意在提醒大家少抽菸或者戒菸。
你自己是否還記得你第一次吸菸的時間地點嗎?
對於大部分菸民來說都有過吸菸史,我們第一次吸菸時也會出現身體的諸多不適,包括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現象。
最初可能是由於好奇、擺酷耍帥開始吸菸,然後吸久了,對於香菸產生了依賴感,手裡不拿點東西,嘴裡不叼顆煙都會覺得不自在,這樣就造成了很多人想戒菸卻很難戒掉的問題。
01菸民的心理
很多吸菸的人總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吸菸可以放鬆心情,放空自己,緩解壓力。比如作家學者比較喜歡喜歡,每當需要寫作時,手裡都會點燃一根煙,總是說沒有思路沒有靈感,吸顆煙就是為了找靈感,緩解寫作壓力。而有些人心情煩躁,孤單寂寞的時候也會吸菸,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苦悶。
但是每個吸菸者都了解吸菸的危害,那為什麼就是不戒呢?
原來,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反省稱之為「元認知」。因為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區別其他動物我們會「反省」,有時候我們吸菸可能會有負罪感,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抽菸?抽菸對身體好嗎?抽菸能讓我身心愉悅嗎?」但是吸菸成癮是個緩慢形成的過程,而「元認知」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也慢慢放鬆了警惕,逐漸默認了吸菸這樣的一個行為,最終時間長了,就養成了吸菸的習慣。
02吸菸的危害
當我們在吸菸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這是由於香菸中的尼古丁造成的,這也是菸草的危害之一,當你吸菸時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那麼時間久了大腦就會受到損害,神經系統就會衰弱,反應遲緩,行為遲鈍,我們通常稱之為「補償性低下和感受性低下」。
另外在這種惡性循環情況下,大腦受到損傷,勢必多巴胺分泌就會減少。正常情況下,比如我們辛勤工作一天,當你下班時的那一瞬,可能感覺非常的開心愉悅,這就是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所影響的,我們通常稱為是大腦的平衡機制,當你長時間受到壓力,大腦就會給予補償,讓你感受放鬆愉悅。但是你如果長期吸菸,大腦的分泌機制被破壞了,那麼多巴胺就會分泌的很少,甚至不分泌。
對於吸菸的人來說,在一段時間的工作壓力之下,當下班的時候,不能感受到放鬆與快樂,那他就非常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消沉。那麼,為了擺脫這個困境,他們需要怎麼做?對了,點燃一顆煙,這樣,他們才能在香菸的刺激下,感受到同等的快樂與放鬆。所以我們經常會在午休或者下班的時間看見很多菸民在下班的途中吸著煙。
03反彈效應(白熊效應)
很多菸民只能通過吸菸獲得放鬆的快感,讓自己逐漸喪失了曾經擁有的快樂幸福,那為了再次感受快樂,那只能繼續吸菸刺激大腦,在經歷了這種惡性循環後,很多菸民就會陷入苦惱,然後產生戒菸的想法。
那很多菸民反覆戒菸仍然戒不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別急,先看下下面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反彈效應(又稱,白熊效應)
心理學家做了這樣的實驗,他召集了一些實驗者,並且分成2組,一組人讓他們在腦海裡想像白熊,另一組人則告訴他們不要去想白熊。實驗的結果卻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要求不去想像白熊的那組實驗者卻一直在想白熊,是不是很神奇?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越是控制自己不去想的一件事,大腦越是去想。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當你和心愛的女生分手了,你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她,忘記她,可越是這樣,反而越忘不掉。這樣我們就好理解了。
04厭惡療法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的戒菸呢?在心理學上,有個療法叫做「厭惡療法」。在這裡,說一個生理現象,那就是著名的「條件反射」。其實條件反射不光是生理現象也是個心理現象。
舉個例子,自己養的寵物狗,當你一拿起它的飯盆,小狗就知道要吃飯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寵物狗看到你拿起狗盆,它就知道要吃飯了。
而「厭惡療法」就是把你想戒菸這樣的行為跟你厭惡的事情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厭惡條件反射,最終刺激你減少對吸菸的依賴性。比如說,有的菸民愛乾淨,不在廁所抽菸,那這樣就可以結合一下,形成條件反射,犯菸癮就上廁所待一會,久而久之就慢慢的戒菸了。
綜述:
對於菸民來說,反反覆覆戒菸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只有正確的應用相應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的戒菸。
而對於更多沒有戒菸的人來說,吸菸確實會影響自己的大腦,反應遲鈍,長此以往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希望大家真正的能早日戒菸,讓本屬於我們正常的快樂重新回歸。
作者|姜庸子編輯|姜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