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之一|何乏筆:儒學氣論與內在性哲學:從德語之張載研究談起

2021-02-08 古典日新


換言之,氣的消散狀態並不等於絕對虛空的狀態,反而意味著可見(明)與不可見(幽)的非斷裂關係。在此脈絡下,歐陽師也深人探討張載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即是太虛與氣的關係(如何解釋「太虛及氣」)。依他對張載的解釋,太虛、氣與形體的關係具有連續性,因而張載批評老子「有生於無」的說法,而強調太虛並非獨立於氣的狀態,反而是氣的一種「特殊形式」⑩。由氣所構成的「實在性」(Realität)可區別「虛」之不可見的潛在面向與有形且可見的具體面向。由此觀之,歐陽師贊成將太虛視為氣之「本然狀態」的觀點,或他所謂「原始形式」(Urform),而不是客觀存在的虛,不是「作為存在模式的虛性」:「若一切由凝聚之氣所構成的、且具有形體的物面臨消解,剩下來的是空出一切可見之物的無限空間。此空間當然不是真正的虛空,因為它是由消散之氣所組成,僅是沒有形成可見的形式。」⑾虛乃是指能量過程的不可見、無形式或精神性的面向,因而與可見的、有形式的、物質的面向區別開來;雖然「虛氣」作為一種本然的狀態,對比於「形氣」具有價值上的優越性,但虛並非被賦予一種絕對超越的地位,以及創造氣的功能。

 

⑩Ommerborn,Op.cit.,p.84.


⑾Ommerborn,Op.cit.,p.85.

 

因此,歐陽師及於連都避免使用「形上學」來說明張載的思想。歐陽師以一整個章節的篇幅討論氣論與本體論(ontologie)⑿的關係,將本體論視為與「事物的基礎和本質」相關的提問,而且認為中國思想曾經處理過這類的問題。對於連而言,ontologie的概念與「存在(être)的問題」是不可分的,因此除了形上學之外,他也不使用本體論(存在論、存有論)的概念來分析張載的著作。就歐陽師和於連而言,形上學基於絕對超越性的觀點,而這正好是張載的氣論所要避開的。於連進一步指出,張載的著作也因此沒有西方形上學意義下的「創造」概念:沒有「創造者」(上帝),就沒有嚴格意義下的「創造」。他指出:


西方的唯心論傳統經常將可見與不可見對立起來:可見者僅是表象,不可見者則是唯一的實在性。然而,在文人思想(pensée lettre)並沒有提出「存在」之問題的情況下,便根本忽略表象與實在性的區別。就過程的觀點而言,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能構成徹底分離的世界(如同西方本體論所表示),但兩者透過流變的唯一軸心(seule axe du devenir),而直接是互相依賴的……⒀

 

⑿Ommerborn,Op.cit.,pp.160—186.


⒀Jullien,Procès ou Création,p.97.

 

筆者認為,歐陽師較為廣泛的本體論概念的優點在於,允許「能量本體論」的可能性。此概念將擺脫存在與變易的對立,而提供一種進一步分析中國文人曾經思考過的變易哲學。如果當代歐洲思想與中國文人思想之間的歷史呼應是可以成立的,關鍵的共同問題之一,無疑在於進一步發展一種當代的變易哲學(Philosphie des Werdens)或說,一種當代的跨文化的「能量哲學」(其關鍵在於擺脫「存在」與「變易」之對立的形上學陷阱)。


從跨文化哲學的角度,探索張載、王夫之及儒家式氣論的當代性,並非歐陽師或於連所關注的議題。儘管歐陽師的思想史進路經常提及比較的線索(如希臘自然哲學,經過本體論在西方哲學的發展,直到氣論與物理學的關係),但他的討論顯然缺乏一種系統性的哲學角度,因而不能夠將張載的研究放在當代問題場域之中來加以探索。於連的對比式研究更是構成跨文化研究的障礙。雖然於連宣稱將要透過「中國的外部性」來反省自己的文化,不過一旦要透過張載和王夫之的氣化理論來進一步反思甚至發展當代法國哲學的變易思想時,他的討論便顯得無能為力。以西方等於創造,而中國等於過程的對比切人中西思想的比較研究,顯然對呈現張載和王夫之的當代性,以及進入漢語哲學的現代性必然造成阻礙⒁。

 

⒁參閱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晚期福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載《學術研究》第280期(2008),第5一13頁。

 

此情勢可理解,因為張載和王夫之所推展的氣學論述,當然是為了當時的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而當時的解決方案並不能直接拿來解決今日的困惑。在此所觸及的工作在於產生特定的當下與特定的過去之間的批判性關係,以開通歷史呼應的獨特潛力。這樣的任務顯然不是針對中國的哲學資源時才出現,而是在任何拒絕突破思想史框架的情況下被逼顯出來:哲學一旦在當下要面對當代問題時,當下與過去便構成一種既是批判性的又是創造性的轉化過程。因此,對張載氣論的興趣並非意味著,必須認同將儒家的倫理規範正當化為普遍和宇宙之真理的意圖⒂。歐陽師和於連所保持的觀察角色,使他們無法踏人對張載的跨文化研究:對他們而言,對張載的討論與當代哲學的發展並沒有發生必然的關係。於連對張載和王夫之的討論畢竟間接地一再指向漢學與當代哲學的關係;他在《過程或創造》前後所出版的著作都圍繞著中國美學的不同面向,因而深刻連接儒家的變易思想與美學的問題。

 

⒂參閱Ommerborn,Op.cit.,p.3。

 

如此,「美學」顯然與「美」及生活的美化只有間接的關係,反而更是指精神經驗與物質經驗、不可知覺與可知覺、無形與有形、不可見與可見的平等關係。然而,倘若現代的生命美學不再允許形上學阻礙這些面向的溝通,能量過程(氣化)的主題則不再是創造的對立面,反而變成思索創造力的關鍵所在:創造性不斷地實現潛在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於連將儒家氣論下的不可見與可見理解為潛在性(latence)與實現作用(actualisation)的關係⒃。不可見者在此並非指向超越性的彼岸世界,而是意味著一種含有豐富潛力的虛空(vide),這種虛空乃是指「任何特定實現作用的缺席」。此處,有關不可見與可見之關係的理解顯然脫離以感性甚至以視覺為主的美學概念。作為能量狀態的「潛在」(latent)或「虛在」(virtuel)(或譯「虛擬」狀態),對一般感性知覺而言過於隱微,因此相關的實現、個體化或具體化需要特殊的能力來加以進行。為此必須認知幽與明、不可見與可見的道理,來學習(以於連的語言來說)「一種對實在性的過程性理解」,以及相關的「內在性邏輯」⒄。

 

⒃Jullien,Procès ou Création,pp.89一9.


⒄Jullien,Procès ou Création,p.219;另可參考Jullien,Figures de l』immanence,Pour une lecture philosophique du Yi king,Paris:Grasset,1993,p.264.



相關焦點

  • 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
    從「氣」論出發,張載構建了他的哲學體系:在人性論方面,他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範疇,較好地處理了先秦以來儒家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辯;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了「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分;在工夫論方面,他提出了「心統性情」「變化氣質」等重要命題;在人生論方面,他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把天地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主要貢獻
    從理學的角度看,「體用」範疇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雙重世界的確立是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也是其對佛老之學反戈一擊的基本方法;而「誠明兩進」之為學進路,則又成為理學不同思想譜系的塑造者。至於其「以禮為教」之入手工夫,則上承漢唐儒學之積澱,同時也是對宋明理學之理論思辨化走向的一種有效防範;從面向未來的角度看,則又是對中國智慧及其文化之人倫實踐精神的一種可貴堅持。
  • 用哲學視角讀懂大儒張載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因講學於關中,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從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張載誕生到如今,整整一千年過去了。「千年事與浮雲去」,千年之前,他到底向這個世界貢獻了什麼?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去追思和懷念?因在張載教育思想、家風傳承等方面已有眾多普及性文章,本文則試圖窺探張載在哲學思想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推介||呂妙芬: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
    除了試圖提供明清之際張載思想復興的思想史脈絡外,也將進一步討論明清學者的氣論與張載氣論的異同。這篇論文的主旨也呼應陳來對儒學普遍性與地域性問題的省思,強調不同研究視角確實能開出獨特的見解與學術脈絡,地方社會史與學術思想史兩種研究視角具有不可偏廢的重要性。
  • 經院哲學與儒學的對比分析
    然而,目前國內針對這兩種文化的對比分析研究內容仍然較少。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經院哲學與儒學中,神學與哲學的關係、共有的特徵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展現出的同質化內容,探討經院哲學與儒學的異同,從中得出有關跨文化交流的啟示。◤  關鍵詞  ◢宗教   哲學   二重性   同質化01.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活動綜述
    回憶、研究關學開創者的貢獻,是一項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表示,關學研究以繼承、弘揚、創新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文獻整理的系統性、學術研究的創新性為特點,對於完整呈現關學的歷史面貌、發展脈絡和鮮明特色,彰顯關學精神、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東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山西社會科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以及《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道德與文明》《人文雜誌》《社會科學研究》《船山學刊》等期刊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會。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至於關學,其起源自然是因為張載講學於關中,但「關學」之具體得名,則起碼是南宋以後的事。自朱子編《近思錄》而選輯張載文獻於其中,張載思想便成為南宋理學主要繼承對象之一,不過在朱子看來,「橫渠之於程子,猶伯夷伊尹之於孔子」[3]2 363。很明顯,這等於是將張載之學置於有所偏的先驅的位置上。那麼,朱子何以持如此看法呢?
  • 【關學天地】全能大儒張載:「世間第一流人物」這樣煉成
    張載(1020—1077),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關學創始人。張載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後被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
  • 陳來:20世紀儒學的學術研究及其意義
    三、人倫的疏遠與張灝強調現代儒學從「形而上」、內在的精神方面回應現代的挑戰的合理性不同,餘英時則著重指出儒學與傳統建制脫離之後的失重狀態以及與人倫日用的逐步脫離。張灝所說的道德迷失,並沒有強調其人倫日用的道德規範方面,反而使之與存在迷失、形上迷失一起,成為內在的意識危機的一部分,忽略了儒學解體後20世紀中國社會價值失範,社會缺乏傳統價值支持的行為混亂狀態。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圖為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2日電 (記者 梅鐿瀧)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12日在西安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省內外多家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讀史: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在深入了解張載的學養與抱負之後,範仲淹點撥了一句話,這句話深刻影響了這位青年的人生走向:「儒家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意思是說你作為儒生,本分是研習儒學、重振儒學,不必研究軍事博取功名,並且因材施教,勉勵張載研讀儒家學說中最富於哲學色彩的《中庸》。
  • 深化關學研究 彰顯文化自信
    高翔在致辭中表示,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認識張載學術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高度重視關學經典文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傳播,高度重視關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迫切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強有力的學理支撐。
  • 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如何「為往聖繼絕學」
    對於道家思想,他著重批判了老子「有生於無」「虛能生氣」的虛無主義和「循生執有」「長生不老」的生命哲學。針對佛、道的種種謬誤,張載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哲學中「以氣為本」的傳統,並在此基礎上高揚了傳統儒學「樂且不憂」的人生觀、「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的道德觀、「一天人、合內外」的價值理想以及「不語怪力亂神」的現實理性。為了實現「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使命,張載對儒家典籍進行了系統闡釋。
  • 張載: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北宋理學家張載的語錄。理學是儒學中的哲學,理即天道之理,人道之理。這四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為天下樹立價值觀,讓人民的生命有意義,不讓聖人的學說中斷,讓萬世永久太平。」  張載,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在家讀書讀到38歲,悟出儒、釋、道哲理,建立了自己的學術體系,才赴京趕考,考中進士。先是在州縣任職,後在太常寺執掌禮院。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辭官回鄉講學。
  • 北宋思想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蘊含著哪些哲理?
    這四句話,是北宋張載一生為學的歸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馮友蘭先生稱其為「橫渠四句」。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關學的創始人,世稱「橫渠先生」。  「天地之心」最早見於周易《復》卦彖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
  • 習近平多次引用的張載「橫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在深入了解張載的學養與抱負之後,範仲淹點撥了一句話,這句話深刻影響了這位青年的人生走向:「儒家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意思是說你作為儒生,本分是研習儒學、重振儒學,不必研究軍事博取功名,並且因材施教,勉勵張載研讀儒家學說中最富於哲學色彩的《中庸》。
  • 張載名言 張載為天地立心
    張載張載著有《崇文集》、《正蒙》、《橫渠易說》等作品,其名言、思想流傳至今,最為後人稱讚、傳頌的就是被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的名言。張載名言1、欲事立須是心立,心不欽則怠惰,事無由立,況聖人誠立,故事無不立也。
  • 【立命-明鑑】張載哲學思想概述
    張載的著作艱深難讀,而對於張載哲學的性質,國內學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是唯物主義的,也有些學者認為是二元論者,這就為公允地介紹張載哲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下面,我們擬根據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解釋,把張載的理學思想分為五個部分,作一點簡明的闡述:1.
  • 弘揚張載「橫渠四句」精神內涵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張載作為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他的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啟發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近年來,我省關於張載及關學的研究蓬勃發展,通過梳理文獻、出版專著,舉辦大型紀念學術活動,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