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史雪琴 通訊員 劉紹紅 文圖
在血管內開通「隧道」,用高速旋轉的鑽石磨頭,將心臟血管內鈣化的斑塊磨碎,以此改善冠脈血流的介入治療,等等,這怎麼聽起來都像科幻電影裡的場面呀!不過,這一幕,近日在黃河三門峽醫院真實上演。
7月30日,黃河三門峽醫院心血管內科為一名64歲女性患者實施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並在血管內超聲的輔助下成功為患者前降支植入支架2枚,此兩項技術的開展在三門峽市處於領先地位。
到底是怎麼樣的旋磨術?
首先,來看一病例。患者系老年女性,因反覆活動時胸悶及後背部不適入院。既往「高血壓、高脂血症」病史,入院后冠脈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中段嚴重鈣化伴瀰漫性狹窄,最重處為90%。
黃河三門峽醫院接診醫生張浩考慮該患者屬於冠心病較嚴重的一種,必須及時植入心臟支架治療,否則胸悶背痛症狀不會得到緩解。對於這類冠心病,藥物治療效果甚微,利用微創技術植入支架是最佳選擇,但是患者都因為病變血管鈣化嚴重,無法安裝支架,如果不治療的話將會進一步的加重,引起心肌梗死的發生。
但術中長鈣化病變不能擴開,反而鈣化病變的前端內膜撕裂,緊急植入支架後轉心臟重症監護室重點監測。在其病情穩定後,張浩醫生決定啟動「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為患者打通支架通道。
緊要關頭,為切實減輕患者痛苦, 制定出個體化治療方案。對該患者心臟病變的左前降支近中段嚴重鈣化部位進行反覆多次地打磨、拋光,充分的預擴張,再根據IVUS的精確判斷選擇支架,最終成功地植入支架2枚,通過IVUS的指導,成功的為患者植入的2枚支架膨脹更優、貼壁更良,從而減少支架內血栓、再狹窄等併發症。
黃河三門峽醫院據心內二區主任張曉東介紹,冠狀動脈旋磨術是採用呈橄欖型帶有鑽石顆粒的旋磨頭,選擇性的去除纖維化或鈣化的動脈粥樣硬化的方法,經過冠脈旋磨,使鈣化斑塊體積縮小,從而順利植入支架改善患者冠脈血流。該手術操作難度大,對施行手術者操作水平要求較高。此項技術的開展,進一步拓展了冠脈介入治療的適應症,提高複雜冠脈介入治療的成功率,極大改善患者預後,讓更多冠心病鈣化病變患者受益。
血管裡行走的「第三隻眼」
都說做心臟手術有三怕,一怕患者年齡大,二怕血管太窄,三怕血管鈣化太嚴重。而這三怕,都集中到了今年73歲的患者陳先生身上,平時常感到胸悶氣短,伴頸部緊縮感、大汗,入院檢查診斷其為冠心病、急性冠脈症候群等,對此,醫院心內科一區介入團隊決定對其行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治療。在IUVS指導下於LM-LAD(左冠狀動脈主幹-左前降支)串聯置入3.0*33mm、4.0*29mm支架,左迴旋支動脈(LCX)行藥物球囊。術後,該患者病情穩定,未再出現胸悶、氣短、頸部緊縮感不適。
近期,黃河醫院心血管團隊在張超紅主任帶領下採用「第三隻眼」一一血管內超聲(IVSU)指導已完成6例複雜冠脈介入診療,其中左主幹前三叉三例,三例中有兩例為嚴重鈣化多支病變真分叉病變:一例前降支對角支支架術後再狹窄的真分叉病變,一例右冠慢性閉塞伴嚴重鈣化;一例迴旋支開口及近段瀰漫性狹窄。介入團隊利用腔內影像評估病變,合理規劃,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及嚴重併發症風險,使診療更加精準,治療更加安全,遠期預後也更可改善。
科普知識——
什麼是血管內超聲?
血管內超聲(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較早應用於臨床的腔內影像學工具,在複雜冠心病介入治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血管內超聲(IVUS)檢測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是將頭髮絲般粗細的超聲探頭送入靶血管內,在血管腔內進行360°掃描,通過顯示屏清晰顯示心臟血管結構和病變。IVUS可在造影術的基礎上,對冠狀動脈內腔實施進一步檢查,將血管內的病變「看」得更仔細。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