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聚焦鄉村文明行動——夢金園·全國網網絡媒體山東行來到濰坊昌樂縣三和社區採訪 圖片記者 張曉博
齊魯網昌樂9月12日訊 從2006年底,昌樂縣將城關街道硯家河、高家河等7個自然村(5個行政村)合併成一個三和社區。據了解,這是昌樂縣實行「大村制」以來,建設的第一個新型農村社區。目前,共有1082戶、3393人在三和社區安家。
拆舊村、住社區,三和社區做到的不僅是合村並居的「合」,更是安居樂業的「和」。從規劃、建設到服務,三和社區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樹立了一個樣板。
新居宛若城市
三和社區位於昌樂縣城西部,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地帶。一走進三和社區,記者便被它整齊劃一的布局所吸引。圍繞著社區服務中心,一排排二層小樓成圓弧壯擺布,左右布局對稱,高度整齊劃一。社區內,環境整潔、設施齊全,已經絲毫看不出傳統農村的鄉土景致。社區中央的服務中心周邊,配備了行政服務大廳、衛生室、電子閱覽室等服務機構,64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和2100平方米的幼兒園,使得居民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標準籃球場、桌球臺、建設器材齊全,不時有居民在此鍛鍊。
原住在西店村的居民馮立田告訴記者:他是2010年搬進來的,從原先住了四五十年的100多平方米的老屋搬到了350平方米、兩層半的新居。這套房子花了他不到20萬元,但是生活環境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不說別的,衛生條件比之前強多了,以前用的是旱廁,蒼蠅、蚊子是沒辦法的事。現在,俺們村裡人都想搬到社區來。」馮立田說。
建設尊重民意
退居二線的趙延平受縣裡委任,擔任三和社區黨委第一書記。他告訴記者:他是2007年擔任這一職務的,實際上社區從2006年年底就開始建設。之所以到現在只有一期、二期完工入住,就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宣傳到位,發動群眾,並充分尊重民意來建設。「在這6年裡,我們光花在動員工作上就用了1年8個月。所以,老百姓都支持我們,整個過程中無一集體上訪。」趙延平說。
以往在農村,蓋房很容易起紛爭,更沒有規劃可言。在三和社區一二期的建設中,社區黨委在尊重民意基礎上,充分放權。社區統一規劃、設計、高程放線、監理、公共設施配套,由各家各戶自行找施工隊按照圖紙施工。最多的時候,社區有26個建築隊同時開工,卻絲毫不出差錯,也沒有出現鄰裡糾紛。
社會效益巨大
之所以要合村並居,不僅在於能夠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背後更有黨委政府對綜合社會效益的巨大關切。通過建設三和社區,打破了農村傳統的宗族勢力界限,加強了基層班子建設。如今,社區裡住進了各村的村民,而且組建了新的三和社區黨委和居委會,一個個小家成為了大家。
成立社區後,社區的路、水、電、燃氣等配套工程,該由政府承擔的,一律由政府承擔。原先很多只能靠自力更生解決的民生項目,現在都能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通過集中居住,新的社區服務中心將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的力量下沉,讓農村人也能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
三和社區佔地400畝,而原來的舊村址佔地2000畝,為國家節約了1600畝地。多出來的這部分土地,一部分成為建設用地,用於壯大當地經濟;一部分可以由社區運作,產生集體收入,用於維持社區運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