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如何超越臺南,逆襲成臺灣省省會?

2020-12-13 讀懂本星球

如今的中國臺灣,從政治到經濟的中心區域無疑都是在寶島北部。

但其實,臺灣南部才是寶島最早被開化的地區,臺南府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的200多年一直是臺灣的行政中心。

▲1665-1668年間的臺灣地圖

在近代的幾百年間,臺灣的中心是如何一步一步從臺南轉向臺北的呢?

▲從人口密度圖上看,臺北都市圈也遠遠大過臺南

1.臺南,臺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中心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的領土。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了臺灣島,並在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史稱「明鄭王朝」。而鄭成功為自己選擇的政權中心,就在今天的臺南市。

▲天氣好的時候,在臺南高空可以看到遠處玉山山脈尾部

其實,在「明鄭王朝」來到寶島上之前,南北臺灣曾在較長時間裡被兩個不同的西方帝國殖民。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抵達臺灣西南海岸,荷蘭殖民者便逐漸開始了對臺灣南部的殖民統治,而從那時起,臺南便始終是荷蘭人殖民統治的中心。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安平古堡(臺南)上

荷蘭人逐漸在臺灣南部站穩腳之後,西班牙人開始坐不住了。當時,他們正長期盤踞在離臺灣島很近的菲律賓馬尼拉,當然不願意臺灣這塊大蛋糕被荷蘭人獨享。

1626年,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基隆港登陸,他們在臺灣北部建立了軍事基地,並逐漸控制了臺灣北部。

由於臺南、臺北在很長一段時間分屬荷蘭和西班牙兩個不同國家的殖民統治,兩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差異較大。

▲自古以來是祖國領土一部分的臺灣島,一度被荷蘭、西班牙兩個殖民國家瓜分

荷蘭人在臺南的殖民非常成功,不但依靠臺南適合農耕的地理條件,發展起了大米、甘蔗等農業種植業,還逐漸將臺南發展成為了荷蘭人在中國大陸、日本、歐洲之間的貿易中心。

臺灣給荷蘭殖民者帶去了巨大的財富。殖民期間,從臺灣運回荷蘭的財富,平均每年約40萬荷蘭盾之多,相當於4噸黃金,佔荷蘭人在亞洲各殖民地總利潤的25.5%。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殖民統治就沒那麼順利,臺北地區是個盆地,中間低平,但周圍則被山丘環繞,此地長期居住著很多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生性彪悍,與西班牙人衝突不斷。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統治更多的只是軍事佔領,只有極少量的硫磺、藤、鹿皮貿易流通,西班牙的貿易大本營始終是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就連臺北駐紮人員的供養都需要通過馬尼拉來提供。

▲畫於1746年的臺灣地區狩獵鹿

只駐軍而沒有產業支撐和商貿往來的統治註定不能長久。1642年,因西班牙駐臺軍隊被大量調去菲律賓鎮壓當地民族起義,而在島上缺乏守衛,荷蘭人乘機佔領了臺灣北部,從而實現了對全島的事實殖民統治。

鄭成功為何選擇臺南作為自己的首府呢?

▲臺南鄭成功廟中的雕像

臺南作為荷蘭殖民政權長期的中心,已經得到了部分的商貿開發,是島上最重要的港口。

對於有著「屯田制」傳統的鄭氏軍隊,臺南地處嘉南平原腹地,有著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種植的便利條件。

▲臺灣島內地形圖

因此,擁有諸多優勢的臺南,被鄭成功確立成為自己的政權中心,也是臺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中心。

「明鄭王朝」在臺灣統治的二十多年裡,在臺灣的西海岸進行了大量的土地開發和水利工程建設,農業種植業發展迅速,島上軍民糧食自給自足。

這一時期,臺灣的南北重心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和轉移。臺北地區雖然也有部分屯田之地的開發,但臺灣西南部,特別是臺南所在的嘉南平原,依然是臺灣全島的政治經濟中心。

2.開埠,南北兩港齊頭並進

從荷蘭殖民者到「明鄭王朝」,再到清朝前期,臺南始終是臺灣的中心。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十九世紀中期,臺南已經發展成為在全世界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國城市。

臺灣西北部的開發主要是從十八世紀開始的,從康熙年間開始,逐漸有粵東地區的客家人向清廷申請渡海牌照,到臺北進行開發建設。此時的臺北(淡水),主要發展的是農林為主的經濟,是標準的大農村,與同一時期的臺南相比,中間至少差了N個9線城市。

▲康熙年間臺灣島內設立府、縣、莊、社四層管理機構,上圖反映了前三層機構的駐地。當時臺北地區只有雞籠(即現基隆)和上淡水兩個社,是最底層的管理機構。

然而,城市的發展也真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臺灣南北差距的天平,其實是從「開埠」開始傾斜的。1858年,清政府與西方多個國家籤訂了《天津條約》,安平(臺南)和淡水(臺北)成為臺灣島內的兩大通商口岸。

▲安平現在是臺南市的一個區

幾年後,在條約的基礎上,又將安平(臺南)和淡水(臺北)南北兩大港口設為正口,同時各增開一個子口進行互補。臺灣逐漸形成了北部的淡水(臺北)-基隆,南部安平(臺南)-打狗(高雄)兩大貿易港口。

「開埠」之初,北部因人口稀少、缺少資本投入,商貿並不發達。而此時,臺灣南部的糖是全臺最主要的對外出口商品,南部港口的貿易額是也北部港口的兩倍以上。

▲1867年打狗港(高雄)

茶葉產業是改變臺灣北部經濟的重要產業。十八世紀中葉,蘇格蘭商人杜德發現了臺灣北部的商機,臺北盆地周邊的地理氣候條件十分適合種植茶葉,他從福建安溪引進茶種,在鼓勵當地農民大量種植的同時,還從福建引進了先進的技術。

▲19世紀臺北山區的茶園

臺北產的茶葉在澳門等地進行試銷後,於1869年正式開始外銷,第一批從淡水運往美國紐約的兩艘遠茶船共計2131擔(一擔約合60公斤),茶葉到美國後一泡而紅,銷量極佳。第二年,臺北銷往美國的茶葉數量暴增五倍達10540擔,售價也由每擔15美元翻倍到30美元。

茶葉貿易的興盛,不但吸引了資金也吸引了很多人口來到臺灣北部工作和定居。茶葉產業是人口密集型產業,需要大力進行種茶、採茶、精製、揀茶,這充分吸收了大量人口來北部就業,特別是在這之前早已移居臺灣島的先民。他們或季節性往返,或落地生根定居在臺灣北部。

▲揀茶,茶葉產業是人口密集型產業

1870年以後,隨著臺灣的茶葉在全球貿易市場的大放異彩,臺灣北部山區被大量的開發。伴隨著北部港口貿易額的陡增,淡水(臺北)也迎來了大發展。

臺北的發展很快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875年,清政府改革了臺灣島的行政建制,將原來臺灣島上的一府(臺灣府,府治臺南)改為兩府(臺灣府,府治臺南;臺北府,府治臺北)。

▲1874-1875年的臺灣府城(臺南)地圖

至此,臺灣府與臺北府並列,臺北與臺南平起平坐。

3.建省,臺北終成臺灣的中心

1875年之前,因為臺灣曾經出現過「反清復明」的朱一貴等人,清朝很長一段時間對大陸人渡臺有著嚴格的限制。而設立新府後,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新城的建設,廢除了相關政策,充實了大量勞動力。

臺北府於1879年正式開府,府署設在臺北。臺北城於1882年開工建設,1884年底竣工建成。該城定址於現臺北市西南,緊鄰大稻埕和艋舺兩個當時臺灣北部最發達的河港商業區之間。

▲臺北府城地圖

臺北府的設立以及臺北城的建成進一步加速了臺灣北部海外貿易的發展。

當時,臺灣的對外出口外貿易主要有三種產品,南部的糖、中部的樟腦、北部的茶葉。而茶葉產業的突飛猛進讓臺灣經濟的天平不斷向北方傾斜。

北部出口的茶葉總量雖不及南部的糖,但由於茶葉單價高,因此出口總值高於糖。在1868至1895年間,茶葉、糖、樟腦這三大主要出口產品的總值,佔臺灣出口總值的94%,其中茶佔54%,糖佔36%,樟腦佔4%(樟腦也多由北部出關)。所以,當時有近六成出口值的貨品是由北部輸出的。

十九世紀的最後三十年,臺灣南北部港口對外貿易額的變化,直接造成島內經濟上的反轉,資本開始大量湧入臺灣北部,西方各國洋行和中式錢莊也開始湧入臺北,經濟重心南北易位。

▲1884年臺灣的洋行

▲原臺北(淡水)英商得忌利士洋行舊址

1883年的中法越南戰爭,讓清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臺灣島的重要性。1885年,戰爭一結束,就宣布建立臺灣省,劉銘傳任第一任巡撫。

1887年臺灣正式建省後,清朝政府將原來島上的兩府(臺北府、臺灣府)改為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和一個臺東直屬州。

在設立省會的問題上,也許是南北各派勢力互有爭議,也許是為了不影響臺北、臺南兩大城市市民的情緒,巡撫劉銘傳折中地選擇將在臺灣中部修建一個新的省城(現在臺中市)。

但由於修建新城耗時較長,劉銘傳的巡撫衙門暫時設在臺北城內,並一直延續到了1891年他卸任。由此,臺北成為了臺灣省事實上的最高行政中心。

劉銘傳之後,新巡撫就以經費不足為由,停止了中部省城的建設。1894年2月,正式確定臺北為臺灣省省會。

由此,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臺灣北部不僅在經濟上超越了臺灣南部,臺灣省的政治中心也從臺南轉換到臺北。

1895年,清政府通過《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但素有愛國傳統的臺灣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入侵。日軍入侵臺灣的路線,是在臺北登陸開始的,自從登上臺灣開始,就遭到島內各族人民頑強抵抗,而這場反對侵略的抗爭最終在臺南悲壯的結束。

臺北始,在臺南終。臺灣人民由北到南書寫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至死不渝抵抗侵略、捍衛祖國神聖領土的英雄史詩。

▲1905年被拆除的臺北西城門(寶成門)

▲臺北市區一角

相關焦點

  • 臺灣「最不能」被「小瞧」的地方,不是省會臺北,也不是臺南
    臺灣「最不能」被「小瞧」的地方,不是省會臺北,也不是臺南,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一大島,南北縱長約395公裡,東西寬約145公裡,環礁海岸線長約1139公裡,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公裡,粉筆太平洋航線中心是中國和亞太地區各國的海上。
  • 它是臺灣省省會,卻只是臺灣省第二大城市,但發展得很好
    臺北,簡稱「北」,又稱北市,是臺灣省省會。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與傳播中心,僅次於新北市的臺灣省第二大城市。
  • 陽明山下的臺灣省省會,從雞籠到基隆,臺灣的進出港
    陽明山下的臺灣省省會,從雞籠到基隆,臺灣的進出港大家好,歡迎大家的閱讀。陽明山下的臺北到了臺灣,一問臺北,有些找不著北。咦,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這兒的街道複雜,容易迷路,使人分不清方向?不是的,問題出在臺北這個名字身上。說了老半天,好心的指路人會反問:「這裡有好幾個北,你問的是哪個臺北?」這樣的回答更加使人暈了腦袋。心裡想,莫非臺北有分身法,這兒竟有好幾個臺北城不成?這話對,也不對。這裡有臺北市,簡稱為北市。還有一個臺北縣,簡稱為北縣,豈不是有兩個不同的臺北嗎?這還沒有完呢。
  • 全島中心轉到臺北,南部中心轉到高雄,舊臺灣府城臺南為何衰落?
    荷蘭人的兩個城堡都是修在臺南,西班牙人佔據臺北作為中心,但是臺北實力遠不如臺南,所以被荷蘭人所擊敗臺南作為臺灣中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是地緣必然,因為這裡離大陸港口最近,加之地形是平原,大陸移民最開始開發臺灣自然是開發南部。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臺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臺江東岸則是平原區。
  • 臺北人口275萬,GDP總量900億美元,在內地是什麼水平?
    說到我國臺灣省最大的城市,多數人仍會下意識地認為是臺北,但那已是2010年之前的事情了。2010年12月,臺北縣更名為新北市,以400萬人口的總量正式躍居為臺灣省第一大城市。臺北市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典型的盆地地形,整個盆地面積約100平方公裡,平均海拔7-10米,地勢從東南部向西北略成傾斜。臺北市處於不等邊三角形的臺北盆地中心。基隆河由東向西貫穿市區,向西注入臺灣海峽。因為地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裡一年之中,夏長冬短,無嚴寒酷暑,年平均氣溫在22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
  • 臺灣省資訊|從臺北到臺南,阿里山,還有日月潭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從臺北到臺南,阿里山,還有日月潭在臺北,有著太多的痕跡,有意無意間總是能感受到海峽兩岸比較微妙的氣氛。而離開臺北,把注意力集中在美麗的風景和美味的食品,忽然間變得輕鬆了許多。從臺北到臺中,兩個小時左右的高鐵。在前往住宿酒店的路上,計程車司機向我們推薦了一家著名的「阿水獅豬腳大王」,我相信很多到過臺中的人都去品嘗過,豬腳鮮嫩美味,入口即化。公園內很安靜,三三兩兩的人們享受著慵懶的午後。在日治的時候,宮原武熊醫生曾在這裡開的眼科醫院,現今經過改建已經成為臺中著名的觀光景點。
  • 資料:大臺南由臺南縣市合併而成 南部最大城市
    大臺南由臺南縣市合併而成,以下是臺南市、臺南縣概況簡介:  臺南市:  臺南市是臺灣省最早興起的歷史名城,明清曾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在為臺灣省南部最大的一座城市。地處臺灣省西南部,東鄰臺南縣,西瀕臺灣海峽,南與高雄縣為界,北與曾文溪和臺南縣相連。
  • 大臺南概況
    大臺南由臺南縣市合併而成,以下是臺南市、臺南縣概況簡介:  臺南市:  臺南市是臺灣省最早興起的歷史名城,明清曾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在為臺灣省南部最大的一座城市。地處臺灣省西南部,東鄰臺南縣,西瀕臺灣海峽,南與高雄縣為界,北與曾文溪和臺南縣相連。
  • 我國臺灣省的省會實力,放在大陸算幾線,情況與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在之前我國的臺灣省是不怎麼看得起大陸城市的,認為大陸的發展不好,經濟與他們的差距很大,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國城市的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了,而臺灣省現如今的經濟狀況如何呢?臺灣省的省會是臺北市,在我國很多老一輩子的人對這個城市還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都一直希望可以有機會回去看一看,臺灣省以前被人們稱之為「亞洲四小龍」,經濟實力是非常雄厚的,遠超過大陸城市的經濟水平,臺北市最為省會也是發展最好的一個城市,從它的建設情況以及經濟實力就可以看出整個臺灣的發展狀況了。
  • 小小城市大大能量我國「最小省會」臺北,也是「世界一線城市」
    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相信大家也知道我國有34個省行政區,所以說這些省會的發展狀況直接能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狀態,特別是一些一線城市那裡的資源更為豐富,發展的也比較快速。像是我國的首都北京還有上海、廣州都是我國資源豐富的城市。
  • 臺灣島內航線將再縮減 臺北-臺南航線或成絕響
    臺灣島內航線將再縮減 臺北-臺南航線或成絕響 2008年07月11日 11: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7月1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的島內航線將再縮減,復興航空擬從八月一日起,停飛臺北飛高雄
  • 臺北:中國面積最小的省會,北京是它的60倍,卻是世界一線城市
    說到省會城市,大家肯定都會聯想到,這個城市肯定是這個省發展最好的一個城市。事實上卻是如此,所以省會一般都是這個省的模範城市,並且還會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還有交通的發展中心。在未來還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說不定可能會成為直轄市。
  • 中國最發達的城市,GDP有望超越臺灣省,目前排亞洲第二
    我們都知道現在在我們國內經濟最好的幾座城市就是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了,新一線城市中經濟最好的是成都、杭州、蘇州、重慶和武漢這幾座城市了,不過在我們國內眾多的城市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只有一座相信說到這裡大家也能猜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哪座城市了,這座城市是我們國內四座直轄市之一,也是四座一線城市之一,這座城市的GDP也將要突破4萬億的大關,經濟實力目前排在亞洲第二的位置,並且也有望超越整個臺灣省的經濟總量
  • 臺北是中國省會城市面積較小的,卻是世界一線城市,你意外了嗎
    說到中國哪一個省會城市面積最大,大家都會知道答案,但是您知道中國哪一個省會城市面積最小嗎,肯定沒有幾個人知道答案了吧。其實中國臺灣省臺北市也算是面積最小的省會城市,臺北市對許多朋友來說不陌生吧,臺北市在臺灣省北部的臺北盤地。
  • 臺南市位於臺灣省西南濱海平原南端,是臺灣重要農業及蔗糖產區...
    臺南市赤嵌樓   臺南市位於臺灣省西南濱海平原南端,是臺灣重要農業及蔗糖產區臺南是臺灣最早形成的城市,明天啟四年( 1624 年)起被荷蘭侵略者佔據,先後在西岸建「熱蘭遮」和「普羅文查」兩城堡,明末( 1662 年)鄭成功大軍入臺驅荷,並以臺南為開發臺灣基地,以赤嵌(即「普羅文查」)為承天府治,稱「東都」,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統一臺灣後,改設臺灣府,後改臺灣道,皆以此為全臺政治中心,建省後,省會移設臺北府(今臺北市),此地改稱臺南府,為臺灣南部中心城市。
  • 臺灣省No.1城市臺北,比不了新一線,二線城市能排第幾?
    我國臺灣省也被世界經濟組織認定為經濟發達地區。2018年,臺灣省GDP總量折合人民幣為39001.04億元,排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之後,全國排在第八位。2019年,臺灣省GDP總量折合人民幣為42180.68億元,又落後於福建,排在全國第九位。
  • 陽明山下的——臺北
    到了臺灣,一問臺北,有些找不著北。咦,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這兒的街道複雜,容易迷路,使人分不清方向?不是的,問題出在臺北這個名字身上。說了老半天,好心的指路人會反問:「這裡有好幾個臺北,你問的是哪個臺北?」這樣的回答更加使人暈了腦袋。心裡想,莫非臺北有分身法,這兒竟有好幾個臺北城不成?這話對,也不對。
  • 大猜想:福州直達臺北海上高速公路,泉州到臺中,廈門到臺南
    福建的最大戰略地位是連接臺灣省,因此我想大膽猜測一下,福建福建最重要的大城市福建最重要,臺中和臺南構成了一座完整的經濟和旅遊橋梁。從福州到臺北約255公裡,泉州到臺中215公裡,廈門到臺南約271公裡。
  • 臺北與成都對比,臺北算中國幾線?
    臺北是我們中國臺灣省的省會,成都,四川省省會,西部地域主要的中央城市,這兩個對比一下,應該是再好不過了。臺北,簡稱「北」,又稱北市,是臺灣省省會。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臺北是臺灣省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工業、商業與傳播中心,僅次於新北市的臺灣第二大城市。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裡,2014年總人口270.1571萬人,居臺灣第四位,人口密度居臺灣第二位。
  • 臺灣省資訊|臺灣從臺南到北之行——Day4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臺灣從臺南到北之行——Day4玩轉臺灣,從南到北的第四天行程來咯。臺灣是非常宜居的地方,幾乎在臺灣的任何城市都如此,尤其臺北。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還有就是不管你穿什麼說什麼都是隨心而為,不會有異樣的目光,大家都很尊重對方,有良好的教養的感覺。在臺灣生活,當然也有很多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在臺北較快的生活節奏,多元便利的社會生活。不得不承認臺灣的教育真的很成功!在臺灣問個路對方都是很有耐心的只給你看,甚至會給你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