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下的臺灣省省會,從雞籠到基隆,臺灣的進出港

2020-12-17 哈士奇魚樂

陽明山下的臺灣省省會,從雞籠到基隆,臺灣的進出港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閱讀。陽明山下的臺北到了臺灣,一問臺北,有些找不著北。咦,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這兒的街道複雜,容易迷路,使人分不清方向?不是的,問題出在臺北這個名字身上。說了老半天,好心的指路人會反問:「這裡有好幾個北,你問的是哪個臺北?」

這樣的回答更加使人暈了腦袋。心裡想,莫非臺北有分身法,這兒竟有好幾個臺北城不成?這話對,也不對。這裡有臺北市,簡稱為北市。還有一個臺北縣,簡稱為北縣,豈不是有兩個不同的臺北嗎?這還沒有完呢。想不到又冒出一個大臺北地區,不僅包括臺北市、臺北縣,還加上附近的基隆市。這個「三合一」的地理單元就是大臺北地區,合稱為北北基。或者囉嗦些,叫做臺北基隆都會區。這樣長一串名字,說著多麼拗口呀!

這就說完了嗎?還不呢。在臺灣還有個說法,把全島的北部都加在一起,也可以叫臺北。不過常用的名稱是北臺灣,或者直截了當就叫北部。噢,明白啦,臺北這個詞兒不僅是人們常常說的那個臺北市,還有很多含意。如果不弄清楚,跳上一輛計程車就猛喊:「到臺北。」司機心裡想的是另一個臺北,沒準兒把你拉到另一個角落,可真的就找不著北了。

臺北市坐落在一個水火包圍的小小山間盆地裡。自古道,水火不相容。為什麼說它被水,也被火包圍?站在市內的「最高峰」,508米高,101層的臺北國際金融中心樓頂,放眼朝四面看,瞧見由東向西的基隆河緊緊挨靠著北邊的山丘,彎彎曲曲往前流。另一條大得多的淡水河從南邊的山丘裡流出來,緊挨著盆地西邊接納了大漢溪以後,又在北邊的成群水鳥棲息的關渡,接納了基隆河,筆直往前流進大海。三條河加在一起,豈不是一個「水圈」嗎?

盆地周圍許多山,幾乎都是火山。大電七星山和有名的陽明山,全都是一座座貨真價實的火山,還有一年四季不停冒煙的活火山口呢。這些圍繞著臺北市區的火山群,就是正兒八經的「火圈」囉。臺北最早的居民是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明代開始就有成批的大陸移民到達,經過世世代代開墾,慢慢在淡水河邊建立了一個叫艋卿的市鎮。清代中期和臺南、鹿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胛」。

19世紀70年代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這裡建立了臺北府,屬於福建省管轄。直到185年才建立了臺灣省,省會就在這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收復臺灣後,這裡還是省會。臺北市有許多旅遊觀光的地方。故宮博物院、孫中山先生紀念館、陽明山公園、關渡自然公園,都值得好好看看。臺北的代表性建築除了新地標101大廈,陽明山下的圓山飯店也是一個老地標。到了臺北別忘記到士林去,那兒的小吃街準會吸引你,捨不得一下子離開。

噢,最後還得要特別提醒你,可別忘記了這兒最大的木柵動物園。2009年剛剛開始,從成都乘坐專機飛到臺灣的大能貓團團和圓圓,就住在這個動物園專門給它們修建的屋子裡。團團、圓圓,這兩個名字多好呀!盼望海峽兩岸早早統一,真正歡歡喜喜,團團圓圓。臺灣人民都愛大熊貓,都想團團圓圓。

基隆位於臺灣島北端,是臺灣的北大門,也是臺灣第二大港。三面環山,港內水很深,是一個天然良港。從前這裡是上海、福州進出臺灣的主要門戶,也是一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基隆這個大海港從前的名字不太好聽,人們都把它叫做雞籠。明清時代的古書裡,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的名字就排成了一大串。直到凊代同治十一年設海防於此,改名為基隆,以示「基地昌隆」之意。

為什麼從前這兒叫雞籠,是不是大家都喜歡養雞?不是的。因為從海上看,它的旁邊一座山活像是一個大雞籠,所以才叫這個名字。也有人說,這是高山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的地方。在閩南話裡,「凱達格蘭」的發音就是這樣的基隆簡稱為基市,還有一個別名叫雨港。基隆的雨是出名的,年降水量達到375釐米。這兒可也不是一年四季都下雨。雨離不了風,什麼季節下雨和海上的風有密切關係。

夏天海上刮西南風。太平洋上來的西南風儘管水汽很多,受著高高的山脈阻擋,卻稀裡譁啦在山那邊下個精光,翻山來到這兒,已經是強弩之末,幾乎沒有丁點兒水分了。所以基隆儘管靠著海,夏天卻非常炎熱乾燥。只有颱風經過的時候,才會有幾場暴雨。到了冬天,情況就不同了。海上吹刮著一陣陣東北季風,這裡正好是迎風面,幾乎整個冬季都籠罩在雨霧蒙蒙的天氣裡,綿綿細雨下個不停。人們說,這是「霧鎖雨港」,充滿了朦朧的詩意,也不免有一些兒惆悵。有一支流行歌曲唱著《冬天到臺北來看雨》。臺北的雨哪有基隆多應該改為《冬天到基隆來看雨》才對。

由於基隆的特殊港口條件,是臺灣島開發最早的地方之一。提起這件事,不能忘記劉銘傳。他是中法戰爭裡的抗法名將,把法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後來清朝政府就派他到臺灣來擔任巡撫,主持臺灣的管理和開發。劉銘傳在臺灣開墾荒地、提倡教育、開採煤礦,還修築了一條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全長1067千米,是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有了這條鐵路,作為貨物進出港的基隆就能和島內其他地方直接溝通,基隆港的作用也就更大了。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哦。

相關焦點

  • 臺灣省基隆市,古名雞籠,臺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
    基隆市,位於臺灣島東北角,,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全市面積133平方公裡,人口40萬。基隆市共分為七個區。即中正區、信義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暖暖區與七堵區。2、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初屬天興縣,繼歸天興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屬臺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屬淡水廳。後設基隆廳,屬臺北府。光緒元年(1875年)設雞籠廳;九年改為基隆廳,取「基地昌隆」之意。3、日本佔領後,光緒二十三年改屬臺北縣基隆辦務署;二十七年設基隆廳。
  • 陽明山下的——臺北
    到了臺灣,一問臺北,有些找不著北。咦,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這兒的街道複雜,容易迷路,使人分不清方向?不是的,問題出在臺北這個名字身上。說了老半天,好心的指路人會反問:「這裡有好幾個臺北,你問的是哪個臺北?」這樣的回答更加使人暈了腦袋。心裡想,莫非臺北有分身法,這兒竟有好幾個臺北城不成?這話對,也不對。
  • 基隆:港市合一的歷史見證臺灣滄桑
    基隆在清朝雍正年間就有漢人移居內港,在蚵殼港、石硬港及田寮港所衝激出的沙洲上過著「耕漁並耦,雞狗相聞」的生活。道光年後,歐美勢力東移,基隆因豐富的煤礦資源及優越的港口條件而成為中外通商史上的重要港口,清朝政府開始認識基隆的重要性,除了將行政層級提升為基隆廳之外,並進行實質上的建設。
  • 臺北如何超越臺南,逆襲成臺灣省省會?
    如今的中國臺灣,從政治到經濟的中心區域無疑都是在寶島北部。但其實,臺灣南部才是寶島最早被開化的地區,臺南府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的200多年一直是臺灣的行政中心。這一時期,臺灣的南北重心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和轉移。臺北地區雖然也有部分屯田之地的開發,但臺灣西南部,特別是臺南所在的嘉南平原,依然是臺灣全島的政治經濟中心。2.開埠,南北兩港齊頭並進從荷蘭殖民者到「明鄭王朝」,再到清朝前期,臺南始終是臺灣的中心。
  • 基隆過去曾被稱為雞籠,但是依然阻擋不了基隆的魅力
    基隆市位於臺灣的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島嶼港灣,山城海角,是臺灣第二大港口城市和工業重鎮。基隆過去曾被稱為雞籠,那是因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為凱達格蘭族,格蘭的諧音為「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龍,因而得名。
  • 單詞tea來自閩南語,臺灣基隆古稱「雞籠」?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臺灣基隆古稱「雞籠」臺灣基隆古稱「雞籠」,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義是「基地昌隆」。到了後來,英格蘭人把ea兩字母不當作「雙元音」念,於是「悌」音便大行其道。現在只有愛爾蘭人還保持著古式發音,字雖寫作tea,音仍讀為「貼」。不少人以為茶在中國叫「茶」,在外國都叫「tea」,其實不是。在海外國家,如果茶是由中國陸路入境的,則當地管它叫「cha」,如果是由海路入境的,則當地把它叫「tea」。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基隆市區地名由來》
    1、基隆市   平埔「凱達格蘭」族老家,漢人聽成河洛語的「雞犬加籠」,後簡稱「雞籠」,清代把「雞籠」改稱「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基隆原名雞籠,一由於基隆山形似雞籠,一認為起源於此地之平埔族,自稱Ketaganan(凱達格蘭)之刪去taga,譯Kenan之音為雞籠。清雍正元年(1723),漳州人從八裡坌、金包裡(金山)萬裡瑪鋉,移至雞籠,在牛稠港虎子山築魚寮,發展至仁愛區海濱,建街肆,稱崁仔頂街,是市街創建之嚆矢。光緒元年(1875)設臺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並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稱基隆。
  • 基隆:奇麗的山海風光(行走臺灣)
    受這首歌影響,一些上點年紀的大陸人都對基隆有著美好的想像。遊基隆,若有時間慢慢行來、細細品味,定不會讓人失望。   天然良港 奇麗景觀   從臺北市區搭客運,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基隆。空氣中有海的味道和食物的煙火氣,老舊低矮的民居、狹窄的街道和現代化的貨櫃、塔吊、豪華郵輪比鄰而居,基隆的現狀讓人五味雜陳。
  • 臺灣基隆旅遊攻略,基隆的這些景點值得一看
    基隆市,是臺灣省的省轄市,位於臺灣島東北角,毗鄰新北市,臨近臺北市,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臺灣省萬商雲集的重要港口。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加上境內島嶼、港灣、山陵兼具,繁華的港都則侷促於山海之間。基隆,舊名雞籠。
  • 雞籠中元祭全臺最大 放水燈遊行交通管制
    雞籠中元祭傳承百年的文化慶典 ,於基隆文化中心廣場周邊,結合祭典科儀、藝文展演到消費好康等多項精彩活動,為傳統宗教祭典活動注入全新靈魂,讓遊客可以體驗不同以往的中元祭。傳承163年歷史的雞籠中元祭是臺灣十二大型觀光節慶活動之一,在每年農曆七月期間進行為期1個月、猶如嘉年華般的祭典科儀。期間整個基隆市區都被燈光點綴得美輪美奐,尤其田寮河上的九盞水蓮燈,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配合美麗的街景與倒影,讓遊客們都相當驚豔。
  • 臺灣基隆 穿越雨港細品緩緩流逝的時光
    基隆市位於臺灣島最北端,是一個群山拱抱的港口城市,用「雨港」來形容基隆不足為過,基隆的雨像不測風雲一樣,即使是烈日當空,半小時或者幾分鐘以後說不準就會大雨傾盆。其實雨後的基隆更讓人心動,呼吸著微涼而潔淨的空氣,等待陽光從層層雲霧間透出,基隆沒有一般海港城市的喧囂繁華,雨後的溼潤感覺卻讓城市的質感精緻了許多。
  • 臺灣省資訊|香港和臺灣,哪個城市更值得去旅遊?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香港和臺灣,哪個城市更值得去旅遊?去年暑假我在先在臺灣玩了七天又去香港呆了三天。而且我覺得臺灣比香港好玩,香港就是購物什麼的吧…臺灣適合旅遊,香港就只能去逛街或者買買大陸沒有的書吧。美麗的香港西貢半島的北側,有片寧靜美麗的港灣,它就是黃石碼頭所在的大灘海。首先,臺灣不是城市,臺灣的面積是香港的幾十倍,第二,單就旅遊而言,臺灣比香港好太多。拜託了,臺灣不是一個城市好不好!說到旅遊呢,無非就是吃喝玩樂看風景。那我們就從吃、玩、景三個方面來比較一下香港和臺灣哪裡更值得去。
  • 曾經的世界第七大貨櫃港:雞籠已失去競爭力,現只以旅遊觀光為主
    導讀:舊稱『雞籠』的基隆市位於臺灣北端,東、西、南三面環山,只有少部分的平原地區延伸至海。因整年降雨量較其他城市為多,因此有『雨都』之稱。基隆港在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但隨著腹地狹小、大型港口興起等因素,基隆港漸漸失去競爭力,目前以發展觀光產業為主。巨舶輻輳的國際港市、熱鬧豐美的中元祭典、多樣精緻的廟口小吃,以及砲臺與隧道、岬角與灣澳、漁港和魚市……,走訪徜徉其間,在在令人流連。
  • 陽明山,城市以外的心靈緯度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之曲,頂著雨一個半小時駛到了陽明山。其中有著名的中山樓、陽明書屋、花鐘、竹子湖、小油坑、冷水坑、馬槽、大油坑等,不管是充滿歷史印記的名勝,或是山腰間冒煙的大溫泉之仙氣,都讓人能體驗到無邊無盡的陽明山秀麗風光。來到陽明山,當然不該錯過賞景的機會。
  • 基隆概況
    基隆市,古名「雞籠」,位於臺灣本島北端,是臺灣地區五個市之一,以深水谷灣之天然良港著名,民間一直都有「北基隆,南臺南」的說法。其港口基隆港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    基隆數百年間的文化碰撞使其成為臺灣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港都,歷史遺產豐富。
  • 臺灣省地名類型和縣、市級地名的演變
    一六四二年荷、西在臺島北部海岸進行爭奪戰爭的結果,荷人的佔領區才擴大到淡水河口和基隆等地。荷、西兩國對臺灣的角逐,曾在臺灣的地名上,直接或間接地留下了不少侵略者的印痕。自從一六六二年起,直到一八九五年日本佔據之前,臺灣地區在我國政權機構 (包括鄭氏時期的二十二年) 的管理下,時間延續了二百三十多年。
  • 基隆特色民俗記
    基隆位於臺灣島的北部,面臨東海,外窄內寬,形狀好像雞籠,故臺灣人仍稱其為「Ke-Lan」。公元1872年(清同治11年)設海防於此地,並依諧音取名基隆,以表示「基地昌隆」之意。基隆市面積為130多平方公裡,分為仁愛、安樂、信義、中山、中正、七堵共六個行政區。
  • 陽明山:臺灣豪宅聚落
    中新網9月4日電 臺灣《今周刊》近期刊文,揭秘臺北陽明山的新富豪傳奇。文章說,陽明山這個臺灣最有歷史的豪宅聚落,豪宅的歷任換手都代表臺灣經濟社會變遷。每個時期,陽明山上的新主人無疑都是當代社會的精英富豪;過去幾年陽明山悄悄吸引臺商、港資、科技新貴與傳統產業大亨等四路富豪爭相入住。    文章摘編如下:  陽明山,這個全臺灣最有歷史的豪宅聚落,在這裡,豪宅的歷任換手都代表著臺灣經濟社會的變遷。
  • 到臺灣搶「富貴山頭」 大陸人進駐陽明山豪宅
    ECFA時代 港商、陸商成行情推手  陽明山別墅數目有限,業主多為自住,不為投資。因此在行情走俏的情況下,往往供不應求。過去陽明山別墅的行情推手,多為科技新貴,如精英計算機董事長蔣國明、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等第一代科技大亨。而如今,在陽明山上「獵屋」的新族群,則變成了港商,甚至陸商。
  • 基隆:昔日風華待重振
    受這首歌影響,一些上點年紀的大陸人都對基隆有著美好的想像。遊基隆,若有時間慢慢行來、細細品味,定不會讓人失望。天然良港 奇麗景觀從臺北市區搭客運,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基隆。空氣中有海的味道和食物的煙火氣,老舊低矮的民居、狹窄的街道和現代化的貨櫃、塔吊、豪華郵輪比鄰而居,基隆的現狀讓人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