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下的臺灣省省會,從雞籠到基隆,臺灣的進出港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閱讀。陽明山下的臺北到了臺灣,一問臺北,有些找不著北。咦,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這兒的街道複雜,容易迷路,使人分不清方向?不是的,問題出在臺北這個名字身上。說了老半天,好心的指路人會反問:「這裡有好幾個北,你問的是哪個臺北?」
這樣的回答更加使人暈了腦袋。心裡想,莫非臺北有分身法,這兒竟有好幾個臺北城不成?這話對,也不對。這裡有臺北市,簡稱為北市。還有一個臺北縣,簡稱為北縣,豈不是有兩個不同的臺北嗎?這還沒有完呢。想不到又冒出一個大臺北地區,不僅包括臺北市、臺北縣,還加上附近的基隆市。這個「三合一」的地理單元就是大臺北地區,合稱為北北基。或者囉嗦些,叫做臺北基隆都會區。這樣長一串名字,說著多麼拗口呀!
這就說完了嗎?還不呢。在臺灣還有個說法,把全島的北部都加在一起,也可以叫臺北。不過常用的名稱是北臺灣,或者直截了當就叫北部。噢,明白啦,臺北這個詞兒不僅是人們常常說的那個臺北市,還有很多含意。如果不弄清楚,跳上一輛計程車就猛喊:「到臺北。」司機心裡想的是另一個臺北,沒準兒把你拉到另一個角落,可真的就找不著北了。
臺北市坐落在一個水火包圍的小小山間盆地裡。自古道,水火不相容。為什麼說它被水,也被火包圍?站在市內的「最高峰」,508米高,101層的臺北國際金融中心樓頂,放眼朝四面看,瞧見由東向西的基隆河緊緊挨靠著北邊的山丘,彎彎曲曲往前流。另一條大得多的淡水河從南邊的山丘裡流出來,緊挨著盆地西邊接納了大漢溪以後,又在北邊的成群水鳥棲息的關渡,接納了基隆河,筆直往前流進大海。三條河加在一起,豈不是一個「水圈」嗎?
盆地周圍許多山,幾乎都是火山。大電七星山和有名的陽明山,全都是一座座貨真價實的火山,還有一年四季不停冒煙的活火山口呢。這些圍繞著臺北市區的火山群,就是正兒八經的「火圈」囉。臺北最早的居民是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明代開始就有成批的大陸移民到達,經過世世代代開墾,慢慢在淡水河邊建立了一個叫艋卿的市鎮。清代中期和臺南、鹿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胛」。
19世紀70年代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這裡建立了臺北府,屬於福建省管轄。直到185年才建立了臺灣省,省會就在這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收復臺灣後,這裡還是省會。臺北市有許多旅遊觀光的地方。故宮博物院、孫中山先生紀念館、陽明山公園、關渡自然公園,都值得好好看看。臺北的代表性建築除了新地標101大廈,陽明山下的圓山飯店也是一個老地標。到了臺北別忘記到士林去,那兒的小吃街準會吸引你,捨不得一下子離開。
噢,最後還得要特別提醒你,可別忘記了這兒最大的木柵動物園。2009年剛剛開始,從成都乘坐專機飛到臺灣的大能貓團團和圓圓,就住在這個動物園專門給它們修建的屋子裡。團團、圓圓,這兩個名字多好呀!盼望海峽兩岸早早統一,真正歡歡喜喜,團團圓圓。臺灣人民都愛大熊貓,都想團團圓圓。
基隆位於臺灣島北端,是臺灣的北大門,也是臺灣第二大港。三面環山,港內水很深,是一個天然良港。從前這裡是上海、福州進出臺灣的主要門戶,也是一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基隆這個大海港從前的名字不太好聽,人們都把它叫做雞籠。明清時代的古書裡,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的名字就排成了一大串。直到凊代同治十一年設海防於此,改名為基隆,以示「基地昌隆」之意。
為什麼從前這兒叫雞籠,是不是大家都喜歡養雞?不是的。因為從海上看,它的旁邊一座山活像是一個大雞籠,所以才叫這個名字。也有人說,這是高山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的地方。在閩南話裡,「凱達格蘭」的發音就是這樣的基隆簡稱為基市,還有一個別名叫雨港。基隆的雨是出名的,年降水量達到375釐米。這兒可也不是一年四季都下雨。雨離不了風,什麼季節下雨和海上的風有密切關係。
夏天海上刮西南風。太平洋上來的西南風儘管水汽很多,受著高高的山脈阻擋,卻稀裡譁啦在山那邊下個精光,翻山來到這兒,已經是強弩之末,幾乎沒有丁點兒水分了。所以基隆儘管靠著海,夏天卻非常炎熱乾燥。只有颱風經過的時候,才會有幾場暴雨。到了冬天,情況就不同了。海上吹刮著一陣陣東北季風,這裡正好是迎風面,幾乎整個冬季都籠罩在雨霧蒙蒙的天氣裡,綿綿細雨下個不停。人們說,這是「霧鎖雨港」,充滿了朦朧的詩意,也不免有一些兒惆悵。有一支流行歌曲唱著《冬天到臺北來看雨》。臺北的雨哪有基隆多應該改為《冬天到基隆來看雨》才對。
由於基隆的特殊港口條件,是臺灣島開發最早的地方之一。提起這件事,不能忘記劉銘傳。他是中法戰爭裡的抗法名將,把法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後來清朝政府就派他到臺灣來擔任巡撫,主持臺灣的管理和開發。劉銘傳在臺灣開墾荒地、提倡教育、開採煤礦,還修築了一條基隆到新竹的鐵路,全長1067千米,是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有了這條鐵路,作為貨物進出港的基隆就能和島內其他地方直接溝通,基隆港的作用也就更大了。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