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桃園機場一出來就遇到了大雨,沒想到此番真的是在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了,夜車裡放著孟庭葦的「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之曲,頂著雨一個半小時駛到了陽明山。
陽明山是臺北盆地北緣的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領,南迨紗帽山南麓。包括臺北市士林、北投部分山區,以及臺北縣的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裡等鄉鎮之山區,這裡海拔高度自200米至1120米不等。
其中有著名的中山樓、陽明書屋、花鐘、竹子湖、小油坑、冷水坑、馬槽、大油坑等,不管是充滿歷史印記的名勝,或是山腰間冒煙的大溫泉之仙氣,都讓人能體驗到無邊無盡的陽明山秀麗風光。
來到陽明山,當然不該錯過賞景的機會。要徹底在大自然中放鬆身心,最適合單車環繞暢遊,「森旅奇緣」單車之旅,大約2個小時的行程。從天籟溫泉一路造訪磺溪、綠地平臺、鐵木傑克原木工作坊、DIY公園、孩童迷宮、亞洲山城土地公廟。還可以尋訪四磺坪溫泉源頭,眺望金山和磺嘴山的美景,讓人輕鬆出遊,自在樂活。
進入陽明山就得住進天籟溫泉會館,寒風漸起,這是適合泡湯的時節。關掉暖氣,走出室外,在陽明山可以找到冬天的足跡。滿山白背芒隨風搖曳,陽明山正在召喚都市裡的人們,而山林、美泉與人類之間的橋梁,就搭建在陽明山天籟溫泉之間。
雨中泡湯,望著遠方朦朧的山嵐,也可享受另外一種情趣、格外的詩情畫意。躺在天籟溫泉泉眼上會發現山巒交疊之處的新視野,沉浸在花香鳥語中。讓每位造訪的人,更能了解巨石、老樹、幽谷、山林的和諧之美。
天籟的溫泉是硫酸鹽泉,源自於四磺坪溫泉源頭,經過逆滲透處理之後仍舊保留溫泉的硫黃味,而水色呈現灰白色半透明乳狀,溫泉水有著不同功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情侶在各種花瓣的簇擁下,浸泡在熱氣騰騰的溫泉中,有種超脫醉悅的快樂。泉水邊有許多櫻花樹,若能在花開時節來到天籟泡湯還可兼賞櫻花,多麼愜意。
不少人將雞蛋放入熱騰騰的溫泉池之中,大約經過15分鐘左右,蛋黃部分熟度剛好,入口香氣十足,蛋白部分則依舊滑嫩。溫泉旁販賣的烤地瓜,散發著陣陣讓人嘴饞不已的地瓜香,還免費提供薑茶,特別在冬日天冷時節,能夠在泡完湯之後來上一杯暖乎乎的熱茶,胃暖了、心也暖了。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夢是唯一行李,輕輕回來不吵醒往事——天還是天喔,雨還是雨——只是多了一個冬季。現在,許自己一個假期,一個忘卻煩憂、遠離都市紛擾的假期,走一趟天籟,享受湛藍的天空、享受溫泉的滋潤,等待充滿能量之時,下山繼續迎接挑戰!
陽明山中不管是充滿歷史印記的名勝,或是山腰間冒煙的大地獄之姿,都體現了無邊無盡的秀麗風光。開車在森林之中穿行,仿佛回到了南京的紫金山風景區中,一切的一切,都那麼熟悉和親切。
途中,我猜想這林子深處一定會有藏得很深的民國園子,果真翻過一座山峰後,在坡下的疏密有致的樹木之中,忽現忽隱著一片老式建築群。司機介紹說,這是陽明書屋,原為日據時期日本領導精英的溫泉別墅區。
後來,蔣介石先生認為此處風景秀麗、景觀極佳,關鍵是極像南京中山陵。就在此興建「中興賓館」,即陽明書院之前身,作為接待外賓和往返中山樓主持會議及避暑之用。之後,又在附近興建了陽明山莊、中山樓,成了決策中心。
1975年,蔣先生逝世後,此處成為文物紀念館。依一代儒者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學說,更名為「陽明書屋」。從此陽明書屋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精心規劃維護下提供給社會大眾一個不同風格的遊覽景點。
走進大門緊閉的「陽明書屋」,恰似在南京中山陵9號的「美齡宮」中散步。這是一個二層樓的中國庭園式建築,雕梁畫棟,屋頂飾以綠色琉璃瓦,整個建築融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西方建築之精華,寓富麗於壯觀之中。
一樓為貴賓室、辦公室、餐廳及接待室等。一樓正廳於中興賓館時期為欣賞影片之處。二樓為蔣先生夫婦私人使用空間,正廳置一橢圓桌為蔣氏夫婦用餐處,牆壁四周嵌有四片噴砂玻璃,上為蔣夫人以竹為題所繪竹之四季風情。
畫室壁爐上端掛著角板山行館繪畫時所攝照片,蔣夫人繪畫藝術師承黃君璧、鄭曼青兩位大師。蔣先生寢室內牆掛有1927年12月1日於上海之結婚照,另外還掛了數幀夫婦二人於士林官邸或遊覽風景區時拍的照片。
離開「陽明書屋」,拐上幾道彎就是「少帥禪園」。這園子建於1920年,原名「新高旅社」,是當時士紳名流飲宴泡湯的地方。1960年,東北少帥張學良和其夫人趙一荻被安排居住於此。
少帥禪園隱身在北投山腳邊的林陰間,兩棟百年灰瓦木牆建築有形有意有景。在此,可以遠眺觀音山,關渡平原就像在眼前,晚上臺北璀璨的燈火閃爍和夜空的繁星相互輝映,似乎仍可感受到少帥無奈的寂寥。少帥禪園在巨大高齡的榕樹下,不論是陽光或雨霧裡,會發現離臺北的繁華不遠,但是可以擁抱的意與境是如此的近。
在陽明山公園第一停車場旁,有一個典型的日式建築,就是「草山行館」。1920年草山行館原屬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到了1949年12月,蔣先生以草山行館為居處,而成為「總統」官邸。
草山行館周邊另有四棟附屬建築物,原為隨從人員的居所,現在是藝術家工作室,免費提供給臺灣藝術家短期居留與創作使用,與民眾做直接的互動。這裡有動人的故事,更是歷史曾駐足的一隅。
臺灣友人推薦我穿越魚路古道去金山海邊,說是這條路能經過絹絲瀑布、冷水坑遊憩區、菁山露營場以及太陽穀大草原。沿途還能看到前人留下的遺蹟和生活場景,這裡吸引著許多考古學家、民俗學者和眾多山友的再三造訪。
魚路古道又稱金包裡大道,由金山經頂八煙上行古道瀑布,過磺溪的許顏橋後,順左岸而上,經過一個廢棄的大油坑石昔,再上可見土地廟,其後茅草呈現,成之字形上山便可抵擎天崗,再越娟絲瀑布下至山後,最終出天母古道。
一來到金山,遠遠就聞到各種食香了,金包裡街是臺灣少數老街之一。金山老街也和三峽老街一樣,歷經地震及日軍焚毀的命運,老街兩旁建築物大多已改建,有少部分外觀仍保留原來的樣子,現為農友販賣農特產品之聚散地,如芋頭、箭竹筍、甘諸、山菜、山藥等金山特產。
老街上古老建築名聲遠播,假日人聲鼎沸。街頭的慈護宮是金山居民祭拜媽祖的地方,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因極其靈驗,香火鼎盛。據說清嘉慶年間,神像從海上漂流至野柳,被漁民發現迎回,設壇供奉。
街尾西段與丁字路口有座「廣安宮」,主要是祀奉開漳聖王,距今約百年歷史,印證著來自福建漳州鄉民的史實。廣安宮前的小吃攤、特色商家有綜合冰城、廟口鴨肉、兄弟食堂、長益餅店、雙星餅店和葉家芋園。
金山老街上的鴨肉店聞名全島,感覺和「鴨都」的南京有著一拼,雖說味道不一,但氣勢非凡。金山鴨肉無招牌可言,但生意興隆,還採用自助式取菜,形成整條街左鄰右舍約十餘戶的一樓皆為其所借用,而逢假日更是一位難求,食客仍是往來不絕。
沿北部濱海公路行駛到金山鄉三界村時,在與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法鼓山這塊土地與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山的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龍昂首,右如白虎低頭。左視高岡如古鐘懸空,俯瞰整塊地則像縱臥兩山之間的大鼓。在此處撞鐘擊鼓,其聲可響徹三界村,象徵法輪常轉、超越三界。
臺二線39公裡處是沙珠灣,又稱中角沙灘。金山沙珠灣雖然看似平坦,但實際上海底處處充滿了礁石,翻騰起漂亮的海浪讓衝浪客不忍離去。每當夏季來臨,不少逐浪的遊客在此遊玩。到了冬季,因洋流與海風吹拂的方向的關係,更是吸引不少中、高級的衝浪好手到此飆浪。
金山一過就是萬裡鄉了,最著名的野柳地質公園坐落此處。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米,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
由於此時風大浪高,我被保安人員拒絕進入,只能站在海濱大道上的休息亭裡,用相機長鏡頭遠攝。這裡是基隆北海岸,象徵物一個是坐落在瑞芳的基隆山,另一個是在基隆港外海的基隆嶼。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像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今日「基隆廟口」已成為眾所周知的觀光地點,而廟口的小吃更是絕上加絕。
在奠濟宮附近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小吃攤,約呈「L」形,總長約四五百米的區域,聚集了不下300個攤位,經過數十年的演變,這裡的攤位不僅按順序編了號,連招牌都整齊劃一,各式小吃種類繁多,各家皆以獨創口味招攬顧客,口碑遠播,使基隆廟口小吃名聞全島。
著名的小吃有獨樹一幟的蝦仁羹、天婦羅、泡泡冰、豆籤羹和三明治等,還有八寶冬粉、奶油螃蟹、原汁豬腳大王、紅燒鰻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釀和元宵都讓人垂涎不已。夜市白天時可通行汽、機車,傍晚5點開始管制,成為行人徒步區,因此在傍晚前來,最能感受廟口夜市的魅力。
(部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 多 精 彩 內 容 歡 迎 關 注
▼
更 多 互 動 分 享 歡 迎 關 注
▼
DFOR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