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紅色大幕緩緩升起,飾演老狒狒拉飛奇的南非女演員唱響一曲中文版的《生生不息》,羚羊、長頸鹿、犀牛、大象從劇場四周湧入,立馬讓全場觀眾仿佛置身於廣袤的非洲叢林……
全球首個中文版音樂劇《獅子王》昨天晚上在華特迪士尼大劇院首演,這是完整版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第一次獻演於迪士尼度假區。
在現場,美妙動聽的音樂、深入人心的劇情、壯觀的演出效果,還有精心融入的中國元素,都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1.7萬小時打造面具和木偶
充滿想像力的布景、舞姿和律動,大量非洲文化元素的運用,「半人半獸」在舞臺上的雙重呈現——導演茱莉·泰默運用了木偶、面具、皮影等各種方式,製造出一個原汁原味的非洲「動物樂園」。
整部音樂劇一開場,表演者並沒有隱藏身形,而是透過與之相連的木偶,讓觀眾聯想到草原上不同的動物。這就是雙重呈現的理念——在劇中同時展現角色的人性和獸性。
伴隨著跌宕起伏的音樂,觀眾隨之融入一場扣人心弦的歷險,小獅子辛巴必須找到勇氣戰勝自己,邁過艱難和不幸,從而榮登國王之位。無論是攝人心魄的舞蹈設計、華麗逼真的演出服裝、惟妙惟肖的角色造型以及美侖美奐的舞臺裝飾,都仿佛讓觀眾置身於故事之中。
《獅子王》改編自同名動畫電影,不過導演茱莉·泰默在創作這部音樂劇時對其賦予了新的內涵,並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託尼獎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劇中每一款面具的原型都是茱莉·泰默與設計師手工雕刻繪製,而迪士尼戲劇製作公司的面具高手、雕刻大師、木偶達人為原創的擬人動物角色奮戰了1.7萬多個小時。整場演出中,光是木偶就有200個。
「把刀疤變成石獅子」,因為「在中國很流行」
這部久演不衰的百老匯音樂劇首演於1997年,中文版是其第九個語言版本。音樂劇《獅子王》曾在六大洲的20個國家上演過,觀眾總數超過8500萬人次,全球票房收入超過娛樂業歷史上任何一部電影或舞臺演出劇目。2006年,英文版《獅子王》曾在上海創下101場演出、16萬人次觀眾、7200萬元人民幣總票房的音樂劇演出紀錄。
中文版音樂劇《獅子王》是這部大獲成功的百老匯音樂劇在全球的第23個製作版本。迪士尼戲劇製作集團總裁和製作人託馬斯·舒馬赫說:「看到這批出色的演員將這部音樂劇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再次驚嘆於茱莉·泰默美妙、優雅的想像力和這個故事本身所具有的能在所有文化中引起共鳴的魅力。」
中文版的製作,在中國及亞洲的十多座城市進行演員甄選,總共招募50多名演員,其中既有音樂劇新秀,也有經驗豐富的資深演員;既有來自中國各地的人才,還有十位來自南非的演員。
熟悉的中文臺詞可以提升中國觀眾的觀賞體驗,通過故事主題內涵和本土化的改編,大家更容易理解劇中的對白,對《獅子王》的劇情產生更多共鳴。記者還發現,整部音樂劇的中國元素植入了不同場景,也融入了故事角色的性格之中。身穿華麗非洲服飾的拉飛奇每次出場都時不時用中文來一句結語:「聽懂了嗎?」而辛巴的兩個好朋友丁滿和彭彭,一搭一檔裝扮成唱京戲的演員。最讓人忍俊不禁的當屬辛巴父王木法沙的「大內總管」沙祖,他開口喊道:「不如讓巫師把刀疤變成石獅子,放在門口風吹雨淋的,聽說這在中國很流行的。」現場喜劇效果十足。
演出劇院透出老上海情懷
中文版《獅子王》在位於主題樂園外的華特迪士尼大劇院上演,這是一座按照世界級水準打造的百老匯風格全新劇院,可容納1200名觀眾,位於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零售餐飲娛樂區———迪士尼小鎮內,緊鄰上海迪士尼樂園。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娛樂演出副總裁蔡樂怡表示:「《獅子王》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的音樂劇,它將迪士尼的魔法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舞臺上,為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沉浸式的娛樂體驗錦上添花。」
華特迪士尼大劇院按照傳統劇院風格設計,有著濃厚的老上海情懷。劇院的遮簷、前門、地毯和隔音板上都裝飾有中式扇形圖案,是迪士尼小鎮的標誌性建築。遊客可沿著花卉圖案鋪成的通道走進劇場。
華特迪士尼大劇院總經理郝明哲表示:「在中國上演的《獅子王》與全球其他版本《獅子王》有共同的主題,但由於這是全球首個普通話版本,我們加入了一些本地特色,比如入場隊伍、中文翻譯臺詞與歌詞,還有本地演員的表演等,希望遊客能在其中收穫驚喜。」
中文版音樂劇《獅子王》單獨售票,根據演出的季節和時段將會有不同票價。劇場內不同區域座位的價格也會有不同,區間在290元至1000元。整場演出時長約兩個半小時,幕間休息15分鐘。周二至周五每天晚上演出一場,周六與周日每天演出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