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積德,謙虛奮進,自然有福。心無敬畏,固執貪婪,自然命苦。
一個人的先天命運是天定的,但是一個人的後天命運並不是,都是經過自己的後天言行研究出來的。
《易經》凝聚著中國古聖先賢古老智慧,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儒家、道家也均深受其影響。
《易經》的思想,它對我們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我們仔細讀《道德經》會發現,其實老子講的就是《易經》的陰陽思維,它也堅持了《易經》的陰陽的原則。
我們從《易經》當中也能夠看到儒家文化的思想源泉。比如,儒家文化講的是仁愛,講的是益和利,它就是堅持了《易經》中生生的原則。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裡,它裡面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調和,宇宙變化,人生處世哲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易經》告訴我們:「命苦」的人,身上往往有這3種特徵,怨不得別人!
一、遇事只會依賴別人,不彌補自己的不足
生活中,我們遇到問題跟別人請教這是好事,但是不通過這個問題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就很不應該了。要知道,問題不是遇見一次,解決完就沒了。
更多的時候它會重新出現,如果沒有人在旁邊幫你,就會被打得措手不及。
所以,只會依賴別人,沒想過要彌補自己的不足,只會讓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越來越難走,越來越苦命。
二、凡事喜歡斤斤計較的人
《周易》中有一句話叫「動則得咎」,只要你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
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乎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有些人卻在計較自己失去了哪些。這樣的人,就是斤斤計較。
人生路上,總有很多的人去選擇斤斤計較,計較的越多,痛苦就會來的越多,生活自然越來越苦。
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快樂。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別人的流言蜚語;不計較別人的偏見;不計較人生裡的低潮,好運和幸福會不請自來。
與其斤斤計較,不如淡然處之。
三、沒有敬畏之心的人:
何為敬畏?在我看來,敬為尊,畏為懼。有敬畏,而後知可為,有所不為。有了敬畏之心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有完整意義的人。
沒有敬畏心,只會品嘗到生活的苦。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需要選擇的問題,如何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判斷很重要。
就像《易經》中說的: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隨著充實自己,等到合適的機會大展拳腳,把握成功的機遇,然後青雲直上。
雖然《易經》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如何選擇,但卻教會了我們如何思考,然後做出判斷。當我們擁有了"神算鬼謀",也就擁有了看清事物本質的"慧眼",自己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
我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講解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周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讓《易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能讓你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56元,是消遣娛樂時的一頓飯錢,卻可以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受益終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