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有個朋友狀態不佳,邀我去寺廟禮佛,順便散散心。在那裡,我們結識了一位修行時長還不是特別久的小和尚,不知道為什麼,朋友總感覺和他挺聊得來的,於是,朋友進一步跟小和尚聊了一些生活中的繁瑣,也權當是給自己找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
那天我們三人坐席而談,小師傅似乎看出了朋友有心事,於是問朋友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
朋友說道:「沒什麼,只是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一點麻煩,被公司裡面的某些同事給使了絆子,沒什麼大不了的。
都是同事,沒必要鬧得你死我活,再說我本性隨和,也不願去和他們計較太多事情,免得惹出不必要的麻煩。與其每天去想這想那讓自己苦惱,倒不如順其自然,還落得一個輕鬆自在。」
還未待小和尚回答,就在這時,廟庭內走出來一位看起來比較年長的僧人。他一臉微笑的走到我們面前說道:「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貧僧聽到施主能有如此想法,想必你一定不是命苦之人。」
聽聞此言,平時就比較崇尚佛學文化的我立刻來了興趣,忙請高僧指點一二。
高僧見我們態度誠懇,虛心求教,於是笑道:「是不是苦命之人,只需要從幾個層面來看就足以判斷出來了。一個人如果有這三個不好的徵兆,那麼註定他的氣運不佳命途坎坷、苦不堪言,今日我便與你們說來,希望你們能有所領會。」
01一臉苦相,怨聲載道
高僧說:「方才貧僧在一旁聽到了施主和我寺內弟子的談話,施主在工作中遭遇小人刁難的時候依然能夠從容不迫的面對,用寬厚的心胸去容納別人的過錯,懂得以德報怨,順其自然。這就是施主你的善行,終有一天你的所作所為註定也會為你帶來福報。」
接著高僧又說:「有時候一個人的善惡福禍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們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息息相連的。
縱觀生活中那些命好的人,他們總是能夠樂觀開朗的去面對生活中的重重疊嶂,對未來的每一天都充滿了自信心,即使再苦再累,他也是微笑待之。
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方法總比困難多,與其每天絞盡腦汁的與困難糾纏,倒不如樂樂呵呵輕鬆愉悅的去面對。」
而命苦之人,恰好相反。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往往是悲觀偏多,身上總是充斥著負能量。
他們不會把時間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是不斷的通過抱怨去博取別人的同情心,來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提高自己的存在感,這種消極行為不僅影響了自己,同樣也是在影響周圍的人。
佛語有言:天道有輪迴,善惡終有報。如果我們過多的去抱怨自己的命道,其實也是在添加我們自身的業障,消磨我們的福報罷了。
聽完高僧說完這番話,我心中立馬就浮現出一個人的身影。
魯迅先生著作中的主人翁——祥林嫂,一個命苦卻又讓人心生不了同情的可憐女人。
明明經受了喪夫喪子的徹骨之痛,按道理來說應該是需要被人同情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她每天都是在抱怨自己的命有多苦,老天對她有多麼的不公。
每日重複再重複的抱怨,讓她對別人勸說視若無睹,甚至還影響了街坊鄰居的情緒。就這麼漸漸的,身邊所有的人都不對她報以同情,最後落得一個無人問津的悽涼結局。
想到這裡我頓時有了覺悟。
無論何時何地,切勿怨天尤人。因為抱怨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一次次地強化頑固思維,本來沒多大的事兒說多了就更讓自己生氣,最終陷入全世界都虧欠自己的怪圈。
人生於世,委屈在所難免,消化了就是成長的動力,消化不了就會變成脾氣。人一生下就會哭,笑是後來才學會的。
所以埋怨哀愁是一種低級的本能;懂得順其自然才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把自身的壞情緒傳遞給了周圍的人,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樣的人也難怪會比別人顯得更加福薄命苦了。
02心比天高,嫌這嫌那
高僧接著念道:
天高不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槽。
高僧告訴我,這首打油詩是出自於一個民間小故事,曾經有一位神仙下凡,化作一個老人。他看見一個生意不是特別好的酒家,於是向酒家討了一口酒解饞。那個酒家看著反正也沒什麼生意,於是就非常大方地賞了一口酒給老神仙。
為了回報這個酒家的慷慨之舉,老神仙指著店門口的一口井水說道,從此以後你就不用辛辛苦苦的釀酒了,裡面的井水就可以直接拿來當酒賣了。
那酒家嘗了一口井水,果然變成了醇香的酒水,便將其拿來售賣,一時間生意瞬間紅火了起來。
一段時間之後,老神仙又回到了酒家,他發現酒家在往井裡不停地倒水,感到很奇怪便問其原因。
酒家看老神仙來了,他解釋道:「井水裡的酒雖然不錯可惜就是少了些,而我自己釀酒的技術並不好,所以就乾脆往井裡倒水,這樣就可以讓我多賺些了。
老神仙啊,還有一點讓我不滿,這井裡只有酒水卻沒有酒糟。這樣我家養的豬就沒有酒糟可以吃了,這還真是傷腦筋呢。」
聽聞此言,老神仙很是生氣,覺得酒家貪得無厭,自己好心好意幫助他,卻被他嫌棄,於是收回神通,這個酒家再也不能拿井水裡的水來賣了。
最後因為自己釀的酒味道並不好,生意越來越差,最後酒莊也倒了,家裡的豬因為沒有酒糟餵養,也都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