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生、老、病、死概括了人生的全部,通常每個人的新生,從家人的喜悅中來,如果能夠在喜喪中去,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為,農村有些人去世能夠被稱作喜喪,是有一定條件要求,並不是每個老人離世都能被稱作喜喪。每個時代由於人均壽命不同,對喜喪的概念也有所區分。按照我們當地現在的模糊說法,村裡老人能夠長壽到八十歲以上,安詳去世,通常被稱作喜喪。如果按照我們當地老傳統講喜喪:老人生前為人和善,子女孝敬,老人又沒病(長久臥病在床)沒災,長壽老人自然而亡,才能被稱作喜喪。
失去親人本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那麼為何又有人離世叫做喜喪?「喜」從何來?第一次聽說喜喪,是小時候村裡同學八十出頭的爺爺去世。那天老人正吃飯,突然發病,來不及送醫院就離世了。參加弔唁的村裡人們都說這位老人有福氣是喜喪。長大以後又聽過村裡老人們念叨,真正的喜喪太難得了!喜喪主要有「三喜」——離世老人的喜、孩子們的喜和鄉親們的喜!
第一喜是長壽的老人不受罪!長壽的老人,在離世前,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吃嘛嘛香。自然而然離世又乾脆利索,不會忍受病痛的常年折磨。人壽到了,在家自然而亡,對於每位長壽臨終的老人來說,不啻為一「喜」,作為普通人,真是死得其所!
第二喜是孩子們的喜!孝敬的孩子們,並不是說孩子們不悲傷難過,而是從側面反映這家基因優良。以前雖然沒有清晰的遺傳科學,但是人們對家族遺傳基因還是有模糊的概念,知道長壽老人的後輩通常會繼承優良「血緣」。現在我們知道按照遺傳學來說,長輩的優良基因,有很大的概率會遺傳給後輩。想想吧,人一輩子不患大病,而且長壽,對於家族遺傳來說,長輩長壽的遺傳基因非常珍貴,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鄉鄰們為後輩們繼承老人的「優良傳統」喜。
第三喜是鄉鄰們的喜!老人一生與人為善,熱心腸和鄉鄰廣結善緣。那麼,鄉鄰們並不是說為了老人離世而高興,而是老人生前和鄉鄰與人為善,關係融洽。那麼,不用說老人離世後,鄉鄰們絕大多數都會去弔唁。村裡去幫忙的人多,人氣旺,熱熱鬧鬧哀思老人,為一喜。反之,欺壓鄉鄰,或者與人為惡,為老不尊的老人,村裡人少去弔唁,多數熟人不認可的喜喪,喜從何來?
我們當地傳統意義上的喜喪要具備這三條,比善終,更高一個人生檔次,實際上並不是僅僅說壽命長的人離世都能夠叫喜喪,所以只有部分人夠「資格」,才能被大家公認為喜喪。好比說一個人久病幾十年離世,那麼,疾病的折麼,對於病痛的老人和家人來說,有什麼值得可喜的呢?或者說老人年輕時候是人渣敗類,危害鄉鄰,這樣的老人離世誰去給他「喜」,不背後罵他都不錯了。所以你看,老人離世,真正意義上的喜喪,並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一個稱號,需要老人身體健康長壽,還有生前為人處事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