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現場報導】第四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於2012年5月23-2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 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協辦,中國雲計算技術與產業聯盟、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承辦,CSDN與《程式設計師》雜誌協辦。在 2012國內公共雲全面開花、雲計算實踐元年之際,本次大會雲集雲計算核心專家,就國內外雲計算核心技術以及行業應用創新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
浪潮集團系統軟體總監、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 張東
浪潮集團系統軟體總監、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張東表示雲計算服務實際上推動了網絡向前發展,當今的中國行業雲市場具有廣闊的前景,行業雲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解決行業雲的問題是解決中國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
以下為演講實錄:
雲計算本身是在比較低的位置上,但跟雲計算相關的技術,譬如一些商業智能,比如虛擬化,仍然在十大趨勢裡面處於比較高的位置。而且業界一些雲計算大的公司,比如Google,在歷年雲計算方面投入的數字,仍然在2011年是非常高的,而且2012年還會更高。也就是說,雲計算已經由原來的一個從概念初創到概念的推廣期進入了實際成熟的發展時期,仍然是目前IT業界的一個熱點。
這裡是國內和國外大家對雲計算的一些預測。國外的同志們比較保守,國內可能會比較激進一點兒,增長率還是比較驚人的,也可能是我們起步在別人後面,所以發展比較驚人。雲計算也是未來信息產業最熱的一點。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起飛,或者說馬上起飛的階段。中國現在整個網絡經濟裡面,實際相當大的一部分雖然它出現可能比雲計算概念要早,但是現在都把它歸結到雲計算裡面來。比如大規模數據搜索,大規模社會網絡,人人之間的交流,採用的應用技術。也就是說,雲計算服務實際上是推動網絡向前發展的推動力,這是網際網路行業,也是雲計算發展比較好的地方。另外在整個地方上面,數字可能還會更保守一點,幾十個地方發布了雲計算規劃,據我所知比這個還要多。但是這裡面也是出現了一個問題,累計伺服器需求量超過整體市場容量的2倍,在這裡面我們的確有很多質疑,現在應用還不知道在哪的時候,就要開始去大規模的鋪設數據中心,幾十萬是小的,有人甚至要上千萬上百萬的數據中心。
雲計算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從現在信息化階段,大家已經習慣每一個人當我要建自己的信息化系統的時候,我要自己買機器,自己買作業系統,買資料庫,開發應用,形成煙囪。從這種模式逐步過度到我把這些業務能夠互聯起來,把這些數據互聯起來,我們認為下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把數據中心建立起來,把分散在各地的基礎設施集中起來,先把數據和應用集中到一個雲數據中心裏面,讓它有了互聯互通的基礎,下一步才是怎麼更好的把數據互聯起來。再下一步,利用我們商業智能的處理技術,把它裡面的價值挖掘出來,來給我們的用戶也好,給我們的公眾也好,提供更好的服務。也就是說,在整個雲計算的發展過程中,數據中心的建設,或者說數據中心的集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
雲計算發展裡面分了很多類型,公有雲、私有雲,你可以去租數據中心,也可以自己在企業裡面搭一個數據中心,你可以提供IaaS服務,SaaS服務,PaaS服務等等。在整個雲計算發展裡面,針對某個區域或者行業的這樣一些雲計算的數據中心它把數據集中在這裡面,通過對數據的挖掘,給公眾,或者一部分人來提供這種服務。行業雲通常理解的公有雲最大的區別在於行業雲裡的數據往往是私有的,或者通過某種特殊渠道獲取的。舉一個例子,衛生行業的數據,只有衛生主管部門拿得到,或者交通行業數據,只有交通行業主管部門才能拿得到。通過將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分享給社會上所有的人,這才是行業雲。它不同於搜索和一些社交網絡,它的數據是由參與者共同去把它弄出來的,它也不同於企業內部的私有雲,私有雲不會將自己整個基礎設施,或者整個服務分享出來。行業雲在這裡邊就可以有效的來實現將數據挖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同時在這裡的技術實踐也是可以複製和共享的。
中國的一個很大特點,大政府,這一點和西方國家不太一樣。比如說政府承擔了很多很多職責,加強社會創新管理,也就是說,如何來給大家提供服務,政府提供的服務很多。在這裡面,因為要採用信息化手段,提供社會管理服務,包括民生的,包括和每個人相關的,比如醫療、保險等等,在這裡面採用雲計算的方式能夠更好的來提供社會服務,從而推動行業雲的雲計算發展。
舉個以前信息化技術投入統計的例子。在過去這些年裡面,中國在傳統的以政府、交通、教育為代表的行業信息化裡面投入的比例是很高的,將近整個信息化投入的一半,當然我們主要統計的是硬體方面,軟體方面也是類似的。在中國行業雲市場具有廣闊的前景,行業雲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解決行業雲的問題是解決中國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在行業雲裡面什麼是行業雲的關鍵?在行業雲裡面數據處理是最關鍵的,實際上可以這麼理解,信息技術是處理信息的。做的硬體也好,軟體也好,最終都是為數據信息服務,如果沒有數據處理過程,沒有辦法將數據轉化成信息,將信息轉化成知識,那所有的硬體就是廢鐵,所有的軟體就是擺設。這樣的話就要提升行業雲的處理能力,舉一個例子。
目前比較熱的行業雲領域,醫療衛生行業。這個行業裡面最重要的數據是什麼?大概分幾類:譬如個人的檔案,每個人每一年都要去體檢,除了體檢得到的資料以外,每天在家裡可以產生一些基礎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從你出生開始,一直到你最終,所有的數據都會放到一個大的資料庫裡面去,這是你個人產生的。另外一類是醫院幫你產生的,電子病例,如何把這些數據處理好,如何由這些數據產生一些附加的服務,或者說產生一些附加的價值。這個實際上是在行業雲裡面解決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另外一個例子,資源環境行業,這些數據可能是天上衛星採集的,也可能是在地面上坐車到了江河湖海邊上的探測數據,這些數據都需要進行數據中心的處理。我們雲計算的數據中心在這裡面最關鍵的是要擁有大規模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快速的將這些數據吃進來,處理完,再以數位化的方式把它轉換出去。
未來的雲計算中心應該是一個什麼樣子呢?未來的雲計算中心大概劃分幾個層次:一是底層基礎的架構層,也就是硬體。現在很多數據中心用傳統搭建基礎,用軟體把它兜起來,但這不一定是未來雲計算的必然模式,也就是說對於雲計算數據中心要有專用的伺服器、專用的存儲設備、專用的網絡設備,來滿足數據中心高性能、大並發、彈性擴展、高可靠性、節能環保、便捷管理。
在目前雲計算的這種模式下,軟硬體總體設計,定製化的數據中心將成為主流。在整個IT行業裡面,前面走過的路子。當然在以前像IBM、惠普,都是自己開發CPU,針對這個CPU開發出一款機器出來,自己做作業系統,自己在作業系統上面做資料庫,也就是說每個大的廠商都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後來以Windows和英特爾為代表的一代,英特爾聯盟這代體系出現之後,慢慢的大家習慣中間這個架式,Windows提供一個統一的作業系統平臺,在這上面跑各種各樣的資料庫,跑應用程式,也就是一層一層開始橫著劃分。好處是每一層都是標準,理論來講說的比較理想化一點,我可以不關心什麼資料庫,都可以進入,甚至可以進入底下不同的作業系統和硬體,都能被滿足。但是壞處是,為了提高你的競爭性,你的專業化程度就會受到損失。
現在在雲計算出現之後,雲計算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屏蔽底層硬體的細節,甚至屏蔽底下作業系統細節。如果屏蔽SaaS平臺、PaaS平臺的話,連底下什麼作業系統都不用關心了。用Google的時候,只知道前端是瀏覽器,只要有瀏覽器就可以用搜尋引擎。比如蘋果,前端知道是iOS,但是後面是什麼呢?大家可能都不需要關心。慢慢在平的結構上開始出現縱的體結構,到目前為止可能這些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好,像蘋果也好,集中在前端和中間,還沒有把觸角向下延伸到硬體。當然像Facebook也已經向下,如何使得他的效率更好,他要去設計硬體,對數據中心提出要求。
在這裡面,整體設計和定製化將成為未來雲計算數據中心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第一是伺服器,可能大家習慣了Google這種模式,用的是最低成本的伺服器,X86的伺服器,用軟體搭出這樣一套雲計算的環境。這種是在硬體沒有跟上的情況下迫不得已的一個選擇。在雲計算裡面要滿足雲計算數據中心的需要,整個系統要能夠做到低功耗、高效能,這樣的一個伺服器,這樣的一個雲計算數據中心,或者資源獲取中心。現在都是靠軟體來做,有沒有可能在硬體上面更高效的方法做到,設計混合的雲伺服器,你想要什麼樣的資源我給你什麼樣的資源,這是最理想的,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是很難做到的。在這裡面提供多種類型的,針對不同應用需求的這樣一些計算單位和處理節點,滿足不同的需要。比如大數據處理應用,可能對存儲帶寬要求很高,但是前端CPU能力要求未必很高,就給一類這樣的節點,可能是CPU相對弱一點,但是存儲帶寬會很高。比如虛擬化的應用,虛擬化應用很吃資源,而且現在的虛擬化應用大家都是用共享的I/O模式做的,要求最好是大機器,本來處理能力很弱,但又切得很碎,很難算,又拿不出來,我們有大的節點對應這樣的應用。
對於這種結構,要從硬體上,要從能夠滿足前端應用這樣的需求,做一個一體化設計,設計在一起,通過提高整個系統的比如電源轉換效率和散熱效率,通過集中資產管理,功耗管理和鼓掌管理,降低維護複雜度,從而使搭建的雲計算數據中心很方便,而且成本比原來低很多。存儲方面問題也類似,現在比較熱的點,比如如何實現存儲的升級和虛擬化,當有前端來的請求的時候,不用關心後端是怎麼放的,比如有結構化存儲要求和訪問要求,比如要關停資料庫的,或者不是關停資料庫,但是接近於數位化的,或者有存儲要求,或者是要訪問文件,只要給提出存儲需求。例如,我跟你講,我要什麼樣的存儲,我要什麼樣的IOPS,我要達到什麼樣的存儲質量,後臺的存儲系統響應我,滿足我放數據,放得又快又好,又安全又可靠,需要這樣的結構系統來滿足我們前端用戶不同的應用對於存儲的要求,而且還要像在雲計算環境裡面我們說的那樣,不同的之間做到隔離。
另外是一體化的雲計算數據中心,現在的數據中心建設可能還是用傳統模式,先蓋房子,放一千臺機器,一萬臺機器,蓋一個能放一萬臺機器的房子,鋪散熱,鋪網絡,把機器放進去,把存儲放進去。假設規劃10萬臺,一開始沒那麼多錢,先蓋一千臺,實際上還是要蓋10萬臺的房子,很浪費時間,而且花在蓋房子上的成本和時間是相當大的比例。如果有這樣一體化的數據中心,這個東西在浪潮的廠房裡面給組裝好了,把散熱、存儲等等全給搞好,軟體全都預裝好,找個空地一放,可能一個星期的時間數據中心就開通了。這種模式對於雲計算數據中心快速擴展和快速部署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除了硬體以外,其實雲計算裡面真正能夠把硬體的資源這樣的能力發揮出來,還需要一套面向雲計算數據中心的這樣一套系統軟體,稱為「雲作業系統」。在這裡面「雲作業系統」對下要能夠管理我們易購的設備,包括伺服器也好,存儲也好,將這些設備通過虛擬化的方式虛擬成標準組件,要能夠同時滿足在計算方面要是彈性的。彈性的計算調度,彈性計算分配,在數據存儲方面要提供大數據管理、大數據存儲的能力。基於我們的彈性計算,大數據處理之上提供對外的接口,當應用需要資源的時候,只要告訴底層需要什麼樣的資源。比如在上面部署一個大數據處理的應用,只要告訴底層你給我100個處理器,每個處理器帶2G內存,這個環境裡面預裝好什麼樣的系統,將這種需求對應到底層設計上面去,不需要自己一臺一臺部署這個環境。
通過這種方法,當應用需要資源的時候我能夠快速滿足應用資源的需要,大大簡化我們在整個平臺上面部署應用的時間。但是未來使雲計算應用快速發展,或者說使雲計算應用更好,要用PaaS平臺。現在的應用很多是建立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必須要有好的軟體開發架構,才能使大家更多的把應用遷移過來,或者把傳統應用無縫的過來,要構建平臺層,方便大家開發和調適,能夠讓應用不用關心底層到底怎麼應用的,我甚至可以像以前寫程序那樣,我才能分布到底下去。這樣的話對於很多的應用開發者來講就很方便了,對於雲計算的開發來講就會使這個應用的數量更豐富,可以很方便的部署到雲計算數據中心裏面來。
面向雲計算服務運營和交付。未來怎麼節省管理的人員和管理的成本?基於前面講到的對於雲的理解,對於雲計算目前發展狀況的理解,浪潮這幾年在雲計算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實踐,現在經過了前面整個的概念推廣期,在2012年應該說雲計算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候,我們真得要把這些東西全都鋪下去、落下去,否則的話大家覺得雲計算吹了幾年這股風就過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浪潮已經和全國很多省市,和地方政府也好,主管部門也好,籤定了很多協議。
最後張東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浪潮在整個雲計算方面的發展趨勢,對未來關鍵技術的認識,以及在行業雲方面的一些實踐。也希望能夠跟各位領導、專家、各位來賓一起把中國的整個雲計算真正的落到實處,真正的把它做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CSDN雲計算頻道微博,第四屆中國雲計算大會專題報導。
歡迎投稿:「第四屆中國雲計算大會」之我見——徵稿啟事
本文為CSDN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market@csd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