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農民日報》第四版以《接地氣的鄉村人才成長「新搖籃」》為題,詳細介紹了寧陽縣「三位一體」建設鄉村振興學院的經驗做法。相繼在《新華網》《中新網》《中國農網》《農視網》《今日頭條》《齊魯網》《農村致富網》轉載。
2018年9月以來,山東省寧陽縣八仙橋街道青川圍子村黨支部書記許興海,除了繼續抓好村莊各項工作,還要不時走進縣裡鄉村振興學院的課堂,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鎮村幹部等分享自己的「三榜治村」經驗。「去年一年在學院講了7次課,在村裡接待了64批次的培訓班,還被泗水、東平等縣請去講了33次。」在農村摸爬滾打能夠成為講臺上受歡迎的人,許興海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許興海所提的鄉村振興學院,是寧陽2018年以來成立的副處級事業單位,是一個集理論研究、實踐指導、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開放式、綜合性學習教育平臺。據寧陽縣委書記畢黎明介紹,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迫切需要培養一支「一懂兩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迫切需要找到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路徑。對此,寧陽統籌各類鄉村教學資源,堅持「開放融合共享」理念,堅持「公園」「田園」都是課堂,「大專家」「土秀才」一同授課,創新成立了山東首家鄉村振興學院。
運轉不到兩年,學院已對內承接各類培訓、現場觀摩、主題黨日體驗729批、37100餘人次,對外承辦重慶、河北、遼寧、海南等省內外培訓班92個、6800餘人次,還系統梳理總結了全國多地的鄉村振興經驗和智慧,不僅成為了接地氣的鄉村人才成長「新搖籃」,還成為了探尋鄉村振興路徑的「巧擔當」。
堅持融合辦學,破解教育方式單一、走馬觀花等問題
2019年以來,商河縣已經先後選派6批學員共372人到寧陽鄉村振興學院學習。「這幾年組織過不少異地培訓,感覺流程化的東西比較多,學員往往是走馬觀光。沒想到寧陽這裡不僅培訓教學成體系,還有村幹部和基地園區現身說法,學員受益明顯。」商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呂志強說。
一個縣級鄉村振興學院,靠什麼贏得這樣的認可?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趙相鑫介紹,基於寧陽「經濟並不發達,山地、丘陵和平原各佔1/3,在山東中西部頗具代表性」的實際,基於學員「多數在鄉村振興一線,既需系統的理論武裝頭腦,更需切實可學的實踐路徑」的特點,寧陽強化融合協作理念,挖掘盤活現有資源,創新產學共享、教研一體的辦學方式:
「主題化」布設校區。堅持「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把學院建在鄉野,將校區設在基地,把課堂開在現場。比如,聚焦產業振興,依託山東友邦·彩山田園綜合體,建成「田園裡校區」;聚焦生態振興,依託「全國苗木花卉標準化示範區」東疏鎮,打造「花園裡校區」;聚焦組織振興,依託「泰山先鋒」紅旗黨支部吳村及「聖地農莊」項目,打造「莊園裡校區」。
「多元化」聘請師資。牽手「高端師資」,與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大等籤訂師資共享協議,聘請專家學者100多名;優選「兼職師資」,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專家型兼職領導幹部師資、先模人物師資140多名;培育「鄉土師資」,強化對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鄉鎮兼職教員的培訓指導,培育鄉土專家70多名。
「市場化」合作辦學。設立山東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寧陽分院、清華大學遠程教育教學站、泰安市農村和城市社區基層幹部專科學歷教育集訓面授點;加強與浙大系活水教育等培訓機構,以及周邊縣市區黨校的合作,擴展輻射教育基地和特色教學點。
堅持精準辦學,破解學習深度不夠、啟發不透等問題
2019年4月,來自泗水縣的4名村黨支部書記學員,在寧陽縣東疏鎮胡茂村,開始了為期半個月的培訓生活,主要任務是與該村黨支部書記吳延春「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切身感受了胡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合作社領建現代農業園區、園區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的振興路徑後,楊柳鎮小白溝村黨支部書記李輝感慨良多:「以前是覺得村裡事多且雜,黨支部抓經濟促發展無處下手。在這裡學習後覺得,在鄉村振興大潮下,只要村莊能夠盤活資源,搭建起幹事創業的平臺,就有好政策可以借勢,就有好路徑實現長遠健康發展。」
相比國家、省級以及高校層面,在縣級辦鄉村振興學院,如何辦出特色,創出優勢?「寧陽在整合資源、融合辦學的基礎上,抓住了『精準』二字。」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宗愛鳳說,「精準了解學員需求,將身邊成果轉化成教學案例,對特色亮點進行深度剖析,面對面傳授真經,促進學員外學、內修、智悟、敏行。」
精準對接學員需求。學院接到培訓訂單後,有專人了解學員特點和培訓需求,及時與校區、基地對接安排現場、路線,以此確定完善培訓學習方案。精準安排學習課程。已開設18大類134個課程,學員點單、學院下單、基地接單,既承接定製課程、又提供特色課程,實現「菜單式」選課、「模塊化」組課、「專題化」學習、「實戰化」訓練。
同時,圍繞破解教學啟發不透等問題,學院緊跟形勢,研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示範、農村黨建、產業振興與基層治理等主題課程,綜合運用課堂教學詳解、案例研討剖析、實踐基地研修和情景模擬體驗等實效教學方法,豐富田園課堂、深度探究式支書訪談、集體誦讀、情景劇等教學形式,讓學員貼近看、融入學、動手練,交流碰撞,入腦入心。
重視研究應用,為打造齊魯樣板提供「寧陽智慧」
堽城鎮辛安村黨支部書記寧方元,因為多次走上寧陽鄉村振興學院的講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支書」,也在這些培訓交流中收穫了切實的村莊發展思路:「在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的基礎上,依託千畝苗木基地和濱水產業融合示範園,開展新型農村社區、產業園區和生態景區『三區同建』,全方位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收入多元化、居住景區化、生活市民化』。」
「學院堅持的是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辦學,要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開展鄉村振興系統研究,為推動寧陽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智慧。」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孟勇說。因此,學院健全「三轉三服」賦能機制,著眼於師資轉智庫、教案轉方案、基地轉典型,將開展教學聘請的高端師資、培育的本土師資,返聘為發展智庫;將培訓教案中提煉提升出的發展經驗、創新理念、攻堅措施,及時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工作思路、方法舉措,實現良性循環、節節攀升。
縣長王立軍介紹,鄉村振興學院輸出了高站位、深謀劃、強攻堅、勇創新的新理念、新方法,尤其在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促進村級增收、培樹優秀典型、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創造了很多先進理念、機制辦法、思路舉措,寧陽順勢在全縣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蔣集鎮列入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鄉鎮,東疏鎮列入泰安市10個鄉村振興示範區、山東省美麗村居試點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寧陽被納入山東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被批准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村集體「三資」清理經驗做法得到農業農村部的高度評價,並在全國推廣;湧現出「國際營地」彩山田園綜合體、「幸福美麗」圍子村、「花海氧吧」胡茂村、「人文旅遊」耿莊村等先進典型。
(《農民日報》記者 呂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