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一部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捧著小金人的石之予在舞臺上激動地說:「好的故事會感動人,讓他們產生聯結。」這一次,在好萊塢讓東西方產生聯結的不是功夫,而是親情。
動畫短片《包寶寶》採用隱喻的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它講述了生活在西方的華人「空巢」家庭,母親在兒子成人離家後十分落寞,沒想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包子竟然成精,於是母親將它當成自己的寶寶來養,不僅餵飯、洗澡,還測量身高,照顧得無微不至。逐漸長大的包寶寶有了自己的追求,它想要踢足球,可是擔心包寶寶受傷的母親卻制止了它。於是包寶寶開始反叛,將母親拒之門外,直到它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妻想要搬離這個家,傷心的母親情急之下將包寶寶吞進了自己的肚子裡。好在短片的結尾是大團圓,現實中的兒子帶著自己的洋媳婦一起回家,一家人在包包子的過程中實現了和解。
這部7分43秒的動畫短片,正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縮影。看過此片的網友感嘆,有多少父母就是以愛的名義折斷了孩子夢想的翅膀,並且借用愛的名義遲遲不肯退場,將孩子佔為己有。《包寶寶》的英語原名為《Bao》,石之予說,這個名字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是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於石之予的個人生活,作為獨生女的她覺得自己其實就是片中的包子寶寶。「當我們對某人充滿了強烈感情時,是不願分離的。我媽媽就常稱我是『親愛的小寶』,有時候媽媽會說『恨不得把你放回我肚子裡去』。」
生在重慶的石之予在兩歲的時候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她於2011年進入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擔任了7年的動畫分鏡師,參與過《頭腦特工隊》《超人總動員2》《玩具總動員4》等影片的製作。皮克斯此前一共出產了20部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皮克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也是第一部由華人執導的動畫短片。
華人的力量在去年上映的影片《摘金奇緣》中得到了更好的彰顯。這部全亞裔班底的影片是2018年北美院線的一匹大黑馬,它在上映的前三周連續登頂北美票房榜首,打敗了《碟中諜6》《巨齒鯊》等強勁對手,最終憑藉3000萬美元的投資,攬獲全球累計2.3億美元的票房,並在北美地區掀起了討論熱潮。在這個典型的灰姑娘故事中,不僅充斥著東方暴富階層揮金如土的物慾橫流,更充滿著東方家庭特有的親情關係。作為片中的重要角色,楊紫瓊褪去了功夫明星的形象,出演了對兒子有極強控制欲的「惡婆婆」楊愛莉。這一「棄武從文」的轉變,也說明了東方式親情正在取代武打功夫,成為新的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馳騁好萊塢。
在《摘金奇緣》之前,好萊塢上一部全亞裔班底的電影還是1993年上映的《喜福會》,它的主要內容是四位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的母親和她們女兒之間的矛盾衝突。這種以親情為主題的亞裔影片,時隔25年才又回歸好萊塢的主流視野。
上世紀60年代,李小龍用拳腳功夫踢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但同時也就此開始,功夫成了闖蕩好萊塢的華人的標籤。成龍、李連杰能夠靠功夫在好萊塢風生水起,不通拳腳的周潤發卻只能打打醬油。即使是如今已經封神的李安,當年他憑藉「父親三部曲」中的《喜宴》和《飲食男女》兩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讓自己站到了好萊塢的大門口。可是一跨過門檻,他還是需要通過《臥虎藏龍》裡的武俠功夫來給好萊塢傳遞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核。
如今,成龍回歸華語市場,李連杰退隱,最有希望接棒功夫巨星的吳京紮根國內市場,憑藉兩部電影的票房就成為「百億先生」,中國功夫註定將與好萊塢漸行漸遠。華人在好萊塢的下一個標籤是什麼?從在北美拿下票房冠軍的《摘金奇緣》和在奧斯卡拿到小金人的《包寶寶》來看,東方式親情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標籤。
標籤既是一種特殊屬性,又是一種刻板印象。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擔心,東方人重視家庭的觀念在影視作品的演繹下會被妖魔化,變成反面教材。《摘金奇緣》中那個想要把控孩子全部人生的母親,以及《包寶寶》中那個一口吃掉自己孩子的母親,都是東方家庭中的極端案例,現在卻成為東方家長專制的代言人。雖然好萊塢對華人的關注重點從表面上的拳腳功夫轉移到東方人的精神世界是種進步,但是其中存在的誤讀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