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獲獎 好萊塢的東方力量從功夫到親情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一部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捧著小金人的石之予在舞臺上激動地說:「好的故事會感動人,讓他們產生聯結。」這一次,在好萊塢讓東西方產生聯結的不是功夫,而是親情。

  動畫短片《包寶寶》採用隱喻的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它講述了生活在西方的華人「空巢」家庭,母親在兒子成人離家後十分落寞,沒想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包子竟然成精,於是母親將它當成自己的寶寶來養,不僅餵飯、洗澡,還測量身高,照顧得無微不至。逐漸長大的包寶寶有了自己的追求,它想要踢足球,可是擔心包寶寶受傷的母親卻制止了它。於是包寶寶開始反叛,將母親拒之門外,直到它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妻想要搬離這個家,傷心的母親情急之下將包寶寶吞進了自己的肚子裡。好在短片的結尾是大團圓,現實中的兒子帶著自己的洋媳婦一起回家,一家人在包包子的過程中實現了和解。

  這部7分43秒的動畫短片,正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縮影。看過此片的網友感嘆,有多少父母就是以愛的名義折斷了孩子夢想的翅膀,並且借用愛的名義遲遲不肯退場,將孩子佔為己有。《包寶寶》的英語原名為《Bao》,石之予說,這個名字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是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於石之予的個人生活,作為獨生女的她覺得自己其實就是片中的包子寶寶。「當我們對某人充滿了強烈感情時,是不願分離的。我媽媽就常稱我是『親愛的小寶』,有時候媽媽會說『恨不得把你放回我肚子裡去』。」

  生在重慶的石之予在兩歲的時候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她於2011年進入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擔任了7年的動畫分鏡師,參與過《頭腦特工隊》《超人總動員2》《玩具總動員4》等影片的製作。皮克斯此前一共出產了20部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皮克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也是第一部由華人執導的動畫短片。

  華人的力量在去年上映的影片《摘金奇緣》中得到了更好的彰顯。這部全亞裔班底的影片是2018年北美院線的一匹大黑馬,它在上映的前三周連續登頂北美票房榜首,打敗了《碟中諜6》《巨齒鯊》等強勁對手,最終憑藉3000萬美元的投資,攬獲全球累計2.3億美元的票房,並在北美地區掀起了討論熱潮。在這個典型的灰姑娘故事中,不僅充斥著東方暴富階層揮金如土的物慾橫流,更充滿著東方家庭特有的親情關係。作為片中的重要角色,楊紫瓊褪去了功夫明星的形象,出演了對兒子有極強控制欲的「惡婆婆」楊愛莉。這一「棄武從文」的轉變,也說明了東方式親情正在取代武打功夫,成為新的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馳騁好萊塢。

  在《摘金奇緣》之前,好萊塢上一部全亞裔班底的電影還是1993年上映的《喜福會》,它的主要內容是四位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的母親和她們女兒之間的矛盾衝突。這種以親情為主題的亞裔影片,時隔25年才又回歸好萊塢的主流視野。

  上世紀60年代,李小龍用拳腳功夫踢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但同時也就此開始,功夫成了闖蕩好萊塢的華人的標籤。成龍、李連杰能夠靠功夫在好萊塢風生水起,不通拳腳的周潤發卻只能打打醬油。即使是如今已經封神的李安,當年他憑藉「父親三部曲」中的《喜宴》和《飲食男女》兩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讓自己站到了好萊塢的大門口。可是一跨過門檻,他還是需要通過《臥虎藏龍》裡的武俠功夫來給好萊塢傳遞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核。

  如今,成龍回歸華語市場,李連杰退隱,最有希望接棒功夫巨星的吳京紮根國內市場,憑藉兩部電影的票房就成為「百億先生」,中國功夫註定將與好萊塢漸行漸遠。華人在好萊塢的下一個標籤是什麼?從在北美拿下票房冠軍的《摘金奇緣》和在奧斯卡拿到小金人的《包寶寶》來看,東方式親情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標籤。

  標籤既是一種特殊屬性,又是一種刻板印象。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擔心,東方人重視家庭的觀念在影視作品的演繹下會被妖魔化,變成反面教材。《摘金奇緣》中那個想要把控孩子全部人生的母親,以及《包寶寶》中那個一口吃掉自己孩子的母親,都是東方家庭中的極端案例,現在卻成為東方家長專制的代言人。雖然好萊塢對華人的關注重點從表面上的拳腳功夫轉移到東方人的精神世界是種進步,但是其中存在的誤讀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

相關焦點

  • 奧斯卡動畫片《包寶寶》展現東方母子相處狀態
    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飽含中國元素的短片《包寶寶》摘走最佳動畫短片「小金人」,也讓「中國式親情」再次喜提熱搜。細膩感人的鏡頭語言,既展現東方母子的相處狀態,也讓人反思。 《包寶寶》全片沒有臺詞,用8分鐘講述一個包子變成的「包寶寶」,為飽受空巢之苦的中國媽媽重新帶來家庭歡樂,也讓她明白孩子終將長大的故事。片名「Bao」既指中國傳統美食「包子」,也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故事設定在唐人街。
  • 隨筆丨《包寶寶》奪奧斯卡的驚豔
    多數美國媒體報導華裔女導演石之予作品《包寶寶》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都把包子譯成泛指用麵皮包餡的食品dumpling,而這個可以泛指世界各國此類麵食的英文詞,在中文裡經常被直接譯成餃子。食品翻譯上的困難,令人聯想到東西方文化互動中的很多相似情形。2月24日,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右)展示獎盃。
  • 從「傅滿洲」到《別告訴她》,好萊塢「看懂」中國人了嗎?
    作為第一部主要演員均為亞裔的好萊塢影片,《花鼓歌》的意義在於故事中的華人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影像,而是有了很強的社會連接,亞裔族群的社會處境也可以成為一種題材。這種轉變,伴隨著一股「神秘的東方力量」的到來而變得更為明顯: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金年代,各大影視公司紛紛不惜成本來拍攝各類功夫動作大片。
  • 皮克斯首部華人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引共鳴
    新華社洛杉磯7月2日電(記者高山 朱莉亞·皮爾龐特)伴隨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新片《超人總動員2》在全球熱映,該片充滿中國韻味的貼片短片《包寶寶》向世界展現了華人家庭生活的濃濃親情。在好萊塢和全球動畫界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此前32年一共出產了20部動畫短片。
  • 《包寶寶》:一隻包子走紅給中國動畫帶來什麼啟示
    《包寶寶》用隱喻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並具有當代性的反思《包寶寶》為中國風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案例——所謂的東方元素、本土元素,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塵封的歷史符號中。
  • 東方夢工廠CEO方淦解讀"功夫熊貓3"
    因為這一天,《功夫熊貓3》將以首部中美合拍動畫電影的身份,同時登陸中國和北美兩大市場。  由於中方資本和團隊的介入,《功夫熊貓3》從立項之初就變得與眾不同。這部由中影股份、東方夢工廠、上海眾明優影、美國夢工場這4家聯合出品的動漫大作,將告別17.5%的進口片分帳比例,轉而享受43%的國產片票房分帳待遇;而來自中國的三家出品方也會參與該片全球票務的分帳中。
  • 東方衛視《親愛的,來吃飯》:用一份「愛的遠程外賣」傳遞親情力量
    家的力量,有時是事業上的強大支撐,有時是生活中的重要後盾。上周六晚,東方衛視國內首檔都市觀察類美食紀實綜藝《親愛的,來吃飯》走進重慶,嘉賓賈乃亮、王祖藍、孫藝洲和張赫尋訪了兩組獨自在家吃飯的居民,在他們獨立生活的故事中解鎖了關於理解、陪伴與相互扶持的親情命題。
  • 奧斯卡動畫《包寶寶》幕後:一個中國留守少女的好萊塢之路
    △ 右一為《包寶寶》導演Domee Shi,圖中為《包寶寶》美術總監Rona Liu(劉碧青)劉碧青,這個1987年出生的中國姑娘今年虛齡32歲,是好萊塢王牌動畫製作公司——皮克斯的藝術總監,除了《包寶寶》,劉碧青也是《恐龍當家》《海底總動員2》《超人總動員2》和《尋夢環遊記》這些皮克斯出產的動畫大片幕後主創人員。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東方短故事如何俘獲西方觀眾的心
    本文將從故事表達載體的選擇、東方故事如何跨文化打動西方評委,以及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個人經歷與作品的關係等幾個方面加以探討,嘗試尋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人類共通情感為依託的、通用的創作譜系。這部由加拿大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創作,名為《包寶寶》的8分鐘短片,贏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是這一獎項首位女性導演獲獎者。故事講述了一位生活在多倫多的華裔母親,和她兒子之間的故事。
  • 《包寶寶》:我不是一個乖寶寶
    毫無疑問,《包寶寶》就是這樣的一部短片。《包寶寶》的故事圍繞一位空巢中國母親展開,當她做的一個包子像匹諾曹一樣擁有了生命時,她又體驗了做母親的機會。她對包寶寶細心呵護,把孩子放在心坎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掛著她敏感的神經。從衣食住行到交友讀書,全都在母親的關懷之中。
  • 香港電影:「東方好萊塢」的榮枯記憶
    原標題:「東方好萊塢」榮枯記憶  相對應外部的巨大變化,香港電影業內部也隨之翻江倒海。其行業淨產值由1997年的13億港元迅速銳減到1999年的不到10億港元。彷徨、萎靡充斥著整個電影市場。  比照上海和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紅火,反觀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不禁令人感嘆,內地與香港的電影已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昔日叱吒風雲的「東方好萊塢」走了一條怎樣的興衰路?是否還有機會與上海並駕齊驅,形成中國電影的雙子星座?不妨讓我們回過頭看一看它的興衰之路。
  • 動畫電影走俏功夫熊貓導演攜新作《諾亞方舟》來襲
    從第一部《玩具總動員》到4100萬票房的《獅子王》;再到CG時代,以夢工廠為首的好萊塢大廠開始紛紛發力,《海底總動員》、《怪物史萊克》系列等作品創造了一系列記錄。可以說,好萊塢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路越走越寬。然而好萊塢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真正的爆發是在2008年。這一年,《功夫熊貓》在內地上映。
  • 好萊塢女星風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臉上插針求駐顏,46歲臉很緊
    現代人為了達到駐顏效果向來勇於嘗試,而西方人對「來自東方神秘力量」的「不老術」也是充滿好奇,畢竟誰不想像東方女星那樣,永遠保持容顏不變。46歲的好萊塢明星伊娃·門德斯(Eva Mendes)在美容方面相當大膽進取,畢竟誰不想童顏常駐呢?
  • 功夫明星鄒兆龍:拒絕好萊塢邀約,「小演員」也有民族大骨氣
    提起功夫巨星,大家最懷念的應該還是90年代吧,那時候才是動作明星的黃金期,香港電影製作了太多的相關作品,遠銷亞洲各國。也正是因為功夫明星的存在,香港才有了「東方好萊塢」之稱。真為功夫明星感到可惜,他們的付出應該是所有明星中最多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耗費了無盡汗水才有了賞心悅目的動作,結果卻即將被市場淘汰,特效、花架子反而成了主流,這誰又能想到呢?市場對功夫明星虧欠的太多了,他們應該榮獲更多的掌聲,在娛樂圈打拼了40多年的鄒兆龍就是其中之一!
  • 感受影像的力量 網絡熱播微電影之親情篇
    如果說愛情是電影永恆的話題,那麼親情則是一部電影的根基,每部電影的人物關係或多或少的涉及到親情之間的關係,像大家熟悉的好萊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法國電影《蝴蝶》以及去年好評如潮的《鐵甲鋼拳》,包括筷子兄弟的《父親》系列,都是把親情作為主線,貫穿始終,讓大家在感受影像帶來的視聽享受之餘,更多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關係之間溫馨微妙的關係,也啟發著我們去理解、感受和珍惜自己身邊的親人
  • 李小龍向世界展示了東方男性的野性與力量
    1962年4月,21歲的李小龍在西雅圖傳授中國功夫。西雅圖成立「振藩國術館」。他創辦的振藩國術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並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1963年,他唯一一部生前完成的《基本中國拳法》自費出版。1972年,李小龍以截拳道宗師身份,入選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名人堂。這標誌著李小龍新創截拳道獲得國外武術界的權威公認。
  • 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人
    從《精武門》、《猛龍過江》到《龍爭虎鬥》,李小龍塑造的功夫高手的形象深入人心。圖為飾演陳真的李小龍在《精武門》中的精彩瞬間。後來進軍好萊塢的成龍也並沒有擺脫拳腳功夫大於人物性格的角色,沒有太豐富的性格、沒有太立體的形象,而且成龍在影片中對白人女性角色始終缺乏吸引力。《尖峰時刻》(1998)講述的是李督察(成龍飾演)和卡特(克裡斯·塔克飾演)直搗賊窟解救大使之女的故事。
  • 夏雨全英文出演《龍之誕生》 合作好萊塢首秀功夫
    網易娛樂9月14日報導9月13日,由夏雨主演,美國著名導演、編劇喬治·諾非,金牌製片人麥克·倫敦、龐洪等人傾力打造的好萊塢功夫巨製《龍之誕生》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式,一眾主創出席活動,並與現場媒體、觀眾交流拍攝心得。主演夏雨因拍戲檔期原因未能出席,但三料影帝此番首次飾演功夫大師便合作好萊塢,也引起了現場媒體與觀眾的無限期待。
  • 除了《包寶寶》,這些中國風動畫也讓奧斯卡評委動容
    近日,由皮克斯動畫首位華人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有著鮮明中國元素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喜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以其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感人的劇情,打動了無數人。《包寶寶》的獲獎證明:「我們的文化可能不同,但我們的基本情感是所有人共通的。我們越是努力相互理解,我們就越能夠繼續創造和分享能夠引發每個人共鳴的故事。」除了《包寶寶》,還有一些中國風動畫短片與奧斯卡金獎擦身而過,這些潛心製作的佳片,值得人們靜心去觀看。
  • 奧斯卡點評之《包寶寶》:文化的融合與差異
    不僅有阿里影業參與投資的《綠皮書》獲得最佳影片獎,還有楊紫瓊和吳恬敏兩代華裔明星成為頒獎嘉賓,更有美籍華人導演的《徒手攀巖》和《包寶寶》雙雙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獎和最佳動畫短片獎。尤其是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以鮮明的中國元素傳遞出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令人耳目一新。《包寶寶》片長只有7分42秒,是皮克斯公司拍攝製作的短片,曾經在《超人總動員2》國內公映時作為貼片放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