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而立之年來自孔子的「三十而立」,不惑之年來自「四十而不惑」。有很多朋友告訴我,四十不是不惑,而是大惑啊。一個人到了四十歲,才發現人生的困惑真的非常多。
為什麼呢?
因為年輕的時候我們照著父母的安排、老師的教導,受教育、幹工作,到了四十歲成家立業已經完畢,自己要面對人生的各種狀況時,困惑反而出現了。孔子有沒有困惑呢?當然有,不然他不會說「四十而不惑」。但是《論語》裡談論困惑的題材很少,只有兩次。一次是孔子的學生子張請教老師如何提升德行與分辨困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
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原則,認真實踐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德行。喜愛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厭惡他時,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
我們聽到後面這句話會覺得驚訝,因為談的好像是感情方面的問題嘛。
感情上有時候愛恨交加,對一個人又愛又恨,一下希望他活得久一點,一下又想他趕快死了算了。
這種情緒孔子認為就是困惑。由此可見,困惑首先來自情緒上的一種不當反應。人很容易因為個人主觀和外在客觀上有落差,而產生各種猜測、懷疑,變成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從而造成困惑。一個人想做到不惑,首先要設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走極端,對任何事情都保持體諒。
法國有一句話說得好:「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你對一個人了解愈多,就愈能諒解寬容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因為這樣對別人並不公平。
我有時候看到別人犯錯,會想如果我是他,說不定比他錯得更嚴重;我覺得自己做得還行的時候,就想如果別人是我,可能做得比我更好。這樣兩方面去想,問題就比較少了。
第二次談困惑是孔子的學生樊遲請教三個問題:「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如何增進德行、消除積怨與辨別迷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 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
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後再想報酬的事,不是可以增進德行嗎?批判自己的過錯而不要批判別人的過錯,不是可以消除怨恨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己的處境與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嗎?」
這裡的迷惑又和情緒有關。
如果你因為憤怒而傷害別人,別人要報仇時,恐怕你的父母也要跟著遭殃。所以憤怒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一時想不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那就無所顧忌了,很可能造成追悔莫及的後果。
憤怒是一種最值得注意的情緒。
美國有一本書叫作EQ,所謂「情緒智商」。翻開扉頁,第一句話就引用了亞里斯多德的名言:「生氣誰都會,但什麼時候對什麼人生氣,生氣到什麼程度,這是很難學會的。」生氣誰不會?只要心想事不成,跟別人有一些誤會,甚至等車車不來,等飛機飛機不來,都會生氣。但什麼時候生氣,對誰生氣,生氣到什麼程度,是不是能夠適可而止,這是很難的修養。
孔子回答學生兩次提到困惑跟情緒有關,說明古代已經注意到情緒智商的問題。
一個人再怎麼聰明,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體諒別人,不能跟人互動,不能彼此之間協調,恐怕最後都會造成困難。而且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自我約束,隨便發脾氣,會做出許多後悔的事。
李安的電影《綠巨人》說的就是一個人一生氣,馬上變成巨人,力大無比,沒人擋得住他,造成許多追悔莫及的事情。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因為自我約束而在言行上有什麼過失,那是很少見的。
而自我約束首先要從情緒管理開始,喜怒哀樂每一個人都有,在該發的時候就發,但是要「發而皆中節」,恰到好處,適可而止,這些能夠做到,人生的困惑自然可以化解,我們也才能夠有希望做到「四十而不惑」。
(本文摘自《國學的天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