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都是咱們孔夫子的「名人名言」,大家熟得不能再熟。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孔夫子的話,在外國友人那裡有多流行。要問外國人最喜歡的中國古人是誰,那可能就非「孔子」莫屬了。
外國人都喜歡孔夫子,這話從何說起呢?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美國總統川普的大女兒伊萬卡發了一條推特,自稱引用了中國諺語。
這句英文直譯過來是:不該讓那些說不可能的人,打斷正在做事的人。只不過,這句話到底能套用到哪條中國諺語裡呢?這話根本就不是什麼中國諺語。一個研究名人名言的網站對這句話的來源做了研究,發現這句話曾在1962年,被人挪到了孔老夫子名下,這才成了一句中國格言——
其實不僅是美國名流,不少美國媒體寫文章,也都是言必稱孔子!小布希曾經因為言語含糊、用詞不當,被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紐約時報》撰文批評:「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尼克森水門事件爆發時,美國媒體則引用了孔子的名句「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來批評。總之,近代的美國總統,幾乎每一位,都感受過「來自孔子的批評」,這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呀!
可是最初,「孔子說」是怎麼在美國流行起來的呢?這事最開始其實就是一個惡作劇。上個世紀30年代末,美國著名專欄作家華特·溫契爾突發奇想,開始幫孔子打造一些諷刺性的句子,欄目名就叫「Confucius Say」。
總之,越是看不懂,越是讓美國人覺得:哇,好特別!於是這些「孔子名言」開始讓美國人陷入瘋狂,人們打招呼的方式不再是「今天天氣不錯」,而是變成了「你可知道孔子怎麼說?」因為太受歡迎,美國人甚至創作了一首「孔子說」的歌曲,在當時非常流行,歌詞是這樣寫的:「孔子說:一個小夥,一個姑娘,一輪明月,讓婚禮的鐘聲在六月敲響。」
西方大眾最早知道孔夫子,是由傳教士介紹的。1594年,利瑪竇用拉丁文翻譯了《四書》,孔子被翻譯成Confucius[knfjus],也就是「孔夫子」。這個Confucius正好跟拉丁語中「困惑難解」的單詞,confusus發音十分相近。這樣一來,Confucius say,就變得更加玄妙了!分不清李冰冰和範冰冰,李小龍和成龍的外國人,喜歡的,就是這種來自東方的神秘範兒!這樣看來,中國話裡的那句歌詞,還真不是吹的呢!
孔夫子生前周遊列國,廣收學生授道解惑。沒想到兩千多年後,自己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出名」了。即便是偶爾被誤會,倒也並不妨礙孔子的人生哲學廣為傳頌。用他老人家的話來說,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外國朋友想要學習中國文化,不僅要喜歡,更要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