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邱貴興:讓世界骨科手術用上中國...

2020-12-20 環球健康

檔案

邱貴興,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學家,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博導,獲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主席,國際華人脊柱學會(ICSS)主席等。在國際上,提出特發性脊柱側凸的分型——「協和分型」;首次發現了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並於2015年在世界頂級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54.42分)以原創性論著(OriginalArticle)形式發表;研製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脊柱內固定系統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授權專利12項(發明3項)。發表論著600餘篇,主編《骨科手術學》等專著39部。

協和醫大高材生

延安公社醫院從醫10年

1960年,18歲的邱貴興從家鄉來到北京,成為中國最頂尖醫學院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學生,這是協和醫大恢復八年制學制後招收的第二批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精挑細選,在學校期間的考核也十分嚴格。1968年,經過了八年嚴苛的學習,邱貴興畢業了。他和同學們都被分配到西北五省的農村醫療機構。

邱貴興決定與同班同學、女朋友林守清同進退。於是,兩個人被分配到延安市延川縣的一家公社醫院。他們一路坐旅客列車、坐貨運火車、坐汽車、坐馬車,到了縣城再輾轉步行翻山越嶺來到公社。陝北黃土高原,黃沙漫漫,一口窯洞就是這對新婚小夫妻的家。

到了延安,過的第一關就是生活關。邱貴興和愛人一個來自無錫,一個來自福州,事先都不知道缺水到底是啥滋味。到了延安,每天吃水都成了問題,洗澡更是奢侈的願望,「人人身上都長蝨子」。一開始,他們還會用敵敵畏來消毒衣物用品,時間久了,兩個人真正體會到「蝨子多了不咬」的感覺。「生活關」過了,還要過「技術關」。公社醫院也有醫生,但多數都是衛生學校畢業的中專生。剛剛從學校畢業的邱貴興,很多手術都沒做過,但這裡的醫生很多手術見都沒見過。遇到急診病人需要手術,邱貴興只能與愛人邊看書邊做手術。

在公社當醫生,必須是內外婦兒面面俱到的「全能型」醫生。一天夜裡,老鄉敲開了公社醫院的大門。一位老鄉說,家裡的產婦難產,請醫生上門出診。邱貴興跟著老鄉連忙往產婦家中趕。夜深路陡,一個老鄉拎著馬燈在前面帶路,另一個老鄉緊隨邱貴興之後。周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邱貴興夾在兩個老鄉中間,翻山越嶺,不知走了多長時間,終於到了產婦家中。在邱貴興的幫助下,產婦順利分娩。第二天一早,他才發現,老鄉為了爭取時間儘快搶救病人,昨天深夜帶他走的是一條很少有人敢走的近路,一路都行走在懸崖峭壁上,稍有不慎,便會墜入深淵,粉身碎骨。邱貴興不禁驚出一身冷汗,簡直無法想像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到了白天,他無論如何也不敢走原路返回了。

看得見的危險可以繞開,看不到的危險只能靠命運的眷顧才能躲開。有一年除夕,正在上海休假的邱貴興夫妻接到電報,因為值班人員家中有急事,醫院無人值班,緊急通知夫妻倆回公社醫院。兩個人一路奔波,終於在大年初一晚上10點多趕了回來。又冷又累又困,他們倒在炕上很快就睡著了。半夜,邱貴興被妻子搖醒,「我有點心慌,你心裡慌不慌?」邱貴興說,「不慌啊,趕快睡吧,明天再說。」妻子摸了一下邱貴興的脈搏,發現跳得比她還快,這時兩人才意識到「可能是中毒了!」陝北寒風凜凜的冬夜裡,兩人迅速打開窯洞的大門,披了棉衣,衝到門外,大口喘氣。那時已經顧不得寒意。很久,兩人才恢復過來。夫妻倆經過分析,判斷是因為回上海休假後窯洞長期封閉,儲存的土豆發芽產生沼氣,引發了沼氣中毒。兩人連夜冒著嚴寒將土豆搬到窯洞外。然後敞開大門,在寒冬裡熬過了艱苦的一夜。當時,整個公社醫院只有他們兩個人值班,公社又在山溝裡,「想想真是後怕,如果沒有老伴的敏感,恐怕兩人都不行了。」回憶起當年的場景,邱貴興總是說,是老伴救了倆人的命!

提出「協和分型」

治療失敗率降低至2.7%

在延安工作了10年之後,1978年和1979年,夫妻倆通過研究生考試先後回到北京,回到了他們熟悉的協和醫科大學。讀研究生期間,邱貴興住在男生宿舍,妻子帶著兩個女兒住在女生宿舍。只有在周日的時候,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吃頓飯。年近四十的邱貴興被年輕的醫生稱作「邱老」。年輕的邱老白天出門診、做手術、在病房值班,晚上做研究生論文。那時候,為了做動物實驗,弄清楚軟骨退變的機理,邱貴興不僅要養兔子,還要給兔子拍攝X光片。他借來了放射科淘汰的X光機,親自扶著兔子,給兔子拍片子,為此吃了很多X光射線……實驗結束了,兔子的X光片裝滿了兩個大紙箱,他撰寫的研究生論文也被評為北京市優秀論文。

研究生畢業後,醫院派邱貴興到國外進一步學習。之前,他學的都是俄語,到了協和醫大才開始學了一年多英語。出國前,邱貴興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參加了英語強化學習班。培訓班按照學生的入學考試成績,從高到低排了8個班,「邱老」被分在了6班。他是全班中年齡最大的學生,甚至比老師年齡還大,學習時感到與同班的年輕學員相比,差距較大,記憶力各方面都不如他們。但通過努力,不甘落後的邱貴興在畢業考試的時候拿下了六班聽力的第一名。隨後,他到加拿大學習。「剛剛到加拿大,我的身份是訪問學者,但沒有加拿大行醫執照,所以只能觀摩、不能接觸病人,不能參加手術。」一個月後拿到了臨時行醫執照,邱貴興才能看病參加手術。

回國後,邱貴興決定挑最硬的骨科來「啃」。骨科手術中,脊柱外科難度最大。而脊柱畸形的矯形更是脊柱外科領域中最困難的技術。特發性脊柱側彎手術方式的選擇,離不開分型。當時,國外有各種各樣的分型,早期King分型只有5種類型,而後來出現的Lenke分型共分42種,十分複雜。這些國際上通用的分型,都是國外科學家在幾百例手術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邱貴興所在的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已經做了上千臺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矯形手術,而且畸形都比國外病例嚴重得多。邱貴興心想,為什麼我們自己不做出中國的分型呢?

說幹就幹,邱貴興帶領團隊,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於提出了新的特發性脊柱側凸分型——「協和分型」(PUMC分型)。協和分型共分為3個大型、13個亞型,既符合臨床特點,又簡單實用。按照這個分型方法,不僅可以指導手術入路,而且還可提供手術矯形融合的範圍,方便普及推廣和實際應用。最後,經過國際同行臨床驗證證實,「協和分型」與以往的分型相比,使得治療失敗率明顯降低,由13.2%降低至2.7%。2005年,協和分型發表在脊柱外科領域的國際權威雜誌《Spine》上。2006年初,特發性脊柱側凸系列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邱貴興說,「協和分型」的成功,充分證明中國的醫務工作者要在虛心學習國外經驗的同時,踏實工作,不折騰、不取巧,憑藉中國人的才智,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也能做出原創性的創新。

提倡醫生

每年為患者做一次公益治療

作為骨科界的領軍人物,邱貴興在促進中國骨科規範化進程的同時,還在積極擴大中國骨科學界在國際上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與各個國際組織經過多次艱苦的談判,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加入了有近百個國家參加的「國際骨關節十年」行動,以及亞太骨科學會等其他一些國際組織。邱貴興還倡導搭建了以中國大陸為核心、覆蓋港澳臺、輻射全世界的骨科學術交流平臺,將每四年召開一次的全國骨科學術會議改為每年一次的國際性學術大會。除了進行國際性學術交流外,還舉辦國際醫療展覽,將世界上最先進的骨科技術、骨科器材,第一時間展現在中國的學術大會上。邱貴興目前還擔任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的理事長,積極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倡導醫生參與醫療公益,並身體力行。他響應國際組織倡議,提倡每位醫生每年為貧苦的患者做一次公益的治療活動。他說:「如果每名醫生能每年做一次公益,那幾百萬醫生每年可救治幾百萬貧苦大眾,最終會聚木成林、惠及大眾。」

今年77歲的邱貴興,依然堅持每周出兩次門診。每次出門診,他都穿著襯衫,打著領帶,一絲不苟,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如此。邱貴興常說,醫生的形象很重要,小事上抓得緊,大事上才不會馬虎。現在,有人經常問他,為什麼「邱老」一直不老。邱貴興戲言自己的養生之道就是:不吃保健品,積極鍛鍊身體。上班時,他經常自己開著心愛的越野車,科裡的人都覺得邱老「很酷」。

當年和邱貴興一起到公社醫院工作,一起考研回到北京的妻子林守清,後來成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內分泌專業的專家,至今依然在一線工作。說起老伴,院士感慨萬千。林守清從中學到大學一直是「學霸」。後來比邱貴興早一年考上研究生,早兩年去了美國學習。他常說,這些年他每走的一步,每取得一點成績,都離不開老伴的支持和幫助。現在,他們更是相濡以沫,休戚與共。

本報記者 賈曉宏 閻彤攝

相關焦點

  •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邱貴興:讓世界骨科手術用上中國分型
    邱貴興,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學家,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博導,獲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主席,國際華人脊柱學會(ICSS)主席等。邱貴興  閻彤 攝協和醫大高材生 延安公社醫院從醫10年1960年,18歲的邱貴興從家鄉來到北京,成為中國最頂尖醫學院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學生,這是協和醫大恢復八年制學制後招收的第二批學生
  • 邱貴興院士:多想一步,多走一步
    雖近耄耋之年,他想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尋找脊柱側凸病因、辦中國自己的骨科英文雜誌、推動醫學精英教育回歸、縮小東西部醫療水平差異、為貧困地區老百姓提供免費醫療……有些做成了,有些還在做。當了20年師徒,北京協和醫院骨科趙宇教授說:「我最佩服邱院士的就是一直不停歇、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工作。」在過去的77年裡,邱貴興做成了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趙喆奪冠首屆全國中青年骨科醫師手術標準化大賽
    近日,「首屆(文武雙全,談骨論術)全國中青年骨科醫師手術標準化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決賽在廈門舉辦,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趙喆醫師奪得創傷組冠軍。大賽由《中華骨科雜誌》、《中國骨與關節外科雜誌》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骨科雜誌》總編輯、《中國骨與關節外科雜誌》主編邱貴興教授,《中華骨科雜誌》副總編輯胡永成教授等近30位骨科知名專家擔任大賽評委。經北京賽區初賽、京津冀賽區複賽,趙喆以兩連冠的優異成績挺進決賽,最終獲得了大賽評委會的一致好評,奪得桂冠。大賽以「文武雙全,談骨論術」為主題。
  • 2019中國骨科儒林論道高級論壇在全椒召開
    人民網全椒8月3日電(汪瑞華 陶濤)8月3日,2019中國骨科儒林論道高級論壇在滁州市全椒縣開幕。 活動吸引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邱貴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委王坤正、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副組長張先龍、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副秘書長李東等在內的多名省內外骨科專家前來參會。 邱貴興在發言中指出,論壇在全椒舉辦符合「強基層」的醫改要求,有利於實現「健康中國」。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再添新「枝」:骨科創新與轉化專委會(COIT)誕生
    2017年4月14日,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在南寧成立,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骨科醫院院長裴國獻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該專委會的建立旨在搭建骨科學術平臺,推進學科創新轉化。張長青教授、趙德偉教授、趙勁民教授、周躍教授、周東生教授等13名全國骨科領域知名專家當選為副主任委員,郭徵教授、馬昕教授當選為秘書長,並誠邀中國工程院鍾世鎮院士、王正國院士、盧世璧院士、顧玉東院士、戴尅戎院士、張興棟院士、邱貴興院士以及曾炳芳教授、王滿宜教授、姜保國教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劉斌處長擔任顧問,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張英澤教授擔任名譽主任委員。
  • 90歲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逝世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骨科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於2020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0歲。公開簡歷顯示,盧世璧(1930.07.08-2020.03.28)骨科專家,湖北省宜昌市人,195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學院,生前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
  •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盧世璧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成員、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盧世璧。 拳拳從醫抱國心,「珍重留為家國用」 「身祗此身要珍重留為家國用,學需便學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在協和醫學院求學期間,軍管幹部艱苦樸素、任勞任怨的老紅軍作風,讓盧世璧為祖國衛士保障健康、為人民群眾驅除病魔的人生目標愈加堅定。 如今,位於北京西四環繁華地段的解放軍總醫院已是車水馬龍,而在60年前,作為協和醫院一名年輕的住院醫師,盧世璧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從位於市中心的工作地點調到這片西郊荒野,成為全軍總醫院的「拓荒人」。值班,就睡在簡易的工棚裡。
  •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教授當選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教授當選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官網公布兩年一度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其中,醫藥衛生學部7人入圍。
  • 又一院士離去,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泰鬥盧世璧院士逝世!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於2020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0歲。盧世璧(1930.07.08-2020.03.28)是我國著名的骨科專家。1951年,盧世璧考入中國協和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任中國協和醫學院外科住院醫師。1958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為一名骨科醫生,師從骨科主任陳景雲教授。1960年,由於蘇聯專家的全部撤走,盧世璧在景雲教授的提點下,開始去去攻克人工關節的研究,填補我國醫學空白。
  • 最終日程 | 2017中國骨科儒林論道高級論壇
    本屆「儒林論道」由安徽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安徽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上海安徽經濟文化促進會、滁州市醫學會主辦,滁州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定遠縣總醫院、全椒縣人民醫院、上海全椒經濟文化促進會、玖玖骨科共同承辦。屆時中國工程院戴尅戎院士、中國科學院趙國屏院士、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王坤正教授亦將蒞臨本次論壇做專題演講及論壇指導。
  • 江蘇省人醫一周引進三位院士 南京多家三甲醫院打造院士工作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於金明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解放軍八一醫院秦叔逵教授、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李進教授和醫院籤署了聘任協議,正式成為醫院特聘醫學專家,同時籤約成為南醫大特聘教授;並且於金明、葛均波兩位院士領銜的「院士工作站」也落戶醫院。至此,該院前後分三批次引進12名國內外高端醫學人才在省人醫柔性安家,成為醫院在頂尖人才引進上的新嘗試。
  • 中國小兒骨科創始人之一吳守義逝世,他研發的手術器械仍在用
    6月27日19時50分,中國小兒骨科的創始人之一、上海新華醫院兒骨科吳守義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8歲。吳守義教授。本文圖片均由上海新華醫院提供1921年,吳守義出生於上海青浦,早年求學于格致中學。1939年,考入聖約翰大學醫預科,開始與醫結緣。他不僅是我國兒童骨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研發了兒童骨科的手術器械,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手術器械的空白。至今,這套器械仍在廣泛使用。
  • 最新中國醫院骨科領域專利排名
    進一步分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專利分類,從表中可以看出,醫院的專利主要涉及骨科用診斷或治療器械及裝置、各種骨科材料、假體,其中用於骨科微創手術的器械及假體佔比較大。
  • 中國小兒骨科的創始人之一 吳守義教授離世 曾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
    ,不僅是我國兒童骨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研發了兒童骨科的手術器械,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手術器械的空白。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甚至未來的很長歲月裡,中國兒童骨科手術室裡的每一臺手術都銘刻著這樣一個名字——吳守義。    27日 晚上19點50分, 這位為兒童骨科事業奉獻一生的老教授離開了我們,享年98歲。吳守義家裡的書桌上仍然放著一本吳老入院前研讀的書,英文版的骨科醫學書籍。
  • 北京婦科院士進駐青島 市立醫院不定期坐診 (圖)
    半島網2月11日消息 今日,青島首個婦科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市立醫院舉行授牌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郎景和教授及其工作團隊將為青島婦科疾病患者提供延伸會診服務,使青島及周邊百姓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和優質的醫療資源。
  • 科學網—用西醫的方法驗證中藥有效性
  • 一文理清2019復旦版最強醫院專科與專家!
    健康時報記者根據榜單統計發現,年度全國醫院綜合排名第一的北京協和醫院,在年度中國醫院專科綜合排行上共有放射科、風溼病、婦產科、普外科、核醫學、急診醫學、變態反應七個專科排名第一。
  • 婦科腫瘤病人有福了 北京協和醫院專家「落戶」青島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助理兼放療科主任張福泉教授被聘為該工作室首席專家。這是該集團今年成立的第二個名家專病工作室,也是該集團繼前列腺疾病、肝膽疾病、胃腸外科、骨髓移植、淋巴瘤、急危重症、中西醫結合老年腫瘤、神經介入、胸部影像等名家專病工作室後之後成立的第12個名家專病工作室。
  • 每一臺兒童骨科手術都烙印著他的名字,小兒骨科創始人吳守義教授去世
    吳守義教授,不僅是我國兒童骨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研發了兒童骨科的手術器械,填補了世界兒童骨科手術器械的空白。至今,這套器械仍在廣泛使用。6月27日(昨天)晚上19點50分,吳守義,這位為兒童骨科事業奉獻一生的老教授離開了我們,享年98歲。他家裡的書桌上仍然放著一本吳老入院前研讀的書,英文版的骨科醫學書籍。
  • 郎景和院士團隊落戶錫盟中心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婦科專家每周來一次
    11月3日上午,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院士團隊落戶錫盟中心醫院啟動儀式在醫院門診四樓多功能廳召開。錫盟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洪武在講話中首先代表全院幹部職工向郎景和院士團隊北京協和醫院任彤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他指出,郎景和院士是我國婦產科領域乃至醫學界的旗幟和標杆,曾獲授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和首屆「世界傑出華人醫師霍英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