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雜談】叔本華: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2021-02-19 寬遠資產

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把他的所知結合各方面來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後,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並使其為己所用。一個人只能對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細思考,因此他必須要學習新東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能成為他的真知。

 

一個人可以隨意地閱讀和學習,卻不能隨意地思考。

 

思考與閱讀會對人的精神產生不同的影響,其差別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這就愈發加大了人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差異——因為天性的不同,導致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於我們的頭腦,這些思想與我們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強行在石蠟上留下印記一樣。因此,我們的頭腦就承受了完全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會兒思考這個,一會兒考慮那個,既非出於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閒了就拿起一本書。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並阻礙他們的作品獲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不停地閱讀別人,卻從來不會被別人閱讀。

 

學者是成天閱讀、研究書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人,則是直接運用世界這本大書的人。

 

實際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一個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閱讀別人的思想,如同吃別人的殘羹剩飯,或穿陌生人丟棄的舊衣。

 

通過閱讀獲得的思想與自己心中萌發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遺蹟與春天裡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樣。

 

閱讀只是獨自思考的代替物。閱讀時,一個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別人的思想牽引管束。

 

此外,很多書籍都無甚益處,除了向我們表明錯誤的路徑如此之多,如果一個人聽從這類書的引導,就會誤入岐途。但是,受天賦指引的人,亦即獨立、自發、正確思考的人,卻擁有能夠找到正確方向的羅盤。因此,一個人應當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乾涸的時候才去讀書——即使是最優秀的頭腦也會經常發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情況。

 

因手拿書本閱讀而趕跑自己的原創思想,不啻是冒犯神靈的罪過。

 

只有通過自己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能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成為整個思維體系的一個鮮活部分,並與整體保持一種完整、堅實的聯繫。

 

獨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見解之後才知道與權威暗合,此時的權威也同時增強了他們二者的力量。

 

閱讀是在用別人的、而非自己的頭腦來思考。自己的獨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一個系統,即使它不是嚴密、完備的。沒有什麼比孜孜不倦地不斷閱讀,讓別人的思想源源不斷地進入自己腦中更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將一生的時光都花在了閱讀中並從書籍中獲取智慧的人,就像是從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個國家的詳細狀況的人。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這個國家的很多信息,但實際上他們對此地的真實情況並沒有連貫、清晰、透徹的了解。而那些一生致力於深思的人,則像是親自到過某個國家的人。只有他們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談的事情,他們對此地的狀況完全了解,說起來如數家珍。

 

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小的困難需要克服:思考這種事並不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志。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坐下讀書,卻不能隨時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們不能隨自己高興去召喚他們,而只能耐心等待他們的到來。

 

我們必須要等待恰當的時機,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時每刻都在獨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餘時間用來閱讀是可取的做法。正如我說過的,閱讀是對獨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別人的思考為我們提供精神材料——雖然常以一種與我們自己的思維完全不同的方式。

 

由此原因,一個人也不應該讀書太多。這樣,我們的頭腦才不會習慣於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卻了認識事物的能力;才不會習慣於踏上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遵循別人的思路而忘記自己的思維。當然,更不應該僅僅為了讀書而完全放棄對現實世界的關注。

 

單純的經驗和閱讀一樣,並不能取代思考。純粹的經驗與思考的關係,猶如進食之於消化吸收的關係。當經驗吹噓說只有通過它的發現,才推動了人類知識的進步時,就像是嘴巴揚言整個身體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勞。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與其他庸人作品的區別,就在於它主題鮮明、內容明確的特點,及由此而來的清晰、流暢。因為這些人明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不管是以散文、詩歌或者音樂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卻沒有這種果斷、清晰,因此二者之間就很容易區分開來。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徵是,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都是直接、明確的。他們說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其表達見解的方式中也完全顯示出這一點。因此,這些人像精神王國的王侯一般,擁有無可辯駁的權威。而其他人只是處在從屬的地位,這從他們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達風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頭腦庸俗的普通大眾,隨波逐流於各種各樣的流行觀點、權威說法與世俗偏見之間,使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從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現實世界中,哪怕它被認為是多麼的美麗、愉悅和迷人、愜意,我們還是不得不受制於萬有引力定律來活動,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但在精神的世界裡,我們是了肉體束縛的精靈,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沒有了貧困之苦。

 

這就是為何一個完美充沛的精神頭腦,在某一神妙時刻從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樂、幸福,在現實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現在腦中的思想,猶如站在眼前的戀人。我們幻想著自己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思想,自己的戀人也永遠不會變心。但是,眼不見,心不想!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時寫下,也會有被遺忘的危險,再也無法挽回;最心愛的人如果我們不與之結婚,也難逃被遺棄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叔本華: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Thursday,January 16,2020叔本華: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思考這種事並不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志。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坐下讀書,卻不能隨時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們不能隨自己高興去召喚他們,而只能耐心等待他們的到來。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 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 【榮·悅讀】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為什麼很多人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因為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有智慧,會選擇該用哪個知識,能使用模型做出決策,而且敢去執行,才是叔本華在文中所說的——「精神上的君主」。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
  • 信·悅享丨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為什麼很多人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因為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有智慧,會選擇該用哪個知識,能使用模型做出決策,而且敢去執行,才是叔本華在文中所說的——「精神上的君主」。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 叔本華:為什麼有些人讀書無數,思想水平卻很低?
    尼採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裡寫道:「叔本華與飽學的學者們毫無干係,他潔身自好,竭力獨立於國家和社會。」跟領著俸祿的學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獨立思考、誠實寫作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普通學者和思想家的本質區別。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不同?
  • 【思想者】叔本華:為什麼有些人讀書無數,思想水平卻很低?
    跟領著俸祿的學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獨立思考、誠實寫作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普通學者和思想家的本質區別。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不同?獨立思考就像書籍的索引號一樣,能夠將吸收進來的書籍消化掉,把它們進行分類,以供需要的時候隨時提取。可是很少有人達到這種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單純地閱讀之上。他們讀書就像瀏覽報紙一樣,並不想廢腦筋去思索,也不願追問,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們通過閱讀而得到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又得重新翻閱查找。
  • 智慧超洋:《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是兩腳書櫥》閱讀分享(二十五)
    作者所說的獨立思考,是腦中原本的理論知識與現實世界的真實結果進行對比修正之後得出的結論,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可能更適合概括:提出一個理論,無論這個理論是你從書本中學到的還是自己獨創出來的,剛出生的理論和科幻小說、神學沒多少區別,接下來要用實驗得到數據以支撐你的想法是否可驗證。這就是獨立思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腦中理論的提出,二是設置現實實驗或實踐行動驗證。
  • 【夜讀】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文/叔本華原載於《人生的智慧》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 兩腳書櫥
    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 叔本華:論獨立思考
    大腦憑自身獨立思考所產生的效果,與那些通過讀書所產生的效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使人的心靈下決心思考與使人的另一部分心靈下決心讀書這種根源性的差異,乃在繼續擴大。這是由於,讀書是強行在人的頭腦中注入思想;這些思想在讀書的時候,與人們心靈的情緒和指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如印章在蠟塊上打下其印記一樣。心靈完全聽憑外在的強制,毫無興致地去思考這、思考那。相反,當獨立思考時,心靈任隨其自身的興致。
  • 教你成為會思考的人: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這本《孤獨讀書術》便是這樣一類書,本書的缺點便是過於零碎,往往一個問題的探討出現在多處,讓人覺得凌亂(這也有說讀書話題本身的限制,比如:說作者便不能不說作品)。叔本華寫得還是比較有趣的,其中的很多觀點我極為認同,算是從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 叔本華論「獨立思考」,見解深刻,句句精闢!
    叔本華論「獨立思考」,見解深刻,句句精闢!圖書館的規模可以很大,但是,倘若它內部雜亂無章,其功效反而不如規模雖小,卻井然有序的圖書館。同樣,一個人可以擁有廣博的學識,但是,倘若他不經過獨立思考,並加以消化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要比那些雖然有限,卻經過他仔細思考的知識在價值上小得多。因為,惟有當一個人從不同角度,對他所有的知識進行反覆考察,並藉助將事實加以比較對照的方法,而把他所了解的事物聯繫起來,他才能真正完全理解它,從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閱讀和學習時任何人都能自願進行的活動,而思想卻非如此。
  • 莫當「兩腳書櫥」
    在現實中,同樣有像陸澄一樣的「兩腳書櫥」存在。有的同志學習重數量不重質量,案頭擺放書籍不少,僅滿足於走馬觀花翻一遍;有的抄筆記字跡工整,厚厚一摞卻鮮有深入思考和切身體會;有的信奉「一套題庫包打天下」,加班加點背題庫,不為應戰,只為迎考……這些只學不思、死記硬背、學用脫離的同志,往往患有「消化不良」的隱疾,即使讀再多的書,掌握再多的知識,不用到實踐中去,終究也只是讀死書。
  • 大部分學者都是在書本裡做學問的人,寄生在別人的思想之上
    跟領著俸祿的學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獨立思考、誠實寫作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普通學者和思想家的本質區別。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不同?讀書從來就不是講究多多益善,因為書市上流傳著太多騙子們所寫的譁眾取寵讀物,這些東西只供消磨時光用,而無益於知識。
  • 叔本華的10條讀書名言,談如何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句句精闢入裡
    19世紀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雖然生前經歷過一段很長的沉寂期,但世人的冷落並沒有阻礙他繼續潛心思考和寫作。終於在晚年,他獲得世人的承認,並被視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除了哲學專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外,叔本華還寫了大量的讀書隨筆,其中飽含著他深刻的思想,尤其是其中教導世人「如何做一個有思想的人」,至今讀起來依舊是句句鞭辟入裡、發人深省。
  • 《高分讀書法》,高效讀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利器
    讀罷全書,掩卷沉思,感覺自己收穫到的不只是「6大選書法則,57個讀書要點,幫你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讀解力」等表層的東西,更有深層的人生智慧!--1--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高分讀書法》的作者西岡一誠和我們分享了他的人生經歷:西岡一誠從小成績就很差。高三時,他立志考入東京大學。
  • 如何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叔本華在他的《思想隨筆》裡,這樣寫道:從本根上說,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看一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通過他的眼神就能看出,善於獨立思考的人,他們的眼神充滿從容和淡定。所以,一個人只有獨立思考,也只有一個常於獨立思考,做一個擅長獨立思考的人,才能擁有自己的個性。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就是: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 叔本華:比讀書更重要的是什麼?
    讀書或學習,我們可以隨心之所欲,愛讀什麼就讀什麼,愛學什麼就學什麼,但這裡的所謂「思考」,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它像在風中煽火一般,必須始終不斷地煽動,才能維持火焰不熄;思考時,必須要對思考的對象發生「興趣」,不斷地刺激它,並且要持之久遠不可懈怠。思考興趣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純粹客觀性的;一是主觀性的。
  • 「榮·悅讀」工作後,才知道獨立思考能力有多重要
    這是很多職場新人都容易出現的問題——遇到事情只知道挑毛病,沒有把焦點放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類人,平日做事經常處於一種「不帶腦子」的狀態,只是完成領導布置的工作,看似行動上很勤快,卻在思維上很懶,缺乏主動思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態度。
  • 讀書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但很多人卻反而更頑固,原因是什麼?
    我們讀書的目的本就是為了獨立思考而提供屬於自己的判斷依據和選擇方法,但如果死讀書、讀死書,恰恰卻容易反其道而行之,變成一種伏杖而行的假獨立思考,在這裡就有一個表現就是眼睛只盯著上面,不盯著下面,自己只能聽進好話,不能聽進批評的話,自己往往只是想到了自己,而從不替別人考慮,把自己的「獨自思考」理解為我說的那種「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