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讀書術》僅有155頁,此書在叔本華的著作體系中是並不起眼。百度百科中對本書的介紹中有一句話:「《孤獨讀書術》教你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臺海出版社版的封面還有這句話,不知道這個題目是叔本華自己加上的還是出版商的噱頭。這個題目不能概括全書的內容,書中最想要表達的是關於思考的那部分,和關於詩歌的那部分,並未用太多篇幅去討論「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類似於「大家小書」,成名成聖之人總要在大部頭作品之外寫成一些讓人驚嘆的小巧玲瓏的書,他們聲稱這些小書的出版是為普及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專業的主幹知識,開拓眼界。事實上,這些小書的另一面卻是晦澀難懂,其晦澀來自兩方面:語焉不詳和過於零碎。
這本《孤獨讀書術》便是這樣一類書,本書的缺點便是過於零碎,往往一個問題的探討出現在多處,讓人覺得凌亂(這也有說讀書話題本身的限制,比如:說作者便不能不說作品)。叔本華寫得還是比較有趣的,其中的很多觀點我極為認同,算是從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偷走你時間的人」、「愛她的純粹」、「假如思考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和「象徵性地看,文學就是一面鏡子」。叔本華著力論述的關鍵點是讀書和思考、選書和作家、詩歌等。
01十分之九原則
大抵來說,目前十分之九的書籍是專以騙錢為目的的。——這是叔本華對書的整體評價。他排斥十分之九的書就是提倡十分之一的書,姑且將前者稱為「劣書」,後者稱為「良書」。將書分為良與劣的標準基於對作者的評價,對作者的評價標準是作者有無對所寫話題進行思考。他將作者分為流星、行星和恆星,其意不言自明。
任何人的思考都有原因,叔本華將思考興趣發生的原因分為兩類:純粹性思考和主觀性思考。主觀性思考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引發的思考興趣。純粹性思考是對宇宙萬物產生的興趣,這類人的思考就像呼吸與眨眼睛一樣,純屬生理現象,叔本華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擁有純粹性思考之人的讚揚。叔本華譴責很多作者寫書時並不進行思考,其書也不可能為讀者帶來真正的營養,這真正的營養是什麼呢?就是思考。以「生存」這個問題為例,除極少數的人外,一般人對這個問題沒有絲毫感悟,甚至儘量避開它,覺得與其討論此問題,倒不如把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事情上。或者,僅取俗世哲學的一個體系,來滿足大眾。講問題總是採用模糊化的方式打太極。
正是世界上並非都是在思考的人,所以會充斥著令人心驚肉跳、毫無目的的噪音,「造物者在創造人的時候,如果能盡如我們所願,實在不應該給我們安上耳朵,或者,至少能在我們耳裡裝置上空氣不能通過的「覆皮」,像蝙蝠一樣(關於這點,我實在非常羨慕蝙蝠)。」除了作者毫無思考的原因之外,叔本華還譴責文藝雜誌助紂為虐沒有維持好「勝優汰劣」的職責。眾多的出版商和作者串通一氣,只為了錢而進行出版。
既然有了這個「十分之九」原則,選擇書也是一件費心的事情了,稍有不慎就會讀了劣書。因此,我們讀書之前應謹記「決不濫讀」的原則,不濫讀有法可循,就是不論何時凡為大多數讀者所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發行了數版的書籍都是,不管它屬於政治、宗教,還是小說、詩歌。你要知道,凡為愚者寫作的人常會受大眾歡迎。不如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專讀偉人已有定評的名著,只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
這個觀點和我極為相似。我的讀書原則可簡稱為「三不讀」:生人之作不讀,高官之作不讀,商人之作不讀,無名之作不讀。生人有運,懼其學不稱位英名不保;高官有權,懼其以權壓學眾口鑠金;商人有財,懼其使財汙學令人捉刀;無名而書富者,非瘋即庸,無足可觀!或以此法偏執,吾自得其樂。
中國也有眾多名家曾經提出了自己的讀書法,但細細想來,自己既未讀過一本書又如何能夠武斷地貶低這本書呢?某人的觀點到底值不值得借鑑?又值得借鑑多少呢?各種不同的選書法都是其人在讀書破萬卷之後的總結,具有很強的個人色彩——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方向而無定論的。永遠不會有一個最合理的書單,但這個書單上都應有《論語》《聖經》《希臘神話》是毫無疑問的,眾多的垃圾被遺棄也是毫無疑問的。
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國王澤爾士一世眼看著自己的百萬雄師,想到百年之後竟沒有一個人能倖免黃土一杯的願運,感慨之餘,不禁滋然淚下。」我們再聯想到,書局、出版社那麼厚的圖書目錄中,十年之後,許多書籍將沒有一本還為人所閱讀時,豈不也要有滋然淚下的感覺?
多少人在被我們埋沒呢?叔本華在「藝術王國」義大利發現拉斐爾的畫作《聖母畫像》長年掛在官延牌僕家的牆壁上。莎士比亞的價值也未被同時代的人所認識,甚至一張逼真的畫像都未留下,只留下一些不可靠的圖像,一座粗劣的雕像,還有一座被破壞了基座的半身像。我們能看到的莎士比亞的真跡也只有兩個法律上的籤名——叔本華舉此兩個被其所在時代埋沒的傑出人物。代代都有的悲劇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02二、失誤和韻律
李敖曾在自己的書中列出眾多的錯誤,嘲笑過許多人沒文化,其中就包括嘲笑錢穆不懂英文和做出了被考古事實否定的歷史結論兩事。李敖是「明珠其肯做暗投」的人,風風火火地列出錯誤而加以無情嘲諷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就是李敖,錯了就要批你,無論你是誰。
同李敖不同,叔本華對那些接觸的作者的失誤採取容忍的態度。「荷馬史也有打盹的時候」,使天才與眾不同的因素以及評斷天才的標準是在時機和心境成熟時天才所能達到的成就,而這種成就是才能平凡的人永遠無法達到的。他完全寬恕天才的失誤。
題目「失誤和韻律」中的「失誤」與「韻律」兩者在書中是無關的,但是我認為兩者是有關的。這種差別之所以產生的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的人對「失誤」的理解存在差別。加上幾句觀點而將叔本華的論據放在其後就發現渾然天成,不得不說叔本華的論據並未全部被提練成結論而陳述出來。
語言對於思想也是一種「失誤」。思想的生命只延續到用語言表達時為止,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僵化了,變成死的東西,卻又改變不了,就像史前時代的動植物化石一樣。我們的思想一旦用語言文字表達以後,就不再是真正的或根本上真實的了。當它開始為別人而存在時,就不再活在我們自己心中了,正如當小孩開始自己生活時便與母親分開一樣。
語言與語言之間的翻譯也是一種失誤,兩種不同體系的轉換無論如何也不能恰到好處。而在語言與語言的失誤中,韻律與韻腳即音樂性卻是所有語言都有的少數共性之一。韻律和韻腳雖是一種拘束物,然而也是給詩人穿上「被覆」,言有盡意無窮,它使我們熱愛的原因就在這裡。它對自己所說的事情只負一半責任,其他一半由韻律和韻腳分攤。
韻律只是旋律,其本質在時間中,而時間先天特點就是純粹直觀,以康德的話來說,它只是屬於純粹感受力。而韻腳是用感覺器官來感覺的,屬於經驗的感覺。所以,旋律方面遠比韻腳更具氣質和品格。
古希臘與古羅馬人也因此而輕視韻腳。韻腳的起源,是由於古代語言更廢,以及言語的不完全。法國詩歌貧弱的主因,就是沒有旋律單有韻腳,為了隱藏這個缺點,就用種種手段製造許多玄虛而不切實際的規則,使韻腳更加困難,也由此更加深內容的貧弱。
叔本華認為任何國家的語言都比不上拉丁語能給人韻腳明快、強烈有力的印象。中世紀踩韻腳的拉丁詩具有特殊的魅力,因為拉丁文詞彙優美而又完善,為近代諸國語言所無法企及,所以韻腳這個原本為大家所輕蔑的裝飾品,拉丁文附上它,卻顯出優雅之趣。
韻律和韻腳甚至具有政治作用:它能把所有的時代和民族拉到自己的身側。旋律和韻腳觸及人心的作用很大。高明的韻文表達思想所用的詞彙,早就被預先創造出來,詩人只花「尋找」之勞而已,稀鬆平常的內容加上韻律和韻腳,乍讀起來,但乎也額有意味深長的味道,就像姿容平凡的少女經過化妝後,也頗能惹人注目。即使偏頗、錯誤的思想,一旦寫成韻文,也好像蠻有道理似的。
正因這些原因,他說:「詩人是人類的鏡子,他們把感受帶到所有人的意識之中。」
03讀之禁錮,思之迷信
題目八字概括了叔本華書口中的讀與思的關係,也加上了我的評論,這個詞就是「迷信」。叔本華實在將「思考」的地位放得太高了,高到稱之為迷信都不為過,在他看來「思考」實在是人最高貴的、最應該從事的事了。
叔本華否定一直讀書的人:一天到晚沉浸在書中的人,他的精神彈力便消失殆盡,這就和長時期被重物所壓的彈簧一般,它的彈力必定會消失的。你如果想做個沒有個性沒有思想的動物,去當個「蛀書蟲」確是不二法門。大概說來,一般「博聞多識」的人,大都沒有較佳的才慧,他們的著作不能成功,正是因為一味死讀書的關係。
叔本華說真理要考思考得到,否則都是虛幻的:靠著學習得來的真理,就好像義手、義腳、義齒或蠟制鼻子及利用皮膚移植術等附著在身體的器官一樣—一也許還不如它們來得逼真。
叔本華認為讀書是思考的代用物,意味著利用別人的頭腦取代自己的頭腦。即便自己思考所得的東西不夠嚴密緊湊,但有脈絡可尋,而看書吸收他人的思想,就利多害少。所以叔本華最後告誡我們不必要讀太多的書,如若不然,精神習慣於代用物,就會總踏著人家已經開拓的道路,而忘卻走自己的思考道路。
叔本華以精闢的論述為上述觀點做出注釋:後者的思想(讀書所得)是從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來的,屬於別人的體系、別人的色彩。他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那樣,已把自己的知識、個性、見解等融合成一個總體。他的腦子裡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紛然雜陳,顯得混亂不堪,這種思想過度擁擠的狀態,搜奪了一個人的正確觀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見,並且很可能導致精神秩序的紊亂。這種現象,我們幾乎在所有的學者身上都能發現。
以此叔本華樹立了兩個概念:思想家和書籍哲學家。前者真摯、直接、原始,所有的思想和表現都具有獨立的特徵;後者與此相反,他們只是拾人牙慧,承襲他人的概念,就像把人家蓋過的圖意再蓋一次一樣,既缺乏力量,也模糊不清。而且,他們的文體是由傳統的陳詞濫調和流行語句組織而成的,這情形,就好像因為自己的國家不能鑄造貨幣,而用別國的貨幣流通的國家一般。
孔子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若將注意散光一點就發現,這句話和沒說差不多,它太籠統,不會讓人生氣,也不會讓人高興。孔夫子就像一位帝王,他只提供政策,而那些配套設施要自己解決。這句話利用美學原則而談教育,叔本華大概不會喜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