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成為會思考的人: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2020-12-11 劉絕糧

《孤獨讀書術》僅有155頁,此書在叔本華的著作體系中是並不起眼。百度百科中對本書的介紹中有一句話:「《孤獨讀書術》教你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臺海出版社版的封面還有這句話,不知道這個題目是叔本華自己加上的還是出版商的噱頭。這個題目不能概括全書的內容,書中最想要表達的是關於思考的那部分,和關於詩歌的那部分,並未用太多篇幅去討論「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類似於「大家小書」,成名成聖之人總要在大部頭作品之外寫成一些讓人驚嘆的小巧玲瓏的書,他們聲稱這些小書的出版是為普及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專業的主幹知識,開拓眼界。事實上,這些小書的另一面卻是晦澀難懂,其晦澀來自兩方面:語焉不詳和過於零碎。

這本《孤獨讀書術》便是這樣一類書,本書的缺點便是過於零碎,往往一個問題的探討出現在多處,讓人覺得凌亂(這也有說讀書話題本身的限制,比如:說作者便不能不說作品)。叔本華寫得還是比較有趣的,其中的很多觀點我極為認同,算是從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偷走你時間的人」、「愛她的純粹」、「假如思考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和「象徵性地看,文學就是一面鏡子」。叔本華著力論述的關鍵點是讀書和思考、選書和作家、詩歌等。

01十分之九原則

大抵來說,目前十分之九的書籍是專以騙錢為目的的。——這是叔本華對書的整體評價。他排斥十分之九的書就是提倡十分之一的書,姑且將前者稱為「劣書」,後者稱為「良書」。將書分為良與劣的標準基於對作者的評價,對作者的評價標準是作者有無對所寫話題進行思考。他將作者分為流星、行星和恆星,其意不言自明。

任何人的思考都有原因,叔本華將思考興趣發生的原因分為兩類:純粹性思考和主觀性思考。主觀性思考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引發的思考興趣。純粹性思考是對宇宙萬物產生的興趣,這類人的思考就像呼吸與眨眼睛一樣,純屬生理現象,叔本華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擁有純粹性思考之人的讚揚。叔本華譴責很多作者寫書時並不進行思考,其書也不可能為讀者帶來真正的營養,這真正的營養是什麼呢?就是思考。以「生存」這個問題為例,除極少數的人外,一般人對這個問題沒有絲毫感悟,甚至儘量避開它,覺得與其討論此問題,倒不如把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事情上。或者,僅取俗世哲學的一個體系,來滿足大眾。講問題總是採用模糊化的方式打太極。

正是世界上並非都是在思考的人,所以會充斥著令人心驚肉跳、毫無目的的噪音,「造物者在創造人的時候,如果能盡如我們所願,實在不應該給我們安上耳朵,或者,至少能在我們耳裡裝置上空氣不能通過的「覆皮」,像蝙蝠一樣(關於這點,我實在非常羨慕蝙蝠)。」除了作者毫無思考的原因之外,叔本華還譴責文藝雜誌助紂為虐沒有維持好「勝優汰劣」的職責。眾多的出版商和作者串通一氣,只為了錢而進行出版。

既然有了這個「十分之九」原則,選擇書也是一件費心的事情了,稍有不慎就會讀了劣書。因此,我們讀書之前應謹記「決不濫讀」的原則,不濫讀有法可循,就是不論何時凡為大多數讀者所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發行了數版的書籍都是,不管它屬於政治、宗教,還是小說、詩歌。你要知道,凡為愚者寫作的人常會受大眾歡迎。不如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專讀偉人已有定評的名著,只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

這個觀點和我極為相似。我的讀書原則可簡稱為「三不讀」:生人之作不讀,高官之作不讀,商人之作不讀,無名之作不讀。生人有運,懼其學不稱位英名不保;高官有權,懼其以權壓學眾口鑠金;商人有財,懼其使財汙學令人捉刀;無名而書富者,非瘋即庸,無足可觀!或以此法偏執,吾自得其樂。

中國也有眾多名家曾經提出了自己的讀書法,但細細想來,自己既未讀過一本書又如何能夠武斷地貶低這本書呢?某人的觀點到底值不值得借鑑?又值得借鑑多少呢?各種不同的選書法都是其人在讀書破萬卷之後的總結,具有很強的個人色彩——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方向而無定論的。永遠不會有一個最合理的書單,但這個書單上都應有《論語》《聖經》《希臘神話》是毫無疑問的,眾多的垃圾被遺棄也是毫無疑問的。

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國王澤爾士一世眼看著自己的百萬雄師,想到百年之後竟沒有一個人能倖免黃土一杯的願運,感慨之餘,不禁滋然淚下。」我們再聯想到,書局、出版社那麼厚的圖書目錄中,十年之後,許多書籍將沒有一本還為人所閱讀時,豈不也要有滋然淚下的感覺?

多少人在被我們埋沒呢?叔本華在「藝術王國」義大利發現拉斐爾的畫作《聖母畫像》長年掛在官延牌僕家的牆壁上。莎士比亞的價值也未被同時代的人所認識,甚至一張逼真的畫像都未留下,只留下一些不可靠的圖像,一座粗劣的雕像,還有一座被破壞了基座的半身像。我們能看到的莎士比亞的真跡也只有兩個法律上的籤名——叔本華舉此兩個被其所在時代埋沒的傑出人物。代代都有的悲劇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02二、失誤和韻律

李敖曾在自己的書中列出眾多的錯誤,嘲笑過許多人沒文化,其中就包括嘲笑錢穆不懂英文和做出了被考古事實否定的歷史結論兩事。李敖是「明珠其肯做暗投」的人,風風火火地列出錯誤而加以無情嘲諷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就是李敖,錯了就要批你,無論你是誰。

同李敖不同,叔本華對那些接觸的作者的失誤採取容忍的態度。「荷馬史也有打盹的時候」,使天才與眾不同的因素以及評斷天才的標準是在時機和心境成熟時天才所能達到的成就,而這種成就是才能平凡的人永遠無法達到的。他完全寬恕天才的失誤。

叔本華母校葛根廷大學

題目「失誤和韻律」中的「失誤」與「韻律」兩者在書中是無關的,但是我認為兩者是有關的。這種差別之所以產生的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的人對「失誤」的理解存在差別。加上幾句觀點而將叔本華的論據放在其後就發現渾然天成,不得不說叔本華的論據並未全部被提練成結論而陳述出來。

語言對於思想也是一種「失誤」。思想的生命只延續到用語言表達時為止,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僵化了,變成死的東西,卻又改變不了,就像史前時代的動植物化石一樣。我們的思想一旦用語言文字表達以後,就不再是真正的或根本上真實的了。當它開始為別人而存在時,就不再活在我們自己心中了,正如當小孩開始自己生活時便與母親分開一樣。

語言與語言之間的翻譯也是一種失誤,兩種不同體系的轉換無論如何也不能恰到好處。而在語言與語言的失誤中,韻律與韻腳即音樂性卻是所有語言都有的少數共性之一。韻律和韻腳雖是一種拘束物,然而也是給詩人穿上「被覆」,言有盡意無窮,它使我們熱愛的原因就在這裡。它對自己所說的事情只負一半責任,其他一半由韻律和韻腳分攤。

韻律只是旋律,其本質在時間中,而時間先天特點就是純粹直觀,以康德的話來說,它只是屬於純粹感受力。而韻腳是用感覺器官來感覺的,屬於經驗的感覺。所以,旋律方面遠比韻腳更具氣質和品格。

古希臘與古羅馬人也因此而輕視韻腳。韻腳的起源,是由於古代語言更廢,以及言語的不完全。法國詩歌貧弱的主因,就是沒有旋律單有韻腳,為了隱藏這個缺點,就用種種手段製造許多玄虛而不切實際的規則,使韻腳更加困難,也由此更加深內容的貧弱。

叔本華認為任何國家的語言都比不上拉丁語能給人韻腳明快、強烈有力的印象。中世紀踩韻腳的拉丁詩具有特殊的魅力,因為拉丁文詞彙優美而又完善,為近代諸國語言所無法企及,所以韻腳這個原本為大家所輕蔑的裝飾品,拉丁文附上它,卻顯出優雅之趣。

韻律和韻腳甚至具有政治作用:它能把所有的時代和民族拉到自己的身側。旋律和韻腳觸及人心的作用很大。高明的韻文表達思想所用的詞彙,早就被預先創造出來,詩人只花「尋找」之勞而已,稀鬆平常的內容加上韻律和韻腳,乍讀起來,但乎也額有意味深長的味道,就像姿容平凡的少女經過化妝後,也頗能惹人注目。即使偏頗、錯誤的思想,一旦寫成韻文,也好像蠻有道理似的。

正因這些原因,他說:「詩人是人類的鏡子,他們把感受帶到所有人的意識之中。」

03讀之禁錮,思之迷信

題目八字概括了叔本華書口中的讀與思的關係,也加上了我的評論,這個詞就是「迷信」。叔本華實在將「思考」的地位放得太高了,高到稱之為迷信都不為過,在他看來「思考」實在是人最高貴的、最應該從事的事了。

叔本華否定一直讀書的人:一天到晚沉浸在書中的人,他的精神彈力便消失殆盡,這就和長時期被重物所壓的彈簧一般,它的彈力必定會消失的。你如果想做個沒有個性沒有思想的動物,去當個「蛀書蟲」確是不二法門。大概說來,一般「博聞多識」的人,大都沒有較佳的才慧,他們的著作不能成功,正是因為一味死讀書的關係。

叔本華說真理要考思考得到,否則都是虛幻的:靠著學習得來的真理,就好像義手、義腳、義齒或蠟制鼻子及利用皮膚移植術等附著在身體的器官一樣—一也許還不如它們來得逼真。

叔本華認為讀書是思考的代用物,意味著利用別人的頭腦取代自己的頭腦。即便自己思考所得的東西不夠嚴密緊湊,但有脈絡可尋,而看書吸收他人的思想,就利多害少。所以叔本華最後告誡我們不必要讀太多的書,如若不然,精神習慣於代用物,就會總踏著人家已經開拓的道路,而忘卻走自己的思考道路。

叔本華以精闢的論述為上述觀點做出注釋:後者的思想(讀書所得)是從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來的,屬於別人的體系、別人的色彩。他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那樣,已把自己的知識、個性、見解等融合成一個總體。他的腦子裡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紛然雜陳,顯得混亂不堪,這種思想過度擁擠的狀態,搜奪了一個人的正確觀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見,並且很可能導致精神秩序的紊亂。這種現象,我們幾乎在所有的學者身上都能發現。

以此叔本華樹立了兩個概念:思想家和書籍哲學家。前者真摯、直接、原始,所有的思想和表現都具有獨立的特徵;後者與此相反,他們只是拾人牙慧,承襲他人的概念,就像把人家蓋過的圖意再蓋一次一樣,既缺乏力量,也模糊不清。而且,他們的文體是由傳統的陳詞濫調和流行語句組織而成的,這情形,就好像因為自己的國家不能鑄造貨幣,而用別國的貨幣流通的國家一般。

叔本華出生地德國但澤

孔子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若將注意散光一點就發現,這句話和沒說差不多,它太籠統,不會讓人生氣,也不會讓人高興。孔夫子就像一位帝王,他只提供政策,而那些配套設施要自己解決。這句話利用美學原則而談教育,叔本華大概不會喜歡。

(完)

相關焦點

  • 叔本華的孤獨,是怎樣的孤獨?
    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所以從解釋來看也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背道而馳,過於孤獨的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會很差,很難和別人配合完成默契的任務。​叔本華說:「孤獨對我們有著雙重的好處。
  •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往,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孤獨的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正因如此,叔本華成為現代哲學尤其是西方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一座豐碑,其影響力非同凡響。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人生的智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使他成為世界上知名的哲學家。由於他在《人生的幸福》一書中寫道:在這世上,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人要麼是庸俗,要麼是孤獨。叔本華毅然選擇了後者,當一個超脫世俗的孤獨者。
  • 【夜讀】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文/叔本華原載於《人生的智慧》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 孤獨而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十五句經典語錄,看完發人深省
    叔本華,圖片來自網絡一、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二、唯有獨自一人時,才是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人感到孤獨無依時,他才會獲得真正自由。三、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就會特別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弱點——太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四、只要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寧靜、只要可以感受到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就是最簡單的幸福。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人生的智慧》是他在1850年晚年寫的一本書,這也使他成為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在這本書裡,他暫時拋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人生哲學,而是從世俗的角度,與我們探討了幸福與財富、地位與權力在生活中的關係,也就是說,這本書是教我們如何快樂的書。用叔本華的話說,就是「一門如何儘可能快樂幸福地生活的藝術。」
  •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代哲學家叔本華,一個60年不被認可的天才
    世界上有很多人學哲學,學哲學的人總會讀到黑格爾的著作、叔本華的著作,讀來讀去,讀到最後卻發現這個世界怎麼不一樣了呢?實際上並不是這個世界改變了,而是當我們讀完這些偉人著作的時候,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不一樣了。哲學史上,除了這些非凡的著作,還有眾多的名人,叔本華就是其中之一。
  • 聽聽哲學家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說幸福源於內在,基於精神世界而非物質,如若追求外在的幸福則會陷入鐘擺或蹺蹺板一般需要權衡的狀態裡,一端是疾苦,另一端是無聊。無論如何不會出現第三端,終其一生搖擺於兩端之間。叔本華說幸福源於內在,而非外在。
  • 叔本華:「謙虛是美德」——這句話是蠢人發明的
    自信的人只對自己的能力有把握,不與人攀比。一個平庸的人會覺得自信,但不會輕易驕傲,因為他比別人沒有優勢。叔本華教導說:「面對大多數人的恥辱、傲慢和無知,無論誰有一定的優勢,他都必須牢記在心。」即使是差評也會傷害他們脆弱的心靈。因此,叔本華說。「虛榮使人健談,驕傲使人沉默。」沉默者說出的瘋狂的話,對人無害,卻遭到猛烈的批判。每個普通人都應該教他做人,告訴他「謙虛是一種美德」;但當虛榮的人掌握話語權,佔據輿論空間時,守衛者集體沉默。
  • 叔本華:少年老成是大壞事,品質高尚的人卻顯得愚笨
    叔本華:少年老成是大壞事,品質高尚的人卻顯得愚笨我們許多人在有一個方面極其容易犯錯誤,那就是,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小孩、年輕人能夠較好地適應社會,他能夠很妥善地處理社會事務,顯得少年老成,那麼我們就會對這個人讚不絕口,認為這個人很不錯;相反地,如果一個年輕人在社會上沒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 如果你的人生總是鬱郁不得志,那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孤獨|探討孤獨
    關注「夏娃藍空間」,陪你成長為更好的自己。/01/你會用「孤獨」自我標榜嗎?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說回到「孤獨」這個主題上,同樣的道理,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孤獨的含義,才知道,我們目前是否真的處在孤獨裡。你所理解的孤獨,和叔本華的孤獨,究竟是不是同一回事。
  • 叔本華:21歲失戀終生未婚,餘生鑽研於創作,晚年成名受人敬仰
    直到我看到了叔本華的人生智慧,我才意識到我曾經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如果沒有讀過這本「哲學著作」你一定有和我一樣的感覺,讀這本書的標題是滿是雞湯的文字,沒有真正的用處。但現實總喜歡給人當頭一棒。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感到,這本書真正地寫出了生命的本質,闡述了「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的問題。
  • 叔本華的陰鬱哲學:什麼叫「活得很好」?
    如果你認可哲學家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這個觀點,那麼你對或許會意識到思考之不言自明的重要性。因此,某種程度上,知識只是你思考過程中必要而自然的附加產物。回到本文。理解叔本華的哲學觀念,需要知道其仍舊是在「德國觀念論」的脈絡裡展開的,雖然通讀其著作,會讓你感受到他對於人生的悲劇性理解和印度教、佛教的某種內在關聯,但其論述的條理卻是邏輯分析而非頓悟式的。
  • 叔本華:論獨立思考
    你能夠深思熟慮的僅僅是你所知道的東西,因而,你應當主動學習;反過來說,你所能知道的也僅僅是那些你深思熟慮的東西。看來,你可以自覺地使自身投入讀書和學習中,然而,你實際上不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風扇助力一樣。
  • 叔本華經典哲學語錄88句,參透人生!
    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9、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為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
  • 尼採:哪怕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你就不孤獨
    尼採:哪怕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你就不孤獨德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作曲家、文化評論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有句關於朋友的名言很是「霸氣」,這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哪怕全世界都與他為敵,他也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孤獨。」
  • 叔本華: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之間,沒有真正的幸福
    除了尊重和接受人生的痛苦和悲劇外,叔本華還有一個重要的哲學理論,即孤獨論。他提出「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二者只能選其一。選擇不孤獨,擁抱人群,即要坦然面對自己的平庸,你與身邊人其實並無二致,你看他們是庸俗,他們看你又何嘗不是。
  • 叔本華:為什麼有些人讀書無數,思想水平卻很低?
    尼採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裡寫道:「叔本華與飽學的學者們毫無干係,他潔身自好,竭力獨立於國家和社會。」跟領著俸祿的學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獨立思考、誠實寫作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普通學者和思想家的本質區別。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不同?
  • 叔本華: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
    Thursday,January 16,2020叔本華: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思考這種事並不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志。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坐下讀書,卻不能隨時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們不能隨自己高興去召喚他們,而只能耐心等待他們的到來。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人們畏懼於世俗,「害怕那些要求他循規蹈矩、把自己用習俗裹得嚴嚴實實的鄰人」,因而怯於成為自己。他們或者因懶散,或者因羞怯,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而不敢去做自己。偉大的思想家則鄙視這種懶散和羞怯,他們衝著每個人的良心吶喊:「做回你自己吧!所有這一切,你現在所作的、所欲望的、所認為的——這些都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