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從產品定位、目標市場、競爭對手、不同版本功能迭代等方面分析了鬥米APP的發展狀況。
鬥米是一款解決國內靈活用工的兼職類產品,根據一些統計數據: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其兼職零工類佔比勞動力,可達到20%。
而在我國這塊尚無巨頭存在。
鬥米主要基於第三產業(服務業)採取的工種類別,通過構築C端用戶和B端商家之間的連結,試圖解決國內散工、零工、短工等兼職的短板。
這是58同城在2015年內部孵化、後來分拆成獨立企業的成功範例,同期獲得由高瓴資本領投、58、高榕、藍湖資本跟投共計四千萬美元融資的格局。2016年10月再次獲得四千萬美元融資。
針對商家企業需求方、兼職人群對靈活用工的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基於以上場景所面臨的用戶需求痛點,鬥米平臺通過整合B端商家和C端用戶,打通兩者的信息差,實現構建一個連接雙方的橋梁。
從圖中可以看出:鬥米僅僅是作為一個網絡信息中間商的作用,通過聚合C端和B端用戶,通過規模化的方式實現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職位的靈活用工需求。而鬥米作為58同城內部孵化出來的一款產品,本身就充滿了58模式下的影響。
姚勁波介紹:「鬥米類似於uber和airbnb的共享經濟模式,拆分後,58趕集集團將在資金、資源上繼續予以支持,並由58趕集集團高級副總裁趙世勇擔任鬥米兼職董事長兼CEO。」
區別於OFO、摩拜之類的自造車「共享」模式,鬥米可以類比的是arrbnb模式,真正釋放了閒置的資源。而閒置背後的市場不容小覷。
根據趙世勇給出的一份調查顯示:
目前國內兼職市場年規模約5千億元;潛在兼職群體人數5.5億,其中社會兼職群體人數超5億,學生群體人數約5千萬;潛在用工企業和商戶數量在4千萬以上;市場缺乏人才共享的平臺級服務商。
即使把這類數據縮小一個數量級,也是不容忽視的吧。
從鬥米的信息架構圖可以看出:鬥米目前所採取的策略以運營主推為主。其中運營策略採用非常立體的打法,從粗暴的發紅包、關注公號領紅包等運營活動,到答題、邀好友、積分商城兌換等模式。將較為全面的覆蓋各類任務的用戶「貪嗔痴」需求。
從運營的細耕來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針對每日籤到拿紅包,就分為兩種形式。
第一種籤到紅包規則,部分規則如下:
從場景需求來看:用戶每天只需籤到一次,7日便可養成了習慣,從而提升了鬥米的日留存率、周留存率等數據,從而整體提升用戶粘度。因此,籤到送紅包活動,核心目標就是提升app的用戶留存率。
第二種籤到紅包規則(位於一級菜單——精選)如下:
籤到打卡領取求職基金(宣傳語):
我們看到:這個領取求職金的打開活動規則更加的細緻和複雜。同時可瓜分的獎金更多,籤到天數越多,還可以獲得雙重獎勵(瓜分金、額外個人獎勵)。
我們分析:這類運營活動,在活動設計上,以及以月的天數為衡量指標,對用戶登錄的時長有比較高的要求。假設一名用戶連續30天、每天至少5分鐘的登錄,培養的用戶是非常忠實的用戶,因此,可以理解為深度籤到,培養平臺核心用戶。
從以上兩個日籤運營活動來看,鬥米的玩法非常有針對性,設計的也比較巧妙,通過不同獎金規則,撬動了用戶的留存率和用戶粘度的提升。
其他的一些競品
從最近幾個月的數據來看,在2018上半年度排名中佔據第三名,其競品「兼職貓」則屈居其後。
統計了最近兩個月的鬥米數據發現,其中:
數據來源:酷傳-Android數據匯總-鬥米-招聘找工作版監測
我們選取了近一年的下載數據曲線,如下圖:
截圖來自:酷傳,時間範圍:2017年11月4號-2018年11月3號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2017年5月份開始,至8月份的4個月時間,日均下載量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達到最頂峰期是在7月9號,達到日均89萬餘次。我們可以分析出:在這個過程中,鬥米在通過運營活動及推廣渠道在不斷的推量。
我們根據歷史事件發現:在3-6月之間,鬥米參加了多次重量級的研討會、活動。
比如:2017年5月18日出現全國政協舉辦的「去產能再就業研討會」;6月2日人社部攜手鬥米舉辦「靈活就業研討會」。
同期,6月7號上線「鬥米特工」服務,主打的是網際網路眾包模式(網上兼職,在家辦公)。
我們可以推斷:在此期間,通過多端渠道進行大力推廣業務。同時迎來了app用戶量的暴漲;在2017-2018一年度的周期曲線內,我們發現:下載總量呈現出持續高漲的趨勢。
目前的app版本為5.2.2,在app下載頁主打的宣傳關鍵詞是:
對比平臺PC端的首頁首屏宣傳語【工作好】【選擇多】【上手快】,增加了結算、賺錢等含義的關鍵詞。而本身這些關鍵詞也是平臺的特色業務,比如:潮兼職系列業務、答題紅包業務等等。
歷史版本從2015年12月9號的v2.0.3到2018年的10月24號的v5.2.2,共計更新版本59個。相當於每年更新20個左右的版本,每半個月更新一次版本。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以下我將選取4個區間段內的歷史那邊做對比:
版本上線的功能包括:
在最開始的產品展示頁,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中的宣傳樣式:
開屏廣告語
開屏廣告的關鍵詞是:
跟現在的「多快好」對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補貼這招我們屢見不鮮,是拉取用戶最快的方法之一。鬥米第一版產品的用戶量無疑是比較少的,更需要這樣的手段去拉新。
階段分析:
這是融資後上線的產品,其中,我們基本看不到有任何的廣告、運營的痕跡。
58內部孵化後,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款產品以最核心的功能來獲取用戶。首屏空白的原因,可能因素是鬥牛後臺資料庫數據表已清除,因而無法在前端頁上進行渲染展示。
在產品詳情頁,我們發現:多了一個「諮詢」的功能。對比最新的版本發現,最新版本沒有「諮詢」,可以理解為剛推出市場教育用戶的成本。這塊是對接運營。因此,這算的上是產品投入市場的第一個業務版本。
版本上線的功能包括:
這個階段裡:鬥米特工在該版本的兩個月前上線,作為重點主推的頻道。
對比最新v5.2.2版本發現,5.2.2版本已經把該功能從一級入口移動到了二級入口「精選-鬥米特工」裡。對比來看,入口被弱化了。
可以預見:鬥米特工是否真正能撬動用戶的量級和需求,也就體現了該功能從策劃=實現到優化的演進了。
階段分析:
這個版本增加了職位類型,職位總共也就包括5項(傳單派發、地攤拉訪、打包分揀、充場、問卷調查),而最新的版本已經把職位更新到了十幾個以上。這個階段的職位基本和校園兼職沒有任何差別。而在該版本上線的上一周,鬥米助力支付寶打造校園超級平臺。
可見這個階段有意推動校園市場的升級,並深耕校園市場,以發展大學在校潛在的兼職用戶為主的階段。
版本上線的功能包括:
頁面截圖:
增加了用戶下載app後的首屏加載頁,提供用戶選擇的畫像功能,以做精準匹配。
增加了推薦職位的數量和種類、增加了結算方式、優化了個人中心頁的功能、運營策略引入產品。
比如打造的積分商城的痕跡:在個人中心頁,增加了做任務贏取積分;邀請好友有獎品功能。
這個過程,很明顯在界面 的設計上更加有特色,相對於上述分析的兩個版本。可以說是注重體驗細節、界面大方、操作簡單、用戶更容易找到滿足自己的需求。
積分的設計,其實是為了後續的積分商城做了鋪墊。而這個玩法,往往是在產品處於上升、成熟階段才會應用。
階段分析:
在這些階段,用戶池有了一定的保證、教育成本相對較低、用戶習慣逐漸養成、產品模式得到了驗證。
因此,積分商城實際上是提供了用戶量留存率、提升用戶粘度的重要策略。
因此可以推斷:經過了2015、2016年的耕耘,鬥米在2017年的產品邏輯相對清晰的狀態,後期逐漸發力運營,打造精細化業務。戰略從產品打磨、產品業務上新等方面,逐漸提升到滿足用戶的創新業務、多樣化的運營策略帶動用戶增長、提升交易流水、提升毛利率等經營要求。
版本上線的功能包括:
邊玩邊賺、籤到紅包、在線任務、天天抽獎等各類玩法功能。
app頁面截圖如下:
用戶評價:
在豌豆莢上擁有636個評價(截止2018年11月4號),其中96%的用戶推薦好評。
我選取了其中部分的用戶評價,如下所示:
在評論中,有一些是相似的評論和有刷評的嫌疑,不過也有一些比較真實評論。
其中反映到的較多的情況是:
還有一些是B端的用戶的評論:
(v5.2.2版本體積為26.7M,而作為競品的兼職貓在同期最新版本v5.5.0則有59.8M,相差了一倍產品體積)
階段分析:
該版本在用戶量巨大、日均增量穩定(10萬左右日均增長)的情況,在這個階段中,以運營手段為重中之重,去不斷開啟吸引用戶、裂變用戶。
比如:除了籤到紅包的兩個玩法之外,還有答題拿紅包、關注公眾號拿紅包、現金抽獎等手段激活用戶。同樣的,當用戶邀請朋友參與活動、使用app時,也有一定的獎勵。
現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撬動用戶的版本。利用用戶的「貪念」來獲取市場份額。而這一切都是在產品模式已經成熟穩定的情況下實現的。
總結:
鬥米APP作為國內領先的兼職平臺、作為58同城內部孵化的產品,既有大量資金的扶持、拿到千萬級的融資,但該產品團隊並不著急通過大量砸資金的方式去推廣產品,而是通過每半個月一次的產品迭代速率,從用戶的需求角度、根據場景的多樣性、根據產品生命曲線等去經營產品。
從MVP到功能上新,從線下需求側、傍巨頭、重運營、打社交等模式,不斷充實產品的壁壘,在PC端打通B端市場的接入,從pro專業服務、打造兼職sass、提供海量篩選等進一步壯大了平臺的服務的系統。
從中我們發現:鬥米在需求側、供應側、平臺側進行了密切的聯動結合,這也是產品取得成功的保證。
ps:應鬥米要求,鬥米兼職自2018年2月就升級為鬥米,兼職現在只是鬥米其中一小部分業務。文章做了部分修改。
本文由 @藝翔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