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為何突然同意朝鮮武力統一計劃?中國旅大港被收回是要因

2020-12-18 騰訊網

無論人口、資源還是面積,放在歐洲都可算大國的朝鮮半島,卻倒黴催的生在了「東亞怪物房」,所以,數千年來,一直生活在大國陰影,尤其是中國陰影之下的朝鮮半島,從未真正完成獨立自主。

朝鮮半島局勢

進入近代以來,朝鮮的命運也不例外。先是隨著清朝的衰落,日本把朝鮮從中國的手中奪了過去,其後,在當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殖民地之後,朝鮮半島又因為蘇聯和美國的爭端,最終被1分為2。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以北緯三八線為界,北方建立了由蘇聯扶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而南方自然是美國一手建立的大韓民國。

本屬同一個民族,又有著完全一致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所以,被人為分割為兩國的朝鮮和韓國,自然有著強烈的統一欲望。

然而,朝鮮民族統一的訴求固然高度一致,但是,由於內部紛爭,再加上外部勢力的幹涉,並不大的朝鮮半島內部卻形成了形形色色、錯綜複雜的勢力。

朝鮮半島

這些訴求不一、矛盾尖銳的各方勢力,都無一例外的希望自己能夠主導朝鮮半島。因此,朝鮮半島的紛爭不但沒有隨著統一的訴求緩和下來,反而愈發激烈。

尤其是1949年,在朝鮮民族內部擁有巨大影響力、被譽為「韓國國父」的金九被暗殺之後,朝鮮各方勢力的紛爭就愈發尖銳。

事實上,在金九被暗殺之後,朝鮮真正實現和平統一的希望就已經忽略不計。而對於這一點的認識,朝鮮顯然比韓國更為清醒。因此,在被扶持成立之後,朝鮮領導人就一直希望能夠採用軍事手段,武力統一全國。

但是,不同於獨立自主的中國共產黨,完全是由蘇聯一手扶持的北朝鮮,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都完全依賴於蘇聯,所以,即便無比迫切,朝鮮依然沒有能力和膽量做出武力統一全國的行動。

朝鮮

再加上在1948年之前的朝鮮一直有蘇聯的駐軍,因此,朝鮮實現武力統一全國的唯一希望,就是獲得蘇聯的支持和認可。

所以,從1945年開始,北朝鮮就不斷派人前往蘇聯遊說史達林,希望「老大哥」能夠同意他們武力同意半島的計劃。然而,史達林對於朝鮮的屢次請求,卻無一例外的堅決拒絕了。

朝鮮半島在東亞雖然並不大,但是,位於中國、日本和蘇聯之間的朝鮮半島,卻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如果北朝鮮能夠統一朝鮮半島,那麼,站在其背後的蘇聯就能夠將觸角直接伸到了日本,這對蘇聯在亞洲的擴張顯然是極為有利的。

不僅如此,如果北朝鮮將半島統一,將美國人的勢力趕出朝鮮半島,對於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也有極大的好處。既然好處如此之多,為什麼史達林卻堅決不同意呢?

史達林

原因很簡單,因為,以蘇聯利益為出發點的史達林在權衡利弊之後發現,支持朝鮮發動軍事統一計劃,利處雖大,弊端卻更多。

1945年2月,在即將擊敗納粹德國之時,作為二戰時期擊敗德國的絕對主力,蘇聯和美國及英國首腦在在克裡米亞半島雅爾達召開了一個會議,這場會議就是基本確定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的雅爾達會議。

作為二戰的勝利者和巨頭,蘇聯也自然在雅爾達會議上獲得了豐厚的利益。蘇聯不僅在歐洲獲益豐厚,在亞洲的中國,蘇聯也獲得了諸多特權。例如,蒙古被分裂出去,大連商港國際化,旅順港被蘇聯租用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和南灣鐵路被中蘇共同經營等等。

朝鮮自然也不例外,作為蘇聯親自出兵佔據的地盤,朝鮮如同東歐諸國一樣,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二戰後朝鮮半島

但是,對於亞洲的朝鮮,史達林卻遠沒有對東歐諸國那麼看重。再加上在韓國和日本都有美國大量兵力駐紮,因此,為了避免與實力更強的美國產生公開衝突,史達林從沒有同意過北朝鮮領導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請求。

在1950年之前,史達林的態度是:主張採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朝鮮問題。但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史達林的這種所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主張,不過是和稀泥。

在美國和蘇聯尖銳對峙的冷戰時期,無論朝鮮民族選擇社會主義陣營的北朝鮮,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韓國,蘇聯和美國有一方必然不接受。

因此,在1950年之前,史達林對於朝鮮半島的局面,其態度其實是保持現狀,並不支持北朝鮮武力統一半島的計劃。

史達林

然而,當時間進入1951年1月後,史達林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被中國共產黨的勝利鼓舞的朝鮮領導人,再次對史達林提出了武力統一全國的計劃。而這一次,史達林沒有如往常一樣找理由拒絕。

史達林表示,要與金面談,並準備在朝鮮統一的問題上給予他幫助。雖然這種幫助並非無條件的,更不是無償的,但是,對於極度依賴蘇聯的朝鮮而言,這依然是令他們欣喜若狂的好消息。

而且,史達林轉變態度,轉而支持朝鮮武力全國統一計劃也絕不是口上空談,他在提供大量武器裝備武裝北朝鮮軍隊的同時,還為朝鮮提供了大量貸款和軍事顧問,這極大的增強了朝鮮人民軍的實力。

為什麼在1950年,史達林對於朝鮮軍事計劃的態度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呢?

蘇聯

第一,與新中國有關。新中國成立,經過艱苦的談判,最終收回原本被蘇聯控制的旅大和東北鐵路,但是,這卻為蘇聯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難題:蘇聯遠東艦隊沒有不凍港口停靠了。所以,史達林急需為蘇聯的遠東艦隊再次尋找一個優良的不凍港。

根據種種資料顯示,史達林對於朝鮮統一的態度發生轉變,正是發生在1950年1月,而此時,正是中國與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收回旅大的時刻。

當時的毛主席已經在蘇聯待了三個月之久,在新中國成立剛剛兩個多月之後,毛主席之所以放下手頭千頭萬緒的工作,選擇親自出使蘇聯,其目的,正是為了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與蘇聯籤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正是中蘇關係最為重要的一個條約,這個條約除了確定中國與蘇聯的同盟關係之外,在毛主席的據理力爭之下,蘇聯還喪失了雅爾達會議之後,蘇聯獲取的在中國的幾乎所有特權。

毛主席

所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籤訂之後,蘇聯不但需要將旅順和大連港交還給中國,而且,蘇聯繼承自沙俄時代的東北鐵路特權也被收回。

可以說,《中蘇友好同盟》的條約令蘇聯在中國的利益上損失慘重,最為關鍵的是,在失去旅大港之後,蘇聯的遠東艦隊就從此沒有了一個遠東不動港,這對於蘇聯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產生巨大的威脅。

因此,史達林在無法奈何新中國之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將目光轉向了蘇聯控制的更牢固、也更聽話的北朝鮮。因為,如果如朝鮮領導人所願,統一了朝鮮半島,那麼,蘇聯不但能夠獲得整個朝鮮半島所有優良港口,而且,蘇聯遠東地區也會因為獲得朝鮮半島的屏障而更加安全。

所以,因為毛主席的堅持讓蘇聯失去包括旅大港在內的諸多利益之後,為了蘇聯遠東艦隊必不可少的不動港,也為了蘇聯遠東地區擁有一個更為安全的屏障,史達林一改之前的態度,決定支持朝鮮的武力統一計劃。

雅爾達會議中的史達林(右)

第二,由於蘇聯與美國在歐洲地區的冷戰處於下風,讓史達林轉變了對於亞太地區的態度。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世界很快陷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冷戰局面。

兩大超級大國為了彼此的利益,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激烈的爭端,而列強林立的歐洲地區,自然是兩國紛爭的核心和焦點。

然而,雖然蘇聯在東歐地區扶持了8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相較於美國和他背後的西歐盟友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工業等諸多方面依然落於下風。

尤其是在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爆發的第1次柏林危機上,由於經濟上的巨大差距,蘇聯輸給了美國,這也導致了蘇聯在歐洲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

歐洲社會主義陣營

而且很顯然,由於二戰時期慘重的損失和蘇聯輕重工業失衡的問題,蘇聯想在經濟和國力方面壓倒美國,依然遙遙無期。

在這種情況之下,史達林決定轉變方向,放棄與美國在歐洲直接發生衝突,轉而在次一級的亞太地區發動反攻。而這時,軍事力量佔優且擁有強烈進攻欲望的北朝鮮,就進入了史達林的眼帘,並成為史達林亞太戰略的一方一部分。

第三,同樣與中國有關,1949年10月1日,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成立,一個僅次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大國屹立在東方。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不但極大的鼓舞了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其他國家和人民,也給了蘇聯巨大信心。

亞洲的革命如此高漲,革命活動發展得如火如荼,因此,史達林決定藉助高漲的亞洲革命形勢,支持朝鮮統一朝鮮半島,進而在亞太地區獲得與美國爭端的有利態勢。

第四,蘇聯誤判了美國態度,認為美國不會幹涉朝鮮內戰。雖然第2次世界大戰奠定了蘇聯鋼鐵洪流的巨大威力,但是,同樣由於蘇德戰場的慘重損失和傷亡,使得直到1950年,蘇聯依然沒能恢復元氣。

蘇聯

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蘇聯的武力與美國的較量不落於下風,但是,為了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史達林依然十分明智的極力避免與美國直接產生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之前史達林一直不願意支持朝鮮統一計劃的原因。

然而,在1950年1月和5日和1月12日,兩天之內,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都發表了「把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防禦圈以外」的演講。

美國的所謂防禦圈,其實指美國在太平洋西部劃分的一個防禦帶。當時的美國為了保障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美國利益為中心劃分了一個所謂的防禦圈,美國劃分的防禦圈是:日本、琉球、菲律賓。

也就是說,在美國的防禦圈內,並不包括韓國,因此史達林認為,朝鮮發動同一戰爭後,美國也不會幹涉朝鮮半島。而且,史達林還曾在蘇聯間諜的口中,進一步證實了美國不重視韓國,將不會介入朝鮮半島紛爭的情報。

史達林

不與美國直接爆發衝突,是史達林針對朝鮮問題的最基本立場。所以,在確信美國不會插手朝鮮半島問題之後,史達林終於放下心中大石,決定支持北朝鮮,實現北朝鮮控制下的半島統一。

第五,朝鮮武力比韓國更強大,擁有統一朝鮮半島的實力,是史達林支持朝鮮的又一原因。提出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之後,北朝鮮一直在竭盡全力加強朝鮮人民軍的武裝。

朝鮮通過資金購買、向蘇聯貸款、以貨易貨等多種方式,從蘇聯獲得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當時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之先進,就連身經百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都無法比擬。

所以,在蘇聯的扶持和幫助之下,當時的北朝鮮建立了一支人數超過15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海陸空齊全的武裝力量。這支武裝力量對比人心渙散、訓練不足且人心惶惶的韓國國防軍,佔據了全面優勢。

韓戰

不僅如此,當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內部有大量朝鮮籍的將士,應朝鮮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幫助北朝鮮防禦韓國可能的進攻,毛主席還同意了第四野三個朝鮮師先後返回朝鮮。

而這些身經百戰的解放軍朝鮮籍將士,極大地增強了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經驗。據統計,先後從中國返回朝鮮的解放軍戰士,在5萬到7萬人之間。

因此,有經驗豐富的原解放軍將士為骨幹,有來自蘇聯的先進武器裝備,又有4000名深入到連隊的蘇聯軍事顧問的手把手教,到1950年時,朝鮮人民軍已經具備了對於朝韓國軍隊的壓倒性優勢。

而這也正是韓戰爆發之後,朝鮮人民軍能夠勢如破竹、一度佔領朝鮮半島90%以上領土的重要原因。

韓戰初期

第六,也與韓國咄咄逼人的北伐威脅有關。韓國自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成立之後,內部的混亂和紛爭就從未見完全消失,一直到1950年,韓國民眾的示威和暴亂、軍隊的譁變、黨派的內鬥就從未停止。

包括美國一手扶持的韓國總統李承晚,也在內部的激烈紛爭之中總統之位搖搖欲墜。然而,也許為了挑起戰爭保住總統寶座,也許打腫臉充胖子,也許只是單純的狂妄,雖然韓國內部問題諸多,但是,包括李承晚在內的韓國高官們對於北伐朝鮮的卻十分熱衷。

李承晚屢屢發出了要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言行。而且,韓國的高官政要們絕不僅僅只是放空炮,在朝韓邊界三八線附近,雙方爆發的軍事衝突數不勝數。

在這種局面之下,任何一個稍有清醒認識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朝鮮半島必有一戰。精明如史達林,對於這一點更是心知肚明,既然朝鮮半島早晚發生軍事衝突,既然韓國如此咄咄逼人,與其被動防禦,還不如支持北朝鮮,先下手為強。

史達林

正是種種原因作用之下,1950年1月,史達林一改之前的態度,轉而支持北朝鮮武力統一半島的計劃,並開始在資金、技術、武器裝備、人員等諸多方面給予北朝鮮大力支持。而這也最終釀成了韓戰的爆發。

相關焦點

  • 韓戰期間,史達林做了什麼?為何說戰爭因他而起?
    當時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深知這個道理,於是他多次向史達林提出要武力統一全國,但是史達林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營造出的熱愛和平的形象,對於金日成的請求一向是選擇迴避的,並且要求當時在朝鮮的蘇聯軍事顧問維護三八線以北的一切事宜,然而史達林對於朝鮮的態度在中蘇兩國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後就轉變了,而他也在韓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韓戰是史達林的陰謀,美國被騙,毛主席力排眾議終破局
    二戰以後,朝鮮半島被美蘇兩國共同佔領,並分別成立了朝鮮與韓國。這兩個國家雖然看似已經獨立,但終究是被美蘇兩個大國控制的。因此,金日成敢於發動韓戰,背後肯定有史達林的首肯。為了能夠發動這場戰爭,金日成多次親自前去面見史達林,詢問史達林的意見。但與最終結果不一樣的是,史達林在一開始並不同意金日成用武力一統朝鮮半島的請求。
  • 朝鮮為何突然呼喚半島「統一」?中國三大核心利益不容挑戰
    據來自朝鮮官方人士的消息,目前僅汽油一項,朝鮮國內已經炒到2000美元一噸,而國際市場價格大約是600美元,為此朝鮮駐中國大使館開始找北京的中國商人幫他們做這個生意了。平壤領導者清楚地知道,只要這種施壓和制裁繼續下去的話,朝鮮支撐不了多久了,因此必須突圍。
  • 不許孩子哭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定要看
    旅順和大連,才是對蘇聯而言的天然良港,旅大港本已經在清政府期間被沙俄霸佔,後再日俄戰爭後被日本搶走,現在通過雅爾達會議,對蘇聯是天賜良緣,再次拿到旅順、大連,史達林絕不願意再放手。從史達林時期的旅大港,到赫魯雪夫時期的聯合艦隊,蘇聯心心念念的,就是在中國擁有自己的海軍軍事基地。
  • 韓戰與中國崛起
    蒙古的物流要與太平洋連接,就需要暖港,這樣蒙古的發展便在韓戰後與中國產生了天然的依存關係,這正如在韓戰之前,蒙古的發展必然與掌控中長鐵路的蘇聯產生天然聯繫的道理一樣。1953年1月,就在韓戰即將籤訂停戰條約的前夕,蘇聯同意將從滿洲裡經哈爾濱最終至大連港的這條貫穿俄國遠東關鍵利益線的中東鐵路移交給中國。此舉不僅將中國北方的有效邊界——在蔣介石時期的中國北方有效邊界一直遊移於山海關一線——大幅北推,更重要的是,它也使獨立不久的外蒙古通往海參崴和遼東半島的陸上出海通道從蘇聯控制區轉入中國手中。
  • 深度:武力統一,或成解決臺灣問題的唯一選擇
    個人認為武力解決臺灣統一問題後,臺灣人管理臺灣人,說白了不是我們幫國民黨奪回失去的江山,而是國家必須收回軍權外交權和貨幣發行權,當然,臺灣地方政府可以享受充分的自治權利。臺灣問題,放在國際上要必烏克蘭的問題影響小多了!跟北越統一南越的影響差不多。香港澳門和平統一了,臺灣最好的選擇是和平統一,一旦和平統一的機會喪失,就應該武力統一。
  • 史達林為什麼不反對韓戰?因為可以把中國和美國拖進去
    要知道,蘇聯作為聯合國最重要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有一票否決權的,它如果在聯合國大會上投上反對的一票,美國就不可能借用聯合國的名義介入戰爭,半島形勢肯定也不會是後來的樣子,中國也就不用抗美援朝了。
  • 為何是三八線,而不是三七、三六線,史達林後悔的直拍大腿
    二戰末期,在與美國的爭奪中,蘇聯因態度強硬,作風頑強,因此大有斬獲。不過,蘇聯雖然獲利頗多,卻也有失蹄的時候。如對朝鮮半島的爭奪。這塊已經吃到嘴裡的肥肉,史達林硬生生的又吐出來了一半,給了美國。這實在讓人費解。
  • 中國近代被佔據的眾多領土,為何這裡無法收回,原因有三
    中國近代被佔據的眾多領土,為何這裡無法收回,原因有三文/春水夏雨的文化近代中國可以說是相當屈辱的年代,尤其是清政府被推翻之前,可以說一大部分中國的領土都被外國人所佔領,中國打仗打不過他們,這些清政府的官員為了保全自己
  • 韓戰的起因,有四種說法,哪種更接近真相?
    爭議的焦點,在於史達林為什麼同意人民軍越過三八線。這是韓戰爆發的關鍵,也是研究者長期尋找的謎底。據解密的蘇聯檔案披露,從1949年3月起,史達林多次否決了朝方的南下提議,理由是時機不成熟,擔心引來美國的幹預。1950年春,史達林一改初衷,同意人民軍南下。
  • 此島曾被中國佔領上百年,後被此國武力收回,如今的旅遊勝地
    此島曾被中國佔領上百年,後被此國武力收回,如今的旅遊勝地 眾所周知,濟州島是韓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並且每年都會有數百萬的遊客被濟州島美麗的風景以及優雅的環境所深深吸引,慕名而去的遊客對濟州島也都是讚不絕口,好評滿滿,就像是著名的美國夏威夷島的翻版,濟州島全島的面積大概有一千八百平方公裡,是一個相當大的到島嶼了
  • 武力統一 代價幾何
    我們也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即使要付出代價也不要緊。四是東南沿海地區可能受到戰火的影響,可能有人員和財產的損失。五是國家經濟發展可能受到影響。可能停頓幾年,也可能倒退幾年。但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面前,我們取全局利益,長遠利益。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要作出必要的犧牲。這些代價都是可以承受的。以暫時的、局部的犧牲換來國家的完全統一和民族的振興,是值得的。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圖-朝鮮地圖1950年6月25日,38歲的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在史達林的默許,率領北朝鮮人民軍跨過三八線,開始通過武力入侵韓國。早在美軍發起仁川登陸戰的第二天,也就是1950年9月16日,時任北朝鮮內閣副首相的樸一禹便緊急來到中國安東,來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的幾位主要指戰員,代表北朝鮮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出兵援朝,這是北朝鮮第一次向中國求援,隨後13兵團將此情況報告中央和毛主席,毛主席經過反覆權衡利弊,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中國都要出兵!
  • 韓戰期間臺灣的應對及其影響
    〔摘要〕韓戰爆發後,臺灣國民黨當局極力希望能夠派兵參戰,前後有兩次派兵提議,第一次是在韓戰爆發後,第二次是在1952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臺灣寄望於通過韓戰實施「反攻大陸」計劃,美國出於對局部戰爭性質的判斷及全球冷戰格局的考量,沒有同意臺灣的派兵要求。
  • 實拍首爾的韓戰紀念館,韓國人記錄韓戰的起因,和我們記錄的完全不同
    朝鮮和韓國的領導人都想儘早結束分裂,統一朝鮮半島,由於朝鮮和韓國的統一選舉以失敗告終,於是雙方便試圖用武力徵服對方,實行國家的統一。圖為美國軍事顧問在訓練韓國的空軍飛行員。金日成在1949年訪問蘇聯時,向史達林提出請求蘇聯支持攻打韓國,當時史達林拒絕了他,因為當時史達林還不想和美國發生衝突,但蘇聯成功爆炸原子彈和新中國成立後,史達林又改變了主意,他同意了金日成的請求,並讓金日成訪問中國尋求中國的支持
  • 各國的教科書是如何描述、回憶韓戰的?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蘇聯和美國同意按照38度緯線將這個國家分成兩個不同佔領區。他們最初想在朝鮮半島恢復和平後舉行全國大選,但隨著美蘇關係惡化,朝鮮半島出現了兩個各自獨立的政府,一個是北方的共產黨政府,一個是南方的反共產黨的政府。兩個政府沿著分界線的對立非常緊張。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隊入侵南方,他們的行動顯然得到了史達林的允許。
  • 韓戰第二次戰役,中國勝利,世界歷史進程因此而改變,為何
    1950年12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聯合國軍經過「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退到38線以南,中國人民志願軍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收復了38線以北除襄陽之外的全部地區。志願軍的威信也在朝鮮人民中空前高漲。整個世界,包括中國自己,都被這個巨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震驚了,從此,新中國的巨人形象在世界上樹立起來了。
  • 粟裕曾要帶50萬解放軍武力拿下臺灣,因何受阻?
    中國大陸基本解放後,毛澤東即開始謀劃解決臺灣問題。在準備武力解放臺灣的同時,也在準備著和平的一手。在韓戰之後,由於美軍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被向後推延。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放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計劃,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礎上的。即使在提出和平解放臺灣之後,始終沒有放棄武力解放的方案。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設想,解放臺灣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組建海軍、空軍,掌握制海權、制空權;第二步,儘快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攻臺前沿陣地;第三步,發起對臺全面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