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人口、資源還是面積,放在歐洲都可算大國的朝鮮半島,卻倒黴催的生在了「東亞怪物房」,所以,數千年來,一直生活在大國陰影,尤其是中國陰影之下的朝鮮半島,從未真正完成獨立自主。
朝鮮半島局勢
進入近代以來,朝鮮的命運也不例外。先是隨著清朝的衰落,日本把朝鮮從中國的手中奪了過去,其後,在當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殖民地之後,朝鮮半島又因為蘇聯和美國的爭端,最終被1分為2。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以北緯三八線為界,北方建立了由蘇聯扶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而南方自然是美國一手建立的大韓民國。
本屬同一個民族,又有著完全一致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所以,被人為分割為兩國的朝鮮和韓國,自然有著強烈的統一欲望。
然而,朝鮮民族統一的訴求固然高度一致,但是,由於內部紛爭,再加上外部勢力的幹涉,並不大的朝鮮半島內部卻形成了形形色色、錯綜複雜的勢力。
朝鮮半島
這些訴求不一、矛盾尖銳的各方勢力,都無一例外的希望自己能夠主導朝鮮半島。因此,朝鮮半島的紛爭不但沒有隨著統一的訴求緩和下來,反而愈發激烈。
尤其是1949年,在朝鮮民族內部擁有巨大影響力、被譽為「韓國國父」的金九被暗殺之後,朝鮮各方勢力的紛爭就愈發尖銳。
事實上,在金九被暗殺之後,朝鮮真正實現和平統一的希望就已經忽略不計。而對於這一點的認識,朝鮮顯然比韓國更為清醒。因此,在被扶持成立之後,朝鮮領導人就一直希望能夠採用軍事手段,武力統一全國。
但是,不同於獨立自主的中國共產黨,完全是由蘇聯一手扶持的北朝鮮,無論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都完全依賴於蘇聯,所以,即便無比迫切,朝鮮依然沒有能力和膽量做出武力統一全國的行動。
朝鮮
再加上在1948年之前的朝鮮一直有蘇聯的駐軍,因此,朝鮮實現武力統一全國的唯一希望,就是獲得蘇聯的支持和認可。
所以,從1945年開始,北朝鮮就不斷派人前往蘇聯遊說史達林,希望「老大哥」能夠同意他們武力同意半島的計劃。然而,史達林對於朝鮮的屢次請求,卻無一例外的堅決拒絕了。
朝鮮半島在東亞雖然並不大,但是,位於中國、日本和蘇聯之間的朝鮮半島,卻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如果北朝鮮能夠統一朝鮮半島,那麼,站在其背後的蘇聯就能夠將觸角直接伸到了日本,這對蘇聯在亞洲的擴張顯然是極為有利的。
不僅如此,如果北朝鮮將半島統一,將美國人的勢力趕出朝鮮半島,對於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也有極大的好處。既然好處如此之多,為什麼史達林卻堅決不同意呢?
史達林
原因很簡單,因為,以蘇聯利益為出發點的史達林在權衡利弊之後發現,支持朝鮮發動軍事統一計劃,利處雖大,弊端卻更多。
1945年2月,在即將擊敗納粹德國之時,作為二戰時期擊敗德國的絕對主力,蘇聯和美國及英國首腦在在克裡米亞半島雅爾達召開了一個會議,這場會議就是基本確定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的雅爾達會議。
作為二戰的勝利者和巨頭,蘇聯也自然在雅爾達會議上獲得了豐厚的利益。蘇聯不僅在歐洲獲益豐厚,在亞洲的中國,蘇聯也獲得了諸多特權。例如,蒙古被分裂出去,大連商港國際化,旅順港被蘇聯租用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和南灣鐵路被中蘇共同經營等等。
朝鮮自然也不例外,作為蘇聯親自出兵佔據的地盤,朝鮮如同東歐諸國一樣,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二戰後朝鮮半島
但是,對於亞洲的朝鮮,史達林卻遠沒有對東歐諸國那麼看重。再加上在韓國和日本都有美國大量兵力駐紮,因此,為了避免與實力更強的美國產生公開衝突,史達林從沒有同意過北朝鮮領導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請求。
在1950年之前,史達林的態度是:主張採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朝鮮問題。但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史達林的這種所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主張,不過是和稀泥。
在美國和蘇聯尖銳對峙的冷戰時期,無論朝鮮民族選擇社會主義陣營的北朝鮮,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韓國,蘇聯和美國有一方必然不接受。
因此,在1950年之前,史達林對於朝鮮半島的局面,其態度其實是保持現狀,並不支持北朝鮮武力統一半島的計劃。
史達林
然而,當時間進入1951年1月後,史達林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被中國共產黨的勝利鼓舞的朝鮮領導人,再次對史達林提出了武力統一全國的計劃。而這一次,史達林沒有如往常一樣找理由拒絕。
史達林表示,要與金面談,並準備在朝鮮統一的問題上給予他幫助。雖然這種幫助並非無條件的,更不是無償的,但是,對於極度依賴蘇聯的朝鮮而言,這依然是令他們欣喜若狂的好消息。
而且,史達林轉變態度,轉而支持朝鮮武力全國統一計劃也絕不是口上空談,他在提供大量武器裝備武裝北朝鮮軍隊的同時,還為朝鮮提供了大量貸款和軍事顧問,這極大的增強了朝鮮人民軍的實力。
為什麼在1950年,史達林對於朝鮮軍事計劃的態度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呢?
蘇聯
第一,與新中國有關。新中國成立,經過艱苦的談判,最終收回原本被蘇聯控制的旅大和東北鐵路,但是,這卻為蘇聯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難題:蘇聯遠東艦隊沒有不凍港口停靠了。所以,史達林急需為蘇聯的遠東艦隊再次尋找一個優良的不凍港。
根據種種資料顯示,史達林對於朝鮮統一的態度發生轉變,正是發生在1950年1月,而此時,正是中國與蘇聯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收回旅大的時刻。
當時的毛主席已經在蘇聯待了三個月之久,在新中國成立剛剛兩個多月之後,毛主席之所以放下手頭千頭萬緒的工作,選擇親自出使蘇聯,其目的,正是為了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與蘇聯籤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正是中蘇關係最為重要的一個條約,這個條約除了確定中國與蘇聯的同盟關係之外,在毛主席的據理力爭之下,蘇聯還喪失了雅爾達會議之後,蘇聯獲取的在中國的幾乎所有特權。
毛主席
所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籤訂之後,蘇聯不但需要將旅順和大連港交還給中國,而且,蘇聯繼承自沙俄時代的東北鐵路特權也被收回。
可以說,《中蘇友好同盟》的條約令蘇聯在中國的利益上損失慘重,最為關鍵的是,在失去旅大港之後,蘇聯的遠東艦隊就從此沒有了一個遠東不動港,這對於蘇聯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產生巨大的威脅。
因此,史達林在無法奈何新中國之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將目光轉向了蘇聯控制的更牢固、也更聽話的北朝鮮。因為,如果如朝鮮領導人所願,統一了朝鮮半島,那麼,蘇聯不但能夠獲得整個朝鮮半島所有優良港口,而且,蘇聯遠東地區也會因為獲得朝鮮半島的屏障而更加安全。
所以,因為毛主席的堅持讓蘇聯失去包括旅大港在內的諸多利益之後,為了蘇聯遠東艦隊必不可少的不動港,也為了蘇聯遠東地區擁有一個更為安全的屏障,史達林一改之前的態度,決定支持朝鮮的武力統一計劃。
雅爾達會議中的史達林(右)
第二,由於蘇聯與美國在歐洲地區的冷戰處於下風,讓史達林轉變了對於亞太地區的態度。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世界很快陷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冷戰局面。
兩大超級大國為了彼此的利益,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激烈的爭端,而列強林立的歐洲地區,自然是兩國紛爭的核心和焦點。
然而,雖然蘇聯在東歐地區扶持了8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相較於美國和他背後的西歐盟友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工業等諸多方面依然落於下風。
尤其是在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爆發的第1次柏林危機上,由於經濟上的巨大差距,蘇聯輸給了美國,這也導致了蘇聯在歐洲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
歐洲社會主義陣營
而且很顯然,由於二戰時期慘重的損失和蘇聯輕重工業失衡的問題,蘇聯想在經濟和國力方面壓倒美國,依然遙遙無期。
在這種情況之下,史達林決定轉變方向,放棄與美國在歐洲直接發生衝突,轉而在次一級的亞太地區發動反攻。而這時,軍事力量佔優且擁有強烈進攻欲望的北朝鮮,就進入了史達林的眼帘,並成為史達林亞太戰略的一方一部分。
第三,同樣與中國有關,1949年10月1日,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成立,一個僅次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大國屹立在東方。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不但極大的鼓舞了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其他國家和人民,也給了蘇聯巨大信心。
亞洲的革命如此高漲,革命活動發展得如火如荼,因此,史達林決定藉助高漲的亞洲革命形勢,支持朝鮮統一朝鮮半島,進而在亞太地區獲得與美國爭端的有利態勢。
第四,蘇聯誤判了美國態度,認為美國不會幹涉朝鮮內戰。雖然第2次世界大戰奠定了蘇聯鋼鐵洪流的巨大威力,但是,同樣由於蘇德戰場的慘重損失和傷亡,使得直到1950年,蘇聯依然沒能恢復元氣。
蘇聯
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蘇聯的武力與美國的較量不落於下風,但是,為了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史達林依然十分明智的極力避免與美國直接產生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之前史達林一直不願意支持朝鮮統一計劃的原因。
然而,在1950年1月和5日和1月12日,兩天之內,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都發表了「把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防禦圈以外」的演講。
美國的所謂防禦圈,其實指美國在太平洋西部劃分的一個防禦帶。當時的美國為了保障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美國利益為中心劃分了一個所謂的防禦圈,美國劃分的防禦圈是:日本、琉球、菲律賓。
也就是說,在美國的防禦圈內,並不包括韓國,因此史達林認為,朝鮮發動同一戰爭後,美國也不會幹涉朝鮮半島。而且,史達林還曾在蘇聯間諜的口中,進一步證實了美國不重視韓國,將不會介入朝鮮半島紛爭的情報。
史達林
不與美國直接爆發衝突,是史達林針對朝鮮問題的最基本立場。所以,在確信美國不會插手朝鮮半島問題之後,史達林終於放下心中大石,決定支持北朝鮮,實現北朝鮮控制下的半島統一。
第五,朝鮮武力比韓國更強大,擁有統一朝鮮半島的實力,是史達林支持朝鮮的又一原因。提出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之後,北朝鮮一直在竭盡全力加強朝鮮人民軍的武裝。
朝鮮通過資金購買、向蘇聯貸款、以貨易貨等多種方式,從蘇聯獲得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當時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之先進,就連身經百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都無法比擬。
所以,在蘇聯的扶持和幫助之下,當時的北朝鮮建立了一支人數超過15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海陸空齊全的武裝力量。這支武裝力量對比人心渙散、訓練不足且人心惶惶的韓國國防軍,佔據了全面優勢。
韓戰
不僅如此,當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內部有大量朝鮮籍的將士,應朝鮮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幫助北朝鮮防禦韓國可能的進攻,毛主席還同意了第四野三個朝鮮師先後返回朝鮮。
而這些身經百戰的解放軍朝鮮籍將士,極大地增強了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經驗。據統計,先後從中國返回朝鮮的解放軍戰士,在5萬到7萬人之間。
因此,有經驗豐富的原解放軍將士為骨幹,有來自蘇聯的先進武器裝備,又有4000名深入到連隊的蘇聯軍事顧問的手把手教,到1950年時,朝鮮人民軍已經具備了對於朝韓國軍隊的壓倒性優勢。
而這也正是韓戰爆發之後,朝鮮人民軍能夠勢如破竹、一度佔領朝鮮半島90%以上領土的重要原因。
韓戰初期
第六,也與韓國咄咄逼人的北伐威脅有關。韓國自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成立之後,內部的混亂和紛爭就從未見完全消失,一直到1950年,韓國民眾的示威和暴亂、軍隊的譁變、黨派的內鬥就從未停止。
包括美國一手扶持的韓國總統李承晚,也在內部的激烈紛爭之中總統之位搖搖欲墜。然而,也許為了挑起戰爭保住總統寶座,也許打腫臉充胖子,也許只是單純的狂妄,雖然韓國內部問題諸多,但是,包括李承晚在內的韓國高官們對於北伐朝鮮的卻十分熱衷。
李承晚屢屢發出了要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言行。而且,韓國的高官政要們絕不僅僅只是放空炮,在朝韓邊界三八線附近,雙方爆發的軍事衝突數不勝數。
在這種局面之下,任何一個稍有清醒認識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朝鮮半島必有一戰。精明如史達林,對於這一點更是心知肚明,既然朝鮮半島早晚發生軍事衝突,既然韓國如此咄咄逼人,與其被動防禦,還不如支持北朝鮮,先下手為強。
史達林
正是種種原因作用之下,1950年1月,史達林一改之前的態度,轉而支持北朝鮮武力統一半島的計劃,並開始在資金、技術、武器裝備、人員等諸多方面給予北朝鮮大力支持。而這也最終釀成了韓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