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黎明時分,人民軍在炮火的掩護下,越過三八線,歷時三年的韓戰爆發。中、美、蘇等十幾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使之擴大成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
△ 人民軍攻勢(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
七十年過後,關於這場戰爭的具體起因是什麼?依舊莫衷一是,眾說紛紜。
爭議的焦點,在於史達林為什麼同意人民軍越過三八線。這是韓戰爆發的關鍵,也是研究者長期尋找的謎底。
據解密的蘇聯檔案披露,從1949年3月起,史達林多次否決了朝方的南下提議,理由是時機不成熟,擔心引來美國的幹預。
1950年春,史達林一改初衷,同意人民軍南下。
由二戰中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蘇軍將領組成的顧問小組,迅速幫助朝方完成了進攻計劃。
圍繞史達林為何改變了主意,主要有四種說法。
誤判說
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迪安 · 艾奇遜在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講,把韓國排除在美國的太平洋防禦範圍之外。
△ 美國國務卿迪安 · 艾奇遜
1952年當選美國總統的艾森豪指責說:艾奇遜的演講,給韓戰爆發開了一道名副其實的「綠燈」 。
主流觀點認為,艾奇遜的演講,給人一種戰略模稜兩可和美國不作為的印象,是美國外交和戰略史上最令人遺憾的政策聲明之一。艾奇遜發出的信息,加上蘇聯當時破譯了美國駐莫斯科大史館的通訊密碼,使史達林確信,韓國對美國來說價值很小,是可以犧牲的。史達林由此放行人民軍南下,作出了重大戰略誤判。
△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
艾奇遜後來一直在為這次聲名狼藉的演講進行痛苦的辯護。
他的有些辯護是拙劣的,比如:「我也沒有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納入防禦圈。」
有些辯護是有道理的:就在演講之後,1950年1月26日,華盛頓與漢城籤署了共同防禦條約,這是史達林不能忽視的。
上當說
持這種觀點的,以韓國學者為多。
他們認為,蘇聯解體後,艾奇遜的演講甚至沒有在蘇聯的解密文件中被提及。相反,大量的備忘錄、信件和電報,顯示了朝方如何巧妙地誘導他的盟友史達林。
在這過程中,朝方領導人顯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他成功說服史達林,人民軍將在美國幹預之前取得完全勝利。美國即使想採取行動拯救韓國,結果也都是一樣的。
史達林經不住朝方的軟磨硬泡,於是同意了人民軍南下。
軍港說
這種說法是我國著名學者沈志華提出的。
沈志華認為,《雅爾達協定》使蘇聯獲取了在東北的特殊利益,包括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
△ 1945年2月,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在雅爾達會議上
1950年2月14日籤訂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卻讓蘇方控制的旅順港得而復失。
他認為:「史達林很可能是出於對中蘇有關東北權益的協定不滿,為了保證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蘇聯在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才同意人民軍的進攻計劃的。」
這種說法,認為史達林意圖獲得韓國釜山和仁川港,作為旅順港的替代,這是對史達林心理的揣測和想像,缺乏證據,帶有演義性質。
陰謀說
1950年8月27日,史達林給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一封電報,給韓戰的起因提供了一個新的說法。
韓戰爆發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哥特瓦爾德以不滿的口氣發電詢問史達林,蘇聯為何棄權和不行使否決權,使安理會通過了組建「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的決議,讓西方獲得了主動權?
△ 社會主義陣營
在這份解密的電文中,史達林這樣答覆哥特瓦爾德:
他抵制聯合國安理會的目的之一,是「給美國一個自由的手段,讓其有機會利用安理會多數席位犯下更多愚蠢的行為,讓公眾輿論看到美國的真面目。」
史達林對韓戰持積極態度,並滿意地向哥特瓦爾德解釋說: 」 美國正在揮霍其軍事威望和道德權威,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此外,很明顯,美國目前正在遠東地區分散注意力。這難道不會給我們在全球力量平衡中帶來優勢嗎?毫無疑問,確實如此。」
他認為,「把中國拉入爭取朝鮮自由和自身獨立的鬥爭中「,不僅會在亞洲的衝突中束縛美國,而且會削弱美國的整體地位和影響力。
史達林強調,由於中國在韓戰中拖住美國,這將「提供必要的時間來加強歐洲的社會主義「。
△ 史達林
有人認為,這是史達林在為他的戰略誤判進行辯護。但1950年8月27日,人民軍還處於攻勢中,韓軍和「聯合國軍「被包圍在「釜山防禦圈」之內,史達林似乎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行動辯護。
結語
以上歸納了種種說法,各有理由。
通常來說,一國做出的重大決策,大多是出於其國家利益和地緣戰略等因素的綜合考量。至於哪種說法更接近真相,各人自有評判。
從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韓戰的起因,跟中國毫無瓜葛。
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不願意看到朝鮮半島的內亂,更不想火中取慄。
但是,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
△ 抗美援朝
當有人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時,我們勇敢面對,冷靜應付,眾志成城,化危為機,打出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立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