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的起因,有四種說法,哪種更接近真相?

2020-12-10 歷史逆時針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黎明時分,人民軍在炮火的掩護下,越過三八線,歷時三年的韓戰爆發。中、美、蘇等十幾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使之擴大成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

△ 人民軍攻勢(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

七十年過後,關於這場戰爭的具體起因是什麼?依舊莫衷一是,眾說紛紜。

爭議的焦點,在於史達林為什麼同意人民軍越過三八線。這是韓戰爆發的關鍵,也是研究者長期尋找的謎底。

據解密的蘇聯檔案披露,從1949年3月起,史達林多次否決了朝方的南下提議,理由是時機不成熟,擔心引來美國的幹預。

1950年春,史達林一改初衷,同意人民軍南下。

由二戰中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蘇軍將領組成的顧問小組,迅速幫助朝方完成了進攻計劃。

圍繞史達林為何改變了主意,主要有四種說法。

誤判說

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迪安 · 艾奇遜在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講,把韓國排除在美國的太平洋防禦範圍之外。

△ 美國國務卿迪安 · 艾奇遜

1952年當選美國總統的艾森豪指責說:艾奇遜的演講,給韓戰爆發開了一道名副其實的「綠燈」 。

主流觀點認為,艾奇遜的演講,給人一種戰略模稜兩可和美國不作為的印象,是美國外交和戰略史上最令人遺憾的政策聲明之一。艾奇遜發出的信息,加上蘇聯當時破譯了美國駐莫斯科大史館的通訊密碼,使史達林確信,韓國對美國來說價值很小,是可以犧牲的。史達林由此放行人民軍南下,作出了重大戰略誤判。

△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

艾奇遜後來一直在為這次聲名狼藉的演講進行痛苦的辯護。

他的有些辯護是拙劣的,比如:「我也沒有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納入防禦圈。」

有些辯護是有道理的:就在演講之後,1950年1月26日,華盛頓與漢城籤署了共同防禦條約,這是史達林不能忽視的。

上當說

持這種觀點的,以韓國學者為多。

他們認為,蘇聯解體後,艾奇遜的演講甚至沒有在蘇聯的解密文件中被提及。相反,大量的備忘錄、信件和電報,顯示了朝方如何巧妙地誘導他的盟友史達林。

在這過程中,朝方領導人顯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他成功說服史達林,人民軍將在美國幹預之前取得完全勝利。美國即使想採取行動拯救韓國,結果也都是一樣的。

史達林經不住朝方的軟磨硬泡,於是同意了人民軍南下。

軍港說

這種說法是我國著名學者沈志華提出的。

沈志華認為,《雅爾達協定》使蘇聯獲取了在東北的特殊利益,包括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

△ 1945年2月,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在雅爾達會議上

1950年2月14日籤訂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卻讓蘇方控制的旅順港得而復失。

他認為:「史達林很可能是出於對中蘇有關東北權益的協定不滿,為了保證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蘇聯在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才同意人民軍的進攻計劃的。」

這種說法,認為史達林意圖獲得韓國釜山和仁川港,作為旅順港的替代,這是對史達林心理的揣測和想像,缺乏證據,帶有演義性質。

陰謀說

1950年8月27日,史達林給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一封電報,給韓戰的起因提供了一個新的說法。

韓戰爆發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哥特瓦爾德以不滿的口氣發電詢問史達林,蘇聯為何棄權和不行使否決權,使安理會通過了組建「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的決議,讓西方獲得了主動權?

△ 社會主義陣營

在這份解密的電文中,史達林這樣答覆哥特瓦爾德:

他抵制聯合國安理會的目的之一,是「給美國一個自由的手段,讓其有機會利用安理會多數席位犯下更多愚蠢的行為,讓公眾輿論看到美國的真面目。」

史達林對韓戰持積極態度,並滿意地向哥特瓦爾德解釋說: 」 美國正在揮霍其軍事威望和道德權威,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此外,很明顯,美國目前正在遠東地區分散注意力。這難道不會給我們在全球力量平衡中帶來優勢嗎?毫無疑問,確實如此。」

他認為,「把中國拉入爭取朝鮮自由和自身獨立的鬥爭中「,不僅會在亞洲的衝突中束縛美國,而且會削弱美國的整體地位和影響力。

史達林強調,由於中國在韓戰中拖住美國,這將「提供必要的時間來加強歐洲的社會主義「。

△ 史達林

有人認為,這是史達林在為他的戰略誤判進行辯護。但1950年8月27日,人民軍還處於攻勢中,韓軍和「聯合國軍「被包圍在「釜山防禦圈」之內,史達林似乎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行動辯護。

結語

以上歸納了種種說法,各有理由。

通常來說,一國做出的重大決策,大多是出於其國家利益和地緣戰略等因素的綜合考量。至於哪種說法更接近真相,各人自有評判。

從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韓戰的起因,跟中國毫無瓜葛。

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不願意看到朝鮮半島的內亂,更不想火中取慄。

但是,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

△ 抗美援朝

當有人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時,我們勇敢面對,冷靜應付,眾志成城,化危為機,打出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立國之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真相?韓戰期間的大屠殺
    它也重新調查了朝鮮及地方共產党進行的殺伐(這是戰爭停止以來,不斷宣傳的案例)。朝鮮半島從南非的真相與和解進程中找到了重要的模板。有證據顯示,溫寧頓在1950年戰爭打得最激烈時說的話,比起艾普曼和黑斯廷斯憑藉機密文件和事後觀察所寫的東西,更符合事實。7月2日的美國陸軍情報中把有關韓國國家警察在大田「逮捕所有的共產黨,並於城郊處決他們」的一則報告,評為「可能屬實」。
  • 實拍首爾的韓戰紀念館,韓國人記錄韓戰的起因,和我們記錄的完全不同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上個世紀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那場戰爭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今天世界政治和軍事格局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韓戰
    第一,韓戰的起因 在我們的歷史記載中,韓戰講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志願軍馳援朝鮮,將美國軍隊趕出三八線,成功避免了美國對我國的侵略,保衛了祖國。實際上僅僅只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但是對於韓戰的詳細起因並沒有太多介紹。
  • 汽艇專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讀後感
    最近讀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約瑟夫.古爾登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一書,考慮到韓戰中中國軍民巨大的犧牲以及後續結果對於東北亞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順手寫篇讀後感,供大家討論。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通過對四種競爭性真相的細緻描述,為我們展示了誤導者如何肢解、扭曲、掩蓋真相,以及倡導者如何利用競爭性真相證明觀點、凝聚人心。
  • 中美將士傷亡比7:1---你所不知道的韓戰真相
    韓戰結束幾十年後,世人才知道了戰爭的真相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韓戰的出版物不斷增多,中國方面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中記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卷冊、軍事科學院編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國防大學編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等很多「正史」,有《彭德懷自述》以及眾多志願軍將領的傳記和戰爭回憶錄(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韋傑將軍去世前關於180師那些令人心碎的談話
  • 社評:無論起因是什麼,朝鮮都做過了頭
    朝鮮官方昨天呼籲在韓國的所有外國人和外國機構制定疏散方案,稱「不希望戰時誤傷」。另據國際媒體報導,朝鮮近日將試射「舞水端」新型中程彈道飛彈。甚至有韓國媒體稱,朝鮮在準備第四次核試爆。朝鮮政權在使勁跺腳、敲鑼,震動了世界。儘管絕大多數分析都認為半島爆發新的戰爭「不可能」,但對戰爭危險的密集議論已經開始衝擊東北亞局勢。
  • 韓戰給美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戰爭電影從來不敢涉足朝鮮
    ,是電影界的禁忌,這就是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打垮了美帝國主義的威風的韓戰。不光是美國的電影界,在美國的文藝界、歷史界、政治界從來沒有人敢主動將韓戰這個話題擺到桌面上。在美國,這場戰爭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如果你問一個普通美國人他們對韓戰的看法,他們反而會反問你,美國真的打過這樣一場戰爭嗎?
  • 韓戰與中國崛起
    中國被邀參加這兩次會議,在事實上打破了美國對新中國的外交封鎖,確立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而這一切又都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確定的。由此,中國參與朝戰的結果是「雙贏」:既贏了美國,也贏了蘇聯。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的不僅是道義——在1954年、1955年的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蘇美比較,更有豐厚的地緣政治利益。
  • 韓戰
    韓戰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韓戰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
  • 韓戰70年:是「噩夢」還是夢已驚醒?
    對居住在紐約曼哈頓島哈雷姆區的美國退休國會議員查爾斯·蘭格爾來說,70年前發生在東北亞朝鮮半島的那場殘酷的戰爭,變成了他一生「醒著的噩夢」,他試圖掙脫,但無論如何總被噩夢所困擾。鑑往知來,讓蘭格爾明白了很多,不過,也因此他無法理解:美國為什麼要不斷地發動戰爭?他更詛咒那些依然在狂妄地叫囂要對他國發動戰爭的瘋子。
  • 韓戰時期朝鮮人民軍老照片:曾被美國打的狼狽不堪,難得一見
    在韓戰爆發前蘇聯曾經給北朝鮮遺留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二戰結束後美蘇曾經各佔據半島南北,這些裝備都是和美軍共同佔領朝鮮時蘇軍自身的武器,可以說都是一手裝備。 【訓練中的朝鮮士兵】韓戰爆發前蘇軍同樣給朝鮮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80架新型戰鬥機飛進了朝鮮,這其中有70架攻擊轟炸機、40架雅克戰鬥機,這些飛機連當時的中國都沒有。
  • 韓戰期間,史達林做了什麼?為何說戰爭因他而起?
    韓戰是由朝鮮主動發起的全國統一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中的幕後操縱者卻是蘇聯,這又是為何呢?而金日成不告訴中國領導人,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用不著,畢竟新中國才剛剛成立,可能新中國此時的實力還不如朝鮮,而且他已經有了蘇聯的援助,不需要新中國的援助了,另一方面是史達林不讓他告訴中國的領導人,如果他因此而惹怒了史達林,史達林不再支持他武力統一全國,那他的政治追求將不能實現,是得不償失的。
  • 韓戰:有多少韓國平民遭美國大兵屠殺,這就是美國自詡的民主
    1950年7月,韓戰爆發初期,美軍王牌部隊美國陸軍第25輕步兵師,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老根裡慘案」。1950年7月26日,第25師與友鄰的美國第1騎兵師藉口「朝鮮軍人可能混入難民隊伍滲透南方」,用機關槍掃射了一群正在韓國忠清北道永同郡老根裡村,老根裡鐵路橋下躲避戰火的韓國平民,當場300多人罹難。
  • 《韓戰》:美國人口中「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在這場歷時三年多的戰爭中,美國把自己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和海軍的近半數投入到朝鮮戰場上,並且運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但最終依然沒能贏得勝利。而韓戰的最終結果也正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將軍所說:「這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 納蘭容若的死因一直是爭論的話題,究竟哪種說法最正確
    對於納蘭容若的死,總共有四種說法,有天花說,有被害說,有寒疾說,有自殺說。這四種說法每一種說法都似乎有各自的依據,都各自有推翻其他說法的論據。先說被害說,這源於以朝鮮使臣發回朝鮮的別單,大致就說康熙因嫉妒納蘭容若才華把他殺了(也有說是被康熙逼得自殺了),據說出自《李朝實錄》。這種說法其實有些牽強,納蘭是有才華,康熙也甚為得意他,無論南巡北上,都把這位少年的夥伴帶在身邊。康熙是賞識,容若是尊敬。如果不是少年情誼,以容若的淡泊名利的個性,也根本不可能留在康熙的身邊。
  • 韓戰:哥倫比亞為虎作倀敗有應得
    為此,戈麥斯·卡斯楚於1950年9月6日宣布,將派遣一艘護衛艦到朝鮮半島;又於11月14日宣布,將派遣一個完整的步兵營赴朝作戰,但由於美軍隨後宣布將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可能不等哥倫比亞的軍艦和士兵趕到萬裡之外的朝鮮,戰爭就已經結束了,所以他只說不做,被外界視為口頭出兵。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明、日雙方在碧蹄館之戰中實際投入的兵力與傷亡程度,一直是充滿爭議的話題,長久以來懸而未決,沒有定論。據筆者多年來的整理和統計,明、日雙方在此戰中出動的兵力以及傷亡人數,在明、日、朝三國史料中,存在眾多說法。
  • 關於「韓戰」,我們知道的一樣嗎?
    先補充一點點歷史,朝鮮半島自古有過很多小國家,大約在相當於中國的隋朝時期,朝鮮半島主要有三個國家: 新羅/ 百濟/ 高句麗,大約在唐朝年間,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後來稱為高麗王朝,雖然此後也有朝代更替,但直到二戰前都是統一的國家。二戰日本侵略朝鮮以後,整個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之後日本依託朝鮮半島進軍中國東北。
  • 韓戰的米格走廊
    韓戰的米格走廊 1945年8月9日,盟軍第一次提出了三八線的規定,指的是將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美國跟蘇聯對日本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而後日本投降,隨之這條三八線成了韓國跟朝鮮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