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將士傷亡比7:1---你所不知道的韓戰真相

2020-12-15 搜狐網
  編者按,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從戰爭爆發到此時,經歷了三年一月又兩天的時間。

  半個世紀前的韓戰,中國在鄰國危難之時不顧自身困難,毅然出兵馳援,鏖戰三年把世界頭號強國打回到「三八線「以南。這對中國的意義就等於勝利。這種意義在今日仍然煥發出不滅的光彩。

  為了紀念48年前的停戰之日,千龍軍事頻道今日在「精彩推薦」欄目中為網友奉獻5篇文章,同時敬告廣大網友,可以隨時點擊千龍軍事頻道首頁「抗美援朝50周年紀念」專欄,那裡的內容絕不會令您失望。讓我們共同追憶往昔,緬懷先烈。

  韓戰結束幾十年後,世人才知道了戰爭的真相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韓戰的出版物不斷增多,中國方面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中記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卷冊、軍事科學院編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國防大學編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等很多「正史」,有《彭德懷自述》以及眾多志願軍將領的傳記和戰爭回憶錄(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韋傑將軍去世前關於180師那些令人心碎的談話),還有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史料中的有關內容。朝鮮方面也有一些戰爭史出版,還有金日成這一時期的著作。

  韓國也出版了不少史書,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多卷本《韓國戰爭史》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中國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曾出版此書的中譯本,不過這個中譯本非常不負責任地刪去了原書中仁川登陸、第五次戰役等重要內容,且錯譯、誤譯、錯日期、錯地名和錯別字極多。美國方面的著作是最多的,從正式的歷史書到學者的研究著作,從麥克阿瑟、李奇微等美軍統帥的回憶錄到很多記者和普通士兵的記述。另外還有其他國家參與者或旁觀者的大量著作。這些書的編著者站在各自的立場寫出各自的歷史,有共同的事實、有真知灼見,也難免有偏見和曲解。多讀幾本,不用太多的分析和判斷,韓戰的真實圖景就已相當清晰。

  這場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絕大多數史書都肯定了共同的事實。史料表明,韓戰的爆發對後來深涉其中的中國和美國領導人都是沒有預料的突發事件。1950年的中國正在進行全國範圍的土地改革,並在復員部隊,準備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國對朝鮮半島沒有任何企圖,中國不願意、也沒有足夠實力與美國打仗。美國在作出參戰的重大決策之前沒有召集會議進行辯論,沒有通過立法程序慎重批准。李奇微說,美軍在預警時間甚至還不到一周的情況下便倉卒參戰,捲入到一場在地球另一邊,令美國人民既不理解又感覺不到的戰爭中去了。

  仁川登陸的成功和這之後朝鮮人民軍的失敗,使驕狂的麥克阿瑟指揮軍隊越過了三八線。就是在這種時候,美國政府也一再指示麥克阿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攻擊中國東北的目標,美國政府不準備讓美國與共產黨中國打一場大戰,打大仗會妨礙戰略重點——歐洲的防務,而且可能會導致蘇聯的介入。考慮到美國的長遠利益,一些美國政府的顧問認為,中國的共產主義是不能以武力去戰勝的,只有當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中國的最大利益並不再屈從於蘇聯的聯盟,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這要等待很長的時間。

  面對麥克阿瑟的大軍壓境,想到美國支持蔣介石的往事,剛剛奪取全國政權的毛澤東不能不有「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之感。加之蘇聯領導人的一再鼓動和提供無償援助的許諾(這些許諾後來沒有實現),毛澤東終於下決心派大部隊赴朝作戰。就是在決心已定的情況下,毛澤東仍有顧慮,他在給史達林的電報中說:「我們認為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歸於破壞,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對我們不滿(他們很怕戰爭)。」(引自(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也有反對中國參戰的意見,反對者陳述了各種理由,是毛澤東否定了不同意見(見《彭德懷自述》)。

  而從現在解密的聯合國和美國檔案得知,聯合國、美國和其西方盟國並沒有準備與中國作戰,並且在努力防止這樣的戰爭發生。戰爭對中國並不是迫在眉睫。

  現在出版的多數韓戰的書籍也不再迴避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之後的轉移作戰中志願軍第60軍第180師的失敗。志願軍在沒有制空權、武器裝備和機動能力與對手有巨大差距的情況下作戰已非常不易,但從上到下總想跟當年打國民黨一樣一舉殲滅美軍一個甚至幾個整師。出於這樣的願望,第五次戰役戰線過長,協調不利,再有上級作戰單位戰場指揮失當,使擔負運送大量傷員的180師陷入重圍,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作為最高決策者的毛澤東也意識到:「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士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1951年5月26g給彭德懷的電報,引自《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二冊)。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部分180師官兵突出包圍,歷盡艱辛,回到自己一方,卻承擔了「打敗仗」的責任,受到幾十年不公正的對待。有的史書也閉口不談上級的責任,只把這次失敗歸結為「第180師主要指揮員猶豫動搖」。

  作為180師的直接上級,當時任60軍軍長的韋傑將軍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約請軍事科學和軍事史研究者談了自己了解的真實情況和對歷史負責的見解。可以把自己的功過毀譽置於不顧,但不能無顏於九泉之下的烈士,不能愧對曾一同出生人死的戰友,韋傑是值得祟敬的;浴血奮戰後又承受歷史重壓的180師官兵也同樣讓人崇敬。

  三年零一個月的韓戰結束時,朝鮮北南雙方的分界線略有變化,但基本維持了戰爭開始前的格局。戰爭使分界線南北有上千萬人妻離子散,雙方的緊張對峙一直延續至今。這場戰爭中死傷了幾百萬朝鮮平民,各方作戰人員比較可靠的傷亡數字是:美國14.2萬、南朝鮮30萬、北朝鮮約52萬、中國90萬。

  戰爭中最可歌可泣不是統帥、將軍,而是獻出了血肉之軀的普通軍人。中國在韓戰中的全部戰爭費用多達100億美元。中國人流了很多血,損失了很多財產,雖然通過戰爭鞏固了新政權,但客觀的外國史家都認為戰爭的消極影響要多得多。由於蘇聯代表有意退出,使一些不利於中國的提案在聯合國得以通過,中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達二十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韓戰之前,美國在臺灣島和臺灣海峽沒有軍隊。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0年1月5日發表的聲明中曾明確表示,美國無意保護臺灣島上中國國民黨人的殘餘力量。國務卿艾奇遜也把臺灣劃在美國在亞洲的防禦線之外。

  戰爭爆發後,美國改變了戰略方針,由於美國第七艦隊插手,使中國無限期延緩了統一臺灣的目標(有材料說蔣介石得知韓戰爆發時欣喜若狂,不亞於當年聽說日本人炸了珍珠港)。

  蘇聯領導人支持中國出兵朝鮮,希望中國人和美國人打下去(如果不是史達林1953年3月去世,戰爭可能還不會在這一年停下來),卻沒給中國無償援助,給的東西都沒少要錢。中國1950年後借了蘇聯13.4億美元,其中多數用於購買韓戰需要的軍用物資。蘇聯賣給中國的卻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剩下的舊武器(這也是後來中蘇交惡的原因之一)。韓戰結束後,中國人勒緊褲帶連本帶利還了好多年債,就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很多中國人吃不上飯的日子,中國還在用糧食、豬肉、雞蛋等食品還蘇聯老槍舊炮的錢。美國人都看明白了:克裡姆林宮感到最高興的,莫過於擴大韓戰,把紅色中國也包括在內,而蘇聯在這場衝突中,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不投入一兵一卒。(奧馬爾·布雷德利語)最簡單的道理是:三個大國中的兩個打得不可開交,得利者肯定是袖手旁觀的另一個。

  韓戰使美國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亞洲的投資大部分投在了曰本,日本在韓戰期間利用生產軍需品大發其財,迅速恢復了在二戰中崩潰了的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日本歷史學家中烏嶺雄撰寫的「韓戰」一節中說:「韓戰是一場有國際背景的內戰,它反映了現代朝鮮人民悲苦的歷史。一方面,它固化了這個國家的分裂狀態;另一方面,它支配了戰後亞洲的國際環境。由於這個緣故,它可以被看成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美國人認為,韓戰是美國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中國都做對了嗎?中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中國人是不是應該對這場過去的戰爭有新的思考,從經驗教訓中得出正確的認識,以恰當應對世界未來的挑戰。讀歷史不是輕鬆地看小說聽故事,而是對生命和鮮血的沉重思考,沒有歷史的思考,付出的將會是現實的慘痛代價。

  戰爭史是記錄政治家、外交官和元帥將軍們功過得失的歷史,更是成千上萬普通軍人和百姓血肉寫成的歷史。我讀戰爭史是想知道戰爭為什麼發生,只有人們都知道戰爭為什麼發生才能防止戰爭。我崇敬那些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戰死疆場的人們,我也為那些對戰爭真相併不清楚便死於戰場的人們感到深深的悲哀。

相關焦點

  • 汽艇專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讀後感
    最近讀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約瑟夫.古爾登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一書,考慮到韓戰中中國軍民巨大的犧牲以及後續結果對於東北亞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順手寫篇讀後感,供大家討論。
  • 韓戰給美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戰爭電影從來不敢涉足朝鮮
    不光是美國的電影界,在美國的文藝界、歷史界、政治界從來沒有人敢主動將韓戰這個話題擺到桌面上。在美國,這場戰爭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如果你問一個普通美國人他們對韓戰的看法,他們反而會反問你,美國真的打過這樣一場戰爭嗎?
  • 彭德懷在韓戰中犯的最嚴重錯誤:自損十萬將士
    這次戰役打了87天,李奇微以傷亡78,000人的代價,向北推進了100餘公裡,他不得不沮喪地承認:「主要目的在於俘虜和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繳獲摧毀其武器裝備。從這種意義上說,這次作戰沒有獲得完全成功。」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也損失不小,總計傷亡53,000餘人,從入朝開始就一個接一個硬仗打下來的38、39、40、42軍4個軍退至朝鮮北部後方休整,50、66軍回國休整。
  • 什麼是真相?韓戰期間的大屠殺
    它也重新調查了朝鮮及地方共產党進行的殺伐(這是戰爭停止以來,不斷宣傳的案例)。朝鮮半島從南非的真相與和解進程中找到了重要的模板。有證據顯示,溫寧頓在1950年戰爭打得最激烈時說的話,比起艾普曼和黑斯廷斯憑藉機密文件和事後觀察所寫的東西,更符合事實。7月2日的美國陸軍情報中把有關韓國國家警察在大田「逮捕所有的共產黨,並於城郊處決他們」的一則報告,評為「可能屬實」。
  • 韓戰:紐西蘭軍輔助部隊難逃傷亡
    弗雷澤認為「北朝鮮只不過是蘇聯在半島佔領期間它自身權力轉移的一個產物罷了。」另一位紐西蘭代表團官員福斯·沙內漢(Foss Shanahan)則斷言:「目前朝鮮半島糟糕透頂的局勢是北朝鮮政府不妥協的產物,美國已經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與聯合國大會各國進行合作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在蘇聯政府拒絕與聯合國大會合作的情況下付諸東流。
  • 韓戰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霸權與李承晚的狂妄
    雖說二戰反法西斯戰線是正義的,但是這次會議的很多內容卻是充斥著強權主義的不光彩的,其中朝鮮就在他們討論遠東問題的範疇之內。 現在的韓國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但是二戰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的態度也是有所變化的。 因為在太平洋戰場經受了重大的傷亡,所以為了減少傷亡美國之前是打算讓蘇聯獨自去佔領朝鮮。
  • 韓戰誰勝誰負的評論
    「這次失敗---是美國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失敗……在朝鮮的這次失敗是不能補救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此為「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 西點軍校評論:中美兩軍的戰鬥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單從地理上講,始於鴨綠江而終於三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
  • 韓戰70年:是「噩夢」還是夢已驚醒?
    教訓無疑有各種各樣,但對人類而言,最沉重的教訓莫過於戰爭,因為它與天災和瘟疫不同,屬於人禍。對居住在紐約曼哈頓島哈雷姆區的美國退休國會議員查爾斯·蘭格爾來說,70年前發生在東北亞朝鮮半島的那場殘酷的戰爭,變成了他一生「醒著的噩夢」,他試圖掙脫,但無論如何總被噩夢所困擾。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韓戰
    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詳細聊聊韓戰中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以及離美國歷史關於韓戰的紀錄。在美國的意識形態中,關於韓戰,他們是勝利者,他們僅僅是敗給了中國志願軍。 雖然美國這樣分開來看並沒有什麼錯,但最終的結果就是,1953年7月,中國和美國雙方籤訂《朝鮮停戰協議》,美國從此不能越過三八線,1958年,中國志願軍全部撤回了中國境內。
  • 《韓戰》:美國人口中「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在這場歷時三年多的戰爭中,美國把自己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和海軍的近半數投入到朝鮮戰場上,並且運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但最終依然沒能贏得勝利。而韓戰的最終結果也正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將軍所說:「這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明、日雙方在碧蹄館之戰中實際投入的兵力與傷亡程度,一直是充滿爭議的話題,長久以來懸而未決,沒有定論。據筆者多年來的整理和統計,明、日雙方在此戰中出動的兵力以及傷亡人數,在明、日、朝三國史料中,存在眾多說法。
  • 新化社會各界祭奠抗敵傷亡榮譽將士
    新化縣委書記胡忠威發表致辭  紅網新化站9月2日訊(分站記者 伍薈雙)9月2日上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前夕,新化縣社會各界在獅子山公園抗敵傷亡榮譽將士公墓陵園隆重舉行祭奠活動
  • 砥平裡之戰,志願軍和敵軍傷亡比真有「100比1」嗎?
    引用上述軍科院的資料,當晚發起進攻的6個團兵力為1萬。那麼8個團的總兵力應當是超過1萬的。而在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所著的《頗具爭議的砥平裡之戰》(此文現已被中國知網收錄)中,則寫道:「是役,我軍以8個團(不足6000人)的兵力圍攻美軍……」兩者在志願軍總人數上出現了明顯的不一致。那麼,這是因為一方記載錯誤?還是因為統計方法不一樣而造成的差異?
  • 中美兩國給出的數字為何相差懸殊?
    氣壯山河的抗美援朝戰爭,最終以志願軍的勝利宣布告終,這場戰爭也成為美國自二戰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然而,雖然傷亡慘重毋庸置疑,但是,對於具體傷亡數字,中美雙方卻有著巨大的分歧。
  • 勇猛善戰還是不堪一擊,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勇猛善戰還是不堪一擊,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韓戰,將世界三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捲入了戰爭,蘇聯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一直在背後給中國和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美國也知道蘇聯在背後捅刀子,但是看破不說破,既然你背後搞小動作,那麼我召開聯合國會議,派人直接參戰朝鮮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句,任何國家所有的政治行為和軍事行為都是建立在本國利益之上的
  • 韓戰對美國人的影響有多大?直到現在都尊重中國軍人
    就連麥克阿瑟也低下了他那高傲的頭,在他生前所撰的回憶錄中寫道: 中國人介入戰爭後,美國軍隊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大對手。所以說韓戰讓美國人不僅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更讓美國人重新認識了自己,那就是,美國不是不可戰勝的,你科技發達又怎樣?你武器裝備先進又怎樣?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上個世紀的韓戰中,我國為了支援朝鮮成立了志願軍,當時的中華青年和將士們都熱血沸騰,想要投身於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中。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
  • 關於「韓戰」,我們知道的一樣嗎?
    後來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又陸陸續續讀了很多美國人韓國人以及海外華人寫的韓戰歷史,結果發現有些地方跟過去的認知是有所不同的。這個興趣的產生,基於內心的兩個問題:1,朝鮮半島自500多年都是個統一的國家,為什麼會分裂成南北兩個朝鮮?2,南北朝鮮明明是親兄弟,同種同族同語言文字,為什麼要大打出手兵戎相見甚至真的親兄弟在戰場廝殺?
  • 韓戰,說是人海戰術贏的,你在侮辱美軍的智商
    竟然連有些學校的歷史老師也起鬨說,中國人贏得韓戰,就是靠韓戰上人不死,人海戰術贏得的戰爭。我們不想和有些人狡辯,因為說這樣話的人,是毫無歷史認知和軍事知識素養的人,更是是明顯缺失基本常識的人。我們來看一組美國和海外統計數據,上面說我國志願軍的傷亡人數大概36萬,大約有41萬戰損人數屬於非戰鬥減員。
  • 韓戰因何發生,我國為何會出兵?志願軍240萬,美國呢?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因為韓戰的爆發而發生的。中美兩國在這場戰爭當中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場二戰以後至今都影響深遠的戰爭,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戰爭的經過又是如何?第1批入朝鮮作戰的有四野下屬的十三兵團5個軍和華北野戰軍下屬的第二十兵團的1個軍,1950年11月第3野戰軍第九兵團開始進入朝鮮支援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第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和華北野戰軍第二十兵團相繼參戰。這樣我們在朝鮮方面共有5個兵團,240萬的志願軍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