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的戰爭電影一向拍的十分出色,而美國人也熱衷於戰爭電影,許多優秀的戰爭題材片《拯救大兵瑞恩》、《決戰中途島》、《血戰鋼鋸嶺》等等,不但反映出了美軍作戰能力的強大,也在電影中透露著作為勝利者的驕傲的姿態。
但是在美國的導演和編劇眼中,對有一場戰爭大多諱莫如深,是電影界的禁忌,這就是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打垮了美帝國主義的威風的韓戰。不光是美國的電影界,在美國的文藝界、歷史界、政治界從來沒有人敢主動將韓戰這個話題擺到桌面上。
在美國,這場戰爭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如果你問一個普通美國人他們對韓戰的看法,他們反而會反問你,美國真的打過這樣一場戰爭嗎?
對於美國人對韓戰的漠視態度,不是因為百戰百勝的美軍在朝鮮遭遇了失敗,美軍在越南遭遇的失敗要比朝鮮更加巨大,但是美國人對越戰的關注程度一向是很高的。歸根到底,韓戰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中國的認識,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認識。
一言以蔽之,韓戰改變了美國人,尤其是美軍的世界觀;同樣的,韓戰也改變了中國對待世界的態度和對中國自己的看法。
當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把日本人打得屁股尿流,被稱為東京「太上皇」的麥克阿瑟,在第二次戰役中一天之內潰敗二百多公裡,從朝鮮北部的雲田一路潰敗到了今天位於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讓這個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領略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實力。
在麥克阿瑟之後接替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將軍在籤署停戰協議時懷著極端複雜的心情說了這麼一段話:「朝鮮半島的戰爭,是我們美國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因而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任美國陸軍司令員……我感到一種痛苦。"
而與之相對的,彭德懷元帥在韓戰取得勝利之後感慨而又豪邁的說到:「韓戰的勝利,向全世界莊嚴宣告:那個西方殖民者只要在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統治一個國家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1950年底,志願軍發起了入朝參戰的第二次戰役——清長戰役。此次戰役中,美軍的飛機大炮傾瀉下來的彈雨,預示著這註定是一場不會輕易取得勝利的戰鬥,在一次又一次的攻堅、衝鋒、防禦中,我們的志願軍將士也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志願軍將士們依然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他們迎著槍林彈雨,將中國軍隊的潛能發揮到了極限,用著並不先進的武器裝備擊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
當1950年接近尾聲之時,清長戰役宣告結束,志願軍共殲敵3.6萬餘人,摧毀和繳獲各種的各種火炮、汽車、坦克與裝甲車不計其數。這一切戰果的取得,我們最可愛的志願軍將士們,功不可沒!
我們不得不承認,從立國以來從未打過敗仗的美軍,是一個強大的對手;但是我們更要清楚的意識到,堅強勇敢的中國人民,能夠迸發出一種怎樣偉大的力量。
此戰之後,志願軍收復了朝鮮的首都平壤,並將戰線推至"三八線"兩側,一舉扭轉處於危亡之中的朝鮮戰局,挽救了處於危難關頭的朝鮮。
今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七十周年,中國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百廢待興的中國,而我們卻依然面對著來自不同勢力的挑戰,遇到了一些困難。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回過頭去,看一看我們先輩戰鬥過的事跡,從中學習那種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來喚回我們血液深處的鬥志。
在這裡,我特別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我閱讀過的李峰先生的曠世巨著——《決戰朝鮮》,在之前所有描寫韓戰的書中,沒有任何作者像李峰先生一樣採用全局式的描寫來闡述這場戰爭。讀完之後不但對韓戰中的志願軍戰士們的愛國熱忱所感動,也會對當時的世界局勢有更深入的了解。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雖然我們目前面對著不小的挑戰和困難,但是我堅信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光榮勇敢的中國人民!
曾經戰勝過的對手,我們不怕再戰勝他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