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小時候學過一個詞,叫做襁褓,生了孩子之後,才知道這個詞所指的到底是什麼。
當初生寶寶,從產房出來之後,看到的就是包在襁褓裡的寶寶了,醫院給的這個包被,現在我還留著,雖然不算厚,但是也很柔軟舒服。
襁褓兩個字,指的就是包嬰兒的被子或者是毯子,襁指的是嬰兒的帶子,褓指的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後來這個詞就泛指未滿周歲的嬰兒。所以說,嬰兒和包被緊密聯繫在一起,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
不過襁褓這個詞偏文言,我們平時說的詞叫包被。
現在是冬天,這個時候生寶寶的寶媽,就正在經歷每天給寶寶包包被的階段。
除了夏天,基本上新生兒出生後的前幾周,都會用包被包裹著,這個階段,寶寶睡覺的時候,不用蓋被子,直接裹著包被就可以睡覺,誰來抱孩子,抱著整個包裹也更加安全,更加方便。
這樣不僅是為了保暖,而且是為了給寶寶還原子宮的感覺,讓寶寶感覺到安心,而且寶寶出生經常會有驚跳反應,襁褓的包裹,可以防止寶寶被自己的驚嚇反射幹擾。
有時候寶寶洗完澡或者換完尿片,哭的很厲害,這時候寶媽給孩子收拾好,包上包被,你就會發現,包的過程中寶寶很快就會安定下來,等你包好,他也就平靜了。
從子宮環境到外部環境,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光、聲音,包括呼吸方式都完全不同,就好像一個海洋生物,突然來到陸地一樣,他要重新適應一種生存方式。而且畢竟那是孩子生活了接近十個月的地方,所以他的腿如果不被包著,就還會自然的呈現那種在子宮中的狀態。
而且襁褓的包裹,還可以有效幫助寶寶緩解腸絞痛,所以自古流傳下來,不是沒有道理。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位醫生發布的視頻,她在為一個洗完澡的新生兒包包被,嫻熟的動作完美的示範了怎麼包孩子,新手媽媽們可以參考一下。
醫生給寶寶準備的是外包被,浴巾,三個毛巾。
1.先把這些東西一層一層鋪起來,外包被在最下層,然後放上浴巾,或者是柔軟的室內包被,然後放三條毛巾,一層比一層靠下。
2.然後把寶寶放上來,第一個毛巾在最下邊,調整到寶寶腰部以下,它要用來包寶寶的腿部;
3.再把寶寶的手手放下來,要包第二個毛巾,脖子處記得對摺一下,多餘的部分也是掖到身下;
4.第三個毛巾是放在最上面的,給寶寶包住腦袋,做成一個小帽子,很簡單,抓住毛巾的兩邊,從頭上裹下來,兩個邊放到寶寶身體兩側,毛巾自然會出現兩個斜線,然後把兩邊包到孩子胸前就可以;
5.然後是浴巾,浴巾也是要折一個帽子出來,或者是把最上面的角這下約15釐米,然後把一側包到孩子胸前,多餘的部分掖到身下,接著是把寶寶腳下的部分折上來,因為浴巾是方的,呈「方片」狀鋪在寶寶身下,頭部和腳部分別有多餘的面料,最後把另一側浴巾角折過來;
6.最後就是包外包被了,外包被和浴巾包法一樣,只不過外包被一般比較厚,也會單獨設計帽子,還包括一個帶子可以繫上,方便抱著孩子出院或者出門。
而包被的厚度和材質選擇,主要也是看具體情況,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孩子適合的包被不同,而且家裡的取暖方式不同,寶寶所需要的被子厚度也會不同。
寶寶出生後一定要有一個合適的室溫,而不能僅靠孩子穿衣或者包被來保暖,因為孩子需要經常換尿布,包被需要頻繁打開,如果室溫太低,容易刺激到寶寶,畢竟新生兒的體溫調節系統還不夠完善。
在包的過程中, 一定注意,不要包得太緊,如果包的太緊,容易導致髖關節發育不良。也不要包得太松,這樣起不到束縛的作用,包裹感比較差,而且寶寶腳部活動,包裹容易四散,散開後外面裹緊沒用,裡面會不舒服。
如何判斷包被鬆緊呢?
一般來說,包好以後,寶寶的胸口前面至少要留兩到三指,這樣的話衣物不會堵住寶寶的口和鼻,影響到寶寶的呼吸。
襁褓時期,寶寶最大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而媽媽給孩子最主要的關愛,也就是衣食住行這樣的護理細節上的注意,如何給新生兒包包被,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