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堅定文化自信,緊緊圍繞服務六盤水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辦學定位,從教育扶貧、精神扶貧、語言扶貧三個方面入手,開拓黨建扶貧工作新局面。
「扶志」也「扶智」——師生聚力多途徑助力教育扶貧
2016年7月16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系)暑期三下鄉「築夢」支教服務隊一行14名學生抵達了貴州省甕安縣渡江小學(又名:甕安縣留守兒童學校),開始了為期15天的支教生活。這也是教育科學學院首次組建大學生支教服務隊,利用暑假時間前往貴州省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支教服務內容包括留守兒童作業輔導,趣味英語、書法、繪畫、舞蹈、體育、聲樂等素質拓展活動。並在該校長和老師的支持下,面向全校學生及家長開展防洪、防災、法制宣講,受益群眾近500餘人。此外,在活動籌備過程中通過各種形式,為該校募集到了7000餘元的文具和體育器材。
2016年9月,在六盤水市市政府的號召下,為更好的服務本地區旅遊文化事業,繼續實施好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和高校農村單獨招生專項計劃,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渠道。藝術系音樂專業(2017年4月併入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開始興辦首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班。招生對象為六盤水市農村地區初中畢業生,學制五年,授課內容包括少數民族語言、聲樂、器樂、舞蹈等,就讀期間免除學雜費、住宿費,並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此項招生專項計劃持續了2屆,惠及60餘名學生及家庭。目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班的學子已經具備了一定專業技能,廣泛活躍在校內、校外的舞臺上。
2016級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班舞蹈表演《豐收時節》
2016級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班參演節目《烏蒙踏歌》
隨著全省扶貧工作逐漸進入攻堅階段,教育科學學院積極響應號召,在學校黨政的幫助和支持下,教育扶貧的規模也逐步擴大並向縱深推進,形成了覆蓋面更廣、形式更多樣,師生聚力多途徑開展教育扶貧的新局面。在教育扶貧過程中,堅持兩個導向,一是鄉村教師走出來,更多參與進修培訓;二是高校師生走進去,為貧困地區注入新鮮血液。
堅持鄉村教師走出來:更多參與進修培訓
2017年9月23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第一期「市校融合.送教下鄉」培訓班正式開班。來自水城縣玉舍鎮大田村舍戛學校的20名教師參加了培訓。
2018年12月15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第二期「市校融合 送教下鄉」培訓班正式開班。來自水城縣玉舍鎮木柯村木柯小學的24名教師參加了培訓。
2019年11月30日,由教育科學學院承辦的水城縣鄉村骨幹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班(第三期「市校融合.送教下鄉」培訓班)正式開班。來自水城縣中小學的60名鄉村骨幹教師參加了培訓。
高校師生走進去:為貧困地區注入新鮮血液
學院黨委分別於2018年9月送學院副院長楊磊、2019年1月送學院副書記管迪到大田村掛職鍛鍊一個月。他們按照駐村輪戰的班子成員要聚焦脫貧攻堅,帶領本村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幹部,在玉舍鎮黨委的統籌下,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整合工作力量和各類資源,深入宣傳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宣講中央、省、市、區脫貧攻堅政策措施,提高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率、對脫貧攻堅的滿意度。深入走訪調研貧困戶,精準掌握每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制定和落實「一戶一策」精準扶貧措施。全力打好「四場硬仗」、推進「六個攻堅」(三改三化),統籌推動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等精準扶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來到大田村後,他們主動對接第一書記和村支兩委,並和玉舍鎮包村領導交流,迅速融入駐村輪戰工作,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2017年,為水城縣玉舍鎮舍戛小學學生贈送了價值8000餘元的的葫蘆絲20把,舉行了葫蘆絲培訓班開班儀式,之後陸續安排骨幹教師到該校進行葫蘆絲教學,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學習生活,激發農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文藝潛力。
2018年9月17日,在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張凌峰的帶領下,我院王世斌博士到玉舍鎮大田村舉行了「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成長」的主題講座。王世斌博士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對教育的感悟,將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新理念與舍戛小學的教師做了分享;同年,我院譚怡副教授到該村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心理幹預。
王世斌博士講座現場
2018年12月20-21日,我院張凌峰、張林、楊磊、趙蓉、羅曉宇教師分別以高級顧問和專家組成員的身份參與了盤州市舊營中學的旨為「教育精準幫扶於質量+特色教研培訓活動」。
2019年7月13-14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張凌峰、院長張林率教師團隊前往盤州市,參加了「盤州市舊營鄉2019年教師縣級集中培訓」,開展了「教師心理調適」、「教學是不斷創新的藝術」、「批判性思維與教師專業發展」、「陽光心理 陽光人生」、「心理學研究與學校教育教學」5個專題講座。
2019年7月—8月,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組建了滿天星、向日葵兩支支教服務團分別前往黎平縣德化鄉德化中心小學、盤州市竹海鎮逸夫小學開展教育幫扶活動。
2019年11月,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幼兒園鐘山區第四實驗幼兒建立了對口幫扶合作聯繫。11月25日學前教育系部分教師前往該園進行調研,達成了加強教研合作、送培到園、開放課堂等方面的共識。後在12月13日和20日開展了2兩次聯合教研活動。此外,根據學校安排,學前教育系教師楊雪到幸福裡幼兒園進行掛職鍛鍊;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專業各3人共6名學生分別到幸福裡幼兒園和鐘山區十四小學進行為期1學年頂崗幫扶。
在助力扶貧攻堅的過程中,發揮高校人才和智力優勢,尤其是從師資培訓入手,抓住教育扶貧「牛鼻子」,幫助貧困地區建起一支留得住的優秀教師隊伍,實現從「根」上扶貧,是近年來教育科學學院不斷努力的方向。
文藝下鄉入村送溫暖——依託專業特色助力精神扶貧
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設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音樂學三個專業,2018年8月開始招收舞蹈表演專業。自學校合格評估以來,學院一直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貫徹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道路。自2017年起,教育科學學院組建了第一支文化藝術服務團,參加了團中央發起的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依託專業特色,以實際行動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開闢了路徑。
2017年7月26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喜迎十九大,青春建功行」文化藝術服務團在六盤水師範學院組織部部長王國寧、校團委書記陳才賢、院黨委書記張凌峰的帶領下赴玉舍鎮大田村開展慰問演出。此外,還主動聯繫到了中國工商銀行六盤水分行,為當地貧困戶和貧困兒童捐贈了生活用品和文具。
2018年7月31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青春大學習,奮鬥新時代」文化藝術服務團在院黨委書記張凌峰、副院長楊磊的帶領下來到玉舍鎮木柯村開展慰問演出。
2019年7月30日,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文化藝術服務團在院黨委副書記管迪的帶領下赴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巖腳鎮開展慰問演出。活動得到了巖腳鎮政協主席程禮輝、巖腳小學校長李霞的大力支持。
三年來,文化藝術服務團用群眾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宣傳「十九大」精神,為扶貧對象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極大地豐富了農村貧困群眾的文化生活,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優秀的精神文化食糧。同時,參加活動的學生也在服務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中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受到了教育、增長了才敢、作出了貢獻,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扶智先通語」——發揮師範專業優勢助力語言扶貧
一個地區、一個家庭致貧的原因很多,脫貧的路徑也很多。語言能力的缺乏和語言的弱勢儘管不是導致貧困的直接原因,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能力,遏制了對脫貧路徑的選擇。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語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反過來說,語言藩籬對貧困地區發展的束縛性越來越強。在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歷史方位上,在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的關鍵時刻,語言在扶貧脫貧中的作用就更為重要。
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設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兩個師範類專業,教師資格證的取得對師範類專業學生今後的職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其中的條件之一就是具備二級乙等以上的普通話水平。因此,在推普脫貧工作中,師範類專業具有天然的優勢。
學院通過嚴格的選拔,組建了一支由5名普通話等級達到二級甲等的學生組成的推普脫貧攻堅服務隊,於2019年暑期遠赴黃平縣新華村開展推普脫貧攻堅實踐活動。
2019年7月19日,「青春逐夢」推普脫貧攻堅服務隊來到黃平縣新華村開展為期9天的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調研,服務隊了解到當地人口以苗族和仡佬族為主,青壯年幾乎都在外打工,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60歲以上老人只會說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兒童雖然會說普通話,但是普通話水平普遍不高。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服務隊成員針對年齡段的群體,制定了相應的普通話推廣方案。包括在村裡張貼宣傳海報,利用宣傳手冊挨家挨戶的進行宣講;通過當地州慶活動的平臺,以詩歌朗誦的形式,展示服務隊成員的普通話水平;面向兒童舉行了詩歌朗誦比賽,並在當地小學開設普通話小課堂等。
在語言扶貧攻堅戰已經打響的形勢下,教育科學學院推普脫貧攻堅服務隊所開展的活動僅僅是一次嘗試,還存在覆蓋面不夠廣泛、推普對象還不夠明確等問題。作為基礎教育類師範專業,思考如何在兒童中的推廣和應用普通話,將之與教育同步,在基礎教育的體制機制內運行,是下一步推普脫貧攻堅的努力方向。
回顧與展望
2018年5月23日,《貴州日報》12版:教育以《市校融合 校農結合 資源聚合——六盤水師範學院經濟、文化、科技扶貧有實招見實效》為題對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所開展的文化扶貧工作進行了報導。
2018年6月,學院黨委書記張凌峰作為「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學院黨委作為「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向貴州省教育工委推薦。
2019年7月1日,六盤水市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召開,教育科學學院(時為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黨委獲「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榮譽稱號。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最後關頭,教育科學學院將繼續以教育扶貧、精神扶貧、語言扶貧為抓手,在教育扶貧方面,利用學校平臺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深入鄉村地區中小學、幼兒園的開展教研,在定點扶貧地區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選派優秀學生到當地實習,並將教育扶貧與學生就業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報考農村特崗教師。加強對精神扶貧規律特點的研究,處理好「扶貧」和「扶智」、「送文化」和「種文化」的關係。在語言扶貧方面,逐步建立長效的志願者服務體系,鼓勵教師、寒暑假返鄉大學生等積極參與推普扶貧培訓工作,加強對口地區語言文字工作支援,以保證培訓人員隊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後繼力量。接下來,學院要進一步著重發揮高校教育、科研優勢,自覺擔負起服務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為政府打贏扶貧攻堅戰役發揮智囊作用,主動作為,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上新臺階再立新功,書寫了一幅教育系統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壯麗詩篇。
總值班:劉紅霞
值班主任:趙明
責任編輯:張派睿 高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