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鹽井開鑿
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穿臨邛蒲江鹽井20所,增置鹽鐵官。經普查,蒲江古鹽井遺址主要集中分布在長秋山脈的北麓,有朝陽湖鎮窯埂村鹽井溝大王井,鶴山街道金花村金釜井、蒲硯村茅池井、六合村百家井,壽安街道絲慄村大鹽井,另有五面山脈的壽安街道松華社區小王井等處遺址。
張陵創設「主簿山治」
順帝漢安元年(142年),道教創始人張陵在蒲江設「主簿山治」。蒲江縣長秋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漢中志」云:「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張陵,又名張道陵,人稱張天師,道教創始人。漢順帝漢安元年(142),他設立「二十四治」,傳播道教五鬥米道。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引《張天師二十治圖》載,蒲江長秋山「主簿山治」為「二十四治」之一,在邛州蒲江縣界,去成都一百五十裡。主簿山治位列下八品第六治,「南有石室玉堂,松柏生其前,治應井宿,徹人發之,治王八十年。」《五嶽名山圖》將二十四治與五行星象相一一對應,其中云:「主簿治金,井星」,「第二十二井宿,上治拘神,下治主簿山。」早在張陵設立主簿山治之前,相傳漢武帝時陽城(今屬河南登封市)人王興採食菖蒲長生,於此山學道成仙。為避唐高宗李治的諱,唐代主簿山治改名為主簿化。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記,唐時眉州通義縣(今屬四川眉山市)人楊正見,在蒲江長秋山主簿化白日飛升。乾隆二十一年(1756)《培修玄都山小引》碑載太清觀「自雍熙之年始建」可知,宋太宗雍熙年間,主簿化改名為太清觀。宋蒲江縣令郭賢《長秋觀石蟾記》:「山名長秋,觀號太清。」宋朝皇帝尊崇道教,徽宗賜太清觀真濟廟之額,高宗封廟神為昭應侯,孝宗加封為永利侯。理學家魏了翁返鄉,建秋山閣於太清觀,今洗墨池遺蹟尚存。太清觀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比青城山道教歷史還早56年,至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太清觀保存大量的摩崖造像、道教建築、碑刻題記,極具文物價值。太清觀所在的長秋山重巒疊嶂、風光秀麗、景象萬千,人文風物薈萃,富含革命文化資源、自然資源與人文故事,每逢六月六前往遊覽者甚眾,旅遊資源開發具有廣闊的前景。2019年1月10日, 四川省人民公布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蒲江石窟造像
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西涼國佛教徒於龍拖灣摩崖造佛像。唐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佛教徒於縣西南飛仙閣山崖鑿龕窟,鐫佛像。2006年5月25日,蒲江飛仙閣、龍拖灣摩崖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邛州惠民監設立
北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置惠民監,鑄鐵錢,直隸邛州。秦漢以降,臨邛地區為川西冶鐵中心,宋代邛州「惠民監」為趙氏王朝著名的鐵錢鑄造機構。該錢監的前身,為後蜀後主孟昶廣政十八年(955)設置的臨邛錢監。《十國春秋·後蜀二》卷四十九「孟昶本紀」記載:廣政十八年「募兵既多,用費不足,始鑄鐵錢。」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云:邛州「監一,惠民。州南六十裡。鹹平四年置,鑄鐵錢。」惠民監的遺址,多有專家學者認為在蒲江縣大塘鎮八角井村高爐衝。
魏了翁創辦鶴山書院
南宋蒲江鶴山書院遺址,位於今蒲江縣鶴山街道櫻桃村4組,玉芝山之下的青年水庫處,地理位置北緯約30°09′45″、東經103°31′41″,海拔約990米。
宋寧宗開禧二年(1207)秋八月,在京城做校書郎的魏了翁為奉養年邁的父母,請求朝廷外放,被恩準任嘉定府知府,返川途中遭遇蜀大將吳曦叛亂。翌年,了翁回到家鄉,準備在縣境之隈支峰(今蒲江縣玉芝山)「遂卜室,貯書其上」。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了翁親生父親病故,他「解官心喪」在隈支峰之白鶴山築室,籌建鶴山書院。嘉定三年(1210),書院落成,名「白鶴書院」,以了翁號鶴山,故人稱「鶴山書院」。
《宋史》「魏了翁傳」記載,「丁生父憂,解官心喪,築室白鶴山下,以所聞於輔廣、李燔者開門授徒,士爭負笈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
蒲江鶴山書院重建
明清蒲江鶴山書院,位於蒲江縣鶴山街道了翁社區蒲江中學之白鶴山果園內,地理位置北緯約30°12′28.7″、東經103°30′24.5″,海拔約546米。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蒲江知縣邵有良查訪書院舊址時,「詢諸父老,曰不知也;詢諸群吏,曰不知也;詢諸鄉大夫,曰不知也」,可謂一問三不知。直到次年三月,「有民姓任者引而指之」,說原來的書院在「治北一裡許」的山頂上。經過查看,「基址猶在,磉砌僅存,墨池方丈許」。邵有良由此便確定這就是當時書院「古蹟」,並「命工築室以新之」,「環牆以周之」,並撰《重修鶴山書院記》,重建之鶴山書院址在原蒲江中學果園處。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盧雍重修鶴山書院,以祀了翁。明末,書院被焚燒而化為灰燼。
清朝雍正二年(1724),增魏了翁祔饗文廟。雍正四年(1726),蒲江縣令陳崑琇重修鶴山書院。隨後,書院「延陋不葺」,「草蔓幽蹊荊羅」,「日就傾圮」,成廢址。乾隆初,書院的「墜椽頹柱」被運往縣城改建文昌宮。乾隆十四年(1749),蒲江知縣趙珺探訪書院舊址,撰《鶴山書院碑記》,希望「後之君子踵而新之,使文靖遺澤亙古常昭,蒲之人士得趨正學,則禮儀之風於復古。」乾隆五十二年(1787),蒲江知縣紀曾蔭倡議「重修書院以光舊制」,設計「洗墨池、鶴山祠、講堂、書屋、學舍、山門」次第布局。乾隆五十五年(1790),書院初步落成,紀曾蔭撰《重修鶴山書院碑記》。嘉慶十七年(1812)、同治六年(1867),蒲江知縣魏守誠、林振禧分別對登山石階300餘級進行培修。書院石坊山門鐫「魏氏故裡」橫額,坊柱有一對聯:「為國忠貞二十餘疏傳信史,名家理學九經要義邁鴻儒」。山項書院為三重殿宇式木結構建築,正廳龕臺上設「魏文靖公鶴山先生」牌位。書院前立一屏牆,正面有紀曾蔭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手書、每字3尺餘見方的「鶴山書院」四大字,背面刻十六字四言詩:「鶴山蒼蒼,蒲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舊時,書院的「文靖洗墨」、「白鶴書堂」分為「蒲江八景」之一。
張應曾修「張公八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縣張應曾於城東3裡開8堰,名「張公八堰」。又於二十七年(1762年),在城南21裡開「花通堰」。二十九年(1764年),在城西50裡開「龍爪堰」。 張應曾,字若谷,乾隆二十一年(1756),張應曾出任蒲江知縣。下車伊始,他整頓治安,捕盜賊七十八人,昭雪冤獄。為彰揚地方文武之風,他設立義學、續修文廟、擴建武廟。蒲江境虎患甚劇,他為文祝禱城隍神驅虎。他勸士民捐修石城,計城垣周長648丈,城身高1丈1尺。他大興水利,開堰十八溝,整修舊堰、勘修新堰,建八堰、花通堰、龍爪堰。張應曾在蒲江做十年的縣令,澤被蒲人甚多,蒲江人民尊稱其為「張公」。據清代《重修常昭合志》記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張應曾俸滿解任,蒲民依依惜別,追送至百裡外。
張應曾見蒲江農田幹瘠,缺水灌溉,影響農業甚大,認為古來「周命隧人,齊立水官,秦治涇水,漢穿渭渠」皆濟水利民之善舉,乃躬親踏勘蒲水源流,在縣城東3裡田營河畔興工開渠,架石板為梘槽,以接蔡家堰之水,引大河之水於小河,向東南方向延伸,整修舊堰、勘修新堰,建八堰:孫堰、黃龍堰、黑石堰、新開堰、朱木堰、兩名堰、餘堰、新增堰。歷時兩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工程完竣。八堰從蒲江河右岸引水沿長秋山麓跨越、串接沿渠諸山溝水,分灌蒲江河右岸壩地數萬餘畝農田,為蒲江河灌區的主要堰渠。灌區內田土潤腴,稻穀豐稔,「水盈溝而稻盈疇」,為全縣父老士民稱道,譽該堰為「張公八堰」。民國初年,楊子元的《蒲江縣鄉土志》卷二政績中的《張應曾創興水利民頌其德於不衰》云:「迄今上農挾五、中農挾四、下農挾三,猶津津頌其德於不衰,每春社鳩鳴秋田豚祝祠張公。」1960年,人民政府改建下遊小沙堰,取水於小河,併入張公堰,八堰擴大為九堰,灌溉東北、中興、青龍、和平、高河、壽安等社鎮農田。灌溉田畝面積達4.35萬畝,然水源短淺,常憂乾旱。1971至1984年,蒲江河上遊建成石象、朝陽、長灘等水庫後,張公堰與蒲江河其他各堰合併為蒲江河灌區,水源充足,灌區內6萬餘畝農田,全部達到早澇保收標準。1987年,張公堰列入國家發展糧食專項資金水利工程項目,進行整治、改造、配套。1997年,長灘右乾渠工程建成,張公堰大河取水水利樞紐廢除,九堰中黃龍堰、新開堰被廢除,其餘七堰直接從長灘右乾渠分水。
廖懷信真武觀起義
清鹹豐四年(1854年)五月,縣仙居鄉民廖懷信組織「天地會」,聚義抗清,頭纏紅巾為號。同年十二月,廖與大邑、彭山等縣「天地會」會眾合攻雙流縣湧泉寺後,率眾回駐縣插旗山真武觀。十二月十六日,知縣韓一松率衙丁、鄉勇圍捕,被廖義軍伏擊於八角廟嚴坎墳園,當場刺死韓一松。義軍賡即進攻縣城,未克,乃轉戰邛州。十八日克冉場,二十一日攻佔大邑縣唐場、安仁鎮,一路劫富濟貧。成都知府鄂惠急調清軍、團練分路圍剿,崇慶州中和場一戰起義軍失利。二十二日,廖懷信被俘於高石碑孟墳園。二十七日,廖懷信等義軍部眾於崇慶州西河壩殉難。
飛仙閣「邛州剌史許蘭伯去思碑」
鹹豐十年(1860年)三月十二日,雲南昭通農民起義軍首領藍朝鼎、藍朝柱率部攻佔蒲江縣城,發官紳資財賑濟貧民,百姓擁戴。十四日,義軍北移攻邛州。八月初九,自壽安鎮回攻蒲江縣城。十一日晨破城,焚縣署及汛廳,午後退駐壽安鎮。十六日晨,乘大霧兵分3路南進丹稜縣。鹹豐十一年(1861年)四月十八日,雲南農民起義軍首領何會山率義軍經眉山縣盤鰲場再攻蒲江,佔據城池。清軍以數倍兵力反擊,義軍於五月初一始撤防,北進崇慶州。九月十七日,藍朝鼎率義軍經邛州過蒲江至丹稜。十月上旬,清四川提督蔣玉龍率軍駐紮蒲江縣城東北郊,督飭全縣團練去丹稜圍攻義軍,東路團首軍功楊碧松被義軍擊斃。冬月十二日,藍朝柱率義軍從石橋場至蒲江,踏平蔣玉龍大營,進入縣城,清軍及團練回軍援救。十四日,義軍離開縣城,經邛州冉場,北移崇慶州三江口。義軍數佔蒲江縣城,打富濟貧,不妄殺無辜,民皆樂而助之。
蒲江縣飛仙閣摩崖造像一方石刻,見證了150餘年前李藍起義軍在蒲江的那場金戈鐵馬、血雨腥風的戰鬥。大佛坪15號龕,刻王引恬的「邛州剌史蘭伯許公祖德政」詩與何祖武的去思碑跋文,清代光緒《蒲江縣誌》作「誥受中憲大夫權知邛州自隸州事蘭伯許公祖去思碑」,今稱之為「邛州剌史許蘭伯去思碑」。該龕,高l.87米,寬1.05米,楷書,正文字徑4至5釐米,字距1釐米,註解字徑2.5釐米,字距2.5釐米。該碑,題額分兩行豎刻,首行「恭紀」,次行「邛州剌史蘭伯許公祖德政」,落款處為「大清鹹豐十一年十一月冬至前三日/合邑士民等公立/石工陳子童/倪有春/信相院住持道黃合明敬立」。
王引恬「邛州剌史蘭伯許公祖德政」全詩及注文標點:「天愛邛民來邵父,竹馬歡迎歌且舞。一代循吏本醇儒。治功將略兼文武。浙西門第一何高,耤水恩波處處叨(公,浙江孝廉)。中林有虎生羽翼,先事芟翳盡其曹(已未冬,部民有謀叛者,公廉得之,擒誅殆盡)。庚申之春藍逆擾,謂民共守勿驚倒。誓擁貔貅戰南河,群狼避走蒙山道(鹹豐十年春三月,滇賊圍城七日,公率眾御之,賊從名山竄去)。自春徂秋久御防,浚潦堅壘練勇強(賊於六月、八月、九月復至,尋遁)。從此邛人慶再生,壯猷元老勝睢陽。屬南保障撐半壁,樾蔭蒲原福並錫。鶴山三次警烽煙,分遣援兵聽鳴鏑(蒲邑近隸邛屬,三月被賊,公於十二日委員繆玉藻帶勇救蒲。八月被賊,公復於十一、十四兩次派團來蒲,不以隔膜相視)。感公之惠頌公仁,比公莫公勳業新,為文刻石莫公山,願公壽與山長留。嗚呼!公之德政永千秋!貢生王引恬頓首恭紀。」
何祖武的去思碑跋文全文及注文標點:「蘭伯師以浙中名孝廉攝邛篆,(祖武)時親榘範,課文之餘,屢訓以為人行事諸大節。歲已未、庚申,四方多事,部民有謀逆者,吾師廉得其實,殲厥渠魁,人莫不頌如神焉。逮滇匪竄擾,吾師嬰城拒守,間出奇兵御賊,賊不能攻,以後賊屢至,知其有備,皆尋遁。吾師嘗出太夫子手輯鄉守外編示(祖武),乃道光庚戍年為廣東學政,呈奏宣宗成皇帝,頒行天下者,吾師之善守御蓋有自也。又嘗謂(祖武)曰:餘為州牧,寡過末能。惜無有以過告者,生直言之,我即改之。此吾師之自謙,實吾師真學問也。蒲邑近隸宇下,屢次被賊,皆遣兵救援,不憚勞瘁,聞蒲邑團練不整,輒憂形於色,涔涔淚下,非無私之仁,而能之乎。今秋去邛郡,祖餞數千人,均留戀不忍去,足見師之德政,入人心者深矣。因跋諸石,以作去思之碑,而非徒以志吾私受業。何祖武頓首謹跋並書。」
飛仙閣「邛州剌史許蘭伯去思碑」中,石工陳子童、倪有春及立石信相院住持黃合明,三人事跡不考。王引恬,蒲江人,華陽歲貢,有《修文峰塔記》存世。何祖武,字廷傑,蒲江霖雨場何山人,縣廩生,參與鎮壓農民起義,「以帶團打仗功保訓導」。
許培身,生於清道光元年(1821),卒年不詳,許乃釗之長子,字蘭伯,別字修篁室,浙江錢塘縣(今杭州)舉人。光緒《廣安州志》記載,鹹豐七年(1857)任廣安知州,第二年離任。據此,許培身應於鹹豐八年(1858)代理邛州知州。許氏家族,乃杭州書香世家,傳至許乃濟、許乃普、許乃釗三兄弟,盛名一時。許乃濟,嘉慶十四年進士,散館授編修,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給事中、廣東按察使、太常寺卿、光祿寺卿。許乃普,嘉慶庚辰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貴州學政、江西學政、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許培身之父許乃釗 ,道光十五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河南、廣東學政、江蘇巡撫兼江南大營幫辦。許乃釗即「邛州剌史許蘭伯去思碑」文中的「太夫子」,著有《鄉守輯要合抄》即碑文中《鄉守外編》,何祖武云:「道光庚戍年為廣東學政,呈奏宣宗成皇帝,頒行天下者,吾師之善守御蓋有自也。」
清鹹豐年間,在李藍起義的影響下,邛蒲民眾發動所謂的「金馬廟謀反」響應義軍,藍氏兄弟所部於鹹豐十年(1860)三月、六月、八月、九月和鹹豐十一年(1861)四月、八月、九月、十二月,連續八次發起對蒲江攻擊戰鬥,四度佔領蒲江縣城。
飛仙閣「邛州剌史許蘭伯去思碑」生動地描繪、記述那場波瀾壯闊的起義在蒲江的戰鬥。時任邛州代理知州的許培身搶先鎮壓邛蒲起義,四次組織地方團練抵禦起義軍對蒲江的進攻,該碑真實再現交戰雙方在蒲江反覆拉鋸爭奪時的殘酷性。
中共蒲江縣支部委員會成立
第一個中共蒲江組織,位於蒲江縣壽安鎮正街28號。1927年4月初,中共黨員、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畢業生石兆祥(四川宜賓縣人),受中共成都特支書記黃映湖指派到蒲江開展革命領導農民運動。石到蒲江後,即與蒲江高橋農民協會的王堯欽、陳紹周等人會面,指導以蒲江為中心的上川南農運鬥爭。在鬥爭中,石兆祥吸收王堯欽、龔仲卿、謝育生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中旬,他們在蒲江縣壽安鎮正街馮其昌棧房(即今壽安鎮正街28號)召開會議,建立蒲江縣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共蒲江支部委員會,以「石善之」為代號(亦稱「十三支」),由王堯欽、龔仲卿、謝育生組成,王堯欽任支部書記,龔仲卿負責宣傳工作,謝育生負責青年工作。中共蒲江支部指派謝育生打入縣民團大隊,任大隊長,並在縣城建立黨的外圍組織「青年社」,積極發展青年社社員和共青團員。
1927年8月,四川省臨時委員會成立後,十分重視中共蒲江支部領導的農運工作,確定蒲江為全省農運集中發展地。是年秋,按照省臨委的要求,中共蒲江支部改組為中共蒲江縣委員會。此間,中共蒲江縣委根據省委發展黨員的指示,在鬥爭中先後發展陳紹周、陳德興、羅謙、張繼雲等15人為中共黨員。同時,按照團員轉黨員的規定,將共青團員李東明、盧玉槐、胡開愚轉為中共黨員。1928年1月,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委員、川西特委書記劉披雲和特委分管組織工作的程子健到蒲江巡視,將中共蒲江縣委改建為中共蒲江特別支部委員會。3月,上級派周成龍到蒲江,加強對蒲江春暴鬥爭的領導。1928年10月,根據省臨委指示,結合蒲江實際情況,中共蒲江特別支部委員會改建為中共蒲江縣委員會。此時,全縣有黨員50多人。1929年3月,中共蒲江縣委改建為中共蒲江特別支部委員會。1929年夏,農民運動失敗後,蒲江黨組織的活動轉入低潮。
20世紀90年代初期,原壽安鎮正街馮其昌棧房遺址臨街鋪面改建為一樓一底的磚混結構的居民商業鋪面兼住房,臨街面寬8米,深17.5米,面積200餘平方米,樓房後面還存兩間約24平方米的小青瓦平房。現為蒲江早期革命前輩董仲平之侄董澄全居住。
高橋育才小學遺址
高橋育才小學位於蒲江縣西來鎮高橋社區(原高橋鄉),今為高橋幼兒園。1925年,蒲江進步人士陳紹周自籌資金,在蒲江高橋創辦育才小學。陳紹周祖籍廣東,曾回廣東省親目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農民覺悟起來,開展勢如急風暴雨的大革命運動。1927年3月12日,高橋育才小學召開「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兩周年」大會,會場四處張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汙吏!」「抗糧抗捐!」等大紅標語,一面以犁鋤為標誌的農會紅旗高高飄揚在會場上空,主席臺上方「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兩周年大會」的橫幅赫然入目。陳紹周主持大會,王堯欽宣傳講演,前來參加大會的有本縣各場鎮農民代表和與蒲江接壤的眉山、彭山、丹稜、名山、邛崍等30多個場鎮的農民約千人。會上,宣布成立「高橋農民協會」。陳紹周主持農會的全面工作;王堯欽負責政治工作;龔仲卿、李東明、羅謙負責宣傳工作;謝育生負責青年工作;陳德泉負責軍事工作,併兼任農民自衛武裝總隊隊長。
1927年4月中旬,中共蒲江支部委員會建立,蒲江農民運動從此在黨的領導下,蓬勃開展起來。為了爭取青年教師和學生支持農運,蒲江支部領導人到蒲江縣立高等小學校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高橋農民協會宗旨,號召師生行動起來,發揚「五·四」運動的精神,聲援農民協會的正義鬥爭。並領導學生成立「蒲江高小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聯合蒲江女子小學200餘師生,在縣城舉行聲援高橋農民協會的示威遊行,高唱「打倒列強!除軍閥!齊奮鬥!」等革命歌曲,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在此基礎上,促成了蒲江高小、蒲江女子小學、高橋育才小學、壽安成平小學、大興其相小學的大聯合,繼而成立「蒲江學生聯合自治會」。為適應武裝鬥爭的需要,農民協會在高橋開辦武裝訓練班,培訓農運武裝骨幹,在各甲設立基層小組和自衛武裝分隊,並規定了通訊聯絡辦法,並要求各基層組織服從統一指揮,一方出事,八方支援,團結起來,堅持抗糧抗捐鬥爭。1927年4月29日,駐軍旅長徐昌榮親率一營兵力,搗毀高橋育才小學校,縱火燒毀農會會員的房屋,捆綁吊打農會會員家屬。針對敵軍暴行,各地農會武裝匯聚高橋,攻打徐昌榮部,徐率部退回蒲江縣城。農軍乘勝追擊,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萬名農軍攻打蒲江縣城的革命風暴。攻城未果,農會武裝隨即疏散隱蔽,轉戰進入長秋山太清觀堅持鬥爭,農民運動的中心由高橋育才小學轉入長秋山太清觀地區。建國後,高橋育才小學遺址一直為學校教學用地,佔地面積5336平方米。2008年,因受汶川「5.12」特大地震損壞,學校搬遷。
太清觀農民運動遺址
太清觀農民運動領導中心,位於蒲江縣鶴山鎮六合村境內的長秋山頂為東漢張陵所創道教「二十四治」之一。1927年9月,蒲江黨組織總結了高橋農民協會和圍攻縣城失敗的經驗教訓,將農民協會活動中心由高橋轉移到山高林密、犬牙交錯的蒲江、眉山兩縣結合部——長秋山高峰太清觀,以此為根據地,繼續發展農協組織,壯大農協武裝隊伍,實行聯合陣線,深入開展反帝反封建、反苛捐雜稅的鬥爭。當時的農協組織被稱為「太清觀農民協會」。為儘快組織發動邊遠山區各場鎮的農民,進行抗糧抗捐鬥爭,中共蒲江縣委領導人王堯欽、陳紹周等會同眉山晉鳳農民協會負責人鄒曉廷、王紹榮帶領農會武裝隊員,走鄉串戶,進場鎮,貼標語,發傳單,宣傳革命道理。在此期間,農會武裝先後對居住在蒲江陶壩,作惡多端的甲長陶煥廷、陶金旭、陶鴻江等進行懲辦,陶鴻江被擊斃。沒收了眉山晉鳳惡霸黃慎齋的家產,除掉了密報農會活動的晉鳳甲長王小廷,打退了當地駐軍和警備隊對農會武裝地圍攻。農民協會的影響越來越大,蒲江、眉山的一些地方武裝和士紳帶領人槍,參加了農會隊伍。1928年1月,農會武裝襲擊了眉山萬勝和盤鰲駐軍,斃傷敵軍數人,繳獲大量槍彈。太清觀農民協會開展的抗糧抗捐武裝鬥爭,轟動了蒲江、眉山、丹稜等地區,軍閥、官府坐立不安,土豪劣紳或逃或躲,貧苦農民揚眉吐氣,踴躍參加農協組織。
1929年夏,蒲江、眉山、丹稜駐軍,勾結三縣官府,精心策劃,調集重兵,對長秋山太清觀實行瘋狂的聯合圍剿。蒲江黨組織和農會領導人帶領武裝隊伍與敵展開激戰,雖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趁黃昏攀下懸崖,從荊棘叢中分散突圍。農會隊伍突圍後,敵人進入太清觀內,縱火燒毀了這座雄踞長秋山高峰的千年古道觀。此後,蒲江農民運動轉入低潮。
蒲江掀起的武裝抗糧抗捐鬥爭,前後歷時兩年多,革命活動發展至上川南的眉山、彭山、丹稜、邛崍等縣的32個場鎮區域,威震全川,被中共四川省委確立為「上川南農民運動中心」。1986年6月25 日,人民政府在長秋山太清觀門前樹立「太清觀農民協會武裝革命鬥爭紀念碑」以志紀念。
紅軍百丈關戰役之王店子戰鬥
1935年10月22日,紅四方面軍發布《天蘆名雅邛大戰役計劃》。11月,紅軍南下佔領寶興、天全、蘆山、名山, 先鋒部隊突進邛崍、蒲江、大邑。紅軍於14日至21日發動百丈關戰役,與國民黨軍持續血戰七個晝夜。
百丈關地勢險要,西北倚蓮花、天台二山,東南靠總崗山脈,西南屏金雞關,岷江支流臨溪河沿西北、東南山脈之夾溝穿流而過。百丈關扼踞川康公路之隘口,為雅安、名山通往蒲江、邛崍、成都的必經之路,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指揮紅四方面軍中縱隊之紅三十軍、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紅九軍二十五師及右縱隊紅四軍,共15個團的兵力,從五家口向朱家場、太和場之敵發起攻擊,陳友壽之紅九十三師於該日佔領名山縣城。
11月14日,紅軍分三路向沿川康公路向新店、黑竹、百丈關一線進攻,百丈關戰役拉開序幕。紅軍的戰略部署為左路攻朱場、中鋒,中路攻萬古、一顆印,右路攻新店、蒲江。
11月16日凌晨4點,紅二十五師之第七十五團由一顆印出發,向百丈關的川軍進攻。6點,紅軍佔領百丈關,將李家鈺駐守的一個旅兩個團全部擊潰。經審訊俘虜獲知,新店退下之川軍模範師和教導師的殘部駐在鶴林場、黑竹一線,紅二十五師指揮員立即命令七十五團沿川康公路追擊。七十五團在紅軍部隊中以勇猛著稱,有「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之譽,中午12點佔挖斷山,午後2點佔黑竹關,下午5點佔治安場、王店子。在此次攻擊戰鬥中,七十五團一路窮追猛攻,相繼擊潰郭勳祺師第三旅廖澤之八團餘岱部與九團凌諫涵部,擊斃敵營長張永貴、肖秀良,傷斃川軍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多支,僅一營指戰員就連拔公路沿線的碉堡200餘座。
紅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全體指戰員們英勇頑強的戰鬥風格與英雄氣概,受到紅軍高級將帥們的普遍讚譽。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回憶:「九軍二十五師乘勝沿百丈通邛崍的大路進擊,勢如破竹。僅七十五團一營人,即連破敵堡二百多個,當天下午佔領黑竹關、治安場、王店子。」
李先念《太和場、朱家場、夾關、百丈戰鬥經過》(《紅色戰場》,第五期)回憶:「甲師全部出擊,完全擊潰,乘霧佔領百丈、治安場,繳獲不詳,敵傷亡極大,約在千人左右。」
陳昌浩《天蘆名雅戰役之勝利與我們當前緊急任務》(《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丈資料選編》,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總結「戰勝堡壘我們的把握」時,說:「我們有打碉堡的很多辦法,75團一營人乘勝攻下二百個碉堡,其中以監視抄圍乘勝進佔辦法為最有效。他讚揚紅軍的「攻擊能力強雄無比」,「75團攻下百丈,連佔二百碉堡,一營人攻開李家鈺、範紹增、郭勳祺等三個旅的陣地碉堡,打到治安場、甘溪鋪。」
時,紅二十五師隸紅四方面軍孫玉清之第九軍,師長韓東山,政委盛修鐸,轄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團。該師七十五團,團長陳立義,政委張榮福。
王店子、治安場一線地處川康公路之衝要,距成都108公裡,為進入成都平原的門戶,今屬蒲江縣甘溪鎮,王店子一作楊店子。王店子距四川南路「剿共」總指揮潘文華的前線指揮部所在地大塘鋪僅10餘裡。聽說治安場至王店子一線失守,潘文華大為恐慌,準備不得已退守邛崍十裡橋。他急令潘清洲獨立營在大塘鋪南側的小丘陵地帶建立弧形陣地,擔任警衛。潘文華還親率何鸞特務營到潘清洲的陣地上,嚴令敗退的官兵返回前線,否則軍法從事。
當時,國民黨中央軍和川軍已在名山、蒲江、邛崍一線集結80多個團20多萬人,與紅四方面軍8萬餘人的兵力對比約為2.5:1。紅軍副總指揮徐向前認為,敵人沿邛、名公路縱深配備,碉堡林立,兵力集中,紅軍繼續突進不利,遂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防禦,主力則向百丈左右靠近。
敵我雙方在百丈及附近二十裡之弧形地帶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徐向前回憶:「百丈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溝,都成了敵我相搏的戰場,殺聲震野,屍骨錯列,血流滿地。指戰員子彈打光,就同敵人反覆白刃格鬥,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拉響手榴彈,與衝上來的敵人同歸於盡。」
時任紅三十二軍供給部部長的趙鎔《長徵日記1933.12.14-1936.10.24》(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記載,「近來,敵人不斷向百丈、黑竹關、王店子周圍增加兵力,並利用飛機、大炮掩護,向我軍前沿實施反撲;同時,石頭溝、倒座廟、三合場、大塘鋪、五裡屯、臥龍場、霖雨場、康樂場、東嶺鎮等地,均紛紛到敵,對我百丈之線形成半包圍之勢,加之十幾架飛機輪番轟炸,致使我百丈全線戰鬥無進展。」
國民黨第二路軍作戰參謀李以劻在《薛嶽率中央軍堵擊紅四方面軍南下》(《圍追堵截紅軍長徵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年)一文回憶,郭勳祺師採取攻勢,「向治安場以南黑竹關、百丈關展開了好幾天的爭奪戰,」
11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纂的《紅軍長徵在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年)記載,紅軍總部命令,「紅九十三師奉命以小部監視名山的川軍,並令在蒲江大興場的部隊火速退出與李家鈺部的戰鬥,轉向北,直插治安場投入黑竹關的戰鬥,並以一部從馬嶺、紅星進入百丈關增援。」
時,紅九十三師隸王樹聲之紅三十一軍,師長陳友壽,政委葉成煥,下轄二七一團、二七四團、二七九團。
紅軍攻佔王店子當日,駐灌縣的川軍第四師範紹增部之周紹軒旅在劉湘的嚴促下抵達蒲江。該旅以四路縱隊沿川康公路跑步通過大塘鋪、甘溪鋪,增援至王店子、治安場。19日,該旅與紅軍激戰王店子、治安場、挖斷山一線,該師之第二線部隊廖開孝旅趕到,隨周旅攻擊前進。
戰鬥進行到11 月20日,紅軍總指揮部增調「奉命在陳家營監視毛河、大塘鋪、復頭場之敵」的紅三十二軍「加強王店子前沿陣地」。第二日拂曉,紅三十二軍從蒲江陳家營出發,經蘇元場、萬瓦廠,下午1時許到達毛河,布置陣地加強王店子前沿。當日王店子戰鬥異常慘烈,敵我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趙鎔日記記錄:「今天,白泥崗、甘溪鋪之敵,向我正面王店子前沿陣地猛烈進攻,東嶽廟新到之敵也配合出擊,與我軍七團前鋒相遇,激戰數小時,發展到白刃戰,將敵擊潰。」
時,紅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該軍前身為中央紅軍第九軍團。
11月21日,徐向前致張國燾、陳昌浩電,分析「赤峰(紅九軍)、正定(紅三十軍)兵力已疲勞,且減員很大」,「失集兵乘勝大滅敵之良機」。紅軍總部決定於是日全線撤出戰鬥,轉移至九頂山、天台山、五家口、蓮花山一線擇險防守。
11月22日拂曉,戰鬥在王店子前沿的紅三十二軍奉命撤出陣地,經倒流水及百丈以南的馬牛坡、石碑崗,行軍60裡下午到達五家口。趙鎔記載說:「這兩天百丈前沿的戰鬥,是我紅軍自南下以來最激烈的一場,敵人有大量的飛機大炮助戰,形勢對我極為不利,但我紅軍仍浴血奮戰,屢屢擊退敵人的反撲。」
百丈關戰役是南下紅軍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轉折點,徐向前回憶說:「百丈戰鬥,是一場空前劇烈的惡戰,打了七天七夜,我軍共斃傷敵一萬五千餘人,自身傷亡亦近萬人。敵我雙方都打到了筋疲力盡的地步。」戰役受挫,紅軍主動全線撤出戰場,放棄《天蘆名雅邛大戰役計劃》向北轉進,重新踏上遠徵之途。
羅炳輝將軍在蒲江
羅炳輝(1897—1946),1897年12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彝良縣。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吉安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十二軍軍長、紅九軍團軍團長、紅三十二軍軍長、八路軍副參謀長、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新二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1946年6月21日,病逝。
建國後,經中央軍委確定,羅炳輝將軍為36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之一。197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從奴隸到將軍》,該片主人公原型就是羅炳輝將軍。
1935年9月,張國燾發布《大舉南進政治保障計劃》,紅四方面軍大舉集結準備南下。10月,張國燾發布《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計劃》《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計劃》,將部隊分為左中右3個縱隊全力南下,紅32軍編入右路縱隊參加戰鬥。
1935年11月18日,時任紅三十二軍供給部部長趙鎔《長徵日記1933.12.14-1936.10.24》(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記載,羅炳輝將軍率紅三十二軍奉命「向名山東北新店子開進,以監視反撲百丈的敵人。」時,紅三十二軍只轄九十四師,只有七六六團和七六七團建制,共1000餘人。19日拂曉,軍隊出發,經中裡場、蓮花山、觀音場至新店子。
20日拂曉,紅三十二軍出發,經丹兒崗、馬鬃嶺進到蒲江陳家營,「奉命在陳家營監視毛河、大塘鋪、復頭場之敵,必要時,相機打擊之。」清晨,陳家營聯保主任彭世熹率隊逃走。上午,紅軍進達陳家營,適逢趕場,羅炳輝軍長騎白馬在場口上集中部隊作戰鬥動員。紅軍向趕場的老百姓宣傳政策,作安民工作。據《雲南省志·人物誌》(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徐文烈」條記載,時任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徐文烈參加蒲江陳家營的戰鬥,他帶領宣傳員在屏牆上書寫:「打倒蔣介石!」「活捉劉湘!」「反蔣抗日、自救救國!」「直接對日作戰!」「擁護中國紅軍!」等標語。經鄉民楊清雲、詹茂盛帶路,紅軍在柿子樹羅步雲家煮午飯。羅系民團隊長、同德公舵把子,已聞風逃走。紅軍在他家糧倉出米煮飯,並殺豬煮肉,送窮人彭壇罐幾斤肉,送嚮導詹茂盛一件羊皮舊馬褂。下午,紅軍從柿子樹出發,到達火燒廟,設指揮部於該地。陳家營、柿子樹、火燒廟,今屬蒲江縣成佳鎮。
21日,羅炳輝令紅三十二軍兵分兩路,經陳家營赴王店子、大興場參加戰鬥。
趙鎔日記記載,紅三十二軍一部「奉命加強王店子前沿陣地」。王店子,今屬蒲江縣甘溪鎮,一作楊店子。該日,部隊「拂曉出發,經蘇元場、萬瓦廠,下午1時許到達毛河,布置陣地」。他回憶道,「今天,白泥崗、甘溪鋪之敵,向我正面王店子前沿陣地猛烈進攻,東嶽廟新到之敵也配合出擊,與我軍七團前鋒相遇,激戰數小時,發展到白刃戰,將敵擊潰。」
與此同時,紅三十二軍一部發動對大興場的襲擊。大興場,在蒲江西北二十五裡,距潘文華四川南路「剿匪」總指揮部所在地大塘鋪僅十七裡。戰鬥前,蒲江縣第三區區長蔣昌文、聯保主任李甫賢望風披靡,先行逃跑。上午,紅軍先頭部隊從距大興場2裡之石子山發起進攻,突破川軍李家鈺部李克源團設在板堰鋪的第一道防線。紅軍乘勝前進,進攻大興場之九仙山川軍陣地。準備撤退的李克源誤認為來的是「不是紅軍,是土匪」而且人少,隨即將團部重新搬回大興場,還親自槍斃帶頭逃跑的排長崔永坤。命令士兵佔據九仙山有利地形,居高臨下,阻擊紅軍。紅軍在山下開闊地帶連續發起數次進攻,未獲成功。午後,羅炳輝令紅軍主動撤出戰場,經陳家營退往名山馬鬃嶺。
羅炳輝率紅三十二軍發動對蒲江攻擊,嚴重威脅到川軍與中央軍於百丈關地區左側的防線,極大地引發國民黨當局的恐慌。
《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記載:「二十一日,薛嶽自南充抵成都。匪軍分擾蒲江、洪雅。」
薛嶽《剿匪紀實》(《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四十就九輯》,臺灣文海出版社)記載,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馬日(21日)電,「名山東南馬鬃嶺,馬日到匪千餘,分向洪雅蒲江大興場竄擾,其竄擾大興場之匪,經我軍擊退。」養亥(22日亥時)顧電,「馬日竄大興場火燒店匪千餘,今日不知去向。」養已(22日已時)四川剿匪總司令劉湘電:「蒲江屬之陳家營,已發現匪三四百人,我軍已派隊驅逐。」
1935年11月24日,陸軍新編第六師第一旅政訓主任熊濟民,致蒲江縣政府公函,云:「前日,張匪來犯大興場、毛河一帶,區長蔣昌文、聯保主任李甫賢竟不準備自衛,首先遠逸,以致東嶽廟、大塘鋪一帶民眾遷避一空。」
1936年1月6日,蒲江縣第三區區長蔣昌文向縣政府呈文,云:「竊天蘆失陷,名邛告危,偽匪軍長羅炳輝於十一月二十一日,率鴞獍千餘人,由名、雅所屬之百丈場豕突狼奔,分股窮竄,猛向本區陳家營、大興場前來進攻。」
1937年,蒲江縣第一區區長呂公亮向縣政府的一呈文中,稱:「有匪兩營之眾,由羅炳輝指揮從名山馬嶺經陳家營向霖雨場,有直趨蒲江之企圖,其先頭部隊到達霖雨場屬之三大彎地方,該員即親率壯丁二百餘人,據險截擊,匪以有備,遂折向大興場進犯,又被駐軍擊潰。」
雖,時過半個世紀,羅炳輝率紅三十二軍在蒲江的戰鬥,人們仍然記憶猶新。20世紀80年代,據馬嶺鄉團場與成佳街上的老人講:「紅軍有個騎白馬的羅軍長,在場口上集中紅軍講了話,就走了。」村民回憶,「紅軍的隊伍從馬嶺開過成佳,說過了好一陣子,有幾百人,還有馬匹」,「紅軍在行軍沿途借百姓鍋灶煮飯」,「上午十時左右,紅軍就到了殷祠堂、石鵝壩、石子山等地和國軍接上火線,戰火打響後約三個小時,因紅軍槍少地不熟,不勝退去。」
大興場的戰鬥中,紅軍戰士犧牲20餘人,被安葬在大興至成佳一帶。李克源團傷亡數十人。紅軍撤走後,川軍和團防對不及轉移的紅軍進行殘殺搜捕,槍殺傷員6人,抓捕監禁失散戰士3人。據《紅軍長徵·表冊·營以上幹部英烈名錄》(《紅軍長徵綜述大事記表冊》,解放軍出版社,1989 年)記錄:李國柱,湖南平江人,第9軍團偵察科科長,1935年犧牲於四川大興場。今蒲江成佳鎮存紅軍墓一座,被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長徵期間,羅炳輝將軍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唯一轉戰過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的紅軍高級將領,讚譽為紅軍的「神行太保」。他三次經過草地,全程參加三次大會師,他是徵途最長、最富傳奇色彩的紅軍高級將領。國民黨軍政當局對他恨之入骨,為之開出的賞格為「生擒者獎八萬元,獻首級者獎五萬元」,僅次於朱德、毛澤東、徐向前三人之下。他領導的紅軍部隊曾被周恩來親切稱譽為長徵中的「戰略騎兵」。
羅炳輝將軍在蒲江的軍事行動,僅為將軍戎馬倥傯、身經百戰之軍事生涯的一個片段。其神出鬼沒的戰術機變,其馳騁白馬的颯爽英姿,其紅三十二軍指戰員們的英勇戰鬥,在蒲江坊間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李家鈺將軍抗日殉國
李家鈺(1892-1944年)字其相,四川蒲江人,抗戰名將。1915年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畢業。1926年,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逐步成為四川軍閥派系「軍官系」之首腦。1936年,任第47軍軍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率部出川抗日。相繼擔任第22集團軍、第4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6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21日,率部轉移至陝縣旗杆嶺時,遭日軍伏擊,不幸為國捐軀,李將軍是繼張自忠後為抗戰而犧牲的第二個集團軍司令官。198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李家鈺將軍為革命烈士。2014年,李家鈺將軍被民政部公布為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著名抗日英烈。
據統計,1937年冬至1940年秋,李家鈺率軍在山西作戰兩年,47軍傷亡1萬5千餘人,斃傷日偽軍1萬餘人。
1941年2月18日,四川省黨政軍民前線慰勞團向李家鈺將軍獻旗,李家鈺致答詞:「拼灑熱血,洗刷國恥,不滅倭寇,誓不生還」,並題贈言:「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1944年4月17日,豫中會戰爆發。21日下午2時10分,36集團軍總部行至陝縣張鎮南院寺村旗杆嶺時,遭到日軍的伏擊,李將軍不幸為敵擊中,頭部和左下肋連中數彈,當場殉職,終年五十三歲。日本國盛行武士道精神,素來敬重戰場上的勇士,哪怕是對方是自己的敵人。29日,日本人在將軍戰死之地,樹立闊七尺之墓碑,「以武土見地」禮安葬李將軍之亡靈。
1944年6月17日,重慶中共《新華日報》發表《悼李家鈺將軍》短評:「李家鈺將軍在此役中殺敵殉國,是應受到全國尊敬的!」6月21日,四川省及成都市各界聯合舉行李家鈺將軍公祭和隆重追悼會。6月22日,國民黨政府下令追贈將軍為二級陸軍上將,曰:「軍事委員會以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於此次豫中會戰,親冒鋒鏑,壯烈殉職,忠勇之風,尤足矜式。請轉呈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以慰忠魂而勵來茲案。」7月10日,國民政府下褒揚令:「陸軍上將、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器識英毅,優嫻韜略。早隸戎行,治軍嚴整。綏靖地方,具著勳績。抗戰軍興,奉命出川。轉戰晉、豫,戍守要區。挫敵籌策,忠勤彌勵。此次中原會戰,督部急赴前鋒,喋血兼旬,竟以身殉。為國成仁,深堪矜悼。應予明令褒揚,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併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用旌壯烈,而勵來茲。此令!」
1945年12月28日,李家鈺將軍的忠骸被權厝於成都市紅牌樓廣福橋。 1948年5月19日,國民黨政府通過六先烈國葬案,予以國葬李家鈺將軍。
1984年4月25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李家鈺將軍為革命烈士,將軍夫人王明德率三子李克林,代表烈士家屬,受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2014年9月1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6集團軍之李家鈺、肖孝澤、陳紹堂,被認定為著名抗日英烈。
2013年7月1日 李家鈺將軍陳列室在大興鎮建成開放。今,大興鎮李家鈺故居、李家鈺祖墓猶在。
蒲江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17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於重慶發電報指示前線部隊:「渡岷江後,以十二軍即攻佔邛崍、大邑。十一軍攻佔新津,控制彭山及岷江以東之要地。十軍、十六軍攻佔眉山、蒲江、洪雅、夾江地區。……並在上述地區集結待命,尋殲成都外圍之胡匪」。蒲江縣長李福涵派人去彭山購買武器,意圖頑抗解放軍。蒲江自衛團團長餘青洲等人商議起義,由徐翰香草擬信函:「解放軍前線指揮官鑑:蒲江十萬軍民,向主張和平,反對內戰,茲聞貴軍到來,我等竭誠歡迎,今後倘有囑咐,願任前驅。蒲江縣自衛團及全縣民眾上」。民主人士袁至誠約陳樹堯、陳君衡等在東門袁家樓上用小方紅紙,書寫「歡迎解放軍」!「迎接共產黨」標語!當夜張貼在蒲江城中電線桿上、城門洞中。
12月18日,李福涵下令自衛團將蒲江四座城門堵塞,只留後花園小西門供自衛團出入,胡宗南派騎兵駐防蒲江壽安鎮。12月19日上午7時,解放軍二野3兵團第12軍,由副軍長蕭永銀、軍政治部主任李開湘率領,以36師106團為前鋒,108團、34師100團、102團、35師103團、105團為後繼,共一萬餘人,從彭山縣城出發,經將軍廟、熊坡下長秋山,經八角廟,過合江橋,解放了壽安鎮。李福涵命令自衛團早飯後全部出發到邛崍,與王陵基、王剛毅靠攏,團長餘青洲等拒不從命,說:「蒲江的人、槍,保衛蒲江的桑梓」,「槍不離縣」。王桂林派排長龔明書出南門,郭應舉派楊載賡出東門迎接解放軍。解放軍二野三兵團第十軍二十八師八十三團從丹稜北上,經石橋進入蒲江縣境。上午10時,龔明書與梁永洲、董文湘在踏水橋南曹鐵爐與解放軍相遇,解放軍跑步前進,龔明書引導解放軍經辛街至南門,因門早堵塞,順城至西門,亦早堵塞。部隊在西門外待命,龔明書帶2位解放軍戰士從小西門進城,在後花園向李福涵、餘青洲報告:「解放大軍已經到了城外,要你們立刻開城」。李福涵見大勢已去,不敢抵抗。龔明書打開西門,解放軍順利進城,蒲江縣城解放,人民在南街丁字口燃放鞭炮歡迎,解放軍女同志站在長板凳上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宣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唱革命歌曲,群眾開門往聽,城郊農民也進城聽講。解放軍首長在後花園向自衛團官兵三百餘人講話,讚揚他們起義,迎接解放,叫保護好武器,聽候命令。第十軍旋東下進攻新津。龔明書又帶2名解放軍上彭榜山去紅高爐,喊撤至該處的自衛團第三營王桂林部回城參加起義。
成都戰役之決勝蒲江
1949年冬,蔣介石為挽救敗局,令殘餘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退守西南地區。第二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採取了大迂迴,大包圍,各個殲滅,將胡宗南集團殲滅在四川境內,不使其逃出國境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12月21日,劉伯承、鄧小平下達成都戰役的命令。1949年12月24日,國民黨軍由新津向西進入蒲江,妄圖打開西逃之路。解放軍第10、11、12、16、18軍在大邑、邛崍、蒲江至新津東南弧線上全線展開,對被包圍的國民黨軍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時至12月27日,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天的浴血奮戰,終於在蒲江的壽安、中興、高橋、松華、西來、復興場東西地區,徹底殲滅國民黨軍在大陸上最後的一支主力,粉碎了敵軍的西逃計劃。是役,戰前喊叫「拼光亦光,不拼亦光」 國民黨第 5兵團司令李文率殘部萬餘人向人民解放軍投降;軍長兼成都防衛總司令盛文僥倖脫逃;蔣介石待從警衛組長副軍長兼成都防衛總司令部參謀長沈開樾被俘;軍長陳鞠旅突圍被俘;師長汪承釗戰死;師長潭文緯戰死。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將隨身攜帶的省府大印和數百兩黃金拋在蒲江復興一水井之中,隻身化裝逃回成都。
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人、激勵未來,弘揚革命優良傳統,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2008年4月,中共蒲江縣委、蒲江縣人民政府決定將這些烈士墓遷至西來鎮銅鼓村,投資約500百萬元修建成都戰役紀念館和烈士陵園,規劃建設用地100畝,建築面積326平方米。2009年清明節,成都戰役烈士陵園正式開放。2009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成都戰役烈士陵園暨紀念館為「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2010年9月27日, 成都戰役烈士陵園主題浮雕暨紀念館舉行揭幕儀式,紀念館分為上下兩層,裡面陳列大量的戰役史料、圖片以及老兵們四處搜集的文物,主題浮雕牆高7.5米,寬31米,總體面積約230平方米。現,成都戰役烈士陵園暨紀念館為「成都市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成都市首批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蒲江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蒲江縣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旅遊景區」。
朝陽湖風景名勝區建成
1965至1971年,於霖雨公社石象寺,建成壩高25米、漿砌條石單曲拱壩的石象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4平方公裡,水面面積560畝,總庫容145萬立方米。並利用水庫放空底孔,修建裝機容量50千瓦發電站1座,多年平均發電量8.36萬千瓦·時。1972至1976年,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縣成立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位於霖雨公社小河子黃泥灘的朝陽水庫建成。該庫為漿砌條石雙曲拱壩,壩高38.4米,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裡,水面面積1080畝,總庫容760萬立方米,控灌蒲江河兩岸農田6.2萬畝。並利用水庫放空底孔,修建裝機容量2×100千瓦電站1座,年發電量39至57萬千瓦·時。1977至1984年,建成了位於今霖雨鄉的長灘水庫。該庫處於蒲江河幹流上,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縣組織工程指揮部施工。水庫壩址呈V形,為漿砌條石溢流重力壩,壩高42.5米。溢流堰設在拱壩中部,對稱5孔,電動弧形閘門控制。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23平方公裡,水面面積3360畝,總庫容2500萬立方米,進一步改善了蒲江河兩岸6萬餘畝農田的灌溉狀況。並修建壩後式發電站兩座,裝機總容量1×250+2×500千瓦,年發電量400至500萬千瓦·時。又在庫區修建面積為98畝的漁場1處,綜合利用水利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11月20日,命名朝陽湖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以蒲江縣城為中心,向南、西、北方向作扇面輻射,囊括「三湖一閣」(朝陽湖、石象湖、長灘湖、飛仙閣)及九仙山、鶴山鎮等景觀範圍,總面積約110平方公裡(其核心部位「三湖一閣」,面積51平方公裡),湖泊水面5100畝。其時,景區森林覆蓋率46.2%,
成雅高速公路通車
1999年12月28日,歷時三年多建設,成雅高速公路(國道108線)蒲江段35.51公裡正式通車,該路段設壽安、鶴山、石象湖、成佳四個出入口。
蒲江縣朝陽湖白鷺生態自然保護區建成
2001年11月22日,建立蒲江縣朝陽湖白鷺生態自然保護區,範圍轄白雲鄉窯埂、潭林、橋樓村部分林地及湖區水域,北以塘灣,西以王溝,南以大王井,東以橋樓子為界,面積4.95平方公裡。
江澤民視察石象湖生態風景區
2002年5月19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曾慶紅在省、市領導陪同下,視察石象湖生態風景區環境建設工作,江澤民題書「石象湖生態風景區」。
「中國十佳文化古鎮」之西來古鎮
2007年1月1日,經保護性開發建設後的西來古鎮開街慶典。11日,西來鎮被國家環保局命名為「環境優美鄉鎮」。2011年10月9日,第八屆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上,「西來古鎮禪茶之旅」被評為「優秀人氣獎」。2012年3月31日,西來鎮舉行「禪茶小鎮·對弈西來—西來古鎮2012圍棋邀請賽」,棋聖聶衛平為西來棋院授牌。7月13日至15日,第二屆中國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大會會上,西來古鎮獲得「中國十佳文化古鎮」稱號。
魏了翁研討會在蒲江召開
2010年11月2日至4日,由中國哲學史學會、四川師範大學、縣政府、香港孔教學院聯合主辦,縣會展辦、文旅西來古鎮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辦,四川了翁茶業有限公司、四川省朱熹研究會協辦的「紀念鶴山書院創建800周年國際論壇暨宋明理學與東方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蒲江召開。12月31日 孔子聖像落成揭幕儀式暨慶祝了翁辦學800周年蒲江中學校慶70周年慶典在蒲江中學舉行,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四川省教育學會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王仕弟、四川師範大學首席教授蔡方鹿出席儀式。2018年11月8日,由天府文化研究院、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和縣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天府文化與魏了翁——紀念魏了翁誕辰840周年學術交流會」在蒲舉行。來自北京、廣東、山東、山西、湖南、四川等相關高校的專家學者,省、市有關部門以及湖南省靖州縣等地60餘位領導及專家學者齊聚蒲江,共同探究魏了翁的生平和思想。
博世集團項目落戶壽安新城
2011年11月4日,博世集團包裝機械生產基地項目落戶壽安新城。該項目投資3500萬歐元、佔地100畝。這是首個入駐蒲江的世界500強企業。
蒲江縣博物館建成開放
2013年10月1日,蒲江縣博物館建成開放,該館佔地1793平方米,展廳面積510平方米,館藏文物1300件,展示文物95件。該博物館利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蒲江文廟大成殿及兩側廊房的空間布局,通過「船棺驚現」「鹽鐵重鎮」「佛光道影」和「鶴山心香」四個專題,點、面結合充分展示蒲江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該館為蒲江縣第一個博物館,已成為宣傳蒲江人文的重要窗口和系統展示蒲江歷史面貌的文化名片,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陣地。
明月國際陶藝村開窯
2014年5月24日,「活著的邛窯」遺址明月國際陶藝村開窯。2016年7月16日,全國鄉村旅遊提升與旅遊扶貧推進會議上,蒲江縣明月國際陶藝村名列國家旅遊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名單。2018年12月11日-15日,2018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會上,明月村榮獲「全國百佳鄉村旅遊目的地」「2018十大中國最美鄉村」稱號。2019年7月28日,2019年全國鄉村旅遊(民宿)工作現場會會上,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布蒲江縣明月村為第一批320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全國農村工作座談會在蒲江縣召開
2016年 8月19日至20日,2016年全國農村工作座談會在蒲江縣召開,這是全國農村工作座談會首次在四川召開。
北京洪堡論壇在蒲江召開
2018年9月17至20日,北京洪堡論壇成都論壇蒲江2018國際會議召開,這是北京洪堡論壇連續成功舉辦五年以來首次走出北京來到成都。此次會議在中國西部唯一的國家級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召開,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市政府主辦,市科技局、市博覽局、市商務委、市口岸物流辦、縣政府承辦。會議繼承北京洪堡論壇「綠色經濟與文化傳承」的旗幟,藉助德國洪堡基金會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超一流學術背景與充沛豐厚的國際資源,匯聚世界各地的學界、政界、商界精英專家,圍繞「綠色經濟、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國際門戶樞紐」主題開展多領域、深層次的交流、探討和推介,旨在聚集國際國內開放資源要素,提升成都在全國開放新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吸引更多國際組織總部、商業機構和世界五百強企業入駐,助力加快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
獲「千年古縣」稱號
2018年12月11日 經民政部審批通過,蒲江獲「千年古縣」榮譽稱號。全四川省,蒲江繼合江、富順、瀘縣、閬中之後獲此殊榮,為成都地區唯一擁有這張靚麗歷史文化名片的千年古縣。
成蒲鐵路正式開通
2018年12月28日,成蒲鐵路正式開通營運,結束蒲江不通高鐵的歷史。從成都西站乘動車組列車到達蒲江,最快一列高鐵45分鐘飈攏成都,讓蒲江人民更加便捷地融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