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篇報導,心情特別沉重:江浙滬1000個小學生中,超過60%的孩子尿液檢測中含有抗生素,超過25%的孩子體內含有2種抗生素,甚至有的孩子體內含有6種抗生素!……
這是上海復旦大學歷時一年多得出的檢測結果,江浙滬的孩子們體內含有抗生素,我們的的孩子呢?抗生素從哪裡來的?難道真的進入到食物鏈的「互害模式」了嗎?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情緒有點激動,有點跑題了,誠然,攝入抗生素的主要來源是雞鴨豬牛肉等禽畜動物養殖,咱們雖然是種植業,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濫用抗生素的雞鴨豬牛的糞尿去哪了?養殖場被抗生素汙染的廢水去哪了?答案是都回歸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了!
前幾天參加一個小型行業內聚會,有個朋友問我:「生產青黴素的下腳料用在葡萄上效果好不好」?我的回答是:「這不是效果好不好的問題,這是環境保護的問題,農業是不允許人用、獸用抗生素濫用於種植的,抗生素類用到土壤裡,葡萄會不會有殘留,人吃了會不會有問題?」我們不是科學家,這些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然而我們可不可以不用,減少這種風險!
言歸正傳,葡萄種植中,除了複合肥和中微量元素肥適量應用外,應用最多的就是有機肥了(或菌肥,下文不再重複),葡萄生長需要大量的有機肥投入,一畝地少則半噸多則一噸,如此大量的投入,就要求我們謹慎選擇有機肥,我們來看看有機肥是怎樣生產的:
一、簡單混合型:這種生產方法「簡單粗暴」
就是購買各種有機肥原料如油渣、木薯渣、澱粉渣等等富含有機質的原料通過攪拌鍋一攪拌,有機質不夠添點腐殖酸,氮磷鉀不夠添點氮磷鉀,再加點黏土等黏合劑,攪拌均勻後傳送到圓盤或滾筒造粒、過篩、烘乾,或者直接擠壓造粒,如果是粉狀有機肥,攪拌均勻就可以直接包裝了。這類有機肥就要注重原料的安全性:一是原料有沒有經過發酵腐熟,二是原料是工業下腳料還是農業下腳料,如果採用農業下腳料還好點,如豆粕、蓖麻餅等等,就算沒有發酵腐熟好也可以在地裡緩慢發酵,不會對葡萄造成傷害,如果是工業下腳料如糠醛渣、味精下腳料就要小心注意了,一不小心就燒苗,裡面含不含有害物質不得而知。
二、堆肥發酵型:
這種生產有機肥的方法後期工藝一樣,區別就是原料是自己發酵的,需要注意的還是原料的安全性,特別是一些「變廢為寶"的項目,很多原料是有風險的:比如城市汙泥、雞鴨豬糞便、餐廚垃圾、工業廢料等等,如果只重視有機質的含量達標,沒有檢測抗生素和重金屬,施入地裡勢必會帶來安全隱患。
三、生物溶酶噴漿造粒型:
這種有機肥以糧食為主要原料,如大豆,添加礦物質營養和菌粉→在培養罐中加入生物酶→培養基質和菌絲體→發酵液→二次濃縮發酵→噴漿造粒,得出高含量有機肥,純度很高,富含大豆本身的蛋白質、胺基酸,幾乎無雜質,葡萄應用安全高效。
發酵後剩下的殘渣,同樣營養豐富,自然不能浪費,用來製成稍低含量的有機肥,比其他原料效果要好的多,不涉及抗生素重金屬等等讓人擔心的問題,最起碼的安全性有保障。
目前我們的土壤汙染日益嚴重,人作為食物鏈的頂端,需要來自種植、養殖、漁業、林業、工業等等所有方面的食物來源,而我們所攝取、所使用的東西通過物質循環又會回到大自然當中,繼續影響下一代,國家已於2019年1月1日正式頒布」土壤汙染法『,作為我們種植者來說,先從一點著手:不使用原料來源不明的有機肥,儘量選用糧食來源的有機肥,最起碼選擇糧食下腳料作為原料來源的有機肥。至於習慣直接使用雞鴨豬糞的用戶,更應該謹慎,規模化養殖中有你所不知道的好多東西添加,葡萄種植最好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