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寫一些工作中常用的好習慣。我呢,是打算把這個寫成一個系列,先來幾個所有人都能想到的開始,然後隨時想到隨時寫出來,是分享也是積累。
為什麼要寫這個呢?記得以前寫過一個關於為什麼四大是很好的職業起點的文章,我在裡面也提到過,很多人覺得來四大是因為能積累財經知識,是財經界的黃埔軍校等,這些都對,但我認為不是核心。大家如果仔細想想,離開四大之後,到底哪些品質才是我們受益終生的?是當年學習的那些財務知識,還是其他什麼?
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太一樣,但有一點,我跟很多人聊過,發現是共通的,那就是在四大練就的各種本領,比如做事有條理,抗壓,耐操。看到這些詞,覺得熟悉吧。。。
同時,雖然這裡以財經界作為切入點,但這些特質,我稱之為「底層作業系統」,其實適用於各行各業,裡面包含的不僅僅是好的工作習慣,裡面有更加重要的認知能力。這些東西就像蓋房子打的基礎,基礎越牢固,這房子能蓋得越高,擴展性越強。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工作習慣開始講起。好的工作習慣千萬條,能把事情做好第一條。有那麼幾條根據我個人的感覺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咱們先從這裡練起。
這裡只講實操型的乾貨,因為每個習慣後面其實都有更深層次的理論框架。我不講書裡的理論了,但我很建議大家有機會去讀讀這些書。
To do list
這恐怕是做專業人士最必須要培養的習慣。我自己,還有我周圍很多的人,也許做不到完全的自律,比如早睡早起,或者定期運動,但每天一早做to do list真的是我們這群人共有的,而且都是一直保持的習慣。
為什麼是必須呢?其實這後面的原理是各種大小目標的具象化。無論是要大型項目分拆到每一天要做的事情,還是每天必須要做的雜事,甚至給誰回個電話或者回個電郵都應該放在上面。當你一天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時候,唯一能保證自己不忘記的方法就是寫在紙上,然後一項一項完成。
很多人也會熟悉當你有個to do list之後,然後把這些事件按照一個四分象限的方式進行評估。橫軸是事情的重要性,縱軸是緊迫性。理論上最重要且緊迫的事情要先做,其他幾個象限,比如重要但不緊急,或者緊急但不重要的,再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做。當然那種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估計就不做了吧。。。
理論歸理論,我覺得了解和理解確實很重要。但跟其他很多好的事情一樣: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怎麼破?
說說我自己的做法吧,不一定是最佳實踐,但至少能保證想做的事情可以做完。
首先,每天早上起來,伴著一杯香濃的咖啡和可頌麵包,拉一個長名單出來,這是為了保證需要做/想做的事情至少能都想到;
第二步,把今天必須做的劃出來;說白了,就是今天不做,天可能真的會塌的那種;
第三步,在今天必做的事情上,每個人個性不一樣,方法和重點不一定相同。我就說我的,我是從簡漸入難的過程。我會先花半個小時,把最簡單的事都做完,比如給某人打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跟蹤一下某個信息,發幾個電郵出去把該安排的都先安排出去。之後,給自己一段集中的時間完成比較難的事情,這個時間段是屬於「心流」時間。每做完一個,就劃掉一個。看到一行一行的事項被劃掉,尤其是頭半個小時,一下能劃掉好多項,那份成就感,就是及時的正向反饋,會更激勵你繼續下去。
如果下午晚一點一看,今天必須做完的都做完了,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把剩下的單子裡的事項開始做了,怎麼選?看重要性,看心情!萬一沒完成?那也不用擔心,喝杯咖啡,接著把今天必須要做的事往下做唄,反正干著急也沒卵用啊。。。
無論用多自律或者不完全自律的方式,但只要做,而且是堅持做,那麼你就能看到最終的成就,我堅信任何成就都是在每一天的to do list上慢慢搭建起來的,雖然每個人因為方式或者際遇的不同,這條路有些人可能走了1年,而另外一些人走了3年,甚至是5年,但只要做,你一定就會到!
我不太好的習慣是做完之後,把劃完的to do list都扔掉了,就像考學結束的學生一樣把所有的書都扔掉的感覺。多年以後,已經幾乎不記得自己走過的那些路了。所以,我這個系列中還有一篇關於記工作日誌的文章,用一個方法把每天的工作記錄下來,是記錄也是復盤,況且有那麼多好看的手帳本,正好藉機買起來!
我並不推薦那些只談時間管理的書,雖然有很多,但我認為那些方法多是表象或者工具類,解決不了更深層次的、驅動力的問題,也就是「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問題。」
最後,還是推薦幾本書,這些人都是心理學界的大家。很多現象,在我們眼裡是現象,是客觀存在,在他們眼裡,是科學。這些書是:《終身成長》,作者是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堅毅》,作者是安吉拉·達克沃思,《驅動力》,作者是丹尼爾·平克。
我最近迷上了把電視當作投屏,一邊放著壁爐和雪景或者是行駛在雪原中的列車,一邊捧著熱茶看書。。。有空各位也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