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
說明你的拖延症有多嚴重?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今日份的毒湯
01被困在to-do list裡的人
我剛畢業拿到公司offer的時候,offer上面要求在入職當天帶上一本書,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面有七個被人廣泛引用的優秀習慣,其中一個就是「要事第一」。
經理告訴我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務,每天列出來,然後根據重要緊急程度,一一去做掉。初入職場的我為學到這個技巧而感到興奮,以為掌握了職場高效率的捷徑。
但是後來我發現,任務越來越多以後,我已經無法掌握自己手中清單的完成率,甚至無法為工作任務標記輕重緩急再去執行。有一天我們領導把我叫進了辦公室,跟我說:
「我發現你這段時間工作成效一般,好像有點不知所措。」
我想狡辯說工作太多了,但最後沒有開口。我知道她說的是事實。我的to-do list已經很長了,長到我不知道該如何為他們分配時間。
我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
我每天下班前都會回顧自己的任務清單,並且給明天要做的事情列上1234。理想狀態下我是可以掌控這些任務進度的(總是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現實情況是每天都因為臨時狀況而處在暴躁情緒中:
每天都有人找我,索要信息、數據,詢問一些事情,參加臨時的會議,突然被叫去辦公室安排新的活……
也經常會出現挫敗感,回顧一天好像碌碌無為,毫無成就感。
那幾年,我都把責任歸咎於「身在職場身不由己,我也不是領導,事情都可以我自己安排」這個因素上。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提線木偶,而且有很多很多線,我根本無法為自己設計日程表,按照既定安排行進。
今年辭職以後,從7月份到現在11月底,差不多5個月的時間,我充分實踐了在「24小時都是自己的」這個前提下的todolist和日程表這兩個工具。
我發現了一個我不想面對的現實:todolist依然完不成,時間很多,反而增加了偷懶的時間,花在任務上的有效時間很少。
只有在7月份的時候,我沒有用to-do list,而是用了日程表。那個月效率很高,我每天的作息時間完全和上班一樣,時間邊界也控制得很好。
但是為什麼沒有繼續下去,最主要的是我的一個偏見:我認為每天都按照日程表行事的人,沒有自由而且呆板,我不想成為程序化的人。
todolist讓我有一種任務隨我掌控的感覺——雖然實際上經常掌控失敗,但並不妨礙我擁有這樣的欲望。
在11月下旬的現在,痛定思痛之後,我決定返回使用日程表。不僅是分析了工作和學習效率的緣故,也是因為看到了一篇著作分析,印證了我的感受。因此也更加篤定了我的想法:
使用日程表是最佳選擇。
02to-do list的諸多問題
【1】養成拖延的習慣
我記憶中拖延最久的一件事情是修訂一個培訓學習文件(如果我的同事看到這兒的話,我估計都會想笑,因為是我們一起計劃要優化的)。
在2015年年底,我倆在回顧一年的工作,發現新同事進來的學習文件已經很舊了(2009年版),於是立志要在2016年把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去做,而且同事還把這些文件帶回了家,發誓要在春節期間先重新閱讀、整理一下,以便來年更快修訂。
這項定義為「重要不緊急」的任務,對新人來說影響很大,我倆都把它列在了2016年的年度計劃裡,興致勃勃地想要大幹一場——這可是一個看得見的工作成績啊。
結果春節回來,我問了我同事:「那些文件你看了嗎?」
她說:「躺在包裡都沒有拿出來過……」
不僅如此,2016年一整年這項工作都不斷被我們往後延,一直到2020年,還沒有發布最終確認版。
這是史上拖延最久的任務之一。
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倆的工作管理方式都是to-do list形式的。拋卻領導是否重視我們的工作任務這個因素,在我們的季度計劃、月度計劃甚至日計劃中,都沒有給這項任務安排強制的時間去做——注意,是沒有安排強制的時間。
這項任務長期出現在計劃裡,但是一直會被其他緊急的事情給擠掉。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件任務的延遲了。延遲就延遲吧,好像暫時還看不出危害。一年一年就這麼過去了。
在我個人工作任務管理經驗來看,很多事情就是這麼被擠沒掉的。我們重視的一些事情,心裡很重視,行動上卻並沒有給它們騰出時間來。而且越重要的事情大多數難度也是比較大的,需要持續安排時間才能完成。萬事開頭難,只要沒有啟動,可能會永遠拖延下去。
我寫公眾號也是一樣。這件事情我從2019年7月份就開始在考慮了,但是直到9月份才註冊了,今年8月份才寫了第一篇文章。
【2】要事第一變成了輕鬆事情第一
在上班的時候,to-do list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縱容了自己避難就輕的本能。
每天上班的時候看到工作清單裡有一串任務,簡單的、複雜的、喜歡的、不喜歡的。我經常會選擇從簡單的任務開始著手,想著先把簡單的、費時短的事情做掉,剩下就會有大把的時間來好好思考困難的事情。
越是這麼想,就越是沒法去做重要的事情。
在職場裡永遠沒辦法控制別人來找我的時間和事情的緊急程度,好不容易把計劃內的小事做完了,臨時的又出現了。於是計劃內的重要事情就往後挪,一不小心就挪到了臨近下班。一想今天心情也不太好,不想加班做這個事情,就不做了吧。於是出現在了第二天的清單裡。
而且在做這些輕鬆、簡單的事情的時候,往往也沒辦法專注。因為心裡會想著那件重要的任務。一項重要任務長期沒有安排去做,很影響心情。對內表現為自責、愧疚、害怕別人來問進度,對外表現為暴躁、不開心、心不在焉。
所以只要沒有把一件事情落在日程中,不僅會被往後擠壓,還會影響人的專注力和心情。
【3】休息的時候仍然有壓力
一天的工作沒有做完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天天高效。
日程表給我們一個較為明確的時間邊界,當娛樂的時間到來,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去娛樂,哪怕工作沒有完成,心理負擔是比較小的。而to-do list幾乎沒有邊界感,只要工作沒完成,本該陪伴家人的時光,也會心事重重。
原先我上班的時候,即便有明確的下班時間,仍然會把電腦帶回家,覺得工作沒有做完,回家可以繼續做。實際上回到家裡以後,很少會把電腦打開。
沒有打開電腦,但是我在看電視的時候會想著我還有工作沒做完,會糾結我要不要打開電腦呢?
看書的時候,會想工作沒做完,我是不是應該去工作?
而某幾次真的打開了電腦,又會感到生氣:這本該是我看書看電視的時間,居然又工作了。
這樣的不良循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都在發生。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現在發現也還蠻簡單的:
給自己框定一個時間段,比如下班後的7:00-10:00,在這個時間段裡面,做自己的事情是可以的,如果有工作上的事情被打擾,允許自己把工作往後延;在這段時間裡享受生活的快樂,是自己的權利,無需感到愧疚。
辭職後自由職業這段時間裡,我也用過這樣的方式,效果很好。如果我的日程裡,10:00-12:00是閱讀時間,在這個時間閱讀,我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也不會去想今天還要寫一篇文章——寫文章的時間是13:00-16:00。
但是如果我列的是一個to-do list,我可能會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內閱讀,只稍稍過10分鐘,我就忍不住會去想是不是應該工作了。
03回歸日程表
就像我一樣,我相信很多人討厭日程表的原因是不想讓自己成為程序化的奴隸。
遵循日程表的人,和對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對自我的認知,是相違背的。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反對日程表的人,可能有很多根本就沒有堅持過,沒有感受過它的好處。並且,遵循日程表,並不會失去控制感。
最有名的一個例子莫過於哲學家康德。
5:00
僕人浪泊叫醒康德。
康德命令:無論他怎麼賴床,浪泊都必須想方設法把他拖起來。
喝兩杯茶,抽一鬥煙,備課。康大師嚴格規定自己每天只抽一鬥煙,終生不變,但年紀越大,菸斗也越大。
7:00-9:00
上課。
9:00-12:45
寫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於這個時間段。
13:00-16:00
午餐,待客。
16:00-17:00
康德獨門散步。定時定點,廣大柯城居民一看見康德就對表。
有次康德看盧梭的《愛彌兒》走火入魔,忘了出門散步,廣大市民一片混亂,一致認為教堂敲錯了鍾。
17:00-22:00
看書。要求:書房溫度恆定15度。
22:00-4:45
睡覺。
日程表其實並沒有框定的事情,只是框定了事情的類型和範圍。在實際使用日程表的時候,把to-do list裡面的任務,分配到日程表裡去,讓自己每天都有固定時間段去做。
可能我們沒辦法像康德那樣完全規劃掉24小時,但說不定可以規劃出2個小時、4個小時,使得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時間段做固定範圍的事情。
我的感受是,一旦執行了日程表,會有特別充分的快樂感和自由感,專注力也可以基本做到100%,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評價也會很高,認可自己,不會覺得自己碌碌無為。
而唯一需要的就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