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北區學校 學校供圖
「親愛的××同學,祝賀你被松山湖北區學校正式錄取,成為我校首屆學子!」今年招生季,備受東莞市民關注的松山湖北區學校正式投入使用,並迎來首批學生。寬敞明亮的教室、舒適整潔的宿舍、功能齊全的體育館、茶藝室、中醫館……松山湖北區學校的落成,再次壯大我市優質公辦教育資源力量。
像松山湖北區學校這樣環境優美、教學先進的學校在東莞星羅棋布。不少鎮街學子也在今年秋季開學時,享受到教育擴容帶來的紅利。今年年初,東莞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啟動,這是一場覆蓋全市的教育變革,自上而下,東莞積極擁抱「三區」疊加重大歷史機遇,出臺系列教育「慧」民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努力交出辦好新時代人民滿意高質量教育的「東莞答卷」。
■新建成的南城陽光第八小學 首席記者 鄭琳東 攝
教育擴容
資源供給
義務教育階段總體學位供給充足
東莞作為新一線城市,與其他城市相比,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充滿活力。「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高評價標籤背後,除強大的經濟建設作支撐外,還有教育的不斷進步,形成城市發展「內驅力」。
隨著二孩政策全面放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入戶條件放寬以及城市吸引力的不斷提升,東莞近年人口規模、增速發生了新的變化,進而對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市民有需求,政府就有行動。
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日益旺盛,東莞順勢而為,提出教育「擴容提質」口號,並予以落實。「擴容提質」是一場東莞教育支撐當下、決勝未來的攻堅行動。
數據顯示,今年秋季學期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和民辦學校總體學位供給充足,起始年級共提供學位24.61萬個,報名23.6萬人(其中:小學一年級學位14.39萬個,報名13.53萬人;初中一年級學位10.22萬個,報名人數10.07萬人)。今年東莞參加中考考生5.8萬人,高中階段學校計劃招生6.47萬人,其中普通高中3.5萬人,中職和技工學校2.9萬人(含定點招收昭通學生)。當前我市幼兒園學位資源也比較充足。當前共有1195所幼兒園,可提供學位約43.6萬個。對照國家教育事業統計平臺數據,2019年底有在園幼兒約36.5萬人,空餘學位約7萬個。
上半年,我市各鎮街克服疫情影響,切實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按計劃推進。計劃今年完工的29所新建、改擴建學校中,已有21所正式投入使用,剩餘8所將於今年年底前完工。同時,計劃今年動工的94所學校中已有42所順利動工。17個市屬學校建設項目,均已順利通過公開招投標明確了代建單位,設計招標、勘察、技術審查、概算審批等前期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改擴建項目已建11層,預計9月中旬全部封頂。
今年秋季的東莞校園,發生了不少新變化。在南城陽光中心小學,該小學豔陽樓(原商業學校)是今年南城街道辦投入2990萬元改建的教學區,可提供900個學位。今年9月1日起,該校三、四年級共16個班進駐此校區學習;在東城第一小學,佔地面積2557.87平方米的綜合樓擴建項目投資3139.06萬元,可增加36個教學班,新增學位1620個,擴建完成後學校共提供學位2970個;松山湖中心小學集團西溪學校擴建工程佔地面積約5722平方米,擴建建築面積約27269平方米,計劃增加12個班,增加540個學位,今年9月投入使用。今年9月1日,21所新建擴建的公辦中小學共計提供公辦學位超2.6萬個。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優質公辦學位,為廣大家長吃下一顆「定心丸」。「這麼多好學校集中建設,足見東莞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家住南城的張女士說道。
簡化流程
提高教育擴容提質項目建設效率
東莞教育如何在短短幾年,破解公辦教育資源不足、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困擾我市多年的難題,形成獨特的「東莞經驗」。除前期合理規劃外,還有後期結合實際的推陳出新。
「在各部門通力合作,開設綠色通道支持下,我們的擴建工程進展順利。」今年5月,沙田實驗中學擴建工程現場,校長張遠廣衣背被汗水浸溼,仍止不住欣喜,「再過幾個月,孩子們就有新學校用了。」9月,煥然一新的校園如約而至。張遠廣口中提到的「綠色通道」,被赫然列入《東莞市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中——提供優質審批服務、簡化前期經費審批、簡化招投標和財審環節、簡化集體物業建設學校相關交易手續。《行動計劃》對提高教育擴容提質項目建設效率、保障學位供給、補齊民生短板提出了具體要求,除解決辦事難的問題外,還針對學校建設三年計劃進行任務分解。
有業內人士坦言,東莞市推進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是舉全市之力,全市域動員,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共同推進的大事,而非某一個部門、某一個鎮街的工作,這充分反映出市委市政府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堅定決心,強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設計,這種魄力、力度在全省也是少有的。
我市的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是從編制規劃、經費支持、用地保障、審批服務、督查落實、師資配套等各個環節實現全鏈條支撐,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注重創新探索,實現從單一的教育聯動轉變為全鏈條式的教育統籌協調發展。
■茶山中學升級改造工程在2020年9月新學年開學伊始正式交付使用。圖為無人機航拍茶山中學嶄新的校舍本報記者 鄭志波 攝
教育公平
積分入學門檻持續降低
東莞是外來人口大市,人口結構具有特殊性。數據顯示,當前,我市非戶籍人口約佔常住人口的70%。在基礎教育階段,2019-2020學年非本市戶籍學生113.38萬人,佔比為70.5%,佔比居全省第一。
這種特殊人口結構,也促使我市民辦學校發展規模比較大。2019-2020學年基礎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有1250所、佔比71.5%,有在校生100.6萬、佔比為64.8%。
民辦教育的蓬勃發展,為東莞教育增添活力的同時,也決定了我市必須創新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對此,東莞積極創造條件,通過率先實施積分制入學和發放學位補貼等方式,創新落實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兩個為主」(流入地為主、公辦學校為主)政策。
「我兩個孩子都是通過積分入學上的公辦小學,二寶上學時,流程更便捷,門檻降低了不少。」家住高埗的劉女士去年成功將小女兒送入公辦小學就讀。據她回憶,如今,身邊不少寶媽和自己一樣,不用東奔西走,許多流程手機即可辦理,家長省了不少事。
2020年,我市為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適齡學生提供積分入學和優待政策學位7.93萬個(含公辦學位、購買民辦學位和民辦學位補貼),確保2020年在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及在民辦學校就讀享受學位補貼的隨遷子女人數佔比不低於50%。
教育提質
集團化辦學
弱校迎來新生機
光解決學位問題,還稱不上「好教育」。東莞教育在學位擴容、公平發展的同時,學校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是不少家長的願景。圍繞教育提質,近年來,東莞大力推進品牌學校培育,激勵中小學名校開展集團化辦學,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結對幫扶,與中國教科院合作高標準籌設未來學校,深化推動「莞式慕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全市教育內涵品質的全方位提升。
「自南城中學被東莞中學託管後,學校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今年中考700分以上學生達58人。」歷時四年的全面託管,原南城中學校名改了、學校變美了、學生成績提高了。
名不見經傳的原寮步鎮西溪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但此前教學質量堪憂,許多家長不願將孩子送至此處。後來,在龍頭學校松山湖中心小學集團化辦學之下,該校突破辦學瓶頸,辦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目前,「松溪樣本」集團化辦學已進入「整合——新生」階段,西溪學校將構建自身教育產品——基於深度學習的思維課堂。
「集團化」辦學是基於我市教育發展現狀提出的先進舉措。市財政設立1.2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採取「名校+新校」「名校+分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形式,激勵中小學名校開展集團化辦學。目前,全市共組建40個教育集團,其中託管型22個、緊密型9個、複合型8個、聯盟型1個。教育集團覆蓋28個鎮街(園區),覆蓋率84.8%。「集團化」辦學減少了教育兩極分化現象,讓薄弱學校也能順勢生長,讓東莞教育根深葉茂。
■落成不久的莞城平樂坊小學 首席記者 鄭琳東 攝
品牌學校
名校強化樹特色
東莞學校數量多,質量高,但各校辦學特色不明顯,或未成系統,還欠缺品牌經營意識,一直是全市上下的一塊「心病」。挖掘一批辦學理念先進、辦學特色突出、社會口碑良好的學校,2018年,我市「品牌學校」建設正式啟程,市財政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自2018年以來共遴選品牌學校培育對象60所,其中已認定品牌學校30所,計劃至2021年共培育100所品牌學校。品牌學校的誕生,讓東莞教育再邁新臺階。
除此之外,東莞還實施「優質化」扶持一批。充分發揮好民辦教育專項資金作用,在學位補貼、硬體改善、教師培訓培養和待遇提高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每年組織64對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結對幫扶,組織公辦學校託管10所民辦學校,著力提升民辦學校辦學質量。去年,「東莞市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委託管理試點工作」還榮獲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最高獎SERVE提名獎。
位於東坑鎮的東晉實驗學校原是該鎮一所普通民校,2016年,東莞第一輪義務教育公託民行動實施,該校位列其中,由莞城中心小學託管。駐校、帶教、跟崗、互派、定期指導,如今,東晉實驗學校成為東坑學子讀書的熱門之選。
未來學校方面,我市著力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教科院合作建設松山湖未來學校實驗區,高標準籌設未來學校,松山湖未來學校計劃於2020年底動工建設。市教育局表示,接下來,將推動各類學校進一步激發內在潛力,提升辦學水平。
獨行難,眾行遠。東莞教育「組團式」發展,名校幫扶弱校、名教師帶動新教師,最終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緩解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現狀。
教育信息化
推進全市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莞式慕課」,是我市教育信息化重要品牌。目前,東莞已確定2個試點鎮街、117所慕課試點學校、60所教學資源深度應用試點民辦學校和4所莞式慕課實驗基地民辦學校,借「莞式慕課」推進全市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覆蓋全市不同層次類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期間,東莞學子宅家防疫和學習兩不誤。原來,我市以「雙師教學」「在線名師課堂」「翻轉課堂」等「莞式慕課」教學模式為抓手,精心遴選和推薦適合中小學生的優質資源,力求系列化、精品化,做到學段、學科全覆蓋,實現多渠道、立體式推送課程資源。
我市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在省內率先建成了第一個地級市教育雲,面向市、鎮、校三級應用系統提供服務。整合開發教育資源、教學應用、教育管理、教師發展、信息惠民等五大體系的「慧平臺」,並實現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提供50多個教學、學習、教研等信息化支持系統和工具,供全市師生和家長「一人一號一網」登錄使用。在東莞,共有26所高中學校開出1500多門校本慕課課程,超過11.3萬人次參加學習。還引入東莞市圖書館等海量優質數字資源並免費推送給師生家長。市民素質提升教育平臺(莞易學)開設非全日制中職學歷教育專業32個,專業課程452門、技能提升課程22門、素質課程230門,報名人數近35萬。
自2014年起實施「莞式慕課」以來,我市積累優課微課9.4萬節、習題79萬道、教學素材51萬個,訪問量累計達7.32億次。2018年,我市被教育部評為「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並作為廣東省唯一的地級市代表參加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區域應用成果交流展示活動。2019年,我市代表廣東省參展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相關科研課題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類)一等獎。202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基於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廣東4個地區入選,東莞是其中之一。
■2020年9月3日,東莞市機電工程學校學生正在上課 首席記者 鄭琳東 攝
未來規劃
高質量教育任重道遠
教育擴容提質「組合拳」之下,近些年來,我市教育內涵品質和整體質量水平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些進步和成效老百姓是看得著、感受得到,實實在在受惠得益的。在新時代,廣大市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接下來,東莞將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對照《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戰略任務,對照省委省政府「基礎教育強省」部署特別是推動基礎教育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四個體系」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1+1+6」工作思路和加快打造教育現代化強市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發展內涵和品質。
其中,在經費保障方面,繼續落實「兩個只增不減」政策要求,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健全完善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教育優先發展保障能力;在教師發展方面,爭取上級支持著力加強教師配備和管理,繼續落實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工程,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在教學研究方面,加強教研隊伍建設,落實教研主要任務,圍繞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目標,推動教研工作重心下移,不斷提升教研實效;在監測評價方面,結合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和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工作,加強監測和評價結果在全市各鎮街(園區)和學校層面的深化應用,不斷查漏補缺,夯實發展基礎,補齊發展短板,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記者 張理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