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舉措如果能讓所有獨生子女家庭意識到當風險來臨時,政府會照料和保障他們的生活,有一份安全感,那才是最有價值的社會效應
狹小的兩室一廳,最普通的家庭格局。左邊是劉論博夫婦的臥室,右邊是孩子的小房間。淺藍色的單人床,書架上放著些世界名著和幾冊發黃的中學英語習題集。
事實上,劉氏夫婦的獨生子威威卻從來沒有住過這個房間。早在十幾年前搬進上海龍柏小區的這套住房前,當時還在念中學的威威就已因故夭折。
兩位近七旬的老人,從來都迴避與人談起一切有關孩子的話題,內心卻又難以割捨。他們沉默而固執地在屋子裡暫停了時光,留下孩子的氣息。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上海,每天有將近20名年輕人或幼童因各種原因死亡,每年則會新增7000個左右痛失子女的家庭。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這些家庭絕大多數像劉家一樣,失去的都是他們唯一的孩子。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進入晚年,再生育功能已基本喪失,同時生存能力也逐漸衰弱。這種情況下,獨生子女一旦傷殘或者死亡,對整個家庭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上海市閔行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永珍說,「他們當年響應了國家號召,到了今天,他們碰到了困難,國家難道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嗎?」
李永珍所管轄的閔行區人口計生委,過去兩個月間,正式開始對這類因獨生子女傷殘或亡故的特殊家庭提供免費午餐與家政服務。
每天中午11點半左右,身著紅色制服的送餐員,將一葷兩素的營養套餐送上門。對這些實際受惠的家庭來說,是不是免費,吃什麼,倒並不重要。「來人比來餐好」是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感受。
「天上掉下的免費午餐」
這項新政策規定,凡閔行區戶籍、居住閔行且至少一方年滿60周歲,其獨生子女傷殘或死亡的父母和傷殘三級以上的未婚、無業且隨父母共同生活的獨生子女,均可享受每天一份免費午餐。至少一方年滿70周歲,可再額外享受每周兩次、每次三小時的免費家政服務。同時,這些家庭還將獲得免費贈送的DVD播放機、碟片和書刊。
閔行區13個街道,共有250戶506人符合免費助餐條件。過去兩個月裡,這項政策實際惠及216戶442人,其他34戶64人表示自願放棄。符合家政服務的73戶中,有21戶暫時放棄。
「一些家庭因為經濟條件尚可,或者不想觸及傷心往事,自願放棄了我們的免費午餐和家政服務。但我們會永久保留這些家庭享受的權利。」李永珍說
閔行區人口計生委的科長張金娣主要負責這一項目的調研,她告訴本刊記者,所有家庭都經過當面徵詢,其中不少家庭起初都對他們這一政策心存疑慮,認為「天上不會掉下免費的午餐」,甚至覺得又是一次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
「這種疑慮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有。」國內最早研究獨生子女家庭風險問題的專家、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表示,免費送午飯,免費家政,對於特殊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獨生子女問題研究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教授也抱有同樣的疑慮:「做法有些簡單,這些特殊獨生子女家庭需要的,真的是這麼一頓飯,有人來幫著乾乾家務?而且,這項政策的持續力又能有多久?」
但兩位專家不約而同再三肯定「這首先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為這至少體現了政府的一種姿態---開始關注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產生的後續社會影響。
穆光宗認為,特殊獨生子女家庭最大的需求是精神援助,物質上,除極個別家庭外,並非完全老無所養。「上海閔行區的用意非常好,在國內開了先河。但執行手法上單調不匹配,也許是目前政府的認識水平尚不夠火候。不管怎樣,有這個初衷和意識,已經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事實上,早在六年前,國家人口計劃生育法第27條,即已對此類特殊獨生子女家庭的保障做出了相應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但內容制定得太模糊,基本上是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一些比較富裕的地方,能對這些家庭提供部分有限的經濟補助已算不錯。
4000萬元的「形象工程」
面對「形象工程」的質疑,李永珍沒迴避:「免費午餐和家政服務是我們經過半年左右的調研決定的,不是隨便拍腦袋的想法。」
在之前的入戶調查問卷上,記者發現,就午餐一項,有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是不是吃素,宗教信仰等配餐細節問題都一一羅列在案。
劉論博老先生感覺紅燒肉有些油膩,工作人員得知後馬上聯絡送餐公司,更換了劉家的菜單。
但同時,李永珍也承認,免費午餐和家政服務「作用很綿薄」。「主要是希望讓這些特殊獨生子女家庭感到政府對他們的關注,沒有遺忘他們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李永珍為本刊記者羅列了一份上海地區對這些特殊家庭的「補貼」清單:獨生子女在16歲以內傷殘,一次性補助3 000元,死亡為5000元。父母年齡49歲以上,子女傷殘每個月可每人領取120元,子女死亡為150元。
當然,他們至今仍有資格獲得因響應國家號召而給予的獎勵---可以16年如一日地領取每月2.5元的獨生子女津貼。
「老實說,我們是財力不夠,所以能做的事有限。只能先行關注這些更為困難的特殊獨生子女家庭。如果財力夠的話,我覺得還要推廣到一般獨生子女家庭,他們中也有空巢老人,他們同樣是貢獻群體,也需要政府的關懷和保障。」李永珍說。
長年從事計劃生育基層工作的李永珍告訴本刊記者,自己有時內心也很矛盾:「一邊對那些想超生的家庭做計劃生育的思想工作,一邊又看到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因為子女傷殘死亡而陷入絕望悲慘的境地。」
「免費午餐和家政服務已經列入閔行區政府的實事項目,所以即使我退休了也會堅持做下去,每一個特殊獨生子女家庭,從享受這項政策的第一天起,我們會一直持續到他終老。」李永珍說。
而這項尚屬「綿薄」的項目,粗略計算,按照每人每餐7元的配餐標準,區政府的投入一年在130萬元左右,加上家政服務,總投入近200萬元。
「這些家庭的數量還在持續增長,增長比例在10%以上。如果這件事做十年,我估計累計投入不會少於4000萬元。」李永珍表示,投入經費多少、是否值得暫且不論,這項實事的堅持,重點是為計劃生育國策建立利益導向長效機制。
「我們這一舉措如果能讓所有獨生子女家庭意識到當風險來臨時,政府會照料和保障他們的生活,有一份安全感,那才是最有價值的社會效應。」
不要末端治理,要未雨綢繆
「免費午餐也好,免費家政也好,我認為根本辦法是出臺硬性法律制度,為這一特殊時期形成的群體規範相關保障。 」孫雲曉告訴本刊記者,獨生子女現象並非中國獨有,比例也不是世界最高。
「德國的獨生子女比例很高,但那是民眾的自願行為,德國的獨生子女家庭也有同樣的風險,但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完善和成熟,所以矛盾不會凸顯得特別尖銳。」
按人口學預測,穆光宗教授保守估計,到2020年,中國因各種原因失去孩子的特殊獨生子女家庭將超過100萬。
「隨著全社會獨生子女家庭總量的增長,雖然獨生子女夭折、殘疾是概率事件,但會累積成涉及面相當廣泛的社會問題。對國家而言,這些家庭不僅是公民,更是貢獻群體。國家、政府有責任為自己制定的政策買單,這是一個人口安全問題。 」他說。
李永珍也表示,「以前我們只搞計劃生育,現在,人口素質和安全也是我們目前的工作重心。多年的基層工作讓我們感到,一方面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還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基本國策,同時也要預計到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盡力去緩解和改善。」
「每項政策都是一柄雙刃劍,解決一個問題,同時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不是說政策錯了,尤其是人口戰略,不能迴避它所帶來的後續問題。目前獨生子女家庭出現的風險問題,提醒我們制定政策應更完善,更具戰略性,不是成本最小化,而是風險最小化。不要末端治理,要未雨綢繆,事先治理和預防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穆光宗說。-
(《望東方周刊》記者孫軼瑋/上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