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民閱讀的鄉村主陣地,「農家書屋」擔任著「助推鄉村文化全面振興,構建農民精神文化家園」的重大作用。如今,在安徽省亳州市,「農家書屋」已經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站,在這裡,閱讀的種子撒落在鄉村的田野上,讓勤奮好學的農民來「充電」,讓滿溢的書香成為城市最有朝氣的文化標籤,讓鄉村文明煥發嶄新氣象。
蒙城縣劉橋社區:閒暇時刻好去處 農家書屋來充電
自今年8月份蒙城縣城關街道劉橋社區整體搬遷到京開城以來,該社區的農家書屋的讀者們就絡繹不絕。
書屋坐落在燕京華府樓下,新建的功能室、新添置的沙發,柔和的燈光,1800本圖書讓這個書屋顯得格外溫馨。書屋內四面牆的書架整齊排列著各類書籍,內容涵蓋育兒、養生、文學、法律、科技、少兒讀物等諸多領域。
幾位退休老大爺沒事就愛約著來看書,他們說:「這裡的書還挺齊全,有不少適合我們老年人看的書,就在樓下,沒事我們也不打牌,不如來這屋裡翻翻書,多學點養生知識,照顧好自己,不給孩子們找麻煩。周六日也開門,沒事我把孫子也帶來,看看書總比老是看電視強。」
據悉,該社區全面規範農家書屋管理,提升書屋服務水平,將農家書屋與黨員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內容結合起來,旨在提高居民素質,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譙城區城父鎮:農家書屋為群眾點燃「致富夢想」
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農家書屋」逐漸成為村民學習「充電」的好去處。在譙城區城父鎮劉樓村,村民劉海芹正在閱讀蔬菜種植方面的圖書。2018年,劉海芹開始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現在已經擁有33個大棚。劉海芹認為,作為種植戶,如果不懂種植技術,就很難獲得高收益,農家書屋點燃了她致富的夢想。
在劉樓村,和劉海芹一樣通過農家書屋來學習技術的村民不在少數。這裡圖書種類齊全,涉及農業生產、疾病預防等,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隨著冬季農閒的到來,很多村民來到這裡學習技術,增長知識。
近年來,城父鎮採取多種措施,不斷提升農民創業致富能力和文化素質,以建設農家書屋為切入點,根據各村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為各村配備相應的圖書。目前,城父鎮13個行政村都建立了農家書屋,共配送圖書2萬多冊、報刊200多冊、電腦20臺,全年累計接納2萬多人次。
鎮文化廣播經濟信息服務站站長蔣成超介紹,接下來他們將利用微信群、廣播進行宣傳,讓更多群眾走進農家書屋。
渦陽縣石弓鎮:農家書屋助力「文化扶貧」
「自從村裡農家書屋建成後,也成了俺們群眾常去的根據地,在農家書屋看書,不僅學到書本上的很多知識,還可以在交流中學到實用技術、經驗。」喜歡讀書的渦陽縣石弓鎮貧困戶曹恆高興地說道。
「村裡農家書屋有養羊、養豬、養魚、種植蔬菜和西瓜等技術的書,我一有空就來看一看。」大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曹崇合感慨地說。為了提倡多讀書,更好地給貧困群眾帶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幫扶,石弓鎮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農家書屋在文化扶貧中的帶動作用,切實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
走進大黃村農家書屋,一排排圖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有扶貧類、健康類、就業類、種養殖類、生活百科等方面的書籍2000餘冊,豐富多樣,一應俱全。每天幾位愛看書的貧困群眾都會來到農家書屋,手捧種養殖類書籍認真地閱讀著,讀得津津有味。有時大伙兒也會聚集在一起,向養殖大戶曹成連討教養殖管理經驗。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是推進文化扶貧、脫貧攻堅一項重要措施。
近年來,石弓鎮始終把文化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點工作來抓,根據貧困戶發展產業致富需求,整頓了農家書屋,統一配備了電腦、書櫃、桌椅等設施,新增了農業經濟、致富需求等方面的書籍,書屋已成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信息橋」,讓貧困群眾既富了「腦袋」又富了「口袋」。同時,鎮還不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業技術知識培訓,種養殖技能培訓、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文化育人活動,讓農民在提高文化素養同時,提高了種養殖管理能力和知識水平,讓文化扶貧真正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加油站」。
「現在的書屋每天都會有不少群眾前來看書,種養殖戶是農家書屋的常客,農家書屋激發貧困群眾自發、自願、自覺投入到脫貧致富中,不斷學習新技術,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中扶志扶智作用,全面提升文化建設水平,助力脫貧攻堅。」大黃村書記曹成燕介紹說。(亳州文明網綜合 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