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引娣
對於魯迅,多少年來,只有敬仰,這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且不說在現代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中魯迅排名首位,就作為一名文化戰士,他的錚錚鐵骨都讓所有人佩服。初中語文教材裡每冊都有的文章,讓教了幾十年的語文教師一遍又一遍去解析,每次都有新的發現。
(一)初次相遇
記得最初接觸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只是理清了內容,了解了他的童年少年生活,知道他有一個粗俗迷信卻又盡職盡責,很愛他的保姆一一阿長,還有一個專制蠻橫,不近人情的父親,後來有個鄰居衍太太,壞壞的心眼,兩面三刀的樣子,再到日本留學,注意到那個眼球白多黑少,倔強執拗的範愛農,回國後兩人卻成為好朋友,真是印證了「不打不相識」的說法,到最後還懷念這個外冷內熱,一心裝著國家的小知識分子。
當然,日本留學,作者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己的老師藤野先生,這位生活樸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幫來自弱國的作者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等,都讓作者這個受盡冷眼的外鄉人感到溫暖,這基本是以前對《朝花夕拾》中人物的理解。
(二)漸行漸近
隨著歲月流逝,讀過魯迅的作品越來越多,還有那些和魯迅有關的,不管是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還是有關魯迅第一個夫人的《朱安傳》等,對這個錚錚鐵骨的硬漢就多了不同的認識。
他在冷眼寫灰色的時候,心中的那份柔情,對美好的渴望,從他對朋友的態度,和平日交往都可窺見一斑,蕭紅細膩的描寫中,魯迅對朋友的那份溫情,對家人的那種關心,以及對生活的熱情全部躍然紙上。
他稱讚蕭紅為中國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作家,不是一個長輩的寬容,一個師者的鼓勵嗎?而《朱安傳》中,他自身生活中的無奈,對母親的孝順,對命運的抗爭造就了朱安的特殊存在,我就感到這個硬漢心中的那種疼痛,每次面對朱安,他都會自責,都又沒有辦法。這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漢子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柔情與無奈。
(三)再讀魯迅
如今,人到中年,重新再看《朝花夕拾》,不光看到了他周圍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而且感到了他對童年的溫馨的懷念,長媽媽的嘮叨以前覺得聒噪,現在似乎很懷念,那麼一個在乎自己,一心盼望自己好的保姆永遠沒有第二個了。
對於父親,雖說有隱隱的不滿,可依然沒有批判,由於父親的病,魯迅先生不相信中藥,下決心學習西藥,日本留學去仙臺學醫,結識良師藤野先生,而看電影事件又讓魯迅棄醫從文,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成長的先生。
先生在回憶溫馨的童年生活中,沒有喪失理智,依然是理性的批判,長媽媽封建迷信的無知,衍太太自私自利的行為,不正是日後的楊二嫂嗎?《狗.貓.鼠》中像貓一樣對弱者冷酷,對上級獻媚,成天聒噪的所謂的正人君子們,還不如勾魂使者一一無常,這個具有人情味的鬼。
毋容置疑,魯迅是頂天立地的中國男兒。
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正如有人推測,國民黨反動派殘害了那麼多的民主人士和左翼聯盟的作家,而魯迅這位中華文化戰線的一面光獲的旗幟能屹立不倒,一方面是他的影響,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和蔣介石是同鄉,蔣一直想拉攏他為其做事。而他,選擇了真理,而不是人情。
人到中年,再讀魯迅,雖有了不同的認識,可敬仰依然。
【作者簡介】小荷 中學語文教師,陝西省作協會員,著有散文集《桃李沃土》,作品散見於省內外雜誌報刊及網絡媒體。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黛玉進賈府,為什麼那麼小心謹慎?
魯迅是怎麼評價康乾盛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