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從上海移民來香港,我們全家最頭大的就是兒子的擇校。
所以一安頓好香港生活,我們夫妻倆就開始各顯其能,對外打信息戰、對內收拾兒子,甚至有一次因為學習的爭論,老婆把ipad都摔了(為了籤單我後來又買了一個,唉,還不如打我呢,至少省錢不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直到兒子如願錄取了dream school,我們這顆心才徹底放下來。嗯,dream school很有特點,今天跟大家聊聊。
學校名字是喇沙書院,是香港最牛的傳統名校之一,而且最大的特點是「男校」,對,就是學校沒有女生。而且學校還是一條龍,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中間不用換學校,也就是意味著,上大學之前,兒子一直跟小夥子們生活在一起,沒有姑娘,沒有同桌的你,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反正我是沒經歷過這樣的讀書環境,想來應該在日常讀書學習上,少了很多其他心思吧,至少課堂上不用在意形象,不用有什麼眉來眼去的分心吧。
學校其他方面也是各種好,作為傳統名校(1932年成立,畢業的知名校友數不勝數,政商各種名人校友,大家的校友情結都很深),教學質量自是不用說,畢業升學都是金光閃閃的各種offer,學校英語和數學一貫是知名學科,我們本身母語是普通話加上海話,所以語文也不用操心。
其他科目就跟著大家一起學吧,反正畢業升學我們也有各種選擇,甚至考慮「華僑生聯考」以華僑生身份回上海上大學也說不定呢。
課業之外,一群小夥子精力特別旺盛,所以學校大力發展體育來幫助大家強健體魄,這一點我是非常贊成的,就像清華校園的大標語「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一個道理,越好的學校,越在意體育。看看學校的知名校友李小龍,大家就能猜出校園風格了。
大家都知道香港寸土寸金,可是喇沙書院的各種運動場地卻是非常豐富,學校有壁球館、400米田徑運動場、標準草地足球場、體育館、排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奧林匹克標準泳池、健身室、網球場,以及各種多功能廳,總之,一分錢學費不花,還能和同學們每天享受到高質量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我是真心羨慕他們。
兒子也是自從讀了喇沙書院後,開始對體育尤其感興趣起來,記得3月8號那天,兒子一進家門就是滿臉興奮和驕傲,我當時心裡還納悶呢,女神節他起勁什麼?一問原來那天是香港一年一度的校際田徑D1總決賽,兒子和同學特意跑去灣仔運動場吶喊助威。
當晚香港電視新聞果然看到喇沙書院勇奪冠軍,喇沙在今屆D1田徑賽中一直落後於老對手男拔,說到這裡,要提一句喇沙書院的老對手,就是男拔萃學校。兩個學校一直都是處於爭峰狀態,相當於武當和少林之於江湖吧。
二者都是男校,不但在學術上爭霸主,在體育和文藝上也是要爭一爭的。這不,此次的田徑運動會上,又爭起來了。
男拔在決賽日上午仍領先三十七分。然而,喇沙書院下午上演絕地反擊戰,先後在4x100,4x400接力賽中,均贏得三個級別的金牌,總成績四百五十九分後來居上,以十五分之差反超男拔,登上王座。
呵呵,怪不得兒子嗓音沙啞,看來一定是喊加油喊得很忘我。他非常驕傲地說「我們贏了男拔萃」! 聽兒子說,很多喇沙學長請假去現場為母校助威,其中一位喇沙書院的老學長史泰祖(香港著名皮膚科醫師)每年都會到場去給學弟學妹們加油,這種校友之間的感情也是很讓我羨慕和感動。這種對母校的情結,每年都會上演,這就是男人的長情和浪漫吧。
說起香港排名前三的傳統名校,九龍的兩家頂級男校喇沙書院和拔萃男書院如被詛咒般地套在一起,成為終身「宿敵」。我引用資料跟大家科普一下,給擇校的家長一些參考:
喇沙書院(La Salle College) 是香港著名的男子天主教中學,由喇沙會修士於1932年創立,位於九龍城。該校的知名校友有李小龍,黃霑等。1932年創校的喇沙書院,狀元輩出,會考年代共出產27名10A狀元,2003年會考學生共考獲501 個「A」,紀錄至今沒有學校能打破。
以大半個世紀建立的「喇沙精神」,更是學生成功的根基。至今仍堅持津校定位,學生更在學術、運動、文化等方面獲獎無數,堪稱文武全才。
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間學校,成立於1869年,位於九龍何文田,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於此畢業,學生在公開考試中成績非凡。在體育、學業及音樂比賽中均成績驕人,是一所傳統名校。男拔學生以文武雙全見稱,1987年至2010年間,共出產17名會考10A狀元。
在運動方面更是無可匹敵,尤其轉直資後,幾乎壟斷學界賽事的男子組別,連續8屆成為中銀香港紫荊杯男校組的盟主。
這兩個學校的學生也是香港對母校歸屬感最強的,想想也是,在男校同一環境下學習生活,少則五六年,多則十二三年,身上已經深深的打上了學校的烙印。成長影響性格,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男拔學生大多是理想完美主義者,拿第一名是贏、拿第二名便是輸。不是說他們對勝負看得重,而是從小到大,他們大概已把獲得第一當成理所當然的第二本能。不認識他們,很可能覺得他們很犟,但於他們來說這可能只是對人生的起碼要求。
就像《音樂人生》裡的黃家正,無意冒犯別人、卻把心中那條線訂得很高很遠,或者這種嚴己律人的人生觀,本身已是很「犟」的一個態度。不過他們既不理別人的眼光,亦不在乎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仍然全力去做想做的事情、達到自己的目標,也許這樣才可以犟得起。
喇沙學生一說起男拔學生,嘴角都會自然的流露出笑意,似乎在說「你們這幫傢伙」,幹嘛這麼認真?我們才是更接地氣更瀟灑呢。
相對男拔學生處處追求卓越的仙級處事態度,喇沙學生便是接地氣的一伙人。各行各業都有喇沙仔出沒,尤其是醫學界和法律界。我認識的好多醫生和律師,一問起來都是喇沙校友,大家走到哪裡都相對有拼搏精神,卻也有隨和處事態度。
很多人認為喇沙畢業生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那是經過多年中小學長時間喇沙精神薰陶而成,是自然而發的魅力,別人學不來。例如喇沙校友黃霑的情才橫溢,毫無半點斧鑿痕跡,一般才子是不能比擬的,真是正牌喇沙風流人物也。很多學生和校友都耳熟能詳的說出喇沙精神:「La Salle Spirit: never say die」和「Be calm and do your best; that's all La Salle requests」。
無論是喇沙校友還是男拔校友,大家都是在拼搏的氣氛中成長,多年以後,不少已經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人生贏家,集齊房子車子老婆,體會著不同階段的人生幸福。每次聚會由最初的boys only到後來的攜眷出席,人生何其微妙!
不管是男拔仔的犟,還是喇沙仔的拼,在今日香港,「理想」、「奮鬥」不正是各行各業不同類型香港人的真實寫照。
如果你家也有學齡男娃,想了解香港的教育和生活,可以和我這個上海來的奶爸聯繫,我們多多交流,共同見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