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霑與喇沙書院/關 平

2021-01-09 大公資訊

  近日得讀李雪盧著《黃霑呢條友》(黃霑這個人),內容雖然寫幾年前逝世的香港一代粵語流行歌曲歌辭創作鬼才黃霑的生平逸事,但因作者李雪盧年紀與黃霑相若,同屬香港廣告界出身,在無線電視工作期間兩人往來甚密,故書中寫出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發展的一些觀察,更觸及香港廣告、電影電視、流行歌曲圈子內不少人際關係和現象,對側面的香港社會增加不少感性知識,確實屬難得之作,值得細讀。

  李雪盧寫黃霑上學的一段,外地讀者和較年輕的香港讀者可能不太明白。黃霑在廣州出生,解放前在廣州的基督教學校上學,解放後隨其父親來港,先在深水?德貞小學就讀一年,一九五一年轉校喇沙書院,從小五到大學預科九年,然後進香港大學中文系唸了三年,便開始他的職業創作生涯。

  深水?的德貞小學和中學由天主教寶血會修女辦學,本來是女子學校,但五十年代小學部也收少數男生,中學部則是純女子中學。

  喇沙書院是天主教著名男校,由來自愛爾蘭的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創辦,初期專門收錄非華裔天主教學生,起碼佔了三分一學生是澳門土著葡人,和來自印度和菲律賓等地的天主教兒童。今天喇沙屬最受家長歡迎,最難入讀的貴族男校之一,公開考試成績屬於頂級,不少父母親遷居九龍塘區,都是為了兒子有機會入讀這家名校。不過,黃霑唸書時喇沙書院並不在現今的校址,而是在何文田巴富街的臨時校舍,由英軍軍營改建而成。界限街的原來校舍在一九三九年被英軍徵用作軍方醫院,香港淪陷期間由日軍接管,闢為軍方貨倉,一九四六年香港光復後,英軍重臨繼續徵用作軍方醫院,到一九五九年才交還給辦學團體,恢復用作喇沙書院校舍,巴富街臨時校舍交還政府,部分保留作公眾運動場,部分用來興建巴富街官立中學,近年改名為何文田官立中學。

  黃霑入讀喇沙書院為何從小五開始呢?原來四、五十年代香港的英文書院編制,是從第八班開始,到第二班便是中五,參加中學會考,成績好才升讀第一班的大學預科,唸一到二年考大學入學試。第八班相等於現在的小五,第七班相等小六,中一是第六班。大多數學生是先讀中文小學,打好底子,再轉校英文書院的第八班入學。

  一九五七年之前,喇沙書院的第八班和第七班每級兩班,在現今喇沙小學位置上課,當時校舍的前身是喇沙書院的附屬建築,要從第六班起才集中在巴富街臨時校舍上課。喇沙小學是在一九五七年由彭亨利修士擔任創校校長,開辦小一到小六,成為一所完全的小學。

  黃霑在喇沙書院上學九年,是寄宿生,自言「給彭亨利修士用籐鞭抽屁股」。昔日男校時常對犯校規的學生施行體罰,以木間尺或籐條打手板常見,犯了嚴重錯誤才會用籐鞭抽屁股。彭亨利修士大概曾當寄宿生舍監。

  彭亨利修士的生平是一則傳奇故事。他在海豐一大地主家庭出生,父親是中共早期骨幹領導彭湃的弟弟,曾與彭湃一起去日本留學,據彭修士說他父親曾在海陸豐當市長。一九二七年彭湃領導海陸豐暴動,失敗後逃亡香港,再轉去上海,因被叛徒出賣被捕犧牲。為了逃避國民黨迫害,彭湃的弟弟也帶了一家逃亡來香港,因為認識曾在海陸豐傳教的義大利神父恩保德,得到恩保德介紹在香港的學校當教師,兒子彭亨利進了喇沙會的聖若瑟書院唸書,中學畢業後加入喇沙會當修士。

相關焦點

  • 【教會學校】香港天主教喇沙書院
    喇沙書院 (La Salle College) 是香港著名的男子天主教中學,由喇沙會修士於1932年創立,位於九龍城區。1917年,聖若瑟書院的修士在漆鹹道設立了一所小學。當時學校由聖若瑟書院的五位修士和漆鹹道學校的四位輔助教師共同管理。學校於1932年1月6日正式開幕,由七位修士共同管理。艾瑪修士成為首任校長。◇學業成績1993年,喇沙書院出產了全港第一個文科十優生。南華早報以 "Arts Student Makes History" 為題報導。
  • 兒子就讀香港top男校,喇沙書院,到底神在哪兒?
    學校名字是喇沙書院,是香港最牛的傳統名校之一,而且最大的特點是「男校」,對,就是學校沒有女生。而且學校還是一條龍,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中間不用換學校,也就是意味著,上大學之前,兒子一直跟小夥子們生活在一起,沒有姑娘,沒有同桌的你,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 吻過張國榮王祖賢、打過李小龍,鬼才黃霑的一生有多浪?
    香港有座喇沙書院,遠近皆聞名,許冠文、李小龍、黃霑以及現在的林夕等都在這裡念過書。當年,李小龍的本名還叫李元鑑,因為一些事情,把黃霑的表弟狠狠地揍了一頓。黃霑聽說表弟被人打了,挽起袖子就要幫他出頭,到了之後才發現對方是當時「校園一霸」地李元鑑。
  • 香港「四大才子」之黃霑
    唯有黃霑,身兼二者,具有佳品。香港有座喇沙書院,李小龍,許冠文,黃霑以及林夕都在此讀過書。李小龍改名之前叫李元鑑,當年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李元鑑把黃霑的表弟給打了,黃霑知道以後,自然氣不打一處來,二話沒說就去給表弟討個說法。當得知是校園凌霸的李元鑑時,黃霑只能硬著頭皮和李元鑑幹了一架,結果被李小龍拳打腳踢20多個來回敗了下來。
  • 喇沙書院奪得2018年恒隆數學獎金獎
    香港2018年12月20日電 /美通社/ -- 來自喇沙書院的白致遠同學,憑藉其題為 On the Trapezoidal Peg Problem among Convex Curves 的研究報告,通過了國際知名的學術委員會的嚴格評核和答辯提問,最終贏得2018年恒隆數學獎的金獎殊榮。
  • 「音樂教父」黃霑:曾和李小龍打架,羞辱成龍,是最敢說的香港才子
    黃霑本名黃湛森,黃霑,是藝名。他和金庸,倪匡,蔡瀾合成」香港四大才子「。1941年廣州出生。早年他入讀喇沙書院,後升讀港大,1963年畢業於港大中文系。在喇沙書院上學期間,黃霑表弟被李小龍欺負,文弱書生的黃霑氣不過強出頭要和李小龍決鬥,但是一個文弱書生要和李小龍決鬥這不是找死嗎?結果當然是他被打的遍體鱗傷,但是也因此和李小龍成為莫逆之交,這件事成為他常掛在嘴邊的威風史之一。
  • 黃霑歷來沒考過第一,最好的一次考第五名,但貴在明晰潔淨
    在喇沙的這九年,他一面承受我國傳統教育、西方的現代科學常識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還要找到一個自己的方式將兩者交融起來。黃霑稱自己算不上特別出色的學生,他的成果很整齊,就跟他寫的字相同,算不上美麗,但貴在明晰潔淨。
  • 一代「鬼才」、中國風的優秀代表之一,香港樂壇一代詞宗黃霑
    黃霑的詞作品是他俠義精神與人生哲學結合的最佳體現,他做得曲古典奔放,飽有意趣,巧妙運用傳統的琴箏笛簫等樂器,譜就濃鬱的中國意味,同電影相得益彰。黃霑做的詞,或豪邁大氣、或通俗明朗、或催人上進,一個有非常氣質的中國大師。黃霑及「輝黃」(顧嘉輝黃霑合作)組合的作品,是真正的「中國風」(黃霑和林燕妮共舞。)
  • 一絲不苟的徐克如何成就了肆意而為的黃霑?
    故事的一切,還得從黃霑讀書的時候開始講起。黃霑出生於廣東廣州,8歲隨父母移民香港,之後就在喇沙書院讀書,還認識了同校的李小龍。二人不打不相識,黃霑替兄弟出頭,被李小龍打得鼻青臉腫,之後又連續挑釁一個月,兩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 聖若瑟書院
    圖:聖若瑟書院北座的山牆設計  香港有不少超過一百年的學校,但同時擁有百年校舍的卻不多。位於中環的聖若瑟書院是其中一間,校內兩幢戰前建築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聖若瑟書院的前身是救主書院,一八七五年由六名初來甫到的天主教喇沙會修士接辦,易名「聖若瑟書院」。早年只收葡籍男童,後來才有華人就讀。學校曾多次搬遷,一九一八年落戶堅尼地道的德國會所舊址,其後在旁加建北座(一九二○年)和西座(一九二五年)。可惜那座宏偉的德國會所在一九六二年拆卸了,否則肯定是香港最漂亮的歷史建築之一。  乘車沿紅棉道上山,會見到聖若瑟書院的北座。
  • 拋妻棄子逼婚林燕妮,侃遍港圈名人軼事,黃霑的浪蕩人生不止如此
    (一)傲氣傲笑萬重浪,熱血熱勝紅日光黃霑本名黃湛森,1941年出生於廣州,1949年跟著家人移居香港,家中有八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六。早年的他在喇沙書院念書,自小調皮搗蛋,身上有一股匪氣。有一天,他的表弟哭訴自己被一個男同學欺負了,黃霑一聽這怎麼得了,立馬就決定要去找那個人算帳。結果跑過去一看,竟是李小龍。不到十分鐘,瘦弱的黃霑就被對方打得鼻青臉腫,但黃霑就是不服軟,一次打不過就打兩次,兩次打不過就一直打,兩人整整打了兩個月,最後竟成為了莫逆之交,這就是所謂的不打不相識啊!
  • 黃霑:與金庸齊名,與李小龍約架,樂壇宗師卻帶著遺憾離世!
    黃湛森和家族中的幾個兄弟一起就讀喇沙書院(香港著名的男子天主教中學)。有一天,為了給表弟討回公道,和同班的李小龍約架,結果當然被打的鼻青臉腫,也正是因為這,二人成為莫逆之交。這也成為黃霑後來經常掛在嘴邊的威風史之一。
  • 一文帶你了解香港中學「紳士」男校,這七大名書院怎麼選擇?
    全香港大概有28間男校中學,撇開IB成績不計,單憑香港DSE成績為參考學校學生水平,全港的男校屬於BAND1B 以上的較為優秀知名學校有這7大名書院:香港喇沙書院(資助)(天主教)香港皇仁書院(官立)(無宗教)香港聖若瑟書院(資助)(天主教)香港華仁書院
  • 教宗接見喇沙會士:在學校內促進「復活的文化」
    教宗方濟各5月16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基督學校修士會的300名會士、平信徒合作者及學生時如此勉勵道。基督學校修士會又稱為喇沙會,創會於1680年,旨在為貧困兒童提供優質教育。適逢該修會會祖聖若翰‧喇沙逝世3百周年,教宗在會晤中讚許這位聖人是「教育界的先鋒,在他的時代革新了教育體系」。聖喇沙的教育觀、師資理念和教學模式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 黃霑與林燕妮:愛恨悠悠
    主持人稱此題寶寶姐不用答,黃霑先是沉下來面孔,連連搖頭,一副要發飆的樣子。主持人稱,你夠膽答倪匡我跟你姓。黃霑稱,我四十年沒在電視臺直播爆粗口,好,就講個粗口給你聽——林燕妮。1黃霑與林燕妮分手後,故事仍不斷。黃霑迎來了他此生最為落魄的時光。可謂又老又沒錢。兩人分手的最直接原因是因為「婚外情」。
  • 黃霑再婚記
    黃霑和陳惠敏終於結婚了。別誤會,黃霑沒有同性戀的傾向。這個陳惠敏不是武打明星的陳惠敏,是位叫雲妮的小姐。比黃霑小十七歲,是他從前的秘書。早在做《今夜不設防》電視節目時,黃霑告訴我們關於雲妮的事。「簡直像金庸小說裡的人物。」倪匡說,「怎麼可以不要?
  • 黃霑林燕妮都曾用這首歌總結兩人的感情,網友:黃霑輸的好徹底
    黃霑曾經有位女友勸他別愛自己,因為「你不是愛上我,你是愛上了愛情」。日後,黃霑想來覺得甚是,身心和每個毛孔的快樂外加我每條神經的痛苦,於是,「愛情在的時候,我愛。即使愛情離我而去的之後,我還仍然對之鐘愛如昔,念念不忘」。
  • 黃霑寫的最滿意的一首歌,幾乎絕跡於網絡,黃霑羅文都曾唱到哭!
    黃霑他是「鬼才」,一生創作歌曲2000多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他的音樂,「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廣告傳奇亦出自他手。他也是普通人,有過文思枯竭的著急應付,也有過投資失敗的巨債困擾。在張國榮、梅豔芳等好友相繼逝世後,黃霑在公共場合也一再說:「現在,我的老朋友越來越少,感覺很孤獨。」黃霑還曾說過,作為創作人,創作的歌就是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很多人喜歡,有的孩子很普通一般,可這都是我的孩子,我自己卻喜歡的不得了。而在黃霑寫過這麼多經典詞曲裡,你可能想不到霑叔最愛的竟是默默無聞沒太多人熟悉的《當我寂寞》,而黃霑也為此而耿耿於懷。
  • 黃霑為她拋妻棄子,金庸贊她才女,李小龍大嫂竟是這般風流人物
    曾經的香港就是一個偌大的江湖廟堂,豪情俠客輩出:黃霑與金庸、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如果說金庸寫出了最本色的江湖恩怨,那黃霑定是唱出了最豪氣的江湖俠義。如果能夠得到他們其中一人的稱讚,那麼這個人絕非等閒之輩,而要是能夠得到兩個人的讚賞,那更是扛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