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落成的禮堂擁有相當奢華的內部空間,六尊歷代校長的雕像坐鎮,簇擁穹頂代表著索邦五大學科:法律、醫學、科學、文學、神學的五幅浮雕彩繪。19世紀末的建築材料與工藝已允許建造長27米,寬28米的大空間,並能滿足860位禮賓的舒適就坐。如今,禮堂仍做學校慶典之用,另外擔當著接待國內外來賓的重要工作,比如2012年的法國總統奧朗德之行,2016年的UNESCO女科學家慶典等等。
圖/索邦禮堂內部空間,六名校長的塑像,以及五大浮雕彩繪西立面上的Sainte Ursule教堂(也稱索邦教堂)則堪稱巴洛克建築經典,也是其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教堂於1635年至1642年建造,開始時用於祝聖儀式,後來逐漸被做接待禮賓或展覽之用。正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在優美的穹頂之下有兩個同心圓結構。連接上下層同心圓的螺旋形圖案來自義大利,在從下部立柱到上部半柱的過渡中,引入了繪畫的技法,具有一種光線逐漸增強的效果。在教堂的耳堂中,有一座白色大理石製成的黎塞留墓,雕塑則由吉拉爾東於1694年根據勒布朗的畫作雕刻。
圖/索邦教堂正立面
索邦大學從起源到興盛均與神職工作者有著密切的關係。
1257年創建索邦學校的羅貝爾•德•索邦是法蘭西王路易九世的告解神父,而學校則是得到了路易九世的贊助,以及教皇亞歷山大四世的背書才得以興建。1622年,身兼路易十三宰相和樞機主教的黎塞留借著為自己物色墓地之機,又將索邦大學好生更新了一番,包括新建了前文所提到的索邦教堂以存放自己的聖體。索邦由此走入了其現代化進程,不停歇地在歐洲範圍內發展壯大。圖/羅貝爾•德•索邦畫像;畫家亨利•莫特對紅衣主教裡塞留在拉羅歇爾之圍(1628年)的美化圖像圖/索邦教堂初建時期的外立面、教堂廣場,以及巴黎中世紀建築群。讓•尼古拉(1754-1826)繪圖/今天的索邦教堂和廣場,奧斯曼建築烘託出的透視關係使教堂成為中心,Loïc Venance攝1881年至1901年間,在校長格雷亞爾的贊助下,索邦大學校址才終於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整體。
索邦教堂於1887年被列入法國歷史古蹟名錄,隨後於1975年禮堂、校區整體(包括立面及屋頂)也同時列入。
巴黎-索邦大學美吧?是不是來了就不想走?不不不,如果你覺得每天在這種環境中學習真是天堂般的享受,那你就太單純了!我在巴黎-索邦大學修行「城市規劃與土地整治」專業,此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科目繁雜,涉及面廣。因為專業目標是培養國家公務員,為政府決策把握方向,所以我們需要掌握法律、歷史、環境、交通、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林林總總的課程上下來之後,感覺對整個城市的運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每天擦肩而過的路人也多了些認識,體現到現在的工作上,就是會更多地為使用者考慮。圖/職業規劃表:您是城市規劃師、建築、工程師、環境工作者、藝術家?在將近50門課中,最能體現法國人自由和博愛情懷的當屬conférence(講座)。每周,學院都會請一位城市規劃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進行講座,包括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房地產商,經濟學家、政治家等等,75分鐘的講座再加15分鐘的交流對同學們來說總是不夠,嘉賓不得不被留下繼續討論直到看門人提醒關校門。英語課的設置也是這樣,身為英國建築師和房地產商的先生會請他的英國建築師朋友們來介紹自己的項目。
圖/等待上課的同學們,和我們經常「光顧」的大階梯教室,城市規劃專業一年只招收40名以下的學生,所以我們的隊伍看起來比較單薄,Antoine Basile攝我們的小組設計課當然是重中之重,耗時最長,學分最高,也是我們運用所有知識的真實戰場。設計課老師均是巴黎大區各個市政府中,城市規劃部門的領導者,因此不管是從選址,還是到最後的成果都是真實存在的,有些時候,我們甚至會被邀請至市政府,對地塊做匯報,並影響其最終發展決策。
一個學期的分析準備工作必不可少,我們會對地塊的城市背景(地理、自然、城市形態)、社會背景(歷史、人口、經濟、住宅及居住政策、公共設施)、現有交通網絡(現有公共運輸、生態出行方式、人行道網、道路及附屬設施)、現有規劃(公共運輸、樓盤)、現有法律條文及政策做詳細分析,最終得出此地塊的規劃整治策略,作為第二學期城市設計的指導。第二學期,則基於之前提出的策略框架,首先從土地所有者手中購買土地,然後提出居住、商業、配套設施(中小學、幼兒園、藝術中心)、景觀、交通(道路、自行車道、人行步道、停車場)和可持續發展意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代表的市政府一直處在「消費」狀態,最終將構思好的地塊以居住/商用平米數的方式賣給房地產開發商,才能收回成本。可操作的方案建立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作為政府方,項目帶來的盈利或是赤字都是不允許的。為了「收支平衡」這四個字,我們會不斷地更改設計,用最完善的配套設施,最適宜的人口密度,最節能環保的建築材料和建造方式,創造最優的環境。圖/我和我的隊友Jessica GONZALAZ,還有我們的小組設計課模型,木質部分是我們設計的綜合區,Katherine Hickey-Temin攝基本上,除了經濟和法律課以外,其餘的課程我們都是以「自學」的方式完成的。所有科目都沒有講義,光憑老師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大部分老師會在第一節課發給大家兩頁紙的書單,要求學生們自己選一本書來讀,並在期末上交10頁的讀書總結,作為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或者是筆試,或者是以2-3人為一組的20頁論文加匯報。後者也是最常見的考試方式,老師課上講的和最後我們講的絕不是一碼事。比如《城市規劃比較》課,老師會在課上講各個國家的城市規劃大方針,而我們的作業則是介紹一個具體的規劃項目。一周內,我們會組成小組,並以最快速度將選題交給老師,獲得認可後便開始無休止的查資料、討論和寫作工作……在法國,跨專業是比較容易的,我的同學們來自地理、經濟、社會、建築、景觀等多種專業,所以小組作業的過程其實也是不同專業碰撞的過程,雖然總有「雞同鴨講」的感覺,但從不同學科的同學身上,學到相關專業知識,還有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非常贊的體驗。
利用周末,我們會參加一些高大上的活動,比如服務「法國城市規劃100年」研討會。圖/午休時間,工作人員和與會人員坐在會場外大臺階上吃冷餐,張之菡攝每年14天的國際設計集中周是非常緊張的,幾乎徹夜不能眠的,當然,在有限的時間裡,同學們的玩耍也是非常到位的。
圖/國際設計課中,姑娘們抽空享受摩洛哥暴曬的天氣和清涼的遊泳池,Nour Nourira攝最後一門考試結束後,同學們激動地在最熟悉的大階梯教室裡合影慶祝。可惜,我和小夥伴卻為了趕小組作業而缺席。對我來說這是莫大的遺憾,因為領學位證的時候,同學們已各奔東西,活躍在法國的各大市政府規劃部、房地產公司、建築事務所,當時我們並沒有留下最全的合影。不過現在想想,就當自己還沒上完課,還沒畢業,也挺好的,畢竟,巴黎-索邦大學,是個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啊。
圖/畢業前缺了我和隊友Jessica的城市規劃班大合影,Hugo Jacqueton提供
我們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第一線的青年,跟您分享實踐思考、學術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遺產地帶來的好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