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關半夏的炮製內容有了較大的發展,進一步解釋了半夏「湯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有大毒,湯淋十遍,去涎,方盡其毒」。炮製方法逐漸由單一的湯洗、浸發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輔料也由單一的生薑擴展到其它的輔料。如「湯洗」後,再進行「麩炒黃色」「生薑汁浸,麩炒令黃」「面炒令黃色」「米炒微黃」「入豬苓同炒,令豬苓紫色」「米醋煮令透」「炒沙令熱,炮,片切,用生薑汁、甘草浸焙」等操作。
另外,此時期還出現了半夏不採用「湯洗」法,直接用各種輔料及不同方法進行炮製,如「漿水煮,細切小片子,焙乾」、「同鵝梨汁、生薑`自然汁熬成膏」、「薑汁井水煮」、「水浸作片,漿水雪水各半同煮,焙乾」、「酸漿浸,溫湯洗」、「酒浸,湯洗,麩炒」、「薑汁拌曬」、「陳菜油炒」等。加入不同的輔料主要是為了滿足臨床的需要,《博濟方》中壞涎丸就以「熱酒蕩一度,薑汁浸一宿」的半夏炮製品來配方;《聖濟總錄》中記載用以治療留飲宿食不消而具有寬胸利膈、進飲食作用的鬱李仁丸,半夏的炮製方法為「半夏六兩去皮臍,漿水五升,生薑半斤切,甘草並桑根白皮各一兩,銀石鍋內慢火煮幹,再添熱漿水二升煮幹去餘藥只用半夏」,其中桑根皮瀉肺氣,生薑開痰,甘草緩和燥性,漿水抑其溫性;《扁鵲心書》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虛,心腹脹滿,嘔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礬牙皂煎水炒」。
現行《中國藥典》中收載的清半夏(白礬制半夏)、姜半夏(白礬、生薑制半夏)源於此時期,《聖濟總錄》中記載的款冬花湯中的半夏「白礬水浸七日,焙乾」以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牛黃生犀丸中的半夏註明「白礬制」等記載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礬性收而燥溼,可增強其燥溼化痰作用;另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記載「湯洗……白礬末沸湯浸,漉出……湯洗去礬……生薑自然汁於銀盂中浸……」為姜半夏的雛形,其中白礬燥溼,生薑開痰,協理脾溼痰飲不化。
半夏制曲也始於宋代,首見於《小兒藥證直訣》:「湯浸七次,切,焙乾。用生薑三錢同搗成曲,焙乾」,《女科百問》的緩息丹中記載半夏「湯洗七次,研成末,薑汁和;候幹再為末,薑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為度」。另外,還有記載將半夏曲「炒」或「炙」用。